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利益作文

道德與利益作文

  導語:道德,是一種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道德往往是為人處事的一個重要衡量點,道德與利益成為了現今社會的主題。歡迎閱讀。

  第一篇:道德與利益

  最近驚聞一八旬老人勇救落水者,但是事後要求宣傳此事;另有一南京公司開始辦理失物招領方面的有償服務。這一切都讓人覺得難以想象,難道幫助別人就一定需要獲得報酬嗎?

  我並不贊同這種觀點。我認為,救人是值得表揚的。但要求宣傳大可不必,救人的出發點應是把人救上來,並非為了宣傳。失物招領公司這固然是一種利益的追求,但是這同時也是摒棄從小就被教導的“拾金不昧”的道德。

  這種現象的背後,透露著現在社會是一個金錢至上的背景。在現階段的中國,利益的追求和道德的衝突到了應該重視的地步。現在社會上,大名鼎鼎的教授論文被發現抄襲的還少嗎?這就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聲利益,而違反的道德的表現。連打工皇帝唐駿也隨意捏造自己的文憑,這難道不是道德的缺失嗎?我認為,即使是這個物慾橫流的中國,道德也是不可缺少的,是十分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保證,是社會安定的必要條件,是國家和諧穩定的基本要求。從小就被教導的道德,和國家長期的“素質教育”都被這個利益的追求輕而易舉的打敗了。

  在這個以金錢為上的社會里,竟有人在電視上公開說:“我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腳踏車上笑。”在這樣的社會上,道德到底去了那裡?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竟還有人為了結婚謊稱自己的父母是企業的董事長,這難道不是道德的'缺失嗎?山寨機、假冒偽劣商品、盜版光碟;“三鹿奶粉”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就可以損害人的生命嗎?“豔照門”何嘗不是電腦公司的員工棄職業道德於不顧?司機送失款上門竟需5千元的費用?這些東西也是道德缺失的體現。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難道為了利益的追求,我們就可以不擇手段,把道德拋棄了嗎?

  我覺得利益的追求可以在道德的領域內實現,超過道德的底線的利益就不用追求了,過分的追求只會讓道德的缺失愈演愈烈,我希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從我做起,這個社會越來越團結,中華民族雄起!

  第二篇:道德與利益

  道德,是一種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道德往往是為人處事的一個重要衡量點。曾經有一句話:“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間,德馨心必正,德馨心必正,質雅品自高。”„„ 同樣的,若是沒有道德,那麼世界就將混亂不堪,„„ 一般的,一個人做了件好事,但他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表揚了一下,或許人們會誇獎他的道德高尚,做好事,但是會有幾個人那樣做呢?因為人們覺得物質更現實,心中的道德卻比不上手頭的那幾個硬幣。社會是殘酷的,而在社會中立於不敗的基礎便是手頭的那一點金錢而已。道德在當今社會之中不能當飯吃,就像我用了卑鄙的手段得到了一大筆錢,雖然有人說你道德不好,但人們還是會親近你,還是會拍你的馬屁什麼的,就因為你有錢。而那些募捐的人,捐個百八十萬的在世人面前認為他有道德,但這些錢卻是九牛中的一毛,花這麼多錢只不過是為了一個名份而已。 這些都不過是那些見利忘義的人而已,而這種見利忘義的人卻在社會中生存了下來。但遙想當年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寧肯不當官,寧肯自耕自鋤,寧肯無人照料,也不為那五斗米而拍馬奉承。我們再來看孔子,他一個聖賢,德就不用說,但他沒有錢。好吧,再看看他徒弟,一個顏回,一個子貢。一個沒錢有德之人,一個有錢德不高之人。那麼孔子為什麼收子貢為七十二門徒之一呢?那就是因為子貢他有錢,能夠為孔子的出遊,講學,周遊列國湊夠本錢,這便是原因。

  所以,道德不能少,金錢也不能少,咱不能見利忘義,也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只利不義,所以只有既利既義這樣才能生存於社會的同時,也是(成為)社會的脊樑,這便是我的觀點。

  第三篇:道德與利益

  遮掩掩下的自身利益至上,是當今世界主流。

  這個世界很現實的,雖然歐美一直高呼民主自由,實際上一肚子男盜女娼,從來都是他們自身利益至上。只是不像一百年前那樣的赤裸裸,在世界各處公然侵略、殺戮。至於俄羅斯,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從來都是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能佔中國便宜的時候從來沒有手軟過。其實,只要我們稍微認真看看這個世界,就不難認清這個現實。

  為什麼中國不能很好理解、貫徹國際利益至上?不能理直氣壯的在國際上維護自身的利益?自身利益至上不難理解,只要我們放下孔夫子的仁義道德,就很容易發現這個現實真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爾虞我詐,不也是如此嗎!

  或許從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普及開始,中國人開始遮遮掩掩,開始要面子,老是講什麼仁義道德。仁義道德當然好,這也是我們要推廣的理念,要推廣的到中國社會乃至全球人類社會的理想,但千萬不要被理想衝昏了頭腦,把理想當成了現實就很麻煩了!

  孔夫子提出仁義道德,周遊列國想推廣,結果在各國屢遭挫折,幾次性命不保,最後鬱郁返回魯國。當時的客觀環境,沒有推廣儒家思想的空間。到了漢武帝時期,天下一統,外患逐漸消除,儒家思想才逐步推廣開來。現在的世界,很類似春秋戰國時期,聯合國就像軟弱的周天子,那有講認識道德的環境,奉行的是利益至上,儒家思想只能是我們倡導的理想。

  把理想當成現實,不僅會喪失實現理想的機會,也會給國家發展、人民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可惜,許多人至今還沒有看清現實,潛意識還沉浸在天朝大國的夢幻中。蔣介石就很典型,在國內為了維護統治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可是對外國還是很講仁義道德的,比如倡導並推行對日本以怨報德,放棄日本侵華的戰爭賠償,結果受苦的是中國人自己。他很像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骨子裡還是有天朝仁義道德的思想,姑息日本養虎為患,卻讓自己人民受苦。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不再是整個世界(天下),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上的一個國家,也就喪失了推行儒家思想的大環境—相對統一和諧的世界。

  在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儒家思想是我們的理想,講利益是中國在行動中要真正貫徹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