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篇1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槓→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於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佔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鍊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⑴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侷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①青銅器鑄造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②冶煉生鐵和鋼發明於春秋時期

  春秋—塊鍊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領先;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③燃料煤冶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①絲織—上古學會養蠶繅絲世界最早

  西周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鼎盛時期蘇州、杭州

  ②棉織—宋末元初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後期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新石器時代開始燒製陶器

  商代燒製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燒製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藝臻於成熟,瓷窯遍佈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製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七、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農耕為主兼營副業的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經濟。

  2、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

  3、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佔有相當的比重。家庭手工業生產對於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後,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八、有關市的發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

  (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3)六朝:出現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也較完備;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區。

  九、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1、先秦:商業城市開始興起

  2、漢代: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以“市”為標誌的全國商業中心形成

  3、唐朝:長安、洛陽、廣陵(即後來揚州,當時號稱“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開封)

  5、明清: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於天下”)

  商幫的出現(晉商、徽商勢力最強)

  十、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商業起源很早,並且在不斷地發展;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

  2、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體看來,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始終處於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進步,商業繁盛促使了古代都會的大量興起。

  十一、簡述古代中國執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這一政策得以長期推行的原因。

  史實:1、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漢初: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嚴禁商人“衣絲乘車”和購置土地,並“重租稅以困辱之”

  漢武帝時: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經濟措施,全面控制工商業。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

  3、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鬆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時期:朝廷昧於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大勢,依然堅持抑商政策並實行閉關,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原因:①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係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

  ②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農業和小農經濟是國家賦稅和徭役徵派的主要承擔者。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

  十二、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

  十三、明清為什麼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清初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

  ③後來,清政府一方面為防範“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篇2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

  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

  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併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篇3

  1、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

  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戰國時期孟子、荀子加以總結改造,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時受到沉重打擊;西漢時,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治的需要。漢武帝採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興辦太學,打破了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宋朝時用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發展成理學,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後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治。明朝後期的李贄挑戰了正統思想;明清之際,以個性解放為核心,反映社會需要的早期啟蒙思想滋長。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批判繼承傳統儒學,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黃宗羲等人不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家。

  2、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儒家思想有助於提高個人道德修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3、西方人文精神發展的歷程:

  起源: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智者學派;復興(興起):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

  發展:16世紀的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

  智者學派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蘇格拉底不是智者學派的代表,他關注人的_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本質是以人文主義衝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羅馬神權統治的社會政治思想運動。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沒有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崇尚理性和科學,但理性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反對天主教會的神權思想束縛,但仍然信仰宗教。

  啟蒙運動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鬥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

  啟蒙運動中提出的學說有:“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三權分立”學說。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領袖。孟德斯鳩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成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盧梭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但他不反對私有制。

  伏爾泰和孟德斯鳩都提倡君主立憲,孟德斯鳩不是首倡分權之人,思想最為激進的是盧梭。

  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用理性取代_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要求獲得人的徹底解放,進一步弘揚了人文精神。

  德國的康德總結了啟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啟蒙運動對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但沒有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產生影響。

  4、中國古代科技曾長期世界。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繁榮,為發明創造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科技的使用與傳播創造了條件。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5、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具有多元一體、多民族融合

  吸收外來文明成果、雅俗共賞的特徵,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時代風貌和作者心聲。它們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篇4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程序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介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闢: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篇5

  一、土地制度演變: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積極作用: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含義:嚴禁國人出海,限制外商來華。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

  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篇6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透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程序。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程序時間推動因素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新航路開闢後新航路的開闢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誌: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誌: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誌)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範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區域性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篇7

  資本主義一體化趨勢(世界市場完全形成):

  ◆含義:

  (1)區域性性的交流發展為全球性的溝通;

  (2)分散的、區域性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連成一體的世界;

  (3)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即世界市場完全形成)。

  ◆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

  (1)交通工具的變革,使遠端運輸變得更為廣泛、安全、便捷。

  (2)電信工具的創新加速了商業資訊的傳播與交流,使人們的跨時空聯絡日趨頻繁和便利。

  (3)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使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更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程序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形成的標誌: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口遷徙與種族融合、各種文化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衝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世界一體化趨勢的影響

  (1)積極方面:它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①極大促進了世界農業經濟的發展;

  ②推進了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高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受益者。

  ③促進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擴大。

  (2)消極方面:

  ①拉大了東西方世界的經濟發展差距並導致亞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②列強之間矛盾和衝突加劇,最終引發大規模的世界戰爭。

  [小結]近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

  ①15世紀末新航路開闢後,世界開始走向聯絡,世界市場雛形初現;

  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到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列強瓜分世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完全形成。

  ④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掀起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