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德育教育培訓總結

教師德育教育培訓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德育教育培訓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德育教育培訓總結1

  五天的課程短暫卻又收穫良多,五天內講的東西足夠我用一生去消化,去追求,教育學界大師們所提出的目標。

  唐少傑教授的清華歷史和精神的介紹,讓我從宏觀角度瞭解怎樣去培養人才;李普教授的古琴“正身”,先要把自己的觀念人生態度擺正了,才能去影響學生;趙希斌教授中小學德育的反思,警醒我們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周士淵先生的精彩演說,使我們明白從小去培養學生的優秀習慣,才能成就卓越人生;遲希新博士讓我們明白要做好最基礎的東西,和學生交流溝通好,是一個班主任最基本的素質;陳紀英和段琪老師對小學生心理的分析,祝軍和李紅延老師在和家長溝通方面的指導;竇桂梅校長對母語的深厚感情,把學生周圍的世界都當做教科書的精彩教學。如果把眾位老師比作星辰,他們就是當空的皓月,令教育界一片光輝。

  每個大師的課程只有兩三個小時,卻似乎把教育和宇宙萬物、社會百態都聯絡了起來。這幾天的學習,我受益匪淺。看著厚厚的一沓筆記,大師們的言語猶在耳邊,手勢表情猶在眼前。他們所講的內容包羅永珍,我僅僅從自己感受最深的說起。透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感受到了些什麼,或者說大師們的教授中,是有一些共通的東西的,這應該就是作為一個小學班主任應具備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吧。小學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如此重要,它是開啟學生心門的一把鑰匙。心門開了,教學工作就會順利很多。

  首先,理念上,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無論他是好學生也好,壞學生也好,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尤其對於學習差的學生而言,他們只是不太擅長文化科目學習而已。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可能的範圍內,讓他們在知識學習上做到最好。但是我們不能強迫,不能壓制,要引導。有一位老師說過,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願天下每個孩子都能快樂”。我也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快樂的成長,在我的能力範圍內,讓他們可以不虛度每一天,有學習,也有自己。努力並且快樂的學習、成長。也許所教學生的資質千差萬別,但關鍵在於,孩子們盡力和老師配合,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了,他們能做到他們的最好,已足夠了。

  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即要用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恩怨。對待學生也是如此,對他們好,不是一味放縱,而要讓他們明白是非曲直。對生活懂得反思,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作為社會的一員,應盡的最基本義務,作為一個人的道德底線。如果學生的.做法低於了道德底線,就要受到適當的教訓以及懲罰。一個在學校遵守紀律的人,走出學校後應該不會輕易去。

  這不僅是老師的職責,也是對社會的負責,對國家的負責。因此,教師這一行業任重而道遠,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先於知識教育。我們首先要培養的是一個對社會無害的人,接著才能進一步期望他能夠貢獻哪些價值。

  其次,實踐中,身教重於言教。言教可以有但是要委婉,要優美,要能按摩學生的心靈或引起他們的反思,要精要。身教最重要,要把學生教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教師首先要做到,我們自己首先要是一個有涵養的人,才能從一舉一動中去影響學生,以及學生的家長。如果每個小學老師都能是一個高素質的人,都能不斷的向大師的學識修養看齊,那麼社會的未來、祖國的未來是可以料想的。因為他們就像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有時甚至影響比父母還要大。所以教師這個職業,真的是任重道遠。用多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都不為過。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並把良好的行為習慣帶給學生,這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但是把最基本的做好,往往已不易。因為現實社會太功利了。古老的中國太修養道德了,以至於超越了人應盡的義務,而去追求“聖人”的水平,這就有些虛偽了。因此現代的人更現實、更真實了,我們不再去做聖人,但是這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人們的生活水平的確提高了,道德卻也滑坡了。一個只有道德,沒有生存技能的人,是無用的人,是社會的寄生蟲;而一個只有才能,沒有道德的人,卻是社會的敗類,是社會的危險因素。不要以犧牲孩子的自尊和對世界的愛為代價去換來那些可憐的分數。只有一個懂得關愛,懂得規矩的人,才能稱其為人。

  因此,在小學生德育方面,我的觀點是做到最基本的,為社會培養一個有益無害的人,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人。

  教師德育教育培訓總結2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區裡組織的第三期德育培訓,整個講座的過程我聽得都非常認真,記錄的很仔細,因為去年這時候我作為一個德育新人參加了第二期培訓,抱著一種混課時的想法在某個坐位上混了兩天半,結果第三天下午,領導和同仁們聚在一起交流彙報個人的收穫和感想時,我無話可說。沒有聽哪裡有收穫,沒有開展過任何德育活動何來感想。難堪的處境給了我這樣一個新人重重一棒,也讓我意識到做德育工作是不能混的,要用心,用實實在在體驗和能力來說話。因此我一直還算努力地在學習如何做好一個德育人。

  從去年到今年,一年的時間,我自認為在德育工作方面成長了很多,因為從各種活動方案的設計到各種總結報告已經難不倒我了;組織開展一些主題活動我也越來越有自信了。可是在今天下午聽了曉師附小魯照斌校長的講座後,我才意識到我成長的道路還長著呢。輔導員工作第一年,用魯校長的話說還處在“說自己的話語體系”。而我正是這樣,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做的事情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都不思考,區領導重點檢查什麼,我就做什麼,校領導建議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似乎很多工作都是為了應付檢查,聽從領導的想法和安排而做的。這些工作開展的出發點、方向、目的有些都是不明,所以只是做了,至於質量可想而知。就好比我們一直在做好習慣的養成教育,說的比做的多,總開會強調:要怎樣抓好學生習慣的培養,不能做這些,要培養那些,直到現在孩子的許多壞習慣還是頑固的存在著。因此只是簡單的說教並不能“打動”學生。

  魯校長今天還說到“德育工作是不需要創新的,唯一需要改變的是路徑和方式”。確實附小的一些德育活動的主題大家都做過,可是沒有他們開展的有實效、有深度、有吸引力。最讓我佩服的有這樣幾個地方。一、曾經在假期參觀過他們的校園環境,可以說不管是專用教室、走廊還是每一處景點,凡是我們走過的地方都是乾淨、整潔、優美的,就像魯校長所言他們對環境的要求就是每天都可以隨時面對外界的參觀、檢查,即便是假期;二:他們的校園有“再生資源中心”,孩子們會帶著“垃圾”來上學,然後分類回收,用賣“垃圾”的錢用來買學校公用的廁紙和飲用水。並且不會有孩子浪費紙張、破壞環境。這種行為已經深化到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而變為一種習慣了。我一同事家的孩子就是附小的,他每天就是這樣認真的收集著家中的每一件廢舊物品,然後像寶貝一樣把它們帶到校園,孩子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驕傲的事情。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附小的德育工作開展的為什麼這樣好,其實從魯校長所說的一句話中就能找到答案,他說“開展德育工作所有的依據、過程、目標都應該是以學生為本,重學生的體驗”。是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才是德育的思想。只是單純的說教,沒有主體的實踐和體驗,沒有延伸的德育教育那可不就是“一潭死水”的德育教育嗎?

  一言以弊之,德育工作就應該真正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出發,只有在實踐體驗中學生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我、尋求真理,從而享受成長的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