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總結範文

最新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總結範文

  指縫很寬,時間太瘦,悄悄從指縫間溜走,在這段時間的教學中我們透過努力地工作,也有了一點收穫,寫一份教學總結,好好地把它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教學總結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總結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總結1

  一、啟動與組織

  本期學校提出“聚焦課堂,減量增效”的總要求,並以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作為落實課改目標的突破口。語文組結合“學習實踐新課標”活動,迅速反應,成立了相應團隊,組成了評委組,指導組,立即開展賽課準備工作。

  二、選拔

  (一)初選

  以各年級備課組為單位,在青年教師中組織除參加過市級以上賽課獲一等獎或省級二等獎以上青年教師外所有符合條件的青年教師參加初賽,全組評議,公開推薦兩名青年教師參加全組選拔賽。

  (二)組內比賽推薦

  根據各備課組推薦,全組共有6位青年教師參加組內選拔。高一:滕濤,楊婷婷;高二:黃繁鵬,王雪梅;高三:宋國誠,楊曉霞。

  用兩週教研組會時間,六位青年教師透過賽課方式,每人得到評議分數。3月25日下午,評委組根據六位選手的參賽得分,考慮參加學校比賽的要求和高三的特殊情況,綜合評議推薦滕濤,黃繁鵬代表語文組參加學校比賽。

  三、參賽的組織和準備

  (一)成立參賽指導組

  姜維平,楊劭斌,趙中舉,楊益中,龔永陽,吳海音。

  (二)選題

  3月26日,指導組召集兩位參賽老師召開第一次研討會。首先總結分析兩位選手參加組內選拔賽的兩堂課,從立意設計到課堂過程環節做了細緻分析。以兩位參賽老師個人判斷為主要依據,指導組給以具體建議,確定參賽題目。

  (三)準備

  兩位選手根據指導組意見,著手立意與設計。3月28日,楊劭斌老師代表指導組召集黃繁鵬和滕濤及他們各自指導老師,討論教案,提出更加具體的修改意見。3月30日,指導組現場聽了兩位參賽老師的課,再次提出修改意見。4月1日,全組聽兩位老師參賽課,並開展了落實的評議。

  四、參賽及結果

  4月2日,黃繁鵬以序列第3,滕濤以序列第6的順序,分別以《哀江南》《把握人物形象,提升閱讀能力》為題參加比賽,分獲一、三等獎。

  五、對兩位選手的評議意見

  黃繁鵬:個人素質好,具備成為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素質。

  本課切入點小,利於調動學生,活躍課堂。能力目的清楚,易於實現突破。課堂程式清楚,學生活動有序,利於提高效率,增加課堂效益。全課以提高學生誦讀能力為主線,又不泥於單純的技巧訓練,反映了執教者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的情感薰陶,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的新課標意識。課程進行中,巧妙穿插對學生進行語言鑑賞的訓練,落實到位。課堂結束階段,學生誦讀有明顯提升,效果顯著。

  教師還要提升自己敏銳把握學生課堂反應的能力,抓住一些學生提出了但自己並未意識到具有極大價值的問題,去引導激發學生,讓課堂生髮出更有探究性價值的問題。

  滕濤:個人素質好,具備成為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素質。

  本課選題大氣,以單元綜合為依託,著力於以把握人物形象這個核心,試圖解決(或著手解決)學生閱讀能力的問題。課程難度大,對於參賽,對選手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充分反映了選手有追求,有勇氣,不是為參賽而參賽,而是希望透過參賽,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一個質的提升的良好意識。立意和設計目的明確,課程進行中學生活動積極,課程程式清楚,很多問題設計都起到了促動學生思考的作用。

  本節課教師在駕馭上還有些疏漏,對參賽者而言,這正是自我提升的價值所在,為選手指明瞭在個人成長曆程中努力的方向和途徑。

  六、反思

  1、青年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團隊,教研組的重要工作是加強研究團隊,指導團隊建設。

  2、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有許多機會,重要的是自己要把握機遇。

  3、新課標學習實踐活動大有可為,重要的是以課堂為核心,聚集團隊力量,促使每個人學習實踐。

  最新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總結2

  5月21日至22日,xx省第八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在桐鄉市會展中心舉行。參賽教師是11個市的教壇驕子,代表了我省青年教師的最高教學水平。最後,省小語會會長沈大安老師給大會做了總評及專題講座《語文教學走向生本》。

  講座內容記錄如下:

  一、本次活動的特點:

  1、教材集中在中高年級,課型有精讀和略讀,首次出現了綜合性學習。

  2、參賽教師理念正確,個人素質好,參賽課經過精心打磨,反覆實踐,各地教學水平更加接近,差距進一步縮小。

  3、文字解讀比較深入,普遍關注語言,有比較明確的知識和能力點,安排書面作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真實、樸實、紮實、厚實正在成為我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風格。

  (一)xx:《懷念母親》。

  教材處理詳略分明,以懷念生身母親的情感體驗為基礎,體會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感,使學生的認識漸次推進。抓住課文中日記“觸景生情”的特點,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地閱讀,練習寫作,知識和能力訓練點清晰。

  (二)xx:《普羅米修斯》。

  從理清人物關係入手,落實“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年段目標,同時理解和積累詞語。透過畫面再現和迴環朗讀,感受普羅米修斯造福人類的博大愛心和堅忍精神。

  (三)xx:《臨死前的嚴監生》。

  目標指向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引導學生經歷“見文——見形——見心”幾個階段,品味名著的精妙。根據文學作品特點,注重再現形象,讓學生對“一個名字”“一個場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xx:《遨遊漢字王國》。

  在一系列好玩的遊戲中初步感受漢字的魅力,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大膽想象,激發了探索漢字奧秘的興趣。學生研究意向的選擇和交流具有很大空間,體現了綜合性學習的自主性。

  (五)xx:《臨死前的嚴監生》。

  呈現學習的真實狀態,尊重學生的閱讀起點,從字詞疏通開始,在細讀人物的動作變化中逐步感悟人物特點。課末引導學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初始觀點,課堂教學增量明顯。

  (六)xx:《巨人的花園》。

  體現童話特點,把課外閱讀的方法輻射到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閱讀策略:藉助“概念圈”認識花園和巨人的發展變化,利用幾何圖形講述課文主要內容,給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引入了新的元素。

  (七)xx:《古詩兩首》。

  引導學生從詩句中讀出畫面,讀出畫面後的情感,根據兒童認知特點進行“借景抒情”的啟蒙教育。兩首古詩的比較閱讀,在疏通字詞中滲透著學習方法和文化因素。

  (八)xx:《七律·長征》。

  基於學生學習起點,關注學生學習難點,從正音和理解詞語開始,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縮短詩歌與學生知識經驗之間的距離。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歌的章法,感受偉人的胸懷。

  (九)xx:《魚游到了紙上》。

  從標點入手,透過詞語理解、形象再現、前後對比、整體把握,引導學生細讀一個語段,感受青年的畫技高超。透過想象寫話,遷移運用課文寫人的方法。

  (十)xx:《刷子李》。

  為略讀課文設計別出心裁又富有張力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和創意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特點。課文閱讀抓大放小,在拓展閱讀中進一步感受小說的寫作特色。

  (十一)xx:《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針對學生和課文背景距離遙遠的實際,引領學生品味詞句,反覆朗讀,逐步走進伽利略面臨的責難境地,透過練筆感受他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十二)xx:《大瀑布的葬禮》。

  以三個畫面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透過品味詞句、感情朗讀、前後對比,體驗忽視環境保護的沉痛教訓。在多角度的寫話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實現認識和語言的同步發展。

  二、語文教學走向生本。

  現代教學論認為構成教學活動有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我國的教學歷來重視知識的傳承,容易成為以教材為本;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容易成為以教師為本。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過於強勢,學生的學習處於被動地位,是一個突出的現象。

  發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不是教師的灌輸過程,而是學習者的自我建構過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利用學習環境,自主建構,學好學習內容。課堂不是教師自我表現的舞臺,不應以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自己的設計為本。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生是怎麼學的。語文教學要走向以學生為本。

  (一)文字解讀走向生本。

  教師解讀文字最好經歷“普通讀者——教師——學生”的角色轉變過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讓孩子們來讀這個文字,哪些地方是他們自己可以讀懂的?估計他們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誤讀嗎?……

  教師對文字的解讀需要深入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6—12歲的兒童,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或牽引著他們向前。小學語文是打基礎,不提倡“深度語文”。

  學生對文字的解讀不會跟老師心中的答案完全一致,可能會有多種情況。根據對學生學習水平的估計預設不同答案和對策,並準備在課堂中按學生的實際狀況調整教學策略。

  (二)內容選擇走向生本。

  語文課的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對教材作二度開發。我們要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年段目標,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什麼、不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

  兒童就該有一片童心,就該保持著童真童趣。過早地讓他們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之類的道理並不一定是好事。小學語文教學貴在符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能夠化難為易,深入淺出。

  小學語文教學的定位應該在哪裡?

  語言+文字=語文。

  (三)教學過程走向生本。

  教學應當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充分展開,從錯誤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

  針對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教學。學習這個文字,學生的原有基礎是什麼,哪些是學生已經知道的,不需要我們再講、再問。學習這個文字,學生的需求是什麼,有什麼困難,哪些地方容易發生錯誤,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們怎樣幫助他們。

  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並且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隨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個階段的目標已經基本達成,見好就收;學生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變策略,努力達成目標,這就是一個好教師應有的“課感”。

  把課堂的舞臺讓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的廣闊天地。學生學習的潛力是很大的。教師“示弱”,是為了讓學生“逞強”,“該裝傻時就裝傻”。

  建議採取的措施:

  1、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談感受,已經知道的就無需再糾纏。千萬不要把學生當“零起點”。

  2、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質疑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提出“真問題”。

  3、十分重視學生的錯誤,把錯誤看作重要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

  4、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作業。儘量設計分層作業。

  4、提倡“先試後導”、“先學後教”,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總結、運用的過程。

  課堂上既要有時間讓學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要減少低效的感悟和討論。

  (四)反饋評價走向生本。

  教師要尊重兒童,平等地看待他們,努力去理解他們,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反饋評價要實事求是,堅持熱情鼓勵,耐心輔導。

  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學生去感悟老師自己感悟到的東西,而是老師在學生能夠感悟到的基礎上適當點撥和提高。老師要善於“順勢而導”,而不能“拔苗助長”。

  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包括評價語言,先求正確、規範,通俗明白,讓小學生聽得懂。在此基礎上,再求生動形象,有文采,有文化內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