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3篇

關於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3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溫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裡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裡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床,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床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著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裡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裡,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裡,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裡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說家裡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與您共度中秋佳節]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著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裡,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裡買了房子,家裡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著,操勞著,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說。經常是勞累一天的她,在休息之餘,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老人們:

  我們小的時候,過中秋節家人都要聚在一塊兒,無論你在多遠的地方,到了中秋節這一天都要趕回來跟家裡的人一起過,要團圓,在當時那個年代每個人都比較注重家人,這種意識比較濃厚,而現在呢,科技發達了,有手機、有電腦,無論你在哪兒都可以很方便很快捷的和家人連繫,以至於這種團圓意識就慢慢地淡化了,家人的歸屬感也不如以前強烈了。說起重陽節的`變化,以前就是登高祈福,而現在最主要的是和家人、朋友出門旅遊,拍照留念什麼的,反正從總體來看,這兩個節日的含義好像發生了很多變化,有很多地方都偏離了原先的軌道,呈現出現代意義。

  1).建議以政府的名義恢復傳統節日體系,恢復中秋節秋季大節的社會地位,將中秋節定為法定假日,假日時間可從國慶長假中調配。

  2).重建中秋傳統節日習俗,豐富傳統節俗活動,增添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

  3).將中秋節作為調整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的活動日,鼓勵人們團聚慶賀,以此緩解春節人口集中流動的社會壓力。

  爸爸媽媽們:

  “中秋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好多人都覺得挺沒意思的,甚至是討厭,只是吃吃月餅,賞賞月亮,而且認為那是古代人們乾的事情,還不如在家好好休息,放鬆一下呢!其實,要是覺得沒有意思的話,為什麼不讓它變得有意思起來呢?也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一個新型的過中秋節的方式呢?現在外面賣的月餅,實在是不敢恭維了。不好吃不說,還要擔心裡面加入什麼不好的東西,但是過中秋節又是不買不成,這也讓挺多人苦惱的。於是??(噔噔噔)新的方法誕生啦!在有些大城市,開始興起一種自己做月餅的遊戲,有很多的媽媽帶著自己的小Baby動手親自做月餅。做月餅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可真的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家長首先得告訴他們什麼是月餅,幸好天上的月亮在中秋可以做現場的教具,有實物在,就不怕解釋“月餅”了。“月餅”其實就是一個可以吃的“月亮”。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和麵了。這跟玩橡皮泥一樣,由於這個“橡皮泥”是可以吃的,因此寶寶們也就會比往常更有興趣。

  當然,要讓一個小寶寶們很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是很難的,讓寶寶玩弄著手裡的麵糰,時而壓成扁的,時而又揉成了長條的,原來“月亮”還會變形,這會讓他們溶入進“做”月餅的樂趣中,而且媽媽們也不用擔心食材的問題,也不貴,更重要的是,它很有意義。不管這些月餅做得好與壞,對於接收到這些月餅的大人們一定是十分開心的,臉上也一定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的。

  同學們:

  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如端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七夕乞巧愛慕、臘八融和感恩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道德實踐體驗活動。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透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偉大詩人屈原面對面: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願去死也不願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一直引起同學們的深思和探索;他那與日月齊光的高潔品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仰慕。從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裡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品嚐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