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紀錄片觀後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紀錄片觀後感
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篇一:
曾在故宮的神武門展廳,參觀過故宮文物修復展覽。這次透過紀錄片,更詳細瞭解文物背後的故事,認識諸位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專家,倍感親切。正是有了這些樣貌普通,猶如掃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於寂寞,苦心技藝,才能使千年的中國燦爛文明,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才能讓後世子孫,有幸能瞻仰古人的傑作。
文物修復,惠及萬代;殘破腐壞,改頭換面;巧奪天工,舊貌新顏;精絕技藝,代代相傳。
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除了技藝之外,此紀錄片重點是讓我們看到的是,這些身處深宮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日復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寬鬆的工作氛圍,以及故宮修復技藝傳承有序的堅守。整個紀錄片,生動有趣不枯燥。
你既能看到修復技術人員們沿襲師徒傳承製度,工作上嚴謹認真,也可以看到他們閒暇時,種花植樹,養鳥鬥貓,歡鬧地打杏接杏,收穫果實。
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牆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
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
喜歡第三集的一段真實記錄,裱畫的老專家,在裝裱完工後,對不完美處的遺憾;
喜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喜歡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後,讓旁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捨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
感動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夥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最傳統的技法。讚歎之前殘破不堪的古瑟,舊貌換了新顏之後的驚豔;
絲織品組的陳楊組長,為了職業使命,忍受枯燥,自己親手緙絲,令人稱道。
因為故宮禁菸,有煙癮的王有亮老師傅,坐在乾隆生母寢宮壽康宮的炕上,審視、檢查剛就位的紫檀大櫃,然後畫風一變,忙騎著車,跑到故宮院外抽菸過癮。
還有鐘錶修復組、鑲嵌組、青銅組、瓷器組等等,普通、默默無聞而又身懷絕技的專家們,他們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每天觸控歷史,是一群令人羨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們。
當然,在紀錄片中也暴露出故宮管理的嚴重不足。看到修復辦公室裡工作場地的雜亂,就體現了中國人的粗糙和不講究,和管理的落後。工作室裡沒有專業的修復臺,真擔心誰走路不小心,掛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損壞。辦公室裡沒有恆溫恆溼裝備,沒有專業冷光照明,這些溫度溼度自然光對紙張、絲織物都是嚴重損害;尤其看到歷經千年的遼金木雕觀音像,在精心修復完工後,放在一個鐵架子推車上,沒遮沒擋,由一幫非專業的搬運工,送慈寧宮的雕塑館。當時真想穿過螢幕,來到現場,最起碼,在捆紮繩帶底下墊塊海綿,哪怕一疊厚紙呢,也不能繩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擔心在故宮坑窪的路上,一個顛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壞,或者,綁紮的繩子、帶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宮裡面,文物的運送,不應該有修復組專業人員隨行嗎?
看來,故宮的技術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真希望他們夠吸取損壞宋代哥窯盤子的教訓,制定科學嚴謹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歷經千年倖存下來的文物,在我們這代損壞。
篇二:
只有3集,完全不夠啊。
曾在故宮的神武門展廳,參觀過故宮文物修復展覽。這次透過紀錄片,更詳細瞭解文物背後的故事,認識諸位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專家,倍感親切。正是有了這些樣貌普通,猶如掃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於寂寞,苦心技藝,才能使千年的中國燦爛文明,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才能讓後世子孫,有幸能瞻仰古人的傑作。
文物修復,惠及萬代;殘破腐壞,改頭換面;巧奪天工,舊貌新顏;精絕技藝,代代相傳。
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除了技藝之外,此紀錄片重點是讓我們看到的是,這些身處深宮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日復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寬鬆的工作氛圍,以及故宮修復技藝傳承有序的堅守。整個紀錄片,生動有趣不枯燥。
你既能看到修復技術人員們沿襲師徒傳承製度,工作上嚴謹認真,也可以看到他們閒暇時,種花植樹,養鳥鬥貓,歡鬧地打杏接杏,收穫果實。
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牆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
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喜歡第三集的一段真實記錄,裱畫的老專家,在裝裱完工後,對不完美處的遺憾;喜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喜歡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後,讓旁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捨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感動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夥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最傳統的技法。讚歎之前殘破不堪的古瑟,舊貌換了新顏之後的驚豔;絲織品組的陳楊組長,為了職業使命,忍受枯燥,自己親手緙絲,令人稱道。
因為故宮禁菸,有煙癮的王有亮老師傅,坐在乾隆生母寢宮壽康宮的炕上,審視、檢查剛就位的紫檀大櫃,然後畫風一變,忙騎著車,跑到故宮院外抽菸過癮。
還有鐘錶修復組、鑲嵌組、青銅組、瓷器組等等,普通、默默無聞而又身懷絕技的專家們,他們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每天觸控歷史,是一群令人羨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們。
當然,在紀錄片中也暴露出故宮管理的嚴重不足。看到修復辦公室裡工作場地的雜亂,就體現了中國人的粗糙和不講究,和管理的落後。工作室裡沒有專業的修復臺,真擔心誰走路不小心,掛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損壞。辦公室裡沒有恆溫恆溼裝備,沒有專業冷光照明,這些溫度溼度自然光對紙張、絲織物都是嚴重損害;尤其看到歷經千年的遼金木雕觀音像,在精心修復完工後,放在一個鐵架子推車上,沒遮沒擋,由一幫非專業的搬運工,送去慈寧宮的雕塑館。當時真想穿過螢幕,來到現場,最起碼,在捆紮繩帶底下墊塊海綿,哪怕一疊厚紙呢,也不能繩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擔心在故宮坑窪的路上,一個顛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壞,或者,綁紮的繩子、帶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宮裡面,文物的運送,不應該有修復組專業人員隨行嗎?
還有,織物組的美女們在清理珍貴屏風時,邊幹邊笑,其樂融融。但你們是不是應該戴上口罩呀,飛沫裡的蛋白質和有機物,落到絲繡品上,容易滋生黴斑,也容易產生蟲蝕吧。
看來,故宮的技術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真希望他們夠吸取損壞宋代哥窯盤子的教訓,制定科學嚴謹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歷經千年倖存下來的文物,在我們這代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