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本在於善_1000字

道德之本在於善_1000字

  道德心,道德心,有了心才有道德,然而不是隨便一顆心就能成就一顆道德心,其本質在於善。英國的羅素曾說過“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最需要的。” 倘若沒有一顆善心,何談道德?

  道德的來源是善,而最能體現善的是災難。自2008年以來,我國一直遭受著災難的襲擊。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彝良地震。這些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震撼到每個人的心,一瞬間,天崩地裂,昔日的家園,瞬間夷為平地。中國 ,多難興邦。災難中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精神,激發了所有人的道德心,對善的情緒。有的人積極走上前線,直接參加救援活動,有的人積極捐錢、捐物。在災難後的那些日子,才是對人道德的考驗。從職員到企業,從明星到文藝界,從國內到海外,從你到我紛紛儘自己最大能力幫助自己的同胞,在那一刻,世界是光明的,因為我們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彰顯出了道德的光輝。

  2012年12月3日《紐約郵報》的頭版被一張悲劇的照片佔據了頭條,照片上是一名男子面對迎面而來的地鐵列車,在最後一刻掙扎求生的瞬間,那個拍攝了這張照片的記者奧馬爾。阿巴西,本可以挽救那名男子,但他為了“搶”到這個駭人的鏡頭,卻葬送了一條鮮活的生命。這件事不得不讓我聯想到那張禿鷲守在瀕臨死亡邊緣的蘇丹兒童身後的照片,攝影師卡特因這張照片贏得了大獎,同時也輸了道德。在名利與良知的天平中,他們將指標偏向了名利,將善的道德拋之腦後。社會上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卻堅持救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他們的行為算不上偉大,卻足以讓許多人羞愧於心,他們所擁有的,正是那些冷漠的人最應該珍視的善心。

  一位生活並不寬裕,但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捐款的退休老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媒體誤讀了他,他從來沒有覺得這麼做很悲情,相反他一直很快樂,想到那些在教室裡讀書的孩子,他就覺得內心非常充實和幸福。

  劉思宇,一個執著與公益的大學生曾說過“改變是要自己行動的,因為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你的中國就怎樣,你光明,中國就不黑暗!”作為社會細胞的每一個小個體,當我們大多數冷漠時,社會整體就顯得冷漠;當我們大多數為善時,社會就顯得和諧。做個善良有道德的人,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小善雖小,但不要因為善小而不為,一顆星星容易湮滅,一片星星便是整個星空。

  有的人默默無聞真正做善事,卻經受這樣那樣的壓力,有的人什麼也不做,高談闊論,卻獲得大量的讚賞和附和者;有的人即便自己的生活已是不易,卻仍是盡其所能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很多人感嘆,抱怨為善不易。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很難,那是因為你想要的太多,想得到的太多,試著用平常心去看待,享受簡單的給予快樂。善良的心就是太陽,不管怎樣,只要懷一顆善的心去對待別人,同樣你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得到更多。

  請盡你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而微小的,但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來,那便是令人咋舌的偉大。用善心對待每一個人,去彰顯人性的光輝,讓善心溫暖每一個角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