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美術鑑賞論文3000字

大學生美術鑑賞論文3000字

  每一幅傑出的藝術品背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正是吸引欣賞者的原因。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美術鑑賞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蒙娜麗莎》美術淺析》

  摘要: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於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每一幅傑出的藝術品背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正是吸引欣賞者的原因。

  關鍵詞:達•芬奇;女性美;思想寄託

  轉眼間,一學期又接近了尾聲。經過一學期的學習,雖然在美術專業知識方面並未獲得太多的瞭解,然而,我卻從這門課中瞭解到很多美術方面的基本知識,並且瞭解到一些早期的繪畫作品,增長了自己的見識。其中令我最為深刻的就是老師給我們講解有關達文西的相關知識時,給我們放了一個有關“蒙娜麗莎”的影片。這個影片主要講述了《蒙娜麗莎》的創作背景、畫中人物的身份之謎以及傳達的思想內涵等等。在看這個影片之前,我時常覺得《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沒有可貴之處,畢竟對美術方面沒有太多的關注與瞭解。而當我看完之後,我終於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稱它為經典之作,為什麼她的微笑會令那麼多人神往。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在1503年到1507年間創作的,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透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

  首先是微笑的神秘,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其次,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為其添了一份神秘感。達芬奇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傑出畫家,還在科學和哲學領域表現出過人能力,熱衷於用符號和密碼來傳遞資訊。 義大利國家文化遺產理事會主席西爾瓦諾·溫切蒂藉助顯微鏡觀察油畫中蒙娜麗莎的眼睛,發現了微小字元。 發現眼中字元為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更添神秘色彩。溫切蒂推測,達·芬奇希望別人從蒙娜麗莎眼睛裡發現她究竟是誰。名畫問世後,人們對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一直存在爭議。

  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她真名為莉薩·蓋拉爾迪尼,是義大利佛羅倫薩一名商人的妻子;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自畫像,因為達·芬奇是同性戀,感情生活不為人知,所以他把自己畫成女人形象;而美國作家丹·布朗在其所著的《達芬奇密碼》一書中提到,蒙娜麗莎這個名字可能是字謎,暗指一位埃及神明。

  再次,《蒙娜麗莎》背景之謎也引起很多人對其的不斷的研究與探討。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佈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最後,最值得人們深思的是,《蒙娜麗莎》究竟想要傳達的思想是什麼?作者之所以創作這樣一幅作品是有著怎樣的思想寄託?

  畫中的蒙娜麗莎,從微笑中不僅顯示出她的溫雅、高尚和愉快,也顯示出對新世界和新生活的歡欣和喜悅。這裡沒有絲毫的懷疑和恐懼,沒有中世紀畫家筆下人物的呆板、僵冷和對世界充滿恐懼的蹤影。也不像中世紀畫像中那種作為神的奴僕的毫無生機的人,蒙娜麗莎是一個充滿著青春和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形象。達·芬奇用他的“蒙娜麗莎”,展示了那個偉大時代的人們新的精神風貌,揭示了人們對新生活的嚮往、樂觀與自信。同時,也表達了他對解脫神的枷鎖後的人以及人的美的熱情讚頌。蒙娜麗莎的微笑,使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無限深廣的意境。《蒙娜麗莎》具有了強烈的時代精神,蒙娜麗莎的微笑不僅成為了這幅肖像畫的重要特徵,而且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美的典型,生動地體現了一個新時代的精神美。

  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在作畫時,勾起了達?芬奇對生母阿爾別的回憶,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麗莎成了阿爾別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師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蒙娜麗莎》的成功,在於作者準確的捕捉到了模特兒最微妙的表情和最動人的瞬間。達·芬奇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使蒙娜麗莎富有魅力的青春被永恆而鮮活的留在畫面上。《蒙娜麗莎》如亮麗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與沉寂,給人們的心注入一縷芬芳與希望,成為畫家可以放開手腳傾心頌揚真善美的象徵,成為西歐人結束了漫長中世紀痛苦生活的標誌,如恩格斯所說的“這是人經受煎熬而取得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轉折點”。這正是《蒙娜麗莎》歷史意義所在。

  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審美活動的過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或審美的發現、藝術的構思、情感的表達。因為我們在創作活動中,“不僅是單純的美術技法,而是藝術情感的表達來實現審美的價值。”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侷限於女性特徵;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並不等於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麼面部麻痺症,這簡直令人憤慨。人們驚歎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麼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象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麼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麼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瞭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並不等同於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物件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瞭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後,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麼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麼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

  透過這次的學習,我在個人的美術鑑賞和美術基礎知識掌握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時也改變了我一直以來對於美術的觀念。之前,我認為美術並不重要,它只是為那些專業學生提供服務的,而現在我發現美術絕不僅僅是畫畫,它可以表現很多內容,傳達很多我們內心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學習它可以讓我瞭解更多不曾瞭解的“經典”以及未曾接觸過的文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