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課程培訓總結
生物新課程培訓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新課程培訓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新課程培訓總結1
本人於xxxx年x月xx日至xxx日參加了xxx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教材培訓會,聽了xxxx三位專家講課。我收益非淺,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培訓體會:
一、新課程理念的改變。
面向全體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所有的學生都加入到課堂中來,提高生物科學培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透過生物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索活動,而不只是被動地學習知識,擺脫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促進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透過類似於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了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
二、課程目標的變化。
新教材內容刪繁就簡,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實,即學習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所必需的事實。這就為教學留下了許多空間,師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與實踐。這不僅讓學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礎知識,更主要的是能鍛鍊他們的語言、思維和實踐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強了對學生實踐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教材的變化。
新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拋棄學科體系,綜合考慮高中學生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生物科學的發展需要,對原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增補和整合,精選出三個模組,即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生物3(穩態與環境)。三個選修模組除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和發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數的內容來自原大綱教學內容的選修部分,其餘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全新的。選修模組共有14個實驗,除“DNA粗提取和鑑定”這個實驗外,其餘13個實驗全部集中在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都是全新的內容。
1、必修模組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為指導理論,選修模組以傳統生物技術、應用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為側重選材,構建了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其中,《分子與細胞》模組圍繞“細胞是由多個有聯絡的結構組成的生命系統”這一主線,按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系統的功能、系統的發展變化來組織素材,反映生命活動的物質變化、能量轉換;《遺傳與進化》模組圍繞“生命延續和生物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資訊傳遞”這一主線,按個體水平的資訊傳遞,分子水平的資訊儲存、傳遞、表達,生物界的資訊傳遞表達來組織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續和種族的繁衍、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形成過程;《穩態與環境》模組圍繞“個體與群體水平上的穩態都是透過反饋調節實現的”這一主線,按個體水平的穩態與反饋調節、群體水平的穩態與反饋調節來組織素材,反映系統內部穩定的特性以及調節機制。《生物技術實踐》模組突出了實驗及探究能力的培養,《生物科學與社會》模組突出了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絡,《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組則突出了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在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
在此基礎上,教材採取從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螺旋式上升的順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方法、理論以及應用範例等,在認識“是什麼”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為什麼”和“怎麼樣”。
2、透過“任務驅動”模式,在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的同時,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科學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表達情感、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實驗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思維與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對當時問題、情感、任務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設想與方案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真正變革。教材採用“任務驅動”的模式展開教學內容,把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預先設計的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教學中,學生透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以及與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透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頁都設有一個與本章內容相關的“課題研究”——“一級驅動”該課題形式多樣,統領全章,與課內外學習有機結合,驅動學生主動探究。而編排在每節課開始的“探究活動”,是繼“課題研究”之後的第二次驅動。
學生透過探究、實驗、觀察、模擬、資料分析和方案設計等多種形式研究問題,體驗核心知識的產生過程,從而學會透過觀察、實驗來蒐集事實,尋求證據,學會記錄、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實驗資料,最後透過和同學們討論交流,對問題形成一定的科學結論,親歷“做”科學的過程,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同時,學生還能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領悟到科學的本質,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品質。如“染色體在有性生殖中的變化”一章,課題研究是“選擇合適的材料來探究染色體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的變化”,這就需要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查閱資料、諮詢專家、請教老師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形成染色體數目減少的結論。
而研究計劃的結果又作為第一節減數分裂與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的鋪墊,學生再結合有絲分裂的知識和減數分裂的概念,經過邏輯推理,構思染色體發生變化或減少的環節與過程,設計模擬的材料來完成探究活動。這樣的活動安排,環環相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獲取知識,主動建構與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活動中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加強了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
3、建立了科學方法教育的體系,創設了科學方法教育的途徑,為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奠定了基礎。科學方法(這裡的科學主要指自然科學)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式或過程。
科學方法按照適用的普遍性,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個別領域和學科中採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學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標誌重捕法、細胞染色法、顯微觀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學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認識階段的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等,理性認識階段的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邏輯與推理、數學方法、模型方法、系統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科學抽象等方法;
三是適用於所有科學領域的哲學方法。
另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等現代科學方法也被廣泛應用。與科學理論知識相比,科學方法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更普遍的適用性。教材中落實科學方法教育的途徑,主要是課題研究、探究活動欄目。這些欄目透過引領學生分析生物科學史上的經典案例,體驗研究過程的各環節,使學生在分析中得到啟示,在實踐中逐步領悟到科學方法的奧秘以及科學家的成長就是從這一點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討論、技能訓練、鞏固提高等欄目中也有許多關於科學過程和方法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方法,活躍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學方法教育體系建立的原則,一是在兼顧學科研究方法的同時,側重一般方法的訓練。如探究活動“製作並觀察根尖染色體加倍的裝片”在兼顧學科研究方法如顯微觀察法、玻片標本製作法、細胞染色法的同時,側重一般方法如觀察法和實驗法的訓練。二是一般方法訓練採用逐步推進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組間,《分子與細胞》著重安排觀察、實驗、歸納等科學方法的活動,《遺傳與進化》著重安排假說演繹和建立模型等科學方法的活動,《穩態與環境》著重安排系統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等科學方法的活動(見表1);在模組內,每一方法的訓練又有層次性。如“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教材先給學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經典實驗,透過比較諾丁、達爾文、孟德爾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說演繹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接著,介紹孟德爾對一對相對性狀的研究過程,把假說演繹在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全貌展示給學生。
然後,學生運用假說演繹方法,透過探究兩對相對性狀間的自由組合機制,昇華了對該方法的認識,並逐步內化為自己能力組成的一部分,使學生能在科學活動過程中自覺地運用科學方法來解決科學認識問題。
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面對現實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根據有意義學習的理論,教材的導言儘量從生活實際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使學生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中的學習生物學。當一個核心概念或原理透過探究活動建立後,再應用這一概念或原理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結構”一節,從基因身份證引入,透過探究活動“分析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獲得DNA的結構特點以及穩定性、多樣性、特異性後,再來理解基因身份證的特點、優勢。“植物繁育的現代技術”一節,從尋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徑開始,學生思考設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帶著問題學習植物組織培養、人工育種等現代繁殖技術,最後又介紹了這些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現狀等。
“生物性汙染與生物淨化”一章,從調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汙染狀況進入,最後又回到微生物對生活廢水的淨化、綠色植被的淨化、人工溼地的淨化,以及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志願者。這種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實習和實踐的學習方式,也培養了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了他們改變家鄉面貌、振興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教材還注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學原理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或作出相關的個人決策。如“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一節,安排了探究活動“關於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討論”,期望透過討論使學生知道轉基因生物可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問題,然後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還注意介紹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職業和學習方向,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步入社會作準備。如課外閱讀“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故事”介紹了分子遺傳學家的工作以及弗蘭克林的獻身精神,“水稻專家——袁隆平”介紹了作物育種學家的工作以及對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所作的貢獻。
四、課堂教學的難點
1、課堂教學的組織
(1)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觀念要求教學要給所有的學生提供同樣的學習機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面對知識基礎差異的學生,特別是選修課上的學生,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才能體現向全體學生呢?
有專家提出如下建議:
①精心設計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
②課堂提問及練習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全面性;
③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2、佈置給學生的作業要根據難易程度分級編組。雖然有專家的建議,但在具體操作上仍不乏難度。
(1)探究性活動科學既是一個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標準》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不多,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獨立的自主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指導。探究性學習的指導是一門嶄新的教學藝術,他不僅涉及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還涉及組織、引導、指導等方面的技術,如何進行行有效的指導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既完成大量教學內容,又騰出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將是探究性學習教學組織的難點所在。
對於時間問題,有專家建議:
①把完整的探究活動和區域性探究活動相結合;
②把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相結合。對於探究性活動的組織,《課標》也提出一些建議(詳見《課標》實施建議部分),但建議歸建議,具體操作上仍是困難很大。
(2)教學內容的處理課程標準是根本,教材是在《課標》基礎上再創造的結果,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適應不同地區的所有學生。同樣,我們所選用的教材(人教版)雖然對現行教材有一定的繼承性,但畢竟有不少變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動過程不一定都適應我們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課標》及學生情況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另外,由於高中教學都要面對高考,因而,如何取捨教材還要考慮高考的需要。顯然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3、實驗課的.開課率和效率新課程的實驗課比重明顯增大,實驗內容新,完成實驗所需的條件較高。受到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內容在短時間內還沒法開課,特別是選修1的實驗,比如DNA擴增需要DNA擴增儀,這得在實驗室建設逐漸完善之後才能開課。
新課程的學生實驗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技能性實驗,如觀察細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類是以檢驗已知的事實、概念或原理的真實性為主的驗證性實驗,如驗證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觀察有絲分裂等;第三類是以引導學生透過探究獲得新知識和接受科學方法訓練為主的探究性實驗,如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每一類實驗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式,如驗證性的實驗的基本程式是確定論題、獲得論據、進行論證;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因而每一類實驗活動的完成各有難度,如第一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學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學上,每二類實驗除操作上難度外,論證過程的教學也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設計,第三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組織上。顯然,要上好實驗課,不僅需要教師有較好的實驗操作技術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教師有較強組織能力。這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針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評價在《標準》所倡導的改革中,教學評價改革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鑑於傳統評價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態度等缺點,《標準》對課堂評價提出如下建議:
①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建立學生學習記錄卡;
②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採取不同的評價策略;
③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
④根據學生實際操作情況,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⑤從多個側面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等。這些評價建議中,除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及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外,其餘評價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實驗內容多、難度大、教材量大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安排時間有機地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以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之一。
5、選修模組的選修率及課堂效率影響選修模組選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組教學對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影響(或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程度)、學生對選修模組興趣程度、選修模組實驗開課率、學生對選修模組教學認同度、學科選修廣告的的煽動性、其它學科選修模組影響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因素中,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與物理、化學相比,同樣做為實驗科學,生物實驗裝置不足、實驗教學資源緊缺、高考對實驗教學的衝擊,以及因而產生的對實驗教學的長期忽視導致的學科教師實驗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將嚴重影響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魅力,從而影響選修模組選修率。
與大綱選修部分教學內容相比,新課程選修模組的內容新、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對於選修模組的教學都是很大的挑戰,在短時間內一個教師要適應三個選修模組的教學,困難很大。
生物新課程培訓總結2
本人於xxxx年x月xx日至xxx日參加了xxx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教材培訓會,聽了xxxx三位專家講課。我收益非淺,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培訓體會:
一、新課程理念的改變。
面向全體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所有的學生都加入到課堂中來,提高生物科學培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透過生物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索活動,而不只是被動地學習知識,擺脫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促進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透過類似於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了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
二、課程目標的變化。
新教材內容刪繁就簡,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實,即學習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所必需的事實。這就為教學留下了許多空間,師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與實踐。這不僅讓學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礎知識,更主要的是能鍛鍊他們的語言、思維和實踐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強了對學生實踐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教材的變化
新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拋棄學科體系,綜合考慮高中學生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生物科學的發展需要,對原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增補和整合,精選出三個模組,即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生物3(穩態與環境)。三個選修模組除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和發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數的內容來自原大綱教學內容的選修部分,其餘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全新的。選修模組共有14個實驗,除“DNA粗提取和鑑定”這個實驗外,其餘13個實驗全部集中在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都是全新的內容。
3、1必修模組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為指導理論,選修模組以傳統生物技術、應用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為側重選材,構建了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
其中,《分子與細胞》模組圍繞“細胞是由多個有聯絡的結構組成的生命系統”這一主線,按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系統的功能、系統的發展變化來組織素材,反映生命活動的物質變化、能量轉換;《遺傳與進化》模組圍繞“生命延續和生物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資訊傳遞”這一主線,按個體水平的資訊傳遞,分子水平的資訊儲存、傳遞、表達,生物界的資訊傳遞表達來組織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續和種族的繁衍、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形成過程;《穩態與環境》模組圍繞“個體與群體水平上的穩態都是透過反饋調節實現的”這一主線,按個體水平的穩態與反饋調節、群體水平的穩態與反饋調節來組織素材,反映系統內部穩定的特性以及調節機制。《生物技術實踐》模組突出了實驗及探究能力的培養,《生物科學與社會》模組突出了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絡,《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組則突出了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在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在此基礎上,教材採取從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螺旋式上升的順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方法、理論以及應用範例等,在認識“是什麼”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為什麼”和“怎麼樣”。
3、2透過“任務驅動”模式,在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的同時,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科學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表達情感、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實驗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思維與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對當時問題、情感、任務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設想與方案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真正變革。
教材採用“任務驅動”的模式展開教學內容,把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預先設計的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教學中,學生透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以及與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透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頁都設有一個與本章內容相關的“課題研究”x“一級驅動”該課題形式多樣,統領全章,與課內外學習有機結合,驅動學生主動探究。而編排在每節課開始的“探究活動”,是繼“課題研究”之後的第二次驅動。
學生透過探究、實驗、觀察、模擬、資料分析和方案設計等多種形式研究問題,體驗核心知識的產生過程,從而學會透過觀察、實驗來蒐集事實,尋求證據,學會記錄、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實驗資料,最後透過和同學們討論交流,對問題形成一定的科學結論,親歷“做”科學的過程,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同時,學生還能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領悟到科學的本質,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品質。如“染色體在有性生殖中的變化”一章,課題研究是“選擇合適的材料來探究染色體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的變化”,這就需要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查閱資料、諮詢專家、請教老師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形成染色體數目減少的結論。而研究計劃的結果又作為第一節減數分裂與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的鋪墊,學生再結合有絲分裂的知識和減數分裂的概念,經過邏輯推理,構思染色體發生變化或減少的環節與過程,設計模擬的材料來完成探究活動。這樣的活動安排,環環相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獲取知識,主動建構與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活動中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加強了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
3、3建立了科學方法教育的體系,創設了科學方法教育的途徑,為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奠定了基礎。
科學方法(這裡的科學主要指自然科學)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式或過程。科學方法按照適用的普遍性,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個別領域和學科中採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學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標誌重捕法、細胞染色法、顯微觀察法等;二是自然科學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認識階段的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等,理性認識階段的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邏輯與推理、數學方法、模型方法、系統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科學抽象等方法;三是適用於所有科學領域的哲學方法。另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等現代科學方法也被廣泛應用。與科學理論知識相比,科學方法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更普遍的適用性。教材中落實科學方法教育的途徑,主要是課題研究、探究活動欄目。這些欄目透過引領學生分析生物科學史上的經典案例,體驗研究過程的各環節,使學生在分析中得到啟示,在實踐中逐步領悟到科學方法的奧秘以及科學家的成長就是從這一點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討論、技能訓練、鞏固提高等欄目中也有許多關於科學過程和方法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方法,活躍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學方法教育體系建立的原則,一是在兼顧學科研究方法的同時,側重一般方法的訓練。如探究活動“製作並觀察根尖染色體加倍的裝片”在兼顧學科研究方法如顯微觀察法、玻片標本製作法、細胞染色法的同時,側重一般方法如觀察法和實驗法的訓練。二是一般方法訓練採用逐步推進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組間,《分子與細胞》著重安排觀察、實驗、歸納等科學方法的活動,《遺傳與進化》著重安排假說演繹和建立模型等科學方法的活動,《穩態與環境》著重安排系統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等科學方法的活動(見表1);在模組內,每一方法的訓練又有層次性。如“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教材先給學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經典實驗,透過比較諾丁、達爾文、孟德爾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說演繹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接著,介紹孟德爾對一對相對性狀的研究過程,把假說演繹在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全貌展示給學生。然後,學生運用假說演繹方法,透過探究兩對相對性狀間的自由組合機制,昇華了對該方法的認識,並逐步內化為自己能力組成的一部分,使學生能在科學活動過程中自覺地運用科學方法來解決科學認識問題。
3、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面對現實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根據有意義學習的理論,教材的導言儘量從生活實際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使學生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中的學習生物學。當一個核心概念或原理透過探究活動建立後,再應用這一概念或原理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結構”一節,從基因身份證引入,透過探究活動“分析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獲得DNA的結構特點以及穩定性、多樣性、特異性後,再來理解基因身份證的特點、優勢。“植物繁育的現代技術”一節,從尋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徑開始,學生思考設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帶著問題學習植物組織培養、人工育種等現代繁殖技術,最後又介紹了這些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現狀等。“生物性汙染與生物淨化”一章,從調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汙染狀況進入,最後又回到微生物對生活廢水的淨化、綠色植被的淨化、人工溼地的淨化,以及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志願者。這種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實習和實踐的學習方式,也培養了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了他們改變家鄉面貌、振興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教材還注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學原理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或作出相關的個人決策。如“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一節,安排了探究活動“關於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討論”,期望透過討論使學生知道轉基因生物可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問題,然後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還注意介紹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職業和學習方向,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步入社會作準備。如課外閱讀“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故事”介紹了分子遺傳學家的工作以及弗蘭克林的獻身精神,“水稻專家x袁隆平”介紹了作物育種學家的工作以及對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所作的貢獻。
四、課堂教學的難點
4、1課堂教學的組織
4、1、1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觀念要求教學要給所有的學生提供同樣的學習機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面對知識基礎差異的學生,特別是選修課上的學生,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才能體現向全體學生呢?有專家提出如下建議:1、精心設計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2、課堂提問及練習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全面性;3、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主動性;4、佈置給學生的作業要根據難易程度分級編組。雖然有專家的建議,但在具體操作上仍不乏難度。
4、1、2探究性活動科學既是一個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標準》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不多,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獨立的自主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指導。探究性學習的指導是一門嶄新的教學藝術,他不僅涉及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還涉及組織、引導、指導等方面的技術,如何進行行有效的指導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既完成大量教學內容,又騰出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將是探究性學習教學組織的難點所在。對於時間問題,有專家建議:1、把完整的探究活動和區域性探究活動相結合;2、把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相結合。對於探究性活動的組織,《課標》也提出一些建議(詳見《課標》實施建議部分),但建議歸建議,具體操作上仍是困難很大。
4、2教學內容的處理課程標準是根本,教材是在《課標》基礎上再創造的結果,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適應不同地區的所有學生。同樣,我們所選用的教材(人教版)雖然對現行教材有一定的繼承性,但畢竟有不少變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動過程不一定都適應我們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課標》及學生情況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另外,由於高中教學都要面對高考,因而,如何取捨教材還要考慮高考的需要。顯然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4、3實驗課的開課率和效率新課程的實驗課比重明顯增大,實驗內容新,完成實驗所需的條件較高。受到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內容在短時間內還沒法開課,特別是選修1的實驗,比如DNA擴增需要DNA擴增儀,這得在實驗室建設逐漸完善之後才能開課。
新課程的學生實驗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技能性實驗,如觀察細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類是以檢驗已知的事實、概念或原理的真實性為主的驗證性實驗,如驗證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觀察有絲分裂等;第三類是以引導學生透過探究獲得新知識和接受科學方法訓練為主的探究性實驗,如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每一類實驗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式,如驗證性的實驗的基本程式是確定論題、獲得論據、進行論證;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因而每一類實驗活動的完成各有難度,如第一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學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學上,每二類實驗除操作上難度外,論證過程的教學也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設計,第三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組織上。顯然,要上好實驗課,不僅需要教師有較好的實驗操作技術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教師有較強組織能力。這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針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評價在《標準》所倡導的改革中,教學評價改革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鑑於傳統評價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態度等缺點,《標準》對課堂評價提出如下建議:
1、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建立學生學習記錄卡;
2、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採取不同的評價策略;
3、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
4、根據學生實際操作情況,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5、從多個側面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等。這些評價建議中,除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及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外,其餘評價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實驗內容多、難度大、教材量大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安排時間有機地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以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之一。
4、5選修模組的選修率及課堂效率影響選修模組選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組教學對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影響(或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程度)、學生對選修模組興趣程度、選修模組實驗開課率、學生對選修模組教學認同度、學科選修廣告的的煽動性、其它學科選修模組影響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因素中,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與物理、化學相比,同樣做為實驗科學,生物實驗裝置不足、實驗教學資源緊缺、高考對實驗教學的衝擊,以及因而產生的對實驗教學的長期忽視導致的學科教師實驗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將嚴重影響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魅力,從而影響選修模組選修率。
與大綱選修部分教學內容相比,新課程選修模組的內容新、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對於選修模組的教學都是很大的挑戰,在短時間內一個教師要適應三個選修模組的教學,困難很大。
生物新課程培訓總結3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四川省高中新課改培訓。培訓結束了,頗有了一些收益和感受,現做一如下小結。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進行的,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改革的重大舉措。課程核心理念:凸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新課程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是課程的主體。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一方面是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課程的依據,另一方面是指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主體性。第二、課程實施是學生主動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學生是在動態的反思和創造的過程中成長和發展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反思和創造的物件。第三、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探究和創造為根本。傳統課程觀的弊端之一,就在於把學生視為書本知識的接收者,接受學習是其課程規定的基本存在方式。新課程關注學生與課程之間的關係,從實施角度講,要注意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等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致力於“打好基礎,促進發展”。新課改無論是“總目標”,還是“具體目標”,均體現了新課程在目標設計上,是致力於“打好基礎、促進發展”這一特點的。第一,新課程重新定位知識技能的作用,不再把知識定性,即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透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第二,新課程重新定位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第三,新課程重新定位了課程與生活的關係。新課程認為,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課程不是把學生與其生活割裂開來的屏障,而是使學生與其生活有機融合起來的基本途徑。課程體系:著眼於“開放”、“創新”。新課程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綜合化。第一,各學科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綜合,課程向兒童經驗與生活迴歸。第二,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儘可能地反映社會生活實際本質,如新設“綜合”學科: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歷史與社會、藝術。第三,新課程設立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必修課。課程內容:倡導“新、活、寬”。課程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或發現式學習方式轉變。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面對課改的必然趨勢,我們高中生物教師要正確對待課改。
一、在新課改中首先轉變的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傳統的教學過程把系統的傳授知識作為重點,目的在於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大量的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條理性,教師在教學中把知識的重點、難點、反覆掂量估計,圍繞它來展開自己的教學過程,往往會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學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更重要的使學生掌握學會學習的能力,並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新課改要求教師實現角色轉換
新課改要求教師實現角色轉換,教師已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教書匠,每個老師都應該是一個教育家。
三、教學策略和方法的轉變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不可能單純的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形成的,必須改變教學策略和改變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什麼變成怎麼學,把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去學。
四、在抓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新課程所體現的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學校開設的第二課堂是學生參加實踐、應用理論、獲得經驗、提高素質、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一個教育平臺,因此,加強第二課堂建設也是新課程對教學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對於每一位學生參加的活動、取得的榮譽都進行詳細的記錄,這也作為學生評價的一個參考,如運動會、徵文比賽、朗誦比賽、文藝晚會、知識競賽等,都是學生髮展個人愛好的舞臺,他們在這些方面獲得的任何成績或表現都是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作為新高一生物的教師,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簡單地把課改理解為變教材。這次課改不僅是換換教材,而是透過教材內容改變,實現包括課程功能、課程結構、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及課程評價體系等的根本轉變,真正實現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由過去由老師傳授為主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為主。
走出“錯誤地認為進行課程改革會導致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弱化,影響以後的升學考試”的誤區。過去我們單純強調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現在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以前關注更多的是學習結果,忽略了學生是透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這次課改立足於三維目標的統一,不僅關注知識和技能,而且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因此,不僅不會帶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弱化,相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更靈活地運用知識
2.新課改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是填鴨式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只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來提高成績,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沒有興趣,尤其感到高中生物課枯燥乏味,師生之間也缺乏合作與交流。教學過程實際上則是師生共同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傳統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改變高中生物課的枯燥乏味,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全面提高未來國民素質3.要改變學生過去單一的、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新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著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的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服從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以使學生學習變得富有個性,並最終達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目標。
4.新課改要克服急於求成和畏難情緒,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課改也是如此。思想觀念的轉變、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傳統模式阻力的消除等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課改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困難和挫折。在有勇氣的同時,還要有理性。尤其是青年教師,要避免急躁,急於求成,要穩紮穩打,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去面對課改,同時要克服畏難情緒。課改的洪流已洶湧澎湃,讓我們正確面對,奮勇爭先,投身到激流之中去鍛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