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聲名狼藉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聲名狼藉:名聲敗壞到了極點。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聲名狼藉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歡迎閱讀。
聲名狼藉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篇1
聲名狼藉是貶義詞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補語;含貶義
解釋:聲名:名譽;狼藉:雜亂不堪。名聲敗壞到了極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唐·司馬貞索隱:“言其惡聲狼藉,佈於諸國。”
例子:因汪太史平日~,最不見重於官場,日前新督帥參劾劣紳十七名,實以汪某居首。(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三回)
聲名狼藉造句
1. 全怪他自己到處拈花惹草,才弄得聲名狼藉。
2. 那個人聲名狼藉,你還想跟他交朋友?
3. 廠長因瀆職,被公安局收容,弄得聲名狼藉。
4. 我想你也會去厭惡那些搖曳身姿聲名狼藉的女人。
5. 這個人作風不正,聲名狼藉。
6. 他們的武裝力量裝備差,未經訓練,有時甚至聲名狼藉。
7. 他因為嗜賭酗酒,弄得聲名狼藉。
8. 小王給人的印象一直不錯,前不久卻因偷盜入獄而聲名狼藉。
9. 他無惡不作,在這地區早已聲名狼藉。
10. 這份雜誌老是報導一些八卦訊息,無怪乎聲名狼藉。
11. 在未成名之前,她曾在一個聲名狼藉的色情酒吧駐唱過。
12. 富豪人家的公子哥兒,大多數是聲名狼藉,沒有什麼作為。
聲名狼藉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篇2
【拼音】
聲名狼藉[shēng míng láng jí]
【釋義】
狼藉:傳說狼群墊草而臥,起來時把草踏亂以消滅痕跡,引申為散亂不整、亂七八糟。形容某個人的名聲很壞,許多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厭惡。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此四君者……以是藉於諸侯。司馬貞索隱:‘言其惡聲狼藉,佈於諸國。’”
【成語故事】
秦始皇在位時,蒙恬、蒙毅兄弟倆很受信任,朝中大臣也都不敢招惹他們。秦始皇死後,中車府令趙高和宰相李斯圖謀立皇帝幼子胡亥為太子,捏造罪名要害死皇帝長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最終扶蘇自殺,蒙恬被軟禁起來。胡亥即位後,趙高不斷地在胡亥面前說蒙恬、蒙毅的壞話。胡亥聽信了讒言,便誣陷蒙毅曾經勸阻秦始皇立自己為太子,對君不忠,要把他處死。蒙毅覺得很委屈,於是為自己辯駁說道:“從前秦穆公殺死三位忠臣殉葬,又枉殺了奚;秦昭王殺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害良臣,遭到天下人的指責,因此他們的名聲都很不好。用正道治理國家,是不能枉殺無辜的`!我勸你不要濫殺無罪之人!”胡亥對蒙毅的話置之不理,最後還是把他殺死。蒙恬最終也被迫自殺。
聲名狼藉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篇3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將領,秦王朝建立以後,秦始皇就派他帶領三十萬人馬去搞擊北方匈奴的侵擾,收復了黃河南北的大片大地。
接著,蒙恬又按照秦始皇的命令,把過去秦、趙、燕三國原來的長城連線起來,花了多年時間,西從臨洮(今甘肅岷縣)起,翻山越嶺一直到東邊的遼東,建成了一道萬里長城。蒙恬的兄弟蒙毅也為秦始皇平定天下,立下卓著戰功。
秦始皇死後,趙高(邯鄲人)、李斯玩弄陰謀讓秦始皇的次予胡亥繼位。趙高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權。在秦始皇在世之時,趙高曾有過受賄舞弊,胡作非為的事,被秦始皇知道了,就讓蒙毅去審理這個案子,蒙毅查清了事實,把趙高判了死刑。後來,趙高向秦始皇苦苦哀求,才免了他的罪。秦二世一上臺,趙高就假借胡亥之手,派人通知蒙毅命令他自殺。
蒙毅在申辯中,列舉了秦昭襄王殺名將白起、楚平王殺賢臣伍奢、吳王夫差殺良將伍員等幾件事,說明這些君王犯良臣的大錯,結果是“惡聲狼藉,佈於諸國”,遭到人們普遍的遣責,並希望秦二世能從中引為鑑戒。但一貫看趙高臉色行事的胡亥不聽,終於殺了蒙毅。
這時,蒙恬正帶著30萬人馬守衛北部邊疆,胡亥怕他不服,又連夜派人賜死蒙恬。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就引出“聲名狼藉”這個成語,比喻幹盡壞事,臭名昭著,或形容某個人的名譽壞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