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1

  總體和樣本

  ①在統計學中,把研究物件的全體叫做總體。

  ②把每個研究物件叫做個體。

  ③把總體中個體的總數叫做總體容量。

  ④為了研究總體的有關性質,一般從總體中隨機抽取一部分:x1,x2,……,x-x研究,我們稱它為樣本。其中個體的個數稱為樣本容量。

  簡單隨機抽樣

  也叫純隨機抽樣。就是從總體中不加任何分組、劃類、排隊等,完全隨。

  機地抽取調查單位。特點是:每個樣本單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機率相等),樣本的每個單位完全獨立,彼此間無一定的關聯性和排斥性。簡單隨機抽樣是其它各種抽樣形式的基礎,高三。通常只是在總體單位之間差異程度較小和數目較少時,才採用這種方法。

  簡單隨機抽樣常用的方法

  ①抽籤法

  ②隨機數表法

  ③計算機模擬法

  ④使用統計軟體直接抽取。

  在簡單隨機抽樣的樣本容量設計中,主要考慮:

  ①總體變異情況;

  ②允許誤差範圍;

  ③機率保證程度。

  抽籤法

  ①給調查物件群體中的每一個物件編號;

  ②準備抽籤的工具,實施抽籤;

  ③對樣本中的每一個個體進行測量或調查。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2

  一、直線與方程高考考試內容及考試要求:

  考試內容:

  1.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直線方程的點斜式和兩點式;直線方程的一般式;

  2.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條件;兩條直線的交角;點到直線的距離;

  考試要求:

  1.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過兩點的直線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線方程的點斜式、兩點式、一般式,並能根據條件熟練地求出直線方程;

  2.掌握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條件,兩條直線所成的角和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能夠根據直線的方程判斷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二、直線與方程

  課標要求:

  1.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結合具體圖形,探索確定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

  2.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經歷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掌握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3.根據確定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探索並掌握直線方程的幾種形式(點斜式、兩點式及一般式),體會斜截式與一次函式的關係;

  4.會用代數的方法解決直線的有關問題,包括求兩直線的交點,判斷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求兩點間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以及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等。

  要點精講:

  1.直線的傾斜角:當直線l與x軸相交時,取x軸作為基準,x軸正向與直線l向上方向之間所成的角α叫做直線l的傾斜角。特別地,當直線l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規定α= 0°.

  傾斜角α的取值範圍:0°≤α<180°. 當直線l與x軸垂直時, α= 90°.

  2.直線的斜率:一條直線的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這條直線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寫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α

  (1)當直線l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α=0°,k = tan0°=0;

  (2)當直線l與x軸垂直時,α= 90°,k 不存在。

  由此可知,一條直線l的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3.過兩點p1(x1,y1),p2(x2,y2)(x1≠x2)的直線的斜率公式:

  (若x1=x2,則直線p1p2的斜率不存在,此時直線的傾斜角為90°)。

  4.兩條直線的平行與垂直的判定

  (1)若l1,l2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

  ①;②

  注: 上面的等價是在兩條直線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這個前提,結論並不成立。

  (2)

  若A1、A2、B1、B2都不為零。

  注意:若A2或B2中含有字母,應注意討論字母=0與0的情況。

  兩條直線的交點:兩條直線的交點的個數取決於這兩條直線的方程組成的方程組的解的個數。

  5.直線方程的五種形式

  確定直線方程需要有兩個互相獨立的條件,確定直線方程的形式很多,但必須注意各種形式的直線方程的適用範圍。

  直線的點斜式與斜截式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垂直於x 軸)的直線;兩點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兩座標軸的直線;截距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兩座標軸的直線及過原點的直線。

  6.直線的交點座標與距離公式

  (1)兩直線的交點座標

  一般地,將兩條直線的方程聯立,得方程組

  若方程組有唯一解,則兩條直線相交,解即為交點的座標;若方程組無解,則兩條直線無公共點,此時兩條直線平行。

  (2)兩點間距離

  兩點P1(x1,y1),P2(x2,y2)間的距離公式

  特別地:軸,則、軸,則

  (3)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點到直線的距離為:

  (4)兩平行線間的距離公式:

  若,則:

  注意點:x,y對應項係數應相等。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3

  空間兩條直線只有三種位置關係:平行、相交、異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為兩類:

  (1)共面:平行、相交

  (2)異面:

  異面直線的定義: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異面直線判定定理:用平面內一點與平面外一點的直線,與平面內不經過該點的直線是異面直線。

  兩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範圍為(0°,90°)esp.空間向量法

  兩異面直線間距離:公垂線段(有且只有一條)esp.空間向量法

  2、若從有無公共點的角度看可分為兩類:

  (1)有且僅有一個公共點——相交直線;

  (2)沒有公共點——平行或異面

  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係:

  直線和平面只有三種位置關係:在平面內、與平面相交、與平面平行

  ①直線在平面內——有無數個公共點

  ②直線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

  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條斜線和它在這個平面內的射影所成的銳角。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4

  一、平面的基本性質與推論

  1、平面的基本性質:

  公理1如果一條直線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麼這條直線在這個平面內;

  公理2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

  公理3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麼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

  2、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係:

  直線與直線—平行、相交、異面;

  直線與平面—平行、相交、直線屬於該平面(線在面內,最易忽視);

  平面與平面—平行、相交。

  3、異面直線:

  平面外一點A與平面一點B的連線和平面內不經過點B的直線是異面直線(判定);

  所成的角範圍(0,90)度(平移法,作平行線相交得到夾角或其補角);

  兩條直線不是異面直線,則兩條直線平行或相交(反證);

  異面直線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內。

  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平移法,把異面問題轉化為相交直線的夾角

  二、空間中的平行關係

  1、直線與平面平行(核心)

  定義:直線和平面沒有公共點

  判定:不在一個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和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平行於此平面(由線線平行得出)

  性質: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經過這條直線的平面和這個平面相交,則這條直線就和兩平面的交線平行

  2、平面與平面平行

  定義:兩個平面沒有公共點

  判定:一個平面內有兩條相交直線平行於另一個平面,則這兩個平面平行

  性質:兩個平面平行,則其中一個平面內的直線平行於另一個平面;如果兩個平行平面同時與第三個平面相交,那麼它們的交線平行。

  3、常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平行四邊形對邊、已知直線作一平面找其交線

  三、空間中的垂直關係

  1、直線與平面垂直

  定義:直線與平面內任意一條直線都垂直

  判定: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的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性質: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平面平行

  推論:如果在兩條平行直線中,有一條垂直於一個平面,那麼另一條也垂直於這個平面

  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0,90】度,平面內的一條斜線和它在平面內的射影說成的銳角,特別規定垂直90度,在平面內或者平行0度

  2、平面與平面垂直

  定義:兩個平面所成的二面角(從一條直線出發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是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稜上任一點為端點,在兩個半平面內分別作垂直於稜的兩條射線所成的角)

  判定:一個平面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則這兩個平面垂直

  性質:兩個平面垂直,則一個平面內垂直於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直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5

  一、早期導數概念——特殊的形式大約在1629年法國數學家費馬研究了作曲線的切線和求函式極值的方法1637年左右他寫一篇手稿《求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方法》。在作切線時他構造了差分f(A+E)—f(A),發現的因子E就是我們所說的導數f(A)。

  二、17世紀——廣泛使用的“流數術”17世紀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在前人創造性研究的基礎上大數學家牛頓、萊布尼茨等從不同的角度開始系統地研究微積分。牛頓的微積分理論被稱為“流數術”他稱變數為流量稱變數的變化率為流數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導數。牛頓的有關“流數術”的主要著作是《求曲邊形面積》、《運用無窮多項方程的計算法》和《流數術和無窮級數》流數理論的實質概括為他的重點在於一個變數的函式而不在於多變數的方程在於自變數的變化與函式的變化的比的構成最在於決定這個比當變化趨於零時的極限。

  三、19世紀導數——逐漸成熟的理論1750年達朗貝爾在為法國科學家院出版的《百科全書》第五版寫的“微分”條目中提出了關於導數的一種觀點可以用現代符號簡單表示{dy/dx)=lim(oy/ox)。1823年柯西在他的《無窮小分析概論》中定義導數如果函式y=f(x)在變數x的兩個給定的界限之間保持連續並且我們為這樣的變數指定一個包含在這兩個不同界限之間的值那麼是使變數得到一個無窮小增量。19世紀60年代以後魏爾斯特拉斯創造了ε—δ語言對微積分中出現的各種型別的極限重加表達導數的定義也就獲得了今天常見的形式。

  四、實無限將異軍突起微積分第二輪初等化或成為可能微積分學理論基礎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實無限理論即無限是一個具體的東西一種真實的存在另一種是潛無限指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過程比如無限接近。就歷史來看兩種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實無限用了150年後來極限論就是現在所使用的。光是電磁波還是粒子是一個物理學長期爭論的問題後來由波粒二象性來統一。微積分無論是用現代極限論還是150年前的理論都不是最好的手段。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6

  一、求導數的方法

  (1)基本求導公式

  (2)導數的四則運算

  (3)複合函式的導數

  設在點x處可導,y=在點處可導,則複合函式在點x處可導,且即

  二、關於極限

  1、數列的極限:

  粗略地說,就是當數列的項n無限增大時,數列的項無限趨向於A,這就是數列極限的描述性定義。記作:=A。如:

  2、函式的極限:

  當自變數x無限趨近於常數時,如果函式無限趨近於一個常數,就說當x趨近於時,函式的極限是,記作

  三、導數的概念

  1、在處的導數。

  2、在的導數。

  3、函式在點處的導數的幾何意義:

  函式在點處的導數是曲線在處的切線的斜率,

  即k=,相應的切線方程是

  注:函式的導函式在時的函式值,就是在處的導數。

  例、若=2,則=()A—1B—2C1D

  四、導數的綜合運用

  (一)曲線的切線

  函式y=f(x)在點處的`導數,就是曲線y=(x)在點處的切線的斜率。由此,可以利用導數求曲線的切線方程。具體求法分兩步:

  (1)求出函式y=f(x)在點處的導數,即曲線y=f(x)在點處的切線的斜率k=

  (2)在已知切點座標和切線斜率的條件下,求得切線方程為x。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7

  (一)導數第一定義

  設函式 y = f(x) 在點 x0 的某個領域內有定義,當自變數 x 在 x0 處有增量 △x ( x0 + △x 也在該鄰域內 ) 時,相應地函式取得增量 △y = f(x0 + △x) - f(x0) ;如果 △y 與 △x 之比當 △x→0 時極限存在,則稱函式 y = f(x) 在點 x0 處可導,並稱這個極限值為函式 y = f(x) 在點 x0 處的導數記為 f'(x0) ,即導數第一定義

  (二)導數第二定義

  設函式 y = f(x) 在點 x0 的某個領域內有定義,當自變數 x 在 x0 處有變化 △x ( x - x0 也在該鄰域內 ) 時,相應地函式變化 △y = f(x) - f(x0) ;如果 △y 與 △x 之比當 △x→0 時極限存在,則稱函式 y = f(x) 在點 x0 處可導,並稱這個極限值為函式 y = f(x) 在點 x0 處的導數記為 f'(x0) ,即 導數第二定義

  (三)導函式與導數

  如果函式 y = f(x) 在開區間 I 內每一點都可導,就稱函式f(x)在區間 I 內可導。這時函式 y = f(x) 對於區間 I 內的每一個確定的 x 值,都對應著一個確定的導數,這就構成一個新的函式,稱這個函式為原來函式 y = f(x) 的導函式,記作 y', f'(x), dy/dx, df(x)/dx。導函式簡稱導數。

  (四)單調性及其應用

  1.利用導數研究多項式函式單調性的一般步驟

  (1)求f(x)

  (2)確定f(x)在(a,b)內符號 (3)若f(x)>0在(a,b)上恆成立,則f(x)在(a,b)上是增函式;若f(x)<0在(a,b)上恆成立,則f(x)在(a,b)上是減函式

  2.用導數求多項式函式單調區間的一般步驟

  (1)求f(x)

  (2)f(x)>0的解集與定義域的交集的對應區間為增區間; f(x)<0的解集與定義域的交集的對應區間為減區間

  學習了導數基礎知識點,接下來可以學習高二數學中涉及到的導數應用的部分。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8

  一、高中數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數列的通項an與前n項和Sn的關係:an=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為首項、ak為已知的第k項) 當d≠0時,an是關於n的一次式;當d=0時,an是一個常數。

  3、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Sn=

  Sn=

  Sn=

  當d≠0時,Sn是關於n的二次式且常數項為0;當d=0時(a1≠0),Sn=na1是關於n的正比例式。

  4、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an= a1qn-1an= akqn-k

  (其中a1為首項、ak為已知的第k項,an≠0)

  5、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當q=1時,Sn=n a1 (是關於n的正比例式);

  當q≠1時,Sn=

  Sn=

  二、高中數學中有關等差、等比數列的結論

  1、等差數列{an}的任意連續m項的和構成的數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為等差數列。

  2、等差數列{an}中,若m+n=p+q,則

  3、等比數列{an}中,若m+n=p+q,則

  4、等比數列{an}的任意連續m項的和構成的數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為等比數列。

  5、兩個等差數列{an}與{bn}的和差的數列{an+bn}、{an-bn}仍為等差數列。

  6、兩個等比數列{an}與{bn}的積、商、倒陣列成的數列仍為等比數列。

  7、等差數列{an}的任意等距離的項構成的數列仍為等差數列。

  8、等比數列{an}的任意等距離的項構成的數列仍為等比數列。

  9、三個數成等差數列的設法:a-d,a,a+d;四個數成等差的設法:a-3d,a-d,,a+d,a+3d

  10、三個數成等比數列的設法:a/q,a,aq;

  四個數成等比的錯誤設法:a/q3,a/q,aq,aq3 (為什麼?)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9

  軌跡,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凡在軌跡上的點都符合給定的條件,這叫做軌跡的純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軌跡上的點都不符合給定的條件,也就是符合給定條件的點必在軌跡上,這叫做軌跡的完備性(也叫做充分性)。

  一、求動點的軌跡方程的基本步驟。

  1、建立適當的座標系,設出動點M的座標;

  2、寫出點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簡方程為最簡形式;

  5、檢驗。

  二、求動點的軌跡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軌跡方程的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有直譯法、定義法、相關點法、引數法和交軌法等。

  1、直譯法:直接將條件翻譯成等式,整理化簡後即得動點的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譯法。

  2、定義法:如果能夠確定動點的軌跡滿足某種已知曲線的定義,則可利用曲線的定義寫出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定義法。

  3、相關點法:用動點Q的座標x,y表示相關點P的座標x0、y0,然後代入點P的座標(x0,y0)所滿足的曲線方程,整理化簡便得到動點Q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相關點法。

  4、引數法:當動點座標x、y之間的直接關係難以找到時,往往先尋找x、y與某一變數t的關係,得再消去參變數t,得到方程,即為動點的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引數法。

  5、交軌法:將兩動曲線方程中的引數消去,得到不含引數的方程,即為兩動曲線交點的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軌法。

  求動點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

  ①建系——建立適當的座標系;

  ②設點——設軌跡上的任一點P(x,y);

  ③列式——列出動點p所滿足的關係式;

  ④代換——依條件的特點,選用距離公式、斜率公式等將其轉化為關於X,Y的方程式,並化簡;

  ⑤證明——證明所求方程即為符合條件的動點軌跡方程。

  高中數學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10

  (1)不等關係

  感受在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等關係,瞭解不等式(組)的實際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過程。

  ②透過函式圖象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與相應函式、方程的聯絡。

  ③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對給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嘗試設計求解的程式框圖。

  (3)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與簡單線性規劃問題

  ①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組。

  ②瞭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幾何意義,能用平面區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組(參見例2)。

  ③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簡單的二元線性規劃問題,並能加以解決(參見例3)。

  (4)基本不等式

  ①探索並瞭解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

  ②會用基本不等式解決簡單的(小)值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