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1000字

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1000字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篇一:

  量子力學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教授曾經這樣評價過他的一名中國學生:“你的努力,不僅是為自己,更是為國家!”數年後,這名中國學生的確沒有辜負導師的期許,他帶領團隊在中國建立起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世界首次”。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愛因斯坦建立的相對論、倫琴發現的X射線等影響世界的重要發現一起,被評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這個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從事量子通訊研究的十餘載,潘建偉的團隊先後六次斬獲“國際物理學領域十項重大突破”,並以“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的研究成果問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頭頂著眾多耀眼的光環,在普通人眼中,潘建偉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但是“潘神”在扮演著名科學家這一角色的同時,也是一名老師、一個父親。那麼走下“神壇”的潘建偉又是怎樣的人呢?

  一、“潘神”的學生培養之道

  潘建偉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作為一名導師,他對於學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甚至可以說是苛刻的。潘建偉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細節的把握。

  比如在實驗室中,他就要生們一定要把實驗儀器擺放整齊,實驗環境應當是規整有序的。

  潘建偉介紹說,這樣嚴格的要求其實是受他本人在奧地利留學經歷的影響,所以在他的團隊中,“整齊”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詞。

  此外,在撰寫科研論文的過程中,潘建偉的“苛刻”更是展露無遺。他會逐字逐句的審閱學生的論文,不僅在科學邏輯上把關,語句的通順程度和表達內涵他也要仔細斟酌。雖然潘建偉的工作異常繁忙,但還是會花費大量的精力為學生修改論文。

  不同於一般的導師,潘建偉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出國深造,有的長達五年甚至更久。潘建偉解釋說,如果好的苗子僅僅只在我們團隊這片泥土裡生長,那麼它只能汲取某一種營養,只有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才能夠實現整個團隊的進步。這種發展式的培養之道讓潘建偉的團隊始終充滿活力,並且各種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讓潘建偉的團隊擁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完成世界上其他單獨小組無法完成的任務。

  二、科學家不為人知的溫柔

  對待科研一絲不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潘建偉就顯露出作為一個慈愛父親的柔軟。作為世界知名科學家,潘建偉在孩子面前卻是一個愛編故事的和藹父親。

  潘建偉在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時提到,自己平時工作繁忙與孩子交流的時間比較少,為此感到慚愧,但是隻要有時間他就會講床頭故事給孩子們聽。雖然是物理學家,但是潘建偉給孩子們講的故事卻是武俠小說的“改版”。

  他會把不同的武俠小說中的情節揉到一起,甚至把孩子也作為一個角色融入到故事當中,有時還會把科幻小說的內容加進去,有的故事一講就是一年兩年,精彩程度堪比網路上連載的小說。潘建偉說道,他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孩子們喜歡讀書,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閱讀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且給孩子們“瞎掰”故事其實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中做出有創造性的貢獻。

  三、科學發展“有章可循”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潘建偉對於科學的發展規律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潘建偉認為,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在實踐中遇到難以解釋的問題,於是科學家們就透過研究提出一些理論來解釋這些問題,發展理論使其完善,人們再利用這些理論來解釋其他的現象。潘建偉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熱力學的理論其實是在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以後發展起來的,由於人們在實踐中難以解釋熱轉換等問題的機理,於是科學家們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熱力學理論,擁有了完善的理論以後,人們再用來解釋相變(比如水為什麼會變成冰等)的原理。

  同樣的,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也是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人們首先時發現某些個別的現象無法用原有的理論來解釋,於是就有科學家提出並建立了量子理論,然後就是透過不斷地實驗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並在這個過程中探索研發出新的技術,不斷考託新的研究領域。所以,在潘建偉看來,科學的發展其實是有章可循的,探索的過程也是充滿樂趣的。

  截止到2016年3月,潘建偉已在包括Nature(10篇)、Nature Physics(7篇)、Nature Photonics(9篇)、PNAS(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69篇)在內的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被SCI引用近萬次。其2015年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入選英國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評選的“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併名列榜首,這也標誌著我國多粒子糾纏操縱和量子通訊實驗研究已處在世界前列。然而正如潘院士所說的,我們雖然在量子通訊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僅僅是某些方向上的成就,但對於整個領域來說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量子通訊所引領的'“絕對安全”的資訊時代已經向人類敞開了大門,這只是一個開始,對於未來,我們充滿期待。

  篇二:

  時光後退到1980年,19歲的支月英梳著兩條大辮子從車站下車後,步行20多里山路來到了這裡,當了一名教師,這一干就是36年,在這期間,她數次婉拒了上級領導要將其調離的好意,一直堅守。

  看到這裡,讓我感觸良多,很多人根本無法想象一名大山深處老師的窘迫與困頓。記得1995年,師範畢業後,我就被分配到了一所非常偏遠的小學。還記得當時的中心校書記對我和另外一個本地的男老師說:“你們就去這個學校吧,條件艱苦了點,但誰讓你們是本地人呢!只能先安排你們去了。”“只能”這個詞體現了校領導的無奈,也間接表達了學校的艱苦,不過當時我並沒意識到這些。當我騎著腳踏車,順著坑窪不平的土路,拐過一道又一道山樑後,大約騎了50多里山路,才到達目的地,看到了眼前的學校時,才算傻了眼。

  到了冬季,爐子肯定是要自己生的,不管是宿舍的還是班上的,週日晚上的飯也只能自己做。(那個時候車很少,為了不影響工作,老師們都是週日就返校了)其實生活的艱苦根本不算什麼,最讓人覺得折磨的是心靈的疏遠與隔離。由於學校離中心校太遠,交通不便,所以很多時候中心校組織的教研活動根本無法參加,和外校教師的交流也極少。當集體閱卷時,看到別的老師熟絡的互相打著招呼,而我兩眼茫然,一片陌生,那種心靈的孤寂難以言表。結果我堅持了3年,和上級領導申請到了一個比較大的學校,繼續工作。那個時候真的很高興,覺得自己逃了出來。

  所以說,推己及人,支老師能在這麼一個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下來,是多麼不容易!誠如《榜樣》一片中字幕所呈現的那樣:奉獻。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這裡,獻給了這裡的孩子們。她要用自己的堅守帶給孩子們希望。

  2012年2月,澡下鎮最偏遠的白洋村群眾聯名請支月英到該村教學點任教。家人考慮到她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都不贊同她去。她苦口婆心說服家人:“那麼多山裡的孩子等著我,那是他們對我信任!”由於村裡大部分是留守兒童,老人們很早就起來勞作了,孩子們還沒起床,支月英老師還負責叫學生起床,接送孩子。她這麼多年來,教完父母,再教孩子,足足教育了兩代人。儘管她紮根大山,但她最希望的卻是孩子們都接受教育,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在她內心深處,是對學生們真誠的祝福。看到母女2代人,穿著整潔的衣服,共同看望這個共同的老師時,她笑了,笑得特別開心。

  這裡的山風吹黑了她的面龐,吹皺了她的皮膚,但沒有吹老她的心靈。今年她已到了退休的年齡了,就在《榜樣》現場,她宣佈:她不退休了,她還要回到大山裡,回到學校中,繼續工作,只要老百姓有需要,她就會幹到教不動為止。

  現場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支月英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教師紮根山村,默默奉獻的人生歷程。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支月英,她無愧“榜樣”一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