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有關誠信論文2500字(精選6篇)

大學生有關誠信論文2500字(精選6篇)

  誠信自古便是我國極為關注的美德。孔子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認為如果人不講信用,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以下是小編給大家管理的有關大學生的誠信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大學生誠信論文 篇1

  摘要:

  本文對當今大學生誠信問題嚴重的現象作了簡要分析並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誠信;教育

  一、大學生誠信問題現狀

  (一)學業中造假應付

  大學生誠信缺失在學業上的突出表現為考試作弊。另外抄襲作業、拼接論文、更有甚者不惜僱傭“槍手”。現在大學生學業中造假應付的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影響了學校教育與考核的公平性,也挫傷了另一部分勤懇學習的學生們的熱情。儘管許多高校都出臺了許多相應政策並加大了懲罰力度,但是這些現象不僅沒有杜絕,反倒有增長之勢。

  (二)網路中的不負責言論

  網路給當今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大學宿舍中幾乎人手一臺電腦。不能否認,網路給大學生帶來豐富資訊和知識,但也帶來了不少消極影響和道德問題。網際網路資訊環境所具有的開放性、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等特點,造成一些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削弱和言論自由的泛濫,導致很多大學生不能正確使用網路,利用網路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或有意散佈虛假資訊,製造混亂影響網際網路環境和諧。

  (三)求職中提供虛假資訊

  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這就促使有的大學生盲目地去入黨、評優、競選學生幹部。甚至不惜採用送禮請客的手段。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就業目標理想化,為了迎合用人單位的標準,不惜簡歷“注水”,2009年某校畢業班簡歷中就曾出現過10多個班長20多個團支書的現象。有的學生甚至偽造各種證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大學生誠信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多數學生自律意識較差

  當今大學生多數都是在相對富足的家庭中長大,很少經歷過磨難與風雨,導致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同時大學生們,尚缺乏足夠的道德評價能力,缺乏對誠信缺乏的厲害的認識。另外獨生子女的個人主義思想是通病,當自己的利益與誠信規則起衝突時,很容易作出錯誤的選擇。

  (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目前我國的道德和誠信教育監督體系不健全,誠信缺乏的現象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存在,使得整個社會誠信問題不容樂觀。不誠信在某種程度上被錯誤地認為是人生存、發展乃至獲得利益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客觀上助長了人們唯利是圖的意識和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社會環境消極因素透過各種途徑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人生價值觀念,也給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負面影響。

  (三)高校誠信教育方法存在問題

  在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上,高校往往採用資訊灌輸的方式,使誠信教育流於表面空洞無物,難以引起大學生的共鳴。一些過激的批評和教育甚至會容易引起高校大學生的反感,不但對他們沒有作用,反令其走向負面。

  三、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大學生誠信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

  必須在加強教育上下功夫。要把誠信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各方面,體現到教師教書育人的各環節。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有目的的培養大學生的誠信觀念,有意識地深入挖掘誠信的教育資源,激勵誠信意識,培養誠信品質。教師是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主體,要率先垂範,以學術和人格的雙重魅力,給大學生做誠實守信的榜樣。學校的所有幹部職工,都要帶頭示範,處處守信用、時時重承諾,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必須在加強實踐上下工夫。誠實守信,重在實踐,貴在養成。誠信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長期的教育培養和實踐養成。要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全面學習廣大人民群眾的誠信品質,深刻認識誠信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體會誠信在人的成長、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把誠信認識化為誠信意識,主動把誠信理念變為誠信行為。

  必須在加強管理上下工夫。誠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透過管理,實現他律與自律相互促進,從而形成誠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視的良好風氣。要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大力營造以誠實守信為榮、以弄虛作假為恥的氛圍。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網管理,嚴格執行校規校紀,嚴肅治理論文抄襲、考試作弊、貸款不還、網上傳播虛假資訊等在一些學校還存在的失信行為,讓失信者受罰,使接踵者斂跡,同時也使守信者得到尊重和尊敬,得到鼓勵和鼓舞。

  必須在加強制度建設上下工夫。制度是加強誠信建設的根本。要建立健全與法律法規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吻合、與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相適應的,針對性強、操作性強、制約性強的信用制度,把誠信要求具體體現到各項規定之中。用制度規範引導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用制度鞏固誠信成果、遏制失信行為,從而努力把每一個大學生都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總結

  當前在大學生中開展道德建設非常必要,大學生應該在“修業”的同時加強“修身”,防止大學生知識水準與道德水準嚴重失衡的現象發生。學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應該克服純文化課的傾向,即過分注重德育課程的知識化和分數化,淡化了德育課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變成了一門普通的文化課,這樣就會把大學德育的靈魂淡化掉。

  人無信而不立”,這是每個大學生都知道的箴言,誠信也是每個大學生應有的道德基礎,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範。誠信,對於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大學生誠信論文 篇2

  [論文摘要]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誠信缺失目前已為不爭的之事實,它包括大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的誠信缺失。相關就業制度缺位、就業壓力增大和社會誠信機制缺失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構建誠信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必須加強誠通道德建設,強化誠信法制效應,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構建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人,“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宏觀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大學生就業市場應運而生。由於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用人機制的市場化、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其中,誠信缺失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缺失之現狀

  (一)大學生的誠信缺失行為 2.面試時過分包裝、吹噓自己。面試是大學生求職的關鍵環節,但是,有的學生不是考慮如何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和人格魅力征服面試者,而是過分倚重外在包裝,從頭到腳“重金打造”。為了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有的學生還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優點和長處。

  3.草率簽約,隨意違約。在畢業求職中,大學生往往將自薦書和簡歷漫天撒網,接到用人單位的簽約通知,便匆忙簽約。有的學生對簽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明確,對就業協議書的基本內容不瞭解,一旦事後覺得自己“中套”或找到更滿意的單位,立刻違約,從而造成事實上的誠信缺失。有的學生使用用人單位的就業合同或各地方的就業協議書與多個用人單位重複簽約,同時,為規避學校追究,簽約後又不及時將所籤協議交給學校,在畢業時才選擇一個上交,構成了對其他用人單位的不誠信。

  4.就業後頻繁跳槽,不按期償還助學貸款。在許多大學生眼中,跳槽是時髦與能力的表現。在《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的一次調查中,當問到“您打算在第一個單位工作多久”,有44%的人回答1~3年,5年內會有70%離開第一個單位,希望“儘量穩定下去”的只有兩成。更有甚者將初次簽約作為解決個人身份和戶口問題的跳板,一旦上述問題得以解決,馬上另謀“高就”。對於依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的大學生,就業後依約償還貸款是其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但是,近幾年有些學生惡意拖欠,工作多年仍不償還銀行貸款,導致銀行的風險增大,也大大傷害銀行助學的積極性,減少了其他貧困生獲得助學貸款的機會。

  (二)用人單位的誠信缺失行為

  1.虛假招聘,惡意招聘。有的用人單位參加招聘會“醉翁之意不在酒”,要麼是打廣告做宣傳,要麼是礙於主辦方面子來湊數。它們往往開列出誘人的待遇,同時附加苛刻的招聘條件,萬一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前來應聘,又以種種理由予以拒絕。有些用人單位則利用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實際情況,以試用為名,搞惡意招聘,“不斷錄用,不斷炒魷魚”,廉價僱用一批又一批的勞動力。

  2.不當拔高用人條件和標準。用人單位希望招聘到優秀人才無可厚非,但有些用人單位卻不當拔高用人條件和標準,不但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事後應聘者“跳槽”的風險。

  3.虛假宣傳,用工欺詐。有的用人單位在現場招聘宣傳時多講優勢和長處,少講或不講劣勢和不足,甚至許諾不切實際的優厚待遇,誘導畢業生誤籤。待畢業生到單位報到時,要不以單位自行提出的諸多不合理要求作為勞動合同條款(如長達8至10年的工作期限、在工作期間不得考研等),要不故意設定合同“陷阱”(如約定兩個試用期、將試用期從勞動合同期限中剝離、僅訂立一份試用期合同而不簽訂勞動合同等),形成用工欺詐。

  4.濫用人事自主權,隨意違約。有的用人單位由於主管領導發生變動,單位用人政策隨之變化,輕易辭退簽約學生。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曾針對北京地區大學生在求職與就業過程中的簽約與違約問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0.3%的畢業生曾遭遇用人單位毀約。

  5.招聘詐騙。在勞動力市場監管不嚴格的情況下,一些傳銷公司等非法組織披著“人才招聘”的幌子,故意在操作過程中設定一些與收費相關的招聘環節,騙人圖財。有的用人單位則與一些非法中介勾結,進行虛假招聘,合夥騙取大學生的中介費。"

  (三)學校的誠信缺失行為

  1.推薦評語失真。有的學校為提高就業率,為畢業生大開方便之門,如推薦表的內容(畢業生基本情況、學習成績、在校表現等)不能實事求是地反映真實情況,有些內容含糊其辭,模稜兩可,使用人單位不能獲取真實的資訊。

  2.縱容作假,甘為幫兇。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不僅引導學生“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而且還對學生作假材料實行“打鳥政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有的高校為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在學生應聘前進行“突擊入黨、突擊評幹、突擊評優”,有的則在校內開展適應就業需求的一系列相關活動,讓學生生輕易獲得各種“頭銜”。由於部分單位要求畢業生在校期間不能有補考課程,部分學校甚至出現美化成績現象,即以補考成績或最高成績替代原始成績,用補考時的高分成績或者最高成績模糊考試次數。

  二、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相關就業制度缺位

  在“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新型就業機制下,大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地位逐步迴歸,三方職能得以矯正,即大學生成為擇業的主角,高校由計劃經濟時代的“包辦者”變為服務者和見證者,用人單位用人自主權逐步擴大。在就業機制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舊的就業制度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還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的就業制度還沒有完全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得以完善,使得畢業生、用人單位和校方的就業觀念還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整個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滯後於市場發展的需要,沒有及時制定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政策、制度,對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招聘給予引導、管理和監控,使就業市場的三方在一定時期還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整個就業市場短時紊亂,誠信缺失行為屢見不鮮。

  (二)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為了取一份好的工作,許多人不得不做出種種失範行為以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由於學生就業率已成為評估高校辦學水平和影響高校招生的重要指標,也是關係某些專業存亡的重要因素,更是學校內部各專業招生名額分配的關鍵依據,因此,高校教育越來越趨向實用性,重科技教育、輕人文教育,重專業教育、輕道德教育,導致教育的非教養化;把解決就業作為考慮問題的首要因素,學校對畢業生的虛假行為也往往採取默許態度。對於用人單位,由於“買方市場”的出現,有些用人單位的“僱主”優越感空前膨脹,形成“高、大、全”的用人觀念;有的則利用大學生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的弱點,在招聘中虛假宣傳甚至設定各種“招聘陷阱”。

  (三)社會誠信機制缺失

  社會誠信機制包括誠通道德監督機制和誠信法律制度兩方面的內容。首先,誠信應屬於道德的範疇。由於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還沒有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的道德監督機制。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也沒有形成完全主導的道德價值取向,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學校的價值取向往往是多元而複雜的,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價值評判標準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即它們對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種行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種或多種價值觀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依據,從而使得透過道德手段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誠信監督相對乏力。加之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誠信意識在淡薄,個人功利主義在滋長,許多人將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化認為理所當然,而整個社會又缺乏對誠信行為的褒獎和對失信行為的監督和懲罰,這些都使得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不誠信行為愈演愈烈。

  其次,誠信又屬於制度的範疇,良好的社會誠信體系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有力支援。但是,由於我國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的慢拍起步,大學生就業市場範疇內的誠信制度嚴重缺失,無論是以“誠信徵信制度、誠信評價制度、誠信資訊管理制度、誠信資訊披露制度”為主體內容的專門就業誠信制度,還是規範誠信資訊徵集與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保護等問題的相關誠信制度,要麼難覓蹤跡,要麼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可以說,誠信制度的缺位是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缺失的深層次原因。"

  三、構建誠信大學生就業市場之對策

  (一)加強誠通道德建設

  誠信首先是一個道德範疇,它要求人們注重內心的道德修養,以德立人,確立誠信的品格和境界。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把誠信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學教育、畢業指導之中,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促進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提高。在誠信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引導他們自覺認識誠信和誠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發動、組織他們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把誠信認識化為誠信情感,變為誠信行為;引導學生建立誠信自律制度和相應的考評體系。在誠信教育方式上,要充分發揮校廣播站、板報、校報、校電視臺、校園網路等媒體的宣傳作用;要利用辯論、討論、思想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在觀點交流與碰撞中加深對誠信的認識。其次,要加強社會誠通道德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誠通道德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在全社會進行持久的誠信觀念的教育和宣傳活動,加強輿論引導,使每個參與社會經濟的主體牢固樹立“忠誠社會,講求誠信”的理念。特別要讓廣大用人單位明白,誠信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體現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要使它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才是單位發展的核心要素。人才引進和使用中的不誠信行為將大大貶損單位的社會形象,降低單位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最終影響自身的發展和進步。

  (二)強化誠信法制效應

  誠信又是一個法律範疇,它要求社會主體在從事社會活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講究信譽,恪守信用,行為合法。為此,首先,要建立專門的就業誠信制度體系。在大學生方面,要儘快建立大學生就業誠信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生就業誠信資訊徵集制度、大學生就業誠信評價制度、大學生就業誠信資訊管理制度、大學生就業誠信資訊徵詢與公開制度,等等。在用人單位和學校方面,要把它們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誠信資訊納入正在建設的企業及其他社會主體信用制度體系之中。其次,要完善與大學生就業市場相關的其他法律制度。具體包括畢業生簽約制度、戶籍制度、單位用人指標制度、單位人才招聘制度、大學生就業指導制度、畢業生推薦管理制度,等等。再次,要加強《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執法力度,依法懲罰違規的失信者。

  (三)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誠信度的有力舉措。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要儘可能多地拓寬就業渠道,透過“學校主動,社會聯動,家長促動”的工作機制,逐漸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就業資訊網,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對於到鄉鎮或西部欠發達地區從事1~3年的行政管理、教育、衛生、農技、鄉企、扶貧等服務工作的大學生,去中小企業就業的大學生以及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政府要在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檔案管理制度、信貸制度等多方面提供更多支援與保護,進一步完善政策框架和制度機制。

  大學生誠信論文 篇3

  摘要: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涉及網路的道德問題相伴而生,尤其是誠信問題。文章分析了網路誠信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及產生網路誠信問題的根源,探討進行網路誠信教育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路誠信;網路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把“明禮誠信”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自覺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因此,誠信是必須堅持的道德尺度之一。在網路社會中,網路主體的行為具有獨特的匿名性、虛擬性,他們的自我意識淡化,從而使道德輿論的承受物件變得模糊不清,良心機制在網民行為中的自我監督作用減弱,從而造成網路欺騙行為不斷產生。在這種情況下,網路誠信尤為必要。網路誠信要求網路主體要懂得誠信,使誠信成為網路社會的基本行為規範,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會有序、健康的發展。

  一、大學生網路誠信問題的表現

  網路使人類的資訊交流真正實現互動式和開放式,達到資源共享。然而,網路在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道德人格問題。在網路世界裡,人們的交往完全處於虛擬空間之中,網民可以表明自己身份也可以匿名,並且可以隨意地修飾和改變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說,網路具有“再選”和“掩蓋”自我身份的作用。在匿名狀態下,由於沒有現實世界中的身份、等級及地域等等限制,網民有一種擺脫壓抑、無拘無束的放鬆感,很容易在一個虛擬的角色面具下將心靈深處那個“真實”的自我完全釋放和展示出來,而不必顧及社會輿論、傳統習慣等道德的監督,不怕自我的良好公眾形象遭到破壞。

  其次,道德衝突問題。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人具有了現實世界沒有的自由性。正是這種自由性導致人在網路世界中的道德放縱,在沒有現實約束的情況下,欺騙與誠實、虛假與真實在網路世界中共存。網路交往上的偽裝和不誠實會衝擊現實世界中的誠實倫理,而且網路的虛假對現實世界的誠實造成極大的嘲弄。

  最後,網路犯罪問題。網路世界的虛擬性和網路行為的隱蔽性使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隨意性增強,為人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責任提供了可能。於是相當一部分人(也包括大學生)違背傳統的道德規範,不遵守誠實信用原則,肆意編造虛假資訊,傳播電腦病毒和不健康資訊;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人們根本不知道對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有的還採取欺詐的手段騙取對方信任,從中獲取非法利益。

  二、大學生網路誠信問題的原因

  首先,網路生存的虛擬性為誠信缺失行為提供了場所。在這樣的空間裡,人們不必以自己的真實面目出現,這樣容易使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出現偏差,使他們做出在現實生活中不敢也不可能做的事情。人們可以扮演各種角色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真實面目被揭穿。因此,虛擬的網路世界成為網民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而真實的人一旦進人這個世界就或多或少地顯示人性的陰暗面。

  其次,網路的開放性為不良資訊的傳播拓展了空間。網際網路是開放的,所有資訊可以自由流通,網路作為一個資訊寶庫的同時,也是一個資訊的垃圾場,各種不良資訊充斥其中。由於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辨別力不強,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充滿好奇,容易接受進而去主動模仿那些不科學、不健康的東西,從而成為資訊濁流的犧牲品。

  再次,對傳統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過去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內容過於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脫離了大學生的道德基礎和生活實際。傳統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透過專職道德教育者的理論說教,偏重正面的灌輸,沒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起來,也不注意大學生的切身感受,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這與教育部門實行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當他們進人一個能擺脫現實的束縛的虛擬網路世界時,其內心真實的心理反映也就在此暴露無遺。 最後,網路技術的侷限性也為不良行為的實施提供了機會。由於當今的網路技術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對網路主體的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也沒有對網路不道德行為和違法行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機制和懲罰措施,使得一部分網路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即使是發現違法行為,由於對犯罪主體不容易確定,對其責任也無法追究,這無形中助長了違法行為的發生。

  三、強化大學生網路誠信的方法

  虛擬的網路世界是現實的反映,它來源於現實社會之中。網上道德是網下道德的電子版延伸,網上道德表現和網下道德狀況是同一道德主體的兩種表現形式,現實道德狀況決定網上道德表現,網上道德水平也影響甚至改變現實主體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對大學生既要重視網上誠信教育,要求他們嚴格遵守網路道德規範,又要加強網下誠信教育,嚴格遵守社會公德。

  首先,加強對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喚醒人們的道德自覺,強調網路中的道德責任。在網路世界中,道德規範的作用日漸消蝕,法律和社會輿論對個人的監督削弱,因此喚醒人們的道德自覺尤為重要。面對網路犯罪等一系列問題,道德修養的提高和道德責任心的加強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措施。網路技術在賦予人們更多自由與平等的同時,對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為網民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現實社會中的大學生進行網路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認知能力,是防止網路誠信缺失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也有部分高校開展了網路教育,這對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規範自己的網路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要加強對網路行為的監管和控制,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馬克思認為人的道德自覺性和自律是從外在制約性和他律轉化而來的。在當前的社會狀態中,僅僅依靠人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要用高科技手段對網路資訊和網路行為進行監督,構築網路空間的堅固防火牆,消除有害資訊和不良行為的危害。同時用法律的強制手段對網路違法行為予以堅決打擊,透過法律的震懾力從而有效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

  最後,加強大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在網路技術超前而網路道德與網路法律明顯滯後的狀態下,人們網上行為的抉擇主要靠自覺。在我們強調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今天,尤其需要具有古人“慎獨”的崇高境界。“慎獨”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範疇。最早提出該思想的是《禮記》的《大學》和《中庸》。其基本思想是一個人在單獨活動、無人監督時有做某種壞事的可能,並且可能不會被人發覺的情況下,仍然能堅持道德信念,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一般說來,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在人們能夠實際接觸到的地方,許多人由於在乎自己的名譽和別人的議論而能夠較好的遵守誠信原則,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卻很難做到“慎獨”。在網路世界中由於缺乏約束機制,只能靠自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強調“慎獨”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誠信論文 篇4

  【摘要】:

  本文在剖析了今世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根底上,深入剖析其本源,並探討了新期間構建高校調和學校中,加強大學生誠信建造的考慮與對策。

  【關鍵字】:

  大學生 誠信 問題

  誠信自古至今都是大家往來過程中的品德原則。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是我國公民品德教學的基本內容。誠與信相互貫穿,誠是信的根底,信是誠的外在體現。現代社會中,誠信作為一種品德請求,是全部品德的根底和底子,是人之為人的最主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開展的柱石。是高校調和學校的建造之本。誠信不只僅是人的往來品德原則,也是社會活動的基本原則,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中處於中心位置,有著極端主要意義。大學生作為國民中的優秀分子,作為祖國將來的建造者,是不是具有誠信的品德是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順暢推動的重大問題。

  一.今世大學生誠信現狀及傑出問題

  當前大學生誠信幹流是向上的,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學生來講有很強的認同感和親和力,作為一種理想層面的品德修養,學生普遍認同。讀書學習求真務實,人際往來真摯調和,經濟往來誠篤守信,求職工作腳踏實地。但是今世大學生面對著一種社會轉型期間的嚴重挑戰,在社會急劇改變的期間,大學生應對這種急劇改變的狀況的實質能力遭到本身社會閱歷的束縛,在誠信方面簡略呈現偏差。誠信缺失的景象在一定範圍內客觀存在,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日常言行缺少誠信,背約違約。信貸誠信:歹意拖欠借款、膏火,銀行高校境況尷尬。考試誠信:考試做弊,屢禁不止。工作誠信:求職經歷,弄虛作假;工作簽約,無故悔約。 學術誠信:抄襲成風,瞞天過海。由上可見,處理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勢在必行。

  二.大學生呈現誠信危機的要素剖析

  大學生是社會中的集體,受社會各種思潮和景象的影響。發生誠信危機的要素在於前史沉澱、社會環境、家庭教學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以及教學內外部很多要素的影響。

  (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對於大學生呈現的誠信危機,咱們不能簡略地歸

  結為大學生品德質量降低,而是有著深入的社會佈景和很多的實際要素。社會中的失期之風和不完善的信用系統,前史與實際沉澱等負面影響,直接造成了大學生的誠信度下滑。

  (二)家庭教學的影響,學校教學的缺少。長期教學中,家庭、學校重智育而忽略對大學生的誠信教學,教學環境和手法不利於學生培育誠信的質量。近幾年不只是高校,各類各級院校都十分重視學生的誠信教學,大有從娃娃抓起之勢,但是收效欠安。

  (三)大學生本身的要素。責任認識的淡漠、反思能力的缺失是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內動力。今世大學生的生活經歷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對自個與社會,實際與將來的全部瞭解和知道。一起因為他們理性思辨和剖析挑選能力還不行,很簡略使他們將查詢瞭解的一些社會消沉景象當作社會實質,然後誤導他們失掉誠信觀念,乃至呈現與公民品德標準相背離的做法標準。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品德建造的對策

  現在對於大學生誠信品德建造的完結路徑和路徑大體能夠分為:加強外部原則建造和誠信評估機制以從外界進行束縛;加強誠信品德教學、培育大學生的內涵誠信質量。加強誠信品德教學和原則建造在大學生誠信教學中應該相互為用,互相補充。培育大學生誠信質量,既要靠誠信教學,也要靠誠信原則建造。

  首要,推動大學生誠信教學的原則建造。歸根結底,大學生誠信認識的建造首要應該是一種原則建造,只要原則上的保證才是牢靠的,久遠的。因而,應加快誠信建造的腳步,構築一個“恪守誠信者獲益最大,不恪守誠信者價值更高”的社會誠信系統,讓守信者因守信而取得報答,讓失期者因失期而遭受丟失。誠信原則建造應堅持的首要價值原則即是大力倡議“誠信為榮,背約為恥”,經過合理的原則組織,讓講誠信的收益大於本錢,不講誠信的本錢大於收益,使大學生知道到不講誠信、危害社會和別人利益,不只羞恥,還會危害本身利益。

  其次,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大學生並不缺少誠信認識,但在有些大學生身上的確存在著剽竊別人效果、毀信違約、拖欠助學借款等一些誠信問題。所以要把誠信建造落到實處,燃眉之急是進行有關機制建造,建立標準,構成一種外在束縛力。在高校推廣學生誠信檔案建造,不失為一種有用的處理之途。學生誠信檔案建造經過成文的原則束縛,使誠信建造變成一個可操作的系統。這一行動能夠增強大學生誠信認識,更主要的是,誠信檔案將持久存放於自個檔案中,這能夠對學生的不講誠信的言行構成一種強大的束縛力。

  在誠信檔案的內容方面,大學生誠信檔案除自個基本資訊外,還應當包含學習誠信資訊(遲到、早退、曠課記載);學術誠信資訊(工作、論文完結狀況、考試做弊記載);經濟誠信資訊(請求國家助學借款,請求和使用救濟、補助和贊助,交納膏火、住宿費等記載);求職誠信資訊(榮譽稱號鑑定、證書真偽驗證,簽約實行狀況記載)等有些。建立大學生自個誠信檔案,並將誠信狀況與學生評優、獎貸學金、歸納測評、工作引薦相結合,有助於大學生自覺地建立誠信方針,體會自負,增強誠信認識。建立大學生自個誠信檔案,既是高校誠信原則建造和辦理的一個組成有些,也是培育大學生誠信觀念,標準其誠信做法的主要行動。

  最終,加強大學生的誠信品德教學。1.應推廣以學校教學為主的誠信品德教學,使大學生自覺地以誠信原則來束縛自個的做法,使學生的品德知道、品德情緒、品德做法能極好地調和起來,並將其固化為安穩的品德信念。2.家庭教學也是推廣誠信品德教學的主要路徑。家庭對人的誠信品德影響是耳濡目染和永續性的。父母老一輩有責任、有責任對後代後輩隨時隨事進行誠信教學,並在實際生活中事必躬親,以身作則,這麼使後代的誠信品德修養得到進步。3.很多社會的誠信品德禮儀宣傳活動也是強化大學生誠信品德認識、標準大學生做法的手法。能夠藉助文藝演出、廣播電視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廣泛的社會公德、公民責任等方面的誠信品德滲透。作為誠信鏈中的自個應從本身做起,建立誠信認識,每自個都以誠信請求自個,營建人人都講誠信的社會空氣,才幹從底子上處理大學生面對的誠信問題。

  綜上所述,今世大學生有必要建立誠信觀念,不斷強化誠信認識,構成傑出的誠信習慣,瞭解各個領域的誠信規矩,真實變成一個身心健康的自然人、全部開展的專業人、勤於工作的社會人、一諾千金的誠信人。咱們整體高校教學工作者都應該重視大學生誠信品德建造,並積極探索誠信教學的新方法、新行動,真實培育出新一代誠篤守信、德才兼備的高實質人才,共創新期間健康文明的調和學校。

  參考文獻:

  [1]吳潛濤,趙愛玲:《誠信與誠信建造》,《我國教學報》,2004年1月13日,第三版;

  [2]項賢欽,《獨立學院誠信教學的查詢考慮及對策》[J]《高教研討》,2006年1O月;

  [3]毛克平,《誠信教學:高校德育的基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學》,2004年8期;

  [4]梁玉珍,《大學生誠信教學是建造調和學校的底子需求》[I]《藥學教學》,2006年2期;

  [5]於永成.《今世大學生誠信教學內容的多維考慮》[I]《航海教學研討》,2OO5年4期.

  大學生誠信論文 篇5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美好品德的核心,是各種良好品格的基礎。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把“誠信”融入職業道德的各個領域和方面,使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培養誠實守信的觀念,忠於自己從事的職業,信守承諾。本人現就誠信與職業道德的涵義做了淺要介紹,並就職業道德建設中,誠信教育的途徑做了簡單介紹。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一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名言,成為中國人千年流傳的人生哲學。有信,則能相互尊重、禮讓;有信才能“同氣相求”、眾志成城,才能聯結起社會交往關係中穩固的倫理網路。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靈魂。誠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國之基。

  一、誠信的涵義

  誠信包含“誠”和“信”兩個方面,它們有一定的區別。在早期的儒家著作中,“誠”和“真”“實”等範疇相關聯,《中庸》中提 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在這裡闡述的觀念是 “誠”是天地之根本,是萬事萬物執行的基本事實和規律。 誠信 是中國傳統倫理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範疇,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 現實的話題。誠信最初作為一種道德活動而存在的,伴隨著人 類對合作關係的訴求早在原始社會便產生了。作為一種隱約的、零碎的思想、在周初開始萌芽,經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 的精彩闡釋和大力提倡,誠信思想基本形成,並在後世儒家的不斷補充和完善下日趨成熟,成為傳統倫理文化中一個內涵豐 富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誠”的意思指不有意歪曲客觀事物的 本來面貌。人們會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而歪曲了自己主觀意圖 的本來面貌從而沒有遵循客觀規律。人對自己的主觀意圖都有 準確的把握,但直接的表達出來有的時候需要些代價。那麼 “誠”的內涵就要求我們要忠於自己和客觀規律,不因畏懼代價 而扭曲事實的原貌。“信”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也特別重要。“信”字初指在祭祀上天和先祖時誠實不欺,後來在春秋時期經 過儒家學者的倡導遠離了最初的宗教色彩並最終成為了一項 重要的道德規範。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由此可見“信”指代 人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人要信守承諾。綜上所述“誠”指的 是人思想上的主客觀統一不歪曲事實是靜態的;而“信”更強調 的是對自己諾言的的遵守是動態的恪守。誠信既代表了一種內在的德性修為又是一種外在的確認與表達意指誠實無欺。

  二、職業道德的涵義

  職業道德,就是人們在進行職業活動過程中,一切符合職業要求的心理意識、行為準則和行為規範的總和。它是一種內在的、非強制性的約束機制。是一般道德在職業行為中的反映,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用來調整職業個人、職業主體和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範。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規範以及該職業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的總和。職業道德既是對本職工作人員的職業行為要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三、誠信在職業道德的體現

  誠信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今天社會主義制度下,誠信作為一種道德有著新的時代內涵和豐富的內容,它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濟生活中,依法辦事,平等交往,誠實待人,信守合同,講信譽,講信用;在其他日常工作中,高度負責、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開誠佈公,以誠相待,反對虛偽。這一道德要求對於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髮展和建立新型人際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於一個團體和企業來說,它是一種形象,一種品牌,一種信譽,一個使企業發達的基礎;從經濟生活來看,誠信是經濟秩序的基石,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和一種無形的資產;從政治道德來看,誠信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的體現,是一個從政者必須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質;從人際關係來看,誠信是人與人在社會交往中的道德規範,也是一個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質。人們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處的基礎,相互之間做到信任其關鍵就在於誠信。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誠信在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建設尤其是職業道德建設等各個方面日益顯示出它的地位。

  四、大學生職業道德體系構建中,誠信教育的途徑或方式

  1、加強家庭教育

  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樹立,必須要從家庭開始。可以說家庭教育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觀念的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成熟性格品質的塑造等各個重要的環節有著其他教育形式和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誠信意識的樹立,誠信觀念的確立,誠信思想的形成,誠信習慣的養成,誠信行為的固化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們是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長時間的教育和引導。加強家庭教育,一是要改善家庭教育環境,改變過去那種只關注子女的成績和分數的做法,關心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樹立其誠信意識。二是為了給讓學生家長給孩子樹立誠信的典範,父母要持續提升自己的誠信修養,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在家中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在家庭教育中,要把誠信教育放在首位常抓不懈。要在日常的教育中加以教育和引導,培養子女誠

  2、高校要建立誠信教育的領導機制

  目前,高校只重視以“兩課”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是思想政治素質,討論的是大道理,傳授的是高理論,而對於學生具體的誠通道德關注的較少。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高校領導就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誠信教育。首先要建立高校誠信教育領導機制,要成立誠信教育的領導管理系統。從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到院系主任到一般教師,直到學生會、班幹部和學生,要責任落實到人,分工明確,一層抓一層,分級管理,層層落實,持之以恆,長抓不懈。在有分級管理的基礎上,要經常進行誠信教育的宣傳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透過開展誠信論壇,舉辦誠信講座等以誠信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著力培養大學生遠大的理想和志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積極營造大學校園誠信教育的良好氛圍。其次要針對高校大學生日常失信行為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和落實措施,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助學貸款、工作分配等方面的誠信行為及相應的獎勵措。

  3、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

  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措施,大學生檔案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大學生誠信承諾書”、“個人資料”、“家庭背景”、“品行說明”、“個人意見”、“學校意見”、“備註”等。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是一種寫實式的記錄,它對學生的各個方面有較為全面的描述。需要了解學生誠信情況者,可憑此進行直接的調查。誠信檔案的建立,使學生有了一個誠信記錄,這是大學生的一份寶貴的個人資源,這會使學生產生珍惜它、維護它的願望,使學生時刻關注自己的行為,培養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做誠實的事,得到良好的誠信記錄,不斷提高自己的誠信度。作為一種寫實的檔案,在學生畢業時,這份誠信檔案將跟隨學生的人事檔案一併交給用人單位,從而將學生的誠信記錄延伸到社會。

  4、積極開展以誠信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

  首先,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應密切結合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見微知著,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不抄襲作業、考試不作弊、明禮守紀、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為規範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把“誠”和“信”作為學校行為的基本準則;其次,透過積極開展諸如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主題教育活動、青年志願者活動等活動,透過這些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對社會公共事業的積極參與積極奉獻精神,從而錘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提升和完善誠信品質;第三,應以報紙、廣播、板報、牆報、宣傳欄為陣地,廣泛開展誠信教育,樹立正確的誠信觀念,養成良好的誠信行為習慣;最後,應以“樹典型,抓反面教材”為方式,透過先進人物、先進事蹟宣傳活動營造有利於塑造大學生誠信新形象的氛圍;積極發揮團課、班會課的作用,加強對“誠信缺失”問題的積極思考,互相監督,與違背大學生誠信形象要求的錯誤言行和醜惡現象作鬥爭。

  大學生誠信論文 篇6

  〔論文關鍵詞〕 誠信 主體人格 主體意識 主體能力 主體價值

  〔論文摘要〕 現代社會需要塑造大學生主體人格,誠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誠信教育透過確立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發揮主體價值,從而塑造大學生主體人格,以保證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誠信教育過程中,應著重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教育內容與時俱進、教育管理制度規範。

  高校教育中影響大學生主體人格建構的因素很多,在此僅談談在誠信教育中建構學生主體人格的一點思考。

  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和守信。誠實,就是動機在於傳達真實資訊的一種行為;《辭海》對“守信”的解釋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對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內在道德品質修養,而後者卻是著力於人際間的倫理關懷。誠信張揚了人性,弘揚了道德關懷,不僅是一種童叟無欺的商業精神,也是一種道德意境,因為它關注如何做人的問題,關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現了人與人之間互視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關懷。誠信所蘊含的這種道德追求,在本質上完全契合於新時期大學生的主體精神,因為高校教育的總體目標固然是培養富有創造性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義上也正在於尋求和培育更為健全的人格,更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誠信不啻是構建主體人格的一個新的道德楔入點。

  一、誠信教育與主體意識的確立

  主體意識的覺醒是主體人格得以確立的基礎和前提。

  所謂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於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它包括主體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人與自我關係上,意識到“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發展自己的才能”)和物件意識(主要表現在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上,意識到人能將外部世界變為有益於自身發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論,主體意識的真諦正是誠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對他人的尊重,又表現出對自己所承擔義務與責任的體認與堅守,所以誠信教育對於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有重要影響。

  首先,誠信教育有助於確立學生的自我意識。誠信是主體意識的道德基礎。“誠信是處己的立身之道。沒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誠信,個人就站立不起來,說出話來沒人信你,連你自己也會感到懷疑、感到絕望,你自己成了前後不一,言行不符的斷片,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更不要說謊言和不守諾將對社會帶來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屬於惡這樣一種基本性質了。[1]”誠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統一,真是誠信的基礎,《增韻·清韻》中指出:“誠,無偽也,真也,實也”。透過誠信教育,使學生髮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自己的直觀環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觀環境,放眼更廣闊的世界;更加意識到個人是最真實最根本的主體,個人不斷增長、變化的需要,使人充滿了為之忙碌不已的慾望和激情,這些慾望和激情激動著人不斷追求。這一切,使學生具有一系列主體的本質特徵:自覺性、能動性、目的性、選擇性、超越性,使其活動具有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真正確立。

  其次,誠信教育有助於確立學生的物件意識。“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2]”人在活動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社會關係。人的社會關係既是人活動的結果,也是人活動的條件。而對於個人來說,它首先是先於個人的條件。

  這樣,每個人在他的任何一項活動之前,都要首先面臨著一個如何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問題,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主體的物件意識確立的過程。誠信原則對調節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起支配作用。誠信原則要求個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應享有的的權利,並由此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只有在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個人才能對他人、集體、社會採取合乎道德的態度,即把尊重人的權利,履行對集體和社會的義務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每個人都有權利充分發展自我,但是自我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發展相一致,每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不能把自己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應盡的義務以及自己的活動對他人、集體和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棄置不顧。每個人都有權利而且也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自主性,但是每個人又需要具備必要的合作精神,使個人獨立性、自主性的發揮不致成為破壞社會生存條件的不協調因素。誠信原則並不是一味要求個人自我剋制或自我犧牲,它只要求個人的自我實現目標不有悖於義務和權利相一致原則,而鼓勵人們發展更高尚的自我實現目標。

  二、誠信教育與主體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主體人格形成的另一個基本方面是主體能力的形成。主體能力是潛在於主體內部、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在主客體物件性關係中表現出來的客觀能動力量。主體能力是多種規定性的綜合,它不僅包括主體的實踐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為非理性因素是主體能動性的表現,是主體能力結構中的動力因素,是主體排除外界干擾、克服各種困難、爭取目的實現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現代社會,主體要想獲取能力發展所" 需的各種物質、精神條件,就必須具有誠信品格,否則將無法立足於社會。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其發展完全依靠社會和他人,能否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和讚許,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交往日益普遍和複雜,交往範圍日益擴大。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人們不再憑著自己的直覺,不再因為是熟人,而是根據實證,主要是對方的誠信度才信任對方。雖然是熟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格,沒有償付的能力,就不應該和他發生信用關係;即使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譽,具有償還的能力,就應該在信用上給予支援。而要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和讚許的關鍵,則在於一個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會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讚譽,而品德敗壞的人則會遭到社會和他人的譴責。誠信教育,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和美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大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的客觀需要。

  其次,從人的心理素質來說,誠信的品格對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長也是大有益處的。因為具有誠信品格的人在內心忠實於自己,在外部則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會去想歪門邪道,對一些事情的追求就會執著,他就會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會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向落後挑戰,而不是逃避困難,一心想找捷徑。他們憑藉深層次的思考和高層次的理想追求,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從而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一個講誠信的人,會很厚實,很強大。

  三、誠信教育與主體價值的實現

  大學生確立了主體意識,發展了主體能力,便開始尋求主體價值。何謂價值?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3]。這裡指的外界物,是主體的人以外的東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體的人及其關係,還包括作為客體的某些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主體的人對其他人或社會的需要的滿足,就是主體價值。當代大學生既生活在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環境中,又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後備軍。他們的價值發揮離不開這些客觀環境,同時這些客觀現實又是他們價值展現的舞臺和實踐的結果。這一客觀事實決定大學生尋求主體價值,離不開誠信精神的支撐。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人要發揮價值一步也離不開社會之光的普照,大學生得以實現人生價值就是在與他人進行交往,與社會開展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交換等實踐中實現的,誠信是保障這些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資本。孔子認為,人不講誠信是不行的,在他看來,“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難哉”[4]。從長遠來說,必須自己誠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軟中國研究院前任院長李開復回國前,寫了一封公開信。在任中國研究院院長期間,他接觸過很多中國學生,有很多感觸。他在信中說的第一點就是:事業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則,而這些原則是他所遇到的中國學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個原則就是要誠信、正直。一個人對社會來說,首先是誠實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學生缺少誠信會使他們在社會上遇到更多危險,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因為任何人都怕不誠實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誠實不守信用的事情,就會在你的人生履歷上留下痕跡,以後你在社會上就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也就談不上體現主體價值。

  其次,從社會角度看,市場經濟本身是一種契約經濟、誠信經濟,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有效執行的道德基礎。恩格斯在考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後指出:“生產愈發展,它就愈不能採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徵的那些瑣細的哄騙和欺詐的手段。……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那裡時間就是金錢,那裡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水平。[5]”特別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對誠信的要求更廣、更高。在德國有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到各大小公司應聘都遭到拒絕的原因就是:在他個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車逃票紀錄。正如康德所說:“由於說了一個謊,一個人拋棄了,甚至可以說徹底毀滅了作人的尊嚴。[6]”另外,目前我國在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推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針,這種建設方針本身內含誠信,它們也對貫徹的主體提出了誠信的要求。由此可見誠信不僅是人之為人的根本道德標準,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為未來國家政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的當代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之本。

  四、關於實踐誠信教育的幾點思考

  要培養大學生主體人格,應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機制,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教育理念應以人為本。

  誠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須注重以人為本。要樹立大教育觀,打破以往以教育論教育,以道德談道德的難以取得實效的空洞說教的教育觀念。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大學生是誠信教育的主體,誠信教育能否奏效,歸根結底依賴於教育物件的“自我”作用。因" 此,在誠信教育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指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培養學生對誠通道德的自我認識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理智活動和實踐,逐漸達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學生自覺主動地踐行誠信,實現他律向自律的轉化。應把教育視點從原來的關注道德規範本身轉移到“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上來,著眼於人才的成長,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養出的人才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時代發展同步。

  2.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

  誠信教育在內容上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拓寬教育內涵。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程序要求我們在大學生誠信教育內容上必須注入時代精神,使傳統的本土化的誠信教育逐步走向現代化、國際化。尤其要注意兩個結合:一是誠信意識要和規則意識結合起來。現代誠信觀念不僅是一個處理個人之間關係的“私德”,更是一個處理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公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人們在道德上的最大促進作用,就是規則意識的強化。規則和誠信是緊密聯絡的,規則意識淡薄,誠信意識必然失落。大學生的誠信方面的問題和社會上規則意識的薄弱緊密聯絡,有些已經滲入到學校內部。我們應當把誠信教育和規則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小懂得:規則的制定是按規則進行的;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不能違反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誠信意識要和創新意識結合起來。誠信觀念側重實事求是、信守諾言,但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需要創新、突破常規。誠信和創新的關係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誠信要求積極改造社會,包括使社會環境更有利於誠信的迴歸,這就需要創新、出新思路,誠信與創新的結合基礎是社會責任感。面對新形勢,我們必須重新對大學生誠信教育內容進行審視,在理論的內涵與外延上要進一步深化、拓展、創新,以期大學生誠信之樹常青,不斷朝現代化、國際化邁進。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誠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須實現制度規範化,建立完備的信用體系和獎懲制度。誠通道德的形成必須有完善的信用體系作保證和相應的獎懲制度作後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認識的層面上。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化的關鍵在於人與制度之間必須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動機制,使得每一個人在自律基礎上,透過制度渠道達到自己的目的。若誠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證,欺詐不能得到應有制裁,誠信將會遭人踐踏,儘管它是道德的、正義的、崇高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大學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學生在校的誠信表現用制度加以規範,建立相應的約束和懲罰機制。給每個學生建立誠信檔案,詳細記錄個人基本情況、品行說明、學習成績、信用記錄以及獎罰狀況,並依據個人檔案作為學生評優獲獎、入黨保研、升學就業、發放助學貸款的一個重要指標。對缺失誠信的學生要給以懲罰,如不能參與評先評優,不能擔任學生幹部,情節嚴重的要給以校紀處分。學校還要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如對考試作弊、違反畢業協議、借貸不還等問題的處理制度等,把這些制度納入整個誠信約束和懲罰機制,讓硬制度和軟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懷宏.良心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3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論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8.

  〔6〕何懷宏.良心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68.

  〔7〕魯潔,王建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46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