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範文(通用6篇)

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範文(通用6篇)

  時光如流水般匆匆流動,一段時間的工作已經結束了,經過過去這段時間的積累和沉澱,我們已然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變,讓我們好好總結下,並記錄在工作總結裡。那麼一般工作總結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1

  一、高升鎮基本情況

  高升鎮位於盤錦市盤山縣東北端,西接北鎮市、黑山縣,東與臺安縣相鄰,為四縣九鄉交匯之地。全鎮幅員面積15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5萬畝,轄17個行政村,總戶數8961戶,總人口29277人,勞動力14500人。

  二、糧食生產情況

  20xx年,高升鎮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2萬畝,其中,水稻4.1萬畝,玉米5.7萬畝,大豆0.2萬畝,高粱等其它雜糧0.2萬畝,糧食總產量3000萬公斤,較歷年平均產量減產過半。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理清思路,明確目標

  面對全鎮糧食生產的實際,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集有關部門對糧食生產進行專題研究,針對年初乾旱少雨的氣候,召開全鎮大會,並制定下發了《高升鎮抗旱工作實施方案》,指導全鎮抗旱工作的全面實施。

  基本思路:切實保護和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科技水平,發揮區域優勢,最佳化糧食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突出標準化生產,推進糧食產業化程序,確保實現農民豐產豐收。

  總體目標:全鎮糧食播種面積計劃超過10萬畝,總產量達到6300萬公斤。

  (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

  鎮黨委政府透過派專人對全鎮的地理狀況、地質條件、氣候特點、水資源現狀、勞動者素質等進行調研,在充分掌握瞭解全鎮概況的基礎上,對糧食生產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科技為動力,以農民增收為落腳點,確保糧食生產合理發展。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引導和鼓勵農民生產無公害糧食產品,重點發展優質無公害水稻和高產抗病玉米,良種推廣普及率達到100%,無公害生產面積達到50%。

  (三)狠抓技術推廣和服務

  成立了以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主的科技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職責、任務,注重協調配合,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板報、培訓會和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大力宣講農業科學技術,講解良種良法的優點、種植方法和田間管理措施,將適用的技術傳授給廣

  大人民群眾。另一方面,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手把手教會農民各種種植方法和在栽培中應注意的各個環節。今年以來共召開各種培訓會120餘次,受訓4000餘人次,現場指導300餘戶1000餘人。

  (四)貫徹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認真貫徹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四補貼”惠農政策;多方籌集資金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發放科技書籍、補貼水稻全程機械化建設示範戶。

  (五)大搞農田基本建設

  為了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高升鎮以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整理專案建設為契機,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沃土工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工程、節水襯砌工程、引水渠清淤工程、農田道路及防護林網工程、橋涵閘水利配套工程等建設。這些工程建設,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改善了農田小氣候環境和農民生產條件,增強了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在春季抗旱和夏季除澇過程中,發揮了突出作用。

  (六)全力做好抗災減災工作

  今年遭遇集中強降雨襲擊,農田大面積受淹,鎮政府迅速組織各村,出動機車170餘臺班、人工20xx餘工日,疏通排水、安放水管、修補道路、修建橋涵,使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四、減產原因及分析

  20xx年糧食畝產平均不足500公斤,為多年來所罕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春季氣溫、地溫回升慢、晚,播種時間較往年推遲,特別是水稻,育苗和插秧時間延後1015天,糧食作物生長期縮短。

  2、7、8月間遭受50年來未遇特大暴雨,一個月內降雨將近700,農田被淹多日。

  3、連年乾旱,群眾心存僥倖,支渠以下排水溝大多種植莊家,個別干支排水渠內有淤堵現象,無法滿足如此強大集中降雨形成的超常排水量,農田積水不能徹底迅速排水。

  4、作物抽穗揚花授粉期,時逢連日降雨,授粉結實率明顯降低,玉米空杆率超過30%。

  5、連日降雨田間溼度大,致使病害嚴重發生,特別是水稻稻瘟病發生面積大、病情重。

  6、多日低溫寡照,作物生長髮育遲緩,光合效率低,灌漿受影響,籽粒不飽滿。

  7、群眾生產仍按常規,防病治病方法不當,次數不夠、藥量不足(雨後不能及時補施)。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任務目標: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萬畝,總產量計劃實現6500萬公斤。

  (二)主要措施

  1、調優糧食種植結構。穩定水稻種植面積,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力爭全部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玉米以密植高產品種為主,輔以發展糯玉米、青貯玉米生產;在旱田區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地膜覆蓋和間套複種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實現節本增效。

  2、繼續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惠農政策及其它扶持政策。

  3、做好技術服務。指導農業生產,培訓農民骨幹,傳授病蟲害防治技術,搞好病蟲害的測報與防治,推廣先進技術,著重抓好測土配方施肥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

  4、搞好抗災減災工程。由於多年未降大雨,抗旱工程相對較好,而除澇工程急需加強,為此,鎮黨委、政府計劃利用冬春季時間,對全鎮主要排水乾支渠進行一次徹底的請擴,總計113條,全程200公里,從根本上改善農田排水條件,增強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促進糧食豐產豐收。

  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2

  今年,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糧食生產工作擺上了重要位置,以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為重點,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核心,依靠科技,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加大力度,落實了各項政策措施。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6512畝,糧食總產量6312噸,圓滿完成了年初下達了目標任務。現就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目標明確、責任落實

  為實現糧食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上級檔案要求,全面分析了糧食生產面臨的形式,針對薄弱環節,重點抓緊抓好。堅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發揮區域優勢,最佳化品種品質結構,確保總量供還應平衡,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原則,立足抗旱狠抓早,面各市場調結構,推廣先進適用避災增產技術,因地制宜推廣普及三熟制,擴大複種面積,嚴格控制非農佔地,引導農民大力開展復耕種糧。奪取了全年糧食豐收。

  為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我鄉將糧食生產面積和產量分解到了各村,並簽訂了糧食生產目標責任書。落實了農業分管領導胡世民同志負責牽頭,由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技術指導。

  二、依靠科技,推廣增產技術

  1、堅持適時早播

  堅持適時早播,分段卡死播期,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地段在3月20日前,800米以上的地段在4月5日前結束了春播。在作物安排上實行先播玉米,再播水稻。最後播紅苕。

  2、規範了旱地改制

  規範旱地改制提高複種指數,因地制宜推廣了三熟制,增加麥—豆—苕,麥—玉—豆,麥—豆—豆等。

  3、推廣高產優質良種,合理搭配

  我鄉因勢利導,按照區域化、產業化的要求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水稻以高產段質雜交和Q優1號,金優725為主,合理搭配D優527,岡優系列,玉米種以東單60,長墳13為主,合理搭配丹科2152,連玉15,不麥以川麥107,川農為主。

  4、保溫育苗

  保溫育苗是保證大春作物苗全苗壯,實現滿霜滿插的重要措施,水稻採取了早育秧1500畝,拋秧1622畝,玉米採取了地膜覆蓋玉米1000畝,肥球育苗6048畝,紅苕採取了提前增溫育苗。

  5、病蟲草鼠綜合防治

  大小春作物分別採取了化學除草8000畝,各種作物預測預報工作,實行科學預防。防治了各種作物病蟲害,同時政府組織開展了春季農田舍統一滅鼠工作。

  二、落實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我鄉把恢復和增加糧食播種面積作為糧食生產的重點,透過增加間套、輪作、擴大複種等途徑增加了糧食播種面積,並大力宣傳復耕優惠政策,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普遍提高。全年共播種水稻3122畝,總產達530噸,玉米播種面積為7048畝,總產達2079噸,小麥播種面積為3330畝,總產達666噸,洋芋播種面積為3780畝,總產達630噸,紅苕播種面積為3780畝,總產達1134噸,大豆播種面積為540畝,總產達80噸,晚秋洋芋播種面積為410畝,總產達20噸。

  總之,我鄉糧食生產工作在縣農業局的正確指導下,在張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透過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增產技術推廣力度不夠,糧食生產水平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等,針對我些問題,我們將在來年的工作中不斷加強和改進。

  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3

  一、基本鎮情

  大興鎮位於縣境西南部,東與茂林、伍寨兩鄉交界,南與伍寨、碼口接壤,西臨金沙江與四川省金陽縣相望,北與蓮峰鎮相連,是一個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大鎮,轄大興、魯機、梨園、駱丘、核桃、馬坡、金沙、河口8個村民委員會,65個自然村186個村民小組及一個街道居民小組,居住有漢、彝、苗、回四種民族。xxxxx年末總人口8867戶37624人,其中有農業人口35522人,有勞動力18127人。境內地勢狹長,東部和南部為連綿高山,沿江一帶呈緩坡小壩,最高海拔2820米,最低海拔47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760米,距縣城155公里,屬典型立體氣候。全鎮國土面積140.8平方千米,全鎮耕地面積29062畝,其中水田2867畝,旱地26195畝,農民人均佔耕地0.77畝。08年完成大、小春種植面積36370畝,比去年同期增長4.6%,其中大春作物28570畝,小春作物7800畝,產量7711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6%。

  二、糧食生產落實情況及效果

  (一)糧食產量和麵積

  按照鎮人民政府與縣人民政府簽訂的《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責任書》和上級有關會議要求,認真落實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切實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與保護力度,加大農技措施的.推廣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種植糧食作物,加快科技興農步伐,確保全鎮糧食大災之年增產增收。2014年,全鎮實現糧食總產量7711噸,比xxxxx年增產271噸,增長3.6%。全年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6370畝,其中小春播種面積7800畝,產量591噸;小麥286畝、301噸,胡豌豆211畝、221噸,洋芋8300畝、1968噸。大春播種面積28570畝,產量7120噸;水稻1610畝、818噸,玉米11030畝、2717噸,紅薯4980畝、1291噸,大豆1500畝、187噸,其他雜糧1000畝、120噸;蕎子100畝、13噸,燕麥50畝、6噸。

  (二)技術推廣

  我鎮2014年年的農業科技措施推廣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核心,認真貫徹落實市、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和《永善縣人民政府關於認真做好2014年農業生產工作的意見》(永政發﹝2014﹞1號)精神,制發了《大興鎮人民政府關於認真做好二〇〇八年農業生產工作的意見》,立足鎮情和區位優勢,合理佈局,以“抓好示範樣板,帶動大面生產”為目標,強化領導,落實責任,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得到有效落實,農業科技含量得到進一步增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為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夯實了基礎。為總結經驗,克服不足,深入抓好各項科技措施的落實,確保增收目標的實現。

  1、實施冬季農業開發7600畝,其中:冬早蔬菜3000畝(樣板200畝),冬洋芋2000畝,冬早玉米2000畝(樣板200畝)。小春產量591噸。

  2、完成大春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總28570畝(玉米11030畝,水稻1610畝,紅苕4980畝,雜糧1000畝),其中糧食示範樣板6020畝。

  3、推廣雜交玉米良種13910公斤,面積9270畝,良種覆蓋率達84%。

  4、完成玉米育苗單株定向密植樣板500畝。

  5、完成地膜玉米種植5100畝,其中示範樣板3200畝;完成玉米育苗移栽600畝,其中樣板500畝。

  6、推廣雜交水稻良種1645公斤,完成種植面積1610畝,良種覆蓋率達100%;推廣水稻飯糯混栽600畝,建成樣板點1個120畝;推廣水稻旱育稀植1550畝,其中樣板898畝;推廣水稻寬窄行條栽600畝,其中樣板300畝。

  7、種植優質無公害蔬菜1100畝,其中樣板450畝。

  8、完成魔芋種植830畝,其中魔芋基地樣板52畝。

  9、推廣種植脫毒馬玲薯5800畝。

  10、推廣種植冷凍蔬菜150畝。

  三、增產原因分析

  今年,大興鎮糧食呈現平穩增長,其原因主要表現為:

  (一)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央有關檔案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關注,特別是糧食安全問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民種糧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種植面積、生產投入等方面有較大的增長。

  (二)播種面積擴大。過去,部分地方片面理解結構調整,認為結構調整就是減糧擴經,沒有理解結構調整的真正內涵,縮減了糧食種植面積。透過認真宣傳結構調整的真正含義,恢復性的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

  (三)糧價上漲,市場看好。從去年以來,糧食價格呈上漲趨勢,使種糧效益逐步提高,增強了農民種糧的信心,使部分撂荒閒置的土地種上了糧食。

  (四)技術落實到位。由於各級政府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各級業務主管部門、技術人員廣泛開展了技術入村到戶,多次印發技術資料、科技知識宣傳資料,召開各種培訓會等種形式,將技術落實到田塊,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4

  沙門鎮糧食生產功能區位於沙門鎮東北部,四至範圍:東以雙鬥村為界,西以76省道為界,北以溫嶺為界,南以墩頭村為界,涉及上山頭等3個村,區域面積1082畝,耕地集中連片,全部為標準農田,遠離城鎮等建設用地,為糧食生產區,交通便利,示範帶動效果好。一年來,我鎮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嚴格根據《浙江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標準及驗收認定辦法(試行)》(浙糧區辦[20xx]3號)檔案精神和要求,不斷規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在確保完成省定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實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領導重視,建立組織

  為搞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經鎮黨委、政府專門研究決定,成立以鎮長陳榮世為組長,副鎮長顏通富為副組長,農辦主任洪浩、工作人員蔣定傑、羅文紅、王鵬為成員的沙門鎮糧食生產功能區領導小組,負責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生產服務、管理保護、科技提升、技術推廣等各項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我鎮投資50.26萬元,新建機耕路260米,改建機耕路1170米,修復及清理渠道3200米,使新建機械下坡14只,使功能區內農田基礎設施齊全,規模經營面積達100%。

  二、強化投入,基礎設施。

  根據《關於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與保護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20xx]7號)檔案精神和要求,我鎮多方籌集資金,增加投入,保證糧食功能區的建設任務。

  一是立地條件。耕地集中連片,面積1082畝,四至清楚,田面平整,水資源豐富,遠離城鎮,無工業汙染,土壤肥力好,高標準、旱澇保收的噸糧田。

  二是水利設施。排灌渠道設施齊全,桐麗河貫穿區內,今年修復清理渠道3200米,全區渠道能全面滿足農業生產要求。

  三是田間道路。區內田間道路佈局合理,能適應中大型農機下田作業和農作物運輸。今年新建機耕路260米,其中6米寬水泥路面150米,10米寬石渣路110米;改建機耕路1170米,3.5米寬石渣路320米,4米寬是石渣路130米,4米寬石渣路170米,3米寬石渣路550米。

  四是農電網路。功能區內農電網路齊全,農用輸電線路等裝置齊全,可滿足農業生產安全用電需求。

  三、配方施肥,培育肥力

  根據糧食功能區現狀,我鎮透過施用有機肥、配方肥、秸稈還田以及種種綠肥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剖面構型良好,排水通暢,無明顯障礙層。

  四、機制創新,提高效益

  為提高糧食功能區內示範作用,我鎮在機制上創新,採用政府引導、政策激勵、生產服務、管理保護的辦法,促進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經濟。

  一是搞好土地流轉。在功能區能,把分散的耕地向種植大戶集中,土地集中流轉,種植規模化,提高規模效益,區內耕地面積1082畝,向種糧大戶集中進行規模經營面積1082畝,規模經營面積比例為100%。二是做好生產服務。以玉環農場為主體為主體,大量使用機械化操作,提高機械化水平,使水稻育秧、機插率達到50%,水稻生產機耕機收率達到100%,全程機械化率達到80%。

  三是做好“三新技術”推廣。在功能區內推廣新品種、新農藝、新機械,採用早稻、蔬菜和單季晚稻輪作的新型農作制度。

  五、資料檔案,建後管護。

  在功能區建設過程中,我鎮注意檔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區管護制度。同時建立電子地圖和資料庫檔案及紙質地圖和資料檔案,實行紙質和電子化雙重管理辦法。並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道路、渠道、泵站進行管理和維修工作。並把耕地面積、路、渠、泵站按各村所在地分解到各村進行管護,明確了責任人和管理人,加強了對功能區內基礎設施管理。

  一、效益分析,前景廣寬

  我鎮今年建立的糧食生產功能區,透過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土地流轉,加強農業技術指導和推廣,經過一年的實施,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是消滅了拋荒田。在功能區內,透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土地流轉達90%以上,承包戶對農田全部實行季節性轉包。

  二是效益普遍提高。在功能區內,採用早稻、蔬菜和單季晚稻輪作的新型農作制度,把專家的農技科技成果,透過農技培訓,把新模式、新品種、新農藝推廣到農戶,產量與往年比普遍提高。三是示範作用顯著。糧食生產功能區透過一年的實施,釋放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潛力空間,進一步推動糧食生產的佈局調整,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設施,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功能區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充分發揮了綜合效益,促進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釋放非糧食生產功能區發展各種經濟作物的空間,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主銷區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5

  一、氣象區域自動站新建、改造工作

  我局於11月底完成了兩要素自動站升級改造,新增了風向風速監測能力;在五礦、水清新增了四要素自動站,全面完成了建設任務。在長江岸邊、博物館新增了氣象實景監控攝像頭,提高了氣象服務能力。

  始終把自動氣象站的維護管理工作列入汛期日常工作的重點,落實專人對全縣自動氣象站進行維護,保證24小時內解決故障,現全部自動站執行情況良好、資料傳輸及時,國家站全年傳輸及時率達99.87%,區域站為98.91%,單雨量站為99.76%,為江安防災減災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氣象服務工作

  全方位的做好重要天氣過程、重大災害性天氣、重要時節、重點產業的氣象服務工作,努力做到每次重大氣象服務無失誤,每一次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機會不放過。由於我們預報準確、服務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把群眾損失降到了最低。我局每週、每月定期透過書面報送、黨政網及無紙化辦公平臺等方式向縣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政府相關部門、各鄉鎮傳送旬月季天氣預報,不定期書面報送氣象專題預報、氣象資訊快報;堅持每天嚮應急、防汛、國土等部門釋出天氣預報,共同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加強區域聯防。

  三、20xx年工作計劃

  (一)加強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打造高水平、現代化、功能完善的綜合氣象業務服務平臺,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力度,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工作,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

  (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做好水清炮點現代化建設,20xx年建成標準化炮點。

  (三)繼續推進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提升為農氣象服務能力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水平。

  (四)做好20xx年汛期氣象服務工作,做好為縣委、縣政府以及各部門的決策服務,加強與各個部門的聯絡,密切監視各種轉折性、災害性天氣,進一步開展精細化天氣預報,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服務,以及重大社會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和農事關鍵期預報服務工作。

  村級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總結6

  20xx年,在統計局黨組的正確領導和全域性同志們的大力幫助下,經過科室同志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完成了各項統計調查任務,按照局裡的安排和要求,為了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了將來我們的工作更好,現將我們一年來的工作做一總結,報告如下:

  20xx年我們農村科完成了九項統計調查工作。

  第一、完成了農村基本情況和農業生產條件的調查統計工作。

  農村基本情況和農業生產條件是農村、農業先進水平的標杆,代表著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標誌著我市農村、農業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在這方面,我們積極與農業、農機、水利、土地等涉農有關部門積極合作,密切配合,周密佈置,合理安排,實事求是的調查整理有關資料,為上級統計部門和當地經濟管理部門提供了準確資料,使之準確及時地反映了我市的農村生產力水平,為全市的農村經濟發展大局起到了應起的作用。

  第二,完成了夏收、秋收農產品生產情況的調查統計工作。

  雖然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低,但他終歸是基礎產業,關係著人們的吃飯穿衣的基本問題,糧食生產更是國家的基礎,在今年的農產品生產調查統計中,我們積極下村入戶,儘量多的查顆數粒測產和實收實測定產,確保搞準弄清農產品產量,並將在調查統計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彙總報告,並提出合理化建議,為確保我市的糧食大市和農業強市的稱號做出了貢獻。

  第三、完成了我市畜牧業的調查統計工作。

  在我市的農業生產中,畜牧業是一條短腿,存在規模化程度低,畜牧產品養殖總量少,在農業產值中的比例小等等多種不足,為了我市畜牧業更好更快的發展進步,今年,在完成常規畜牧業總體情況調查統計的基礎上,我們對全市所有規模養殖戶進行了普查摸底,併入錄計算機、建立起了畜牧業規模養殖戶名錄庫,以更好的對畜牧養殖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檢測、預告,以確保我市畜牧養殖業良性健康發展。

  第四、進行了夏收、秋收及全年農作物災情情況的調查統計。

  在今年的農業生產中,前半季旱情嚴重,後半季風調雨順,農作物收穫季節卻災情連連,對我市的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尤其是棉花等農作物災情嚴重,針對此種情況的發生,我們配合農業、氣象會同鄉鎮有關人員,及時地對農作物受災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統計,做到了及時調查統計,及時彙總上報,為我市的抗災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五、完成了縣(市)、鄉(鎮)、村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的調查統計。

  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統計是社會各界瞭解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制定區域經濟政策的重要工具,是為各級黨委政府進行分類指導、制定正確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提供的重要的參考資料。這項統計調查工作橫向涉及我們統計局所有專業和我市眾多的經濟、社會管理部門,縱向涉及市級本身和全市所有鄉鎮以及所有行政村,每一個地方的每一項指標都代表著某個區域的某一個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此項調查統計中,我們採取會議佈置調查、登門調查、入戶訪問、電話調查等等多種渠道進行資料蒐集,對每一項資料都認真核實,確保數出有據,數出有源,資料合理,客觀真實的反應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水平。

  第六、完成了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核算工作。

  第一產業增加值是區域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農村科對我們所負責的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按照上級要求及時調查,及時核對,及時計算,確保核算出的第一產業的增加值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映我市第一產業的真實的發展水平,能夠反映第一產業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基本做到了不重、不漏,不浮誇、不瞞報。

  第七、完成了農業產業化的各項調查統計工作。

  今年,農業產業化統計工作除了完成正常的報表工作外,還對我市的全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新進行了核實認定。我們對我市的辣椒專業市場、兩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五個農產品加工(養殖)基地進行了重新登統,進村、進廠、入戶核對有關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同時,還積極與發改局、農業局、林業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等有關部門積極聯絡,對處於標準邊緣的龍頭企業等也進行了核實,做到應統盡統,對我市東平奶牛養殖場和康華牧業有限公司進行了省級農業產業化單位的申報工作,倆家現代化農業龍頭順利進入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監測龍頭企業序列,參加全省的產業化的監測考評和重點監測。

  第八、進行了農業報表直報平臺的試點工作。

  在今年,按照上級部門的統一安排,在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局長們的親自部署、安排和參與下,克服了種種困難,對我市所有10個鄉級單位進行了直報平臺的建立和運用,經過三輪六次報表的試執行,我市農業報表直報工作進展順利,為農業報表的正式直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大提高了農村統計工作效率為保證數出有理,數出有據打下了新技術基礎。

  第九,協調組織完成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並作為國家的資料質量驗收點順利通過了國家組織進行的質量驗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