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中父母應注意培養的五大基本能力
孩子成長中父母應注意培養的五大基本能力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他各種能力不斷獲得發展的過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孩子成長中父母應注意培養的五大基本能力,希望有所幫助!
一、認知能力
孩子從一生下來就開始接觸、認知所處的客觀世界。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父母應透過有意識的創設環境與條件來發展孩子的認知能力。更多、更積極有意義的認知活動有助於孩子大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緊密而豐富的連線,大腦神經細胞連線越好,孩子今後接收資訊的效果就越好,處理及輸出資訊也會越快,也就是我們常人所說的更聰明。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完成相應的常識認知。1-2歲的幼兒應該能認識常見的生活物品、三種基本顏色及形狀;3-4歲的幼兒應該建立對5以內數字的基本認知,能認知物體的輕重與長短,聲音的強弱;在空間概念方面,能認知上下和前後,5-6歲的幼兒應該認知大部分的生活常識,空間概念方面能認知左右,自然常識認知方面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四季的特徵等等。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獲得這些常識認知的能力,是需要家長透過大量的親子互動遊戲、引導孩子逐步積累來實現的。
常識的認知能力往往作為考察兒童智力是否正常發展的重要依據。如果一個3歲多的孩子還不能辨識基本顏色和形狀,5歲的孩子還不能判斷公雞是否會游泳,6-7歲的孩子無法正確的分辨左右、認識四季,那基本可以判斷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比較欠缺的,其影響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不足,對孩子獲得獨立學習或生活能力將造成很大障礙。
二、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父母最關心的一項能力,很多家長都把孩子能否正常表達語言視為孩子心智發展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據。如果說認知能力是孩子大腦輸入資訊的能力,那麼語言則是孩子大腦輸出資訊的能力體現。能夠正常輸入和輸出資訊,大腦的運轉狀況才會正常。因此,在孩子各個年齡階段幫助其獲得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責任。
通常來講,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一個大致的參照依據。9-12個月大的幼兒會有意識的叫媽媽、爸爸,能說兩三種常見物品的名稱;13-18個月大的幼兒具備簡單語言的模仿能力,會表達家人常說的3-5個字的短語;19-24個月大的幼兒喜歡跟著成人學唱簡單兒歌和童謠,而且主動性語言開始增多,比如“媽媽,這是什麼?”25-30個月大的幼兒能使用簡單的名詞、動詞、代詞和形容詞,會用語言表達說出各種常見生活物品名稱,6個字左右的短句能清晰表達,會提多種問題;31-36個月的幼兒能口齒清楚的背誦多種兒歌童謠,能說8個字左右的短句,能積極回答問題和提問。4歲左右的幼兒已經開始具備較全面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和他人進行獨立、完整的交流。
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滯後在生活中較為常見。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發展不足往往是因為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障礙。一個是生理因素。一些家長對幼兒的照顧過於精細,1歲多了還是一直餵養幼兒軟食物,比如牛奶、稀粥,水果也是搗成糊狀來喂孩子,導致孩子口腔肌肉長時間得不到應有的咀嚼鍛鍊,肌力不足,到了要說話的時候一開口就口水直流……另一個是心理因素。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往往會透過肢體動作和語言來表達。一些對孩子照顧過度的家長,很少去關注孩子心理需求轉化出來的肢體和語言動作,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定時給孩子穿脫衣服、餵養食物,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也沒有抓住機會激發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而是“心領神會”地主動提供幫助來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沒有了語言表達的動力,語言能力發展自然就滯後了。
一些在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未盡到家庭教育責任的家長,在面臨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時候往往會拿這樣的藉口來自我安慰:某某孩子三歲多才開口叫爸爸媽媽,某某孩子五歲多才會講話,你看他現在不也是挺聰明的。不可否認,個別孩子早期語言發育遲緩後來能正常表達的情況,但我們遇到更多的情況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滯後帶來的是智力發育遲緩、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等後果。
三、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需要後天環境和機會的支援來進一步提升的。從獲得爬行能力到站起來行走,再到奔跑攀爬跳躍,既是人類本能的發展,也是客觀環境支援的結果。在我國約有1/3的幼兒沒有經過爬行運動訓練就直接進入了行走階段。而由於家人的疼愛和精細照顧,孩子的各種大運動能力鍛鍊機會都被限制,直到有一天家人發現孩子動作不協調、運動能力欠缺以及被判斷為感覺統合失調時才會幡然悔悟。
兒童的運動能力包括大運動和精細操作兩大方面。只有經過充分的大運動和手眼協調精細操作能力的練習,孩子的運動智慧才會獲得正常發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創造多一些機會來鍛鍊孩子的四肢運動,例如和孩子一起進行奔跑、攀爬、跳躍和投擲遊戲,陪孩子一起堆疊積木、玩拼圖、串珠、剪貼塗畫等,常常和孩子進行這類親子活動,就不用擔心孩子的運動能力發展不足了。
四、人際交往能力
雖然年輕一代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但現實中受制於都市化家庭形成的壁壘,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是以孤立的個體而存在,缺乏必要的集體互動機會和環境,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相應的培養機會,“交往能力不足”也成為3-6歲幼兒較普遍存在的能力短板。
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常常表現出來兩個方面的問題會令到家長們頭疼。一個是孩子在面對社交活動時表現出不自信、害怕,不喜歡集體活動;另一個是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的與他人交往,在交往時會表現出一些不好的行為傾向,比如破壞他人的玩具或遊戲,甚至打人等等。
怎樣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家長需要檢視自己對待社交的態度。父母自己是否喜歡跟人打交道?見到外人,是開心地寒暄、享受這種溝通,還是唯恐避之不及、硬著頭皮強作歡顏?我們自己的態度孩子都能感覺得到。所以我想,對於抱怨孩子不喜歡交往的家長來說,先把孩子的問題放下,努力調整自己的社交現狀,豐富社交活動,感受跟人交往的樂趣。這樣,孩子就會受到影響。比如,與其家長逼著孩子跟外人打招呼,不如家長自己很開心地打招呼,久了,孩子自然能模仿學習。
其次,家長要為孩子多提供與人接觸的機會。很多幼兒不愛交往,確實跟接觸外人機會少有關係。接觸人的機會很好創造,比如,家裡來客人,走在外面多跟人打招呼聊天,經常帶著去親戚朋友家串門或參加聚會,在小區裡接觸其他小朋友,參加一些人多的遊戲活動,等等,都可以讓孩子觀察不同的人,增加互動機會。
第三,家長要明白安全感和自信是交往的基礎。很多家長都意識到要提供接觸人的機會,但可能忽略了背後的功課。機會只是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內部條件要具備,兩者要同步。否則,如果外部過於強大超前,對孩子形成巨大的壓力和負擔,就適得其反。我想,安全感和自信是最重要的內部條件。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信任他人,更相信世界上好人多、好事多。自信的孩子會更敢於展示自己、不怕被人評論。家長平時要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自我評價,對孩子不貶低、不苛求、多肯定進步、多鼓勵、多關注好的變化。另外,對孩子的評價要真實客觀,不要為了提高自尊就過多地誇。被過分誇的孩子,當他被放到生人中間,得到真實的反饋時,就會變得更沮喪自卑。樹立自信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孩子多跟自己比,少跟外人比。減少對外界評判的依賴,就等於是讓他的參照系統變得更穩定,這樣,當孩子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判斷時,他就更自信。當然跟外界比較也不是絕對不能做,只要家長引導得當也沒有關係。所以原則就是:少比,教給孩子怎樣比。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這是很多孩子交往問題的真正根源。比如說打人,除了是因為孩子不會交往,也常常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先行自我保護所致。所以,幫孩子把內功練好非常重要。
最後,家長要教會孩子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當小朋友們在玩集體遊戲、孩子想參與進去而遭到拒絕時,不懂得社交技巧的孩子,可能的表現要麼是“你們不讓我玩,我也不要你們好好玩”,要麼就是呆在一邊傷心的哭泣或者跑去告狀;而懂得社交技巧的孩子就會提議:如果你們讓我一起玩,我會告訴你們更好玩的方法。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思維和心態去面對社交問題,是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保障。
五、專注學習能力
在兒童早期階段應發展的五大基本能力中,專注學習能力屬於一種潛在的、需要持續培養的、為未來學習活動所準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家長們最容易忽略的一種基本能力。因為這種能力不像認知、語言、運動和社交能力那麼直接地表現出來,而是要藉助特定活動才能展示出來,家長也需要具備較高的教育意識才能識辨到孩子的專注力發展狀況,以及掌握相關的方法去培養孩子的專注學習能力。
簡單來說,專注力是一種有意識的注意力,它和看電視等活動所需的無意識注意不同。專注力是判斷孩子是否具備學習能力的核心要素。專注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相應的獲得提高。3歲孩子的專注力應達到5分鐘,4歲孩子的專注力應達到10分鐘,5-6歲孩子的專注力應達到15分鐘,7-8歲孩子的專注力應達到20分鐘,9-10歲孩子的專注力應達到25分鐘,11-12歲孩子的專注力應達到30分鐘。兒童專注力的提升需要外部客觀環境的支援。有益於專注力培養的活動開展得越多,孩子的專注力發展就會越好,未來學習遇到的困難就會越少。
培養兒童專注學習能力的方法很多。對於0-6歲的幼兒,有效的方法包括經常開展積木搭建、玩拼圖、串珠、找不同或走迷宮遊戲,親子閱讀各種繪本等;7-12歲的兒童則可以透過舒爾特方格訓練、視聽知覺能力訓練等方法來提高專注力。部分兒童存在感覺統合失調(主要是前庭平衡感覺失調)的,還應透過系統的專業感統訓練來改善潛艇平衡感覺狀況,從而在生理基礎上予以解決專注力欠缺的問題。
發展好兒童的五大基本能力,孩子的心智健康發展就有了強力保障。當然,要想培養出更加全面發展的優秀兒童,就應該進一步培養孩子的12項核心能力(觀察力、聽知覺能力、視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運動協調能力、運算能力、理解力、思維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和6項多元才能(社交、心理素質、團隊合作、理財、策劃與決策、知識整合),當這12項核心能力和6項多元才能獲得充分提高、也就是孩子具備全面的優能力的時候,才是我們家庭教育獲得真正成功的時候。總而言之,孩子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只有幫助孩子獲得了全面的優能力,父母的教育責任才算是“輕舟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