建黨偉業觀後感900字(精選11篇)

建黨偉業觀後感900字(精選11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建黨偉業觀後感9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1

  看了《建黨偉業》,我覺得這部影片拍的很好,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影片真實地還原和再現了歷史,讓我們彷彿置身於當年的歷史風雲變幻之中,受到感染和感動。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90多年前的舊中國,風雨飄搖,瘡痍滿目;國運垂危,民生多艱;山河搖搖欲碎,人民慘遭塗炭。

  在那風雨如磐的日子裡,鴉片戰爭的硝煙、列強瓜分的國恥、民不聊生的慘景……不是我們今天這一代青年人所能想象的。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甜。影片為我們重現了歷史,讓我們知道了當年的深重苦難,知道了今天的勝利和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173位明星傾情演繹了90年前那波瀾壯闊、歷史意義極其深遠的一幕幕。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多少志士仁人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艱難探索,多少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看完電影,我情不自禁地又一次翻開了黨史。作為年青一代,我們需要重新走進歷史,重新在歷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激勵自己,找準自己的人生座標,尋找自己的青春動力。真的很感激這部電影,它讓我們體內的熱血又沸騰了,讓我們對那一段歷史又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更值得一談的是,這部電影讓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了全新的和直觀的瞭解。每一個歷史人物都被演員們鮮活形象地演繹了出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感動著我們,一種久違了的青春的衝動澎湃在我的胸中。南湖上的紅船劃出了東方的黎明,莊嚴悲壯的國際歌唱出了中國的希望。

  當代表來自全國的50名黨員的12位黨代表結束了共產黨的第一次會議,站起身來,準備奔向鬥爭的各個戰場的時候,我才真正理解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的歷史,就是一部一代代人前仆後繼、英勇鬥爭的歷史。我們要萬分珍惜今天的勝利成果,繼續努力下去,完成先輩們未竟的事業。

  我是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著國家和人民賦予的神聖歷史使命。我要牢記黨的教導和人民的希望,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時時鞭策自己,紮實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2

  當星星般閃耀的謝幕燈亮起,一部如史詩般宏偉的鉅製《建黨偉業》落下了帷幕,耳畔迴響這那低低吟唱但又慷慨激昂的《國際歌》,“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而我我眼中含著那飽滿的淚光,思緒卻還沉浸在那個風雨飄搖的舊中國……

  《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演到中國共產主義剛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裡發生使國人永遠銘記的事情,湧現了許多名留青史的風雲人物,武昌起義、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張勳復辟、護法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它再現了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重溫了老一輩革命家為了挽救人民與水火之中,為了拯救危難中的中國,歷經千難萬險,經過不懈鬥爭,終於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歷程,對我們這些出生在新社會、沐浴在黨恩下的年輕人,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正處於命運的危難時刻: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妄圖滅我中華,瓜分我領土。一些有識之士紛紛行動,尋求救國之路。其中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這一革命的果實卻又被袁世凱竊取。緊接而來的軍閥混戰,更進一步的加劇了人民的苦難。

  更讓人不能忍受的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中國,卻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領土,那些強權國家,根本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硬是將德國在中國的權利轉讓給日本。“弱國無外交”,演員陳道明在劇中沉痛的話,告訴了人民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須自強。

  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它應允了歷史的要求,應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誕生,給中國帶來了希望,給人民帶來了光明,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的鬥爭,最終終於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9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3

  曾經有過和80後同齡人一樣的困惑和憤懣,困惑輿論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憤懣這個時代給80後生存空間的諸多壓力,譬如考學、工作、成家立業等等。但看過慶祝建黨90週年獻禮大片《建黨偉業》後,我突然對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審視和感悟,我不禁捫心自問:這個時代真的虧待我們了嗎?我們又真正從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我們大多習慣了身處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著五彩斑斕的夢想去努力奮鬥。相比那個備受列強欺凌、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我們不用提心吊膽的輾轉流亡、飢寒交迫,至少我們還有和平的生活,追求夢想的權利和實現夢想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幸福的。

  當然,我們在通往夢想和成功的路上也會有失敗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驅者的鮮血和生命比起來,顯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為我們還有更多再來一次的機會,直至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革命先烈們有的只是前赴後繼的堅定信仰,以及將這種信仰託付給同志繼續傳遞的信任,他們甚至大多還沒見到過成功的曙光,和他們比起來,我們還是幸福的。

  現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數時常掛在嘴邊,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國家整體幸福指數不如一些發達國家。孰不知如美國、英國、荷蘭、日本這些發達國家,也才是近年來才開始的幸福指數的研究。相比連活下來都不容易的舊社會,我們今天還能座而論是否夠幸福,這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幸福嗎?更何況我們的黨和國家歷來都把民生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並在大力實踐之中,而幸福指數也漸漸成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國人體驗的更多的是來自於西方物質文化的浸染,對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沒有變,但為之奮鬥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們往往會身在福中不知福,會更多的患得患失,會感覺迷茫沒有目標,而忽略了我為這個社會貢獻了什麼。或許是如古詩中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或許是因為國家經濟發展處在轉型期,從上到下都會感到陣痛,會暫時降低對幸福的感覺,但從這一刻覺醒還不算晚,我們還有用雙手去創造美好幸福未來的大好時光。

  《建黨偉業》讓我重溫了革命先輩們的純淨信仰,那股為實現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強大精神力量,再一次的淨化了我的心靈。為了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生活,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了後人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沒有理由不幸福的活著。就讓我們一起從現在開始,擔起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用最初的平實心態,去攜手創造和諧幸福的美好家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4

  影片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歲月中國大地上發生的風雲變幻和時代精英們追尋救國真理的不懈奮鬥;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成為拯救中華民族的唯一出路!因為中國長期被西方列強瓜分和欺辱的慘痛教訓,警醒了國人,“靠洋人是永遠沒有出路的”!“五四愛國運動”的全面爆發,激發了無數愛國人士的勇氣和熱情!“聲討國賊”、“救我中華”的吶喊聲,令人熱血沸騰、激情難抑。整部影片讓我感受到在那動盪的年代,我們共產黨人為國家民族的存亡拋灑熱血的熾熱情懷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當見到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人們感到雀躍與自豪,對未來充滿期待;當宋教仁遇刺時,我恨不得上前一槍崩了那個刺客;當袁世凱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時,我恨不得上去一腳把他踩扁在腳下;當張勳跪在溥儀腳下痛哭時,我們並不為他的愚忠而感動,反而為皇權思想在國人的意識裡潛存而憂慮;當蔣**扮成醫護人員刺殺光復會成員陶成章時,我們為革命黨內部派系**的嚴重後果而擔憂;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與辜鴻銘進行辯論時,我們可以看出新舊思想在當時高層知識分子中鬥爭的嚴酷;當我們聽到中方代表顧維鈞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所說的那些話時,我們在憤怒的同時,又不得不深思“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的真諦。

  看完《建黨偉業》我的內心異常澎湃,被那個時代所震撼,被那個時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熱血所動容,被他們為了實現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所感動。我的腦海中始終閃現兩個詞——“青春”與“使命”。

  作為當代的學生,我們有無限的自由,可這些自由是誰贏取的呢,是黨。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美好的時代下,不用呼吸戰火瀰漫的空氣,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不需要擔憂吃了上頓沒下頓,只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需要擔慮半夜敵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國已經從落後走向繁榮。

  光陰似箭,如今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5

  觀看《建黨偉業》,重溫中國共產黨建黨那段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以及他們為了自我的崇高信仰而執著地去努力奮鬥,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瑰偉壯麗的禮貌之歌。我們這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鬥和努力息息相關,血脈相連。影片結尾,共產黨員代表們在紅船上開會完畢,起身合唱《國際歌》,大家的眼睛都噙滿幸福的淚水,雙眸炯炯有神,充滿著對祖國完美未來的殷切期望,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們的革命精神所感動,自我的理想信念也得到了洗禮,革命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昇華!

  看完《建黨偉業》後,情緒久久不能平靜,內心異常澎湃,我被那個時代所震撼,被那個時代青年的激情和熱血所動容,被他們為了實現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所感動。我的腦海中始終閃現兩個詞――“職責”與“使命”。

  到底是什麼催使他們從容的應對打擊、傷害甚至死亡?我想,那必須是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高度職責感。愛國使他們感知職責、使命使他們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價的尋求祖國富強、民主、自由之路。

  無論在什麼時代,我們都期望能夠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最大實現自我的價值呢?毫無疑問,那就是將自我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齊,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當今世界,現代中國,我們的職責更加重大,使命異常艱鉅。祖國的強盛,中華的振興,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要增強歷史職責感和時代緊迫感,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揮灑艱辛與汗水,為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奮鬥,譜寫新的華章。

  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當代有志之士永恆的追求。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以前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滾滾的狼煙。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話:“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遐想著當年歷史的種種,心潮起伏。同時也感到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如果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處在這個劇變頻增、競爭激烈的時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的挑戰,把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禮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需要全體中國人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為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作為一名有志之士,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我們的畢生不變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報國為民的最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要志存高遠而腳踏實地,把獻身國防與加強學習、做好本職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兩者互為表裡、互為促進,更好地承擔起時代。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6

  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是一個青春、激情、奮鬥、獻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輕人的身上,擔負著救亡圖存、改寫歷史的大任。正是這批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了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瑰偉壯麗的文明之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鬥和努力息息相關,他們與我們,昨天和今天,血肉相連。在現代高科技電影製作技術的保障下,充分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事件重現,包括對歷史畫面的完美演繹、對歷史人物的深入刻畫、對音效和對白的精心剪輯撰寫等等,這一切無不讓觀眾感受到耳目一新、繞樑不絕乃至久久回味、如臨其境!

  影片《建黨偉業》是一部重現辛亥革命後到中國共產黨正式建黨這十餘年時間裡面發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歷史事件的恢宏鉅製電影作品,同樣也是一部絕對官方政治色彩的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的文獻紀錄片。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和修飾,客觀、真實就好。剛才在回來的車上,邊和司機閒聊,邊細細回味著電影中那些個紅得發紫的明星之表現。

  於我而言,給人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有:毛澤東的飾演者劉燁,還有周潤髮扮演的袁世凱、劉德華扮演的蔡鍔。其他人似乎都如神馬般浮雲飄過。影片《建黨偉業》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之橋段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片尾代表們在紅船上開完會以後站起來合唱著《國際歌》時,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滿著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炯炯眼神!還有就是劉德華飾演的蔡鍔在火車站告別小鳳仙時的那句“七尺男兒”的經典對白。

  影片《建黨偉業》裡面著重渲染了一下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情感故事。我以為,這也是出於對毛主席和楊開慧的崇敬和仰望之情使然。兩人簡單結婚(即“裸婚”)當晚並肩坐在床頭有些經典的對白。歷史證明,楊開慧同志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90年來,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都代表著中國大多數人的願景和訴求。從1921年到1949年,甚至有超過370萬中國共產黨員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3名代表,五十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成燎原;90年艱苦輝煌,60餘年國運昌隆,氣壯山河,聲震寰宇!90年前,中國共產黨為黑暗的中國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後,《建黨偉業》追本溯源,去尋找和講述光明源頭的故事。最後,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120分鐘時長的歷史大片,我區區千餘字還不能囊括和表述。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走進影院去細心品味和重溫那段歷史,使我們不斷前進的步伐變得更加堅定和鏗鏘有力!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7

  近日,我滿懷企盼、激動的心情認真看完了《建黨偉業》這部史詩型鉅作。看罷,思緒萬千,感慨良多。

  《建黨偉業》以辛亥革命為序幕至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止,講述了以毛主席、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周總理等為首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在風雨飄搖的10年裡為國家赴湯蹈火的傳奇篇章,生動地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可稱得上是“風雷激盪”、“鉅變迭起”。

  問道必先知史。我一邊觀看影片,一邊浮想聯翩。90年前,共產黨人為什麼能遠涉萬里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90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歷經磨難依然充滿生機與活力?90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帶領人民開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靠的就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仰。影片中,面對黑暗慘淡的社會,李大釗發出了吶喊:“沖決歷史之桎梏,盪滌歷史之積穢,挽回民族之青春!”毛主席更是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什麼力量促使他們這麼做?這就是理想的召喚,就是信仰的力量。

  靠的就是生機勃勃的青春活力。導演韓三平說,《建黨偉業》所表現的“是屬於年輕人的時代,是一個年紀輕輕做大事、年紀輕輕丟性命的時代。”我想,這裡所謂的“青春”,不單指當年參與建黨事業的人都正值青春年少,更指的是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共產黨人的先進性。這也是90年來,我們黨依然充滿生機和活力,總能穿越歷史的激流險灘,在曲折中發展、挫折中奮起,始終引領時代進步的根本原因。

  靠的就是真切樸實的為民情懷。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緊要關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高擎民族解放的大旗。誠如影片中毛主席所說:“我們今天的行動,是中國美好未來的先聲!”他還說,“工人的工字怎麼寫,頭頂著天,腳踩著地,結合起來就是個天字,這個天,是天下的天!工農大眾就應該是天下的主人。”這些無不顯現出共產黨人深切的為民情懷。

  一路曲折一路歌。在喜迎建黨90週年的日子裡,靜下心來觀看《建黨偉業》這樣的經典之作,既是對中國近代史的一次再學習,也是對自己理想信念的一次徹底洗禮,既能讓我們更好地知黨、愛黨,又能更加堅定我們始終跟黨走的信念,還能領悟黨史的真諦與智慧,增添工作動力。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8

  初次觀看建黨偉業之時,我不禁感嘆其巨星之多,情節之緊湊,出場人物之多,涉及事件之多。如此之多的內容在短短的90分鐘之內呈現出來,的確令人目不暇接!

  《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演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裡發生了許多值得大書特書,使國人永遠銘記的事情,湧現了許多名留青史的風雲人物,武昌起義、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張勳復辟、護法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文字成立......這些國人耳熟能詳、如數家珍的歷史事件,曾使我們憤怒過,哀痛過,無奈過,彷徨過,興奮過,期待過……而今仍在我們的腦海裡歷歷在目,記憶猶新。而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便是真實再現了那段風雲變幻、令人可歌可泣、影片中的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當一個舉著血紅的書“冤”字的女大學生跪在總統府前情願,回答軍警為什麼不到檢察廳喊冤時,她含淚說:“冤情太深,檢察廳接不了我的狀子。”之後痛呼:“我是為四萬萬同胞喊冤啊!”這一聲猶如千鈞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那一瞬,淚水充滿我的眼眶。

  看完整部電影,我感慨良多。被那個熱血沸騰激情澎湃的時代所震撼,被那群心繫國家情牽百姓的先驅所感動,被那種為國獻身死而後已的精神折服。作為21世紀的青年,我感到汗顏。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過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年輕的主席、周恩來、蔡和森等同志堅定不移的高舉著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浩浩蕩蕩的展開了就過塗村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僅是緬懷前輩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肩負起黨和祖國人民的重託,重塑這東方巨龍的雄姿。我們所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何等偉大、何等光榮、何等艱鉅啊!青年朋友們,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主人,我們是成長中的一代,是改革中的一代,是開創未來的一代,新世紀祖國的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床照和奮鬥!努力吧!新世紀的寵兒,把我們的青春,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一切都奉獻給黨,奉獻給我們的祖國!用我們的切實行動,燃燒烈人的青春!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9

  今年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週年,作為建黨100週年獻禮片,《建黨偉業》圍繞1921年前後展開,展現了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雲人物,主要以毛主席、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周總理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為中心,講述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使我得以重溫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輩在那段崢嶸歲月裡的熱血與激情,感受他們對共產主義事業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這短短的十年在歷史的長河裡或許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功夫,然而這十年卻是極其不平凡的,許許多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十年間,比如: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張勳復辟、護法戰爭、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等,這些國人耳熟能詳、如數家珍的歷史事件,至今在我們的腦海裡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雖然電影牽涉的歷史事件眾多,知名人物眾多,但導演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為脈絡,以不同空間發生的歷史事件為故事的著眼點,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絕倫,引人入勝,觀看時隨得劇情的起伏,會有熱血沸騰的感覺,編劇的功力確實不凡,演員的演出也十分精彩,可以說整部電影刪繁就簡,詳略得當,節奏合理。看完此片,最大的感受就是慷慨激昂,心潮澎湃,作為中國的青年一代,這是一部相當值得去看的電影,讓我們去回味那段歷史,那段艱苦歷程!

  《建黨偉業》採取了多線敘事的方法。其中一條線是以近代史上的大事記為主線,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另一條線是青年毛主席的人生軌跡,以及他的朋友們苦苦尋求救國之路的歷程,是《建黨偉業》濃墨刻畫的另一條主線;此外還有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以陳獨秀、李大釗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探索,以及以胡適、辜鴻銘等國學大師為首的保守思想的辯論和衝突,是《建黨偉業》寫的很精彩的第三條主線。

  在這眾多的歷史事件和電影片段中,最讓我感到血脈賁張、激動莫名的片段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全面失敗,日本全面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訊息傳來,舉國震動,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以滿腔的愛國熱情無所畏懼的姿態走上街頭,高呼著“愛國無罪”、“革命萬歲”、“保衛主權”、“還我青島”等口號遊行,繼而火燒趙家樓,一聲聲的呼喊足以感動每一個觀眾,讓人為之動容,為之雀躍,為之心潮澎湃。青年學子的拳拳愛國心震撼激揚,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就這樣以其獨特的魅力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透過觀看這部《建黨偉業》,我們再一次形象地認識到,在當時的舊中國,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北洋政府,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其他民主黨派,無論是議會制、總統制、還是君主立憲制,都救不了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舊中國,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無數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終他們發現,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人民的不二選擇!

  從當年建黨之初的五十多名黨員到今天擁有超過八千萬黨員,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雨歷程。而作為一名重點培養物件,我為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觀看《建黨偉業》,重溫中國共產黨建黨那段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以及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而執著地去努力奮鬥,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們的革命精神所感動,自己的理想信念也得到了洗禮,思想境界也得到了進一步昇華。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10

  影片的起始時間點是辛亥革命,主要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中心。

  電影的開始那些文字表達十分直白的體現了皇權的孱弱無能,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我領土的事實。一些有識之士紛紛行動,尋求救國之路。其中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於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裡湧現了許多風雲人物與歷史事件:武昌起義風雲變幻,清帝退位後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妄圖稱帝的他最終死在人民的唾棄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假意擁護袁世凱的蔡鍔拋下知己小鳳仙,捨己去日本組織力量重振山河,我為他的氣魄感慨更為他帶病出徵而感動。當見到朱德在槍林彈雨中捨生忘死地拼殺時,一代偉人為國為民的赤膽忠心亦使我動容。新文化運動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與辜鴻銘進行辯論時,我們可以看出新舊思想在當時高層知識分子中鬥爭的嚴酷。巴黎和會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中國,卻不能拿回自己的領土,那些強權國家,根本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硬是將德國在中國的權利轉讓給日本。當我們聽到中方代表顧維鈞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時說的那些話:“尊敬的各位代表:你們憑什麼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我很憤怒!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時,我們在憤怒的同時,又不得不深思“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的真諦。五四運動一聲聲“保衛主權”、“還我青島”喊得氣壯山河,雄壯有力,慷慨激昂,令人熱血沸騰!那轟轟烈烈的場面,足以感動每一個觀眾,讓人為之動容,為之雀躍,為之自豪不已。當“二次革命”失敗後,見到在妻子宋慶齡面前長嘆的孫中山時,我們能感受到偉人的無奈與哀痛,也易使人聯想到偉人那傳揚千古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九二一年七月底,在嘉興南湖的一艘畫舫上,周迅扮演的王會悟在船頭與周遭美景的交融,身後的船艙內正進行著一個即將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會議,幾個滿懷壯志的年輕人熱烈商討著,為中華民族策劃未來。他們開始編織鮮豔的黨旗——這是一面代表中國人民紅火歲月的旗幟,這是一面代表真理與光明的旗幟,這更是一面滲透著無數黨員為追求真理和民族希望灑下獻血的旗幟。從此,沉睡的中國人民耳畔終於有了自己清涼的聲音——中國共產黨!

  電影的最後周迅的回眸凝望,也是象徵著民眾對未來的一份鄭重的期許,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開啟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壯麗征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髮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黨偉業觀後感 篇11

  昨天聯通公司組織了沃友們觀看紅色電影《建黨偉業》,開始的進場的時候心情愉悅,大家歡聲笑語。

  燈熄了,電影開始了,電影將那些歷史事件一個一個切換,從武昌起義,清帝退位,孫文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登基大位,在到蔡松坡將軍雲南起義,火燒趙家樓,顧維鈞凡爾賽宮拒籤合約,五四運動,最後嘉興漁船上成立共產黨,其間穿插了李大釗對布林什維克的慷慨陳詞,陳獨秀對新文化傳播的大力宣講,毛澤東對中國道路的探索,宋教仁遇刺。電影不僅有歷史事件,還有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蔡鍔與小鳳仙的離別,電影充分展現出了清末民國時期,各種立場,思想,人物性格鮮明,讓人難以忘懷。

  最是一句離別時,"奈何,身許國,難再許卿"蔡松坡將軍為了革命,離開小鳳仙,赴日與孫中山商討討伐袁世凱。看著蔡松坡將軍與小鳳仙那悽美愛情故事,看著蔡松坡將軍堅毅的眼神,為了革命,拋棄兒女情長,為了家國天下,為了黎明百姓,為了億萬同胞,起兵雲南。這份壯舉令人敬佩。

  還有跪地喊冤的女學生,為了四萬萬同胞喊冤,還有慷慨激昂憤怒地咬破手指的男青年,上書"還我青島",為了救國,為了向政府情願,李大釗陳獨秀在學校組織學生運動,舉行抗議,上街遊行,向所有市民百姓宣講,為了懲治賣國賊章宗祥,義憤填膺的學生們,闖進其住宅,一把火燒了洩憤,最後這些愛國學生被軍警驅趕,被抓32人,引起全國震動,各地工人商人紛紛表示支援,各地舉行大規模罷工,罷市,五四運動的高潮由此拉開。最後政府被迫釋放進步學生。看著這些愛國青年,在看看那賣國賊,看看政府高官們燈紅酒綠舉行宴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一個政府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事事想著百姓,才能夠長久。

  看到這些心裡不免有些感觸。這部影片在短短的2個多小時內,將清末時期,社會混亂,國家積貧積弱,到最後嘉興南湖漁船上的開會,建立我們的黨的場景,以氣勢恢宏的畫卷展示出來。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各階層人物,為了國家安危,為了民族前途,團結奮進,同舟共濟,不怕犧牲,甘為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可貴精神,和為了建立民族共和,使國家富強民主,不使外國列強欺侮堅持革命鬥爭的曲折艱辛。

  這部電影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們民族團結的力量。我們的民族從來都不缺乏仁人志士,從來都不缺乏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從來也不缺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這些人,為了使全國人民擺脫枷鎖,擺脫束縛,為了一個安定團結的大家庭,他們不畏艱辛,不怕犧牲,最終為我們取得了勝利。從此我們幸福安康,富強繁榮,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先烈的英雄事蹟。為了使我們的幸福生活傳遞下去,我們要努力學習,克服困難,為了祖國的事業添磚加瓦,為了人民的幸福發光發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