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範文(精選5篇)

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範文(精選5篇)

  一段時間的工作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段時間的工作,相信你有很多感想吧,是時候認真地做好工作總結了。你還在為寫工作總結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1

  在新學期伊始,我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一次擔任這個學科的教學,我做了許多嘗試,現對半年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為依託,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

  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以“參加集體活動有益還是無益”為題展開辯論會,學生積極性很高,多方蒐集資料,派選正、反方隊員,積極進行辯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更深地認識到了參加集體活動的好處。在學習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時,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網路多媒體,讓學生讓王查一查、實地看一看培養學生動手蒐集能力。

  二、進行熱愛家鄉教育,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單元是《歡迎到我家鄉來》,教材充分關注本省的社會發展特點,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將“一山一水一聖人”拓展出去,將我國的名山大川、傳統文化、古老文明、歷史人物等知識有機的串聯起來。我充分挖掘本地資源,讓學生透過問大人、上網調查、蒐集資料等方式蒐集本地的名勝古蹟、風景秀麗的地方、土特產、傳統風俗、家鄉工藝品、家鄉名人,舉行家鄉風情博覽會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美麗,感受家鄉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宣傳環保,讓學生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第三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生活環境,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本單元“源於生活、貼近生活、引導生活”,我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為探究性學習,在“垃圾帶來的煩惱”、“節約用水”、“環境好我快樂”這幾個主題活動中,我安排了討論、調查、表演、製作、合作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對環境汙染有充分的認識。同時我也給學生補充大量的資料,讓學生對環境問題認識更充分,透過舉行保護環境報做什麼“演講會、“環境保護從我做起”黑板報等讓學生在自己環保的同時宣傳環保。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脹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2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德育成績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透過本期教育,學生整體有所提高。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對學生的評價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

  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總之,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3

  轉眼間,緊張的一學期已經結束,現針對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貫徹課標精神

  為了培養學生擁有較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在做事中學會做人,在老師和家長的引領下學會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鑽研課標,努力貫徹課標精神,透過各種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會做人。

  二、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

  品德教育歸根結底還是得迴歸生活,透過身邊具體的人或事來影響孩子的品行。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內容來展開教學活動。例如,在《社群應該更美好》一課中,為了讓孩子能懂得作為社群的`一員,我們要樹立主人翁意識,為社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助社群中的孤寡老人、為社群打掃環境等,孩子透過親身實踐為社群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親近學生,樹立良好師生關係

  這學期我繼續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學工作,為了能夠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我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認識學生姓名。其次,經常和班級裡的個別學生多溝通,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還會經常在課前做些小遊戲,作熱身活動。

  此外,在上課時,我也會用心去觀察這個班級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品行表現較為突出的孩子。這些學生通常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課堂教學活動,瞭解他們,有利於我更好地開展教學,讓孩子們喜歡我的課。

  當然,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諸如課堂的實踐性還不夠等。在下學期的教學活動中,我會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讓孩子更加喜歡上品社課。

  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4

  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1、基本情況

  三年級學生大部分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鬆散,學習能力較弱。

  2、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後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序,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定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3、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年級品德社會教師工作總結5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1)班《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一個學期已快結束了。現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標,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成長中的我和你》這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透過家人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以及同學眼中的“我”,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並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別人眼中的“我”是怎樣的。初步明白為什麼自己眼中的“我”和別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樣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結合自己新學期的新計劃新目標,將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可用圖畫,可以有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懂得從別人處獲得建議和幫助,以促進自己不斷成長。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透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頁,“考考你”意在讓學生換位體驗生讓自己幫助別人或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誇爸爸贊媽媽》、《老師,親愛的老師》《感激與欣賞》時,採用中隊主題會的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