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家庭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髮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家庭的美滿、幸福,社會的穩定、進步,也具有深遠的意義。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的地位與作用,希望有所幫助!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
兒童青少年成長、發展,有賴於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三者相互依賴、相互聯絡、相互制約,但不可能相互替代。在教育系統中,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對家庭教育這一定位,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
1、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最初接受的教育。
人們常說的“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表達的就是這一層意思。除了頗有爭議的“胎教”外,孩子整個嬰幼兒時期,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或其他年長者的撫養、教育,從逐漸學會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第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知識,到逐步學會說話、走路、做事、交往,乃至初步參與社會生活,養成某些習慣、個性品質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方式。家庭教育從時序上看,是最早的;從內容上看,則是最基本的。
2、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
人們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早有遲,但兒童進入幼兒園、小學後,即使是全託、寄宿,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一般相當多時間還生活於家庭,接受來自父母或其他年長者的撫養、教育。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哪怕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必須以家庭教育為前提,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爭取家庭教育協同;其功效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教育的狀況。
3、家庭教育影響著人一生的發展。
家庭教育不僅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而且人們在家庭中逐漸學到的能力、知識,養成的習慣、個性品質尤其是為人處世的態度、方式,直接影響其以後一生的發展。至於伴隨著人生髮展的“終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同樣離不開家庭教育這一“基石”。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對兒童青少年成長、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教育對個體社會化起奠基作用。
個體社會化是指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中,透過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範,取得社會生活和正式社會成員的資格,形成、發展和逐步完善自己的社會性的過程。家庭、學校、社會是社會化的基本場所,家庭教育起著奠基作用。
首先,個體社會化在家庭起步。孩子出生後,一方面父母有意識地進行撫養、教育,使其獲得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識,並逐步認識自己同周圍一些人的人際關係,初步掌握一些社會規範,學習承擔自身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孩子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觀察、模仿父母的行為,從父母那裡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內化父母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幼兒時期是接受社會化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化的執行者主要是父母、家庭;以後各個時期,父母、家庭作為執行者的作用會逐漸弱化,但並沒有完全消失。家庭教育在為個體社會化打好基礎後,又成為溝通學校、社會的橋樑,三者緊密聯絡,相互補充,促進個體進一步實現社會化。
其次,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個體社會化程序。國外有些研究結果表明,父母與子女間存在的一種愛戀關係,是實現社會化的重要力量,因為兒童不願意使自己對父母的依戀和愛戀聯絡遭受威脅。父母限制兒童的行為和懲罰冒犯行為在程度上各有不同,但限制和懲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態度、方法。如果父母在子女出生頭幾年就與其建立起一種富有感情的關係,選定他們所希望的社會化行為,採用溫和的又是一貫一致的懲罰,在禁止他們自己認為是不希望有的行為時,向孩子說明理由,對兒童社會化程序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內許多研究表明,獨生子女的問題主要在於一個“獨”字。只要家長善於引導孩子與同齡夥伴交往,並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關心別人,與別人平等相處;儘可能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教育機構,為他們營造一個有助於社會化的教育環境,獨生子女同樣會健康成長,甚至比非獨生子女成長的更好。
2、家庭教育對個性發展有特別深刻的影響。
個體社會化過程同時也是個性發展的'過程。兒童青少年的個性,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的。個性差異的形成,遺傳素質只是生理基礎和物質前提,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後天的環境、教育和社會實踐。家庭教育諸因素,包括家長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態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環境等,都在不同程度對孩子個性形成、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美國學者對不同型別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個性的影響做過比較研究,發現:在民主、寬容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謙虛、有禮貌、待人誠懇、親切、自立、樂觀、自信的;在權威、專制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畏縮、怯懦、說謊、不信任、內向、孤僻、性情暴躁的;在放縱、溺愛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自理能力差、好吃懶做、自私蠻橫、不負責任、任性、沒禮貌的。日本心理學家關於母親的態度與子女性格的關係的研究也表明,母親對子女如果採取保護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寬大的態度,子女一般富有積極性、獨立性、態度友好、協作、情緒安定;相反,如果母親採取拒絕的、干涉的、溺愛的、支配的、專制的態度,子女將變得適應能力差,依賴性強,精神不穩定。國內研究者的研究還表明,父母的情感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導向作用十分重要。現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顯,頻率和強度更高,這樣會使孩子變得脆弱和更具依賴性。一般情況下,嬌氣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極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3、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人才成長的搖籃。父母的優生,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先天條件,而家庭對子女後天的早期培養和良好的家風、家教,則是人才成長的更為重要的因素。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心理發展存在著“關鍵年齡”,也叫“最佳期”,其中許多方面的“關鍵年齡”就在幼兒期。我國兒童腦電圖研究的材料也表明,5-6歲間的發展存在著一個顯著的加速期。家長若能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別差異,適時地給予相應的教育訓練,把孩子自身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使孩子在其天賦所及的領域能有出色的表現,自然可以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日本的學者認為,每個孩子都具有不凡的可塑性,但可塑性發揮得如何,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教育。若經過良好的早期教育,可望達到六、七成以至高達八、九成,而理想的教育甚至可以使之達到百分之百。相反,如果置之不理,即便是一個天生具有百份百可塑性的孩子,大概也是隻能成為一個只有20%或30%能力的成年人,其可塑性只能實現二至三成。中國人才學的研究表明,人才的成長,存在著“人才鏈”的現象,包括“血緣人才鏈”和“師徒型人才鏈”。如北宋文學界的“三蘇”,父親蘇洵是老蘇,哥哥蘇軾是大蘇,弟弟蘇轍是小蘇,在“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就佔三個席位,這種血緣型人才鏈的形成,雖然不完全排除遺傳的因素,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天家庭文化氛圍的薰陶和家庭有意識的教育、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