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絡。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希望有所幫助!
一、前言
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會注意到有些人天性樂觀開朗,而有些人則總是抑鬱沉悶;有些人喜歡交際,而有些人則緘默內向;有些人總能積極主動的抓住機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謹小慎微。人類這些不同特點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其實,這只是人格不同決定的。
“人格”一詞在生活中有多種含義。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個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學意義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獨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學上,由於心理學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對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我們認為,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那麼,究竟是誰在決定人格形成和發展——遺傳、環境,還是其他因素?
首先,從個體發展的角度講,人格顯然受遺傳影響。行為遺傳學家在人格遺傳方面得出結論,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傾性、神經質、認真性、宜人性、開放性)中,其總體遺傳率大約40%,而另外對人格起主導作用的則是環境。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環境。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養方式如何,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
二、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父母教育觀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撫養子女過程中所持有的有關兒童發展、對兒童期望及對兒童教育的看法和認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場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對兒童的成長意義重大;同時,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是教育行為的基礎,直接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採用,與兒童的發展更是息息相關。甚至一些研究者還認為父母的教育觀念不僅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間接因素,它可以透過影響父母的教育行為、父母的教育認知過程來對兒童的發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為影響兒童發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觀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點
現代家庭教育觀念由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親子觀、教育目標觀、教育期望觀、人才觀等要素綜合構成,其中兒童觀、教育觀、親子觀是核心要素。科學兒童觀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的基石,它影響教育觀和親子觀的形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響,最後形成了整體的家庭教育觀念。所以,轉變或改善家庭教育觀念需要從各個構成要素入手[3]。
科學的兒童觀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的.基礎,首先,兒童既不是一個縮小了的成人,也不是無知無能的白板,而是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能的獨立的個體。
兒童發展是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兒童的教育要結合兒童的自身特點進行,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做到因材施教。兒童是一個有著主觀能動性的社會個體,其發展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透過積極能動的方式與他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科學的教育觀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的關鍵要素,承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承認教育的非萬能論,承認教育的有效性,承認兒童的發展是先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否認教育無用論。這是形成科學教育觀的前提。
平等親子觀即“親子平等”是現代幼兒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的重要前提條件。平等親子觀的形成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點:首先,平等親子觀必須建立在家長和兒童彼此尊重的基礎之上。古往今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兒童對家長的尊重,但父母對子女的尊重卻很少被提及。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權利、人格、意願,這是平等親子觀面臨的首要問題。
其次,兒童和父母的彼此瞭解、相互溝通是平等親子觀的前提條件。在生活中,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拋開家長與子女這種關係,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流,將有助於彼此間情感的增進、溝通的順暢、瞭解的加深。或者,也可以透過互換角色的方式進行換位思考,這也有助於相互理解、加深情感聯絡。
再次,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是平等親子觀的集中體現。孩子不是父母的縮影,不是父母意願的反映者,不是父母希望或夢想的實現者,而是一個有著自己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獨立於父母的獨立個體,只有認清這點,才能真正表明平等親子觀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觀念更新的實施途徑
目前,引導家長教育觀念的主流力量不是專業機構,而是電視和圖書等傳媒機構。雖然,有關家庭教育的電視節目和圖書為改善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已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僅僅依靠這兩種力量的自發作用尚不足以完成培養正確教育觀念的任務。首先是家長對電視節目的收看和對圖書的選擇都存在較強的隨機性,難以提供穩定而系統的指導。其次是家教圖書市場良莠不齊,既存在著一些高質量家庭教育指導產品,也存在著很多觀點偏激的、甚至不科學的誤導性讀物。因此,還需要有關機構給予恰當的引導。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人格的形成、培養和塑造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關係到我們國家能否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務。
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人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具有兩大基礎,一是遺傳生物基礎,一是環境基礎。性別、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體型等因素是由遺傳決定的。沒有與生俱來的生物性的個體(包括它的生理器官和系統),人格便無從產生。人格的形成和表現,同時也離不開個體生存的環境。有些環境因素影響著所有的個體,有些則僅影響特定的個體或某些個體。人格的形成和表現都是人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
個體出生後,最早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環境的各處因素,例如家庭結構的型別(如殘缺家庭、寄養家庭)、家庭氣氛、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都會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兒童人格形成上有著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裡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裡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學校;
3、兒童所在的集體;
4、兒童本人;
5、書籍;
6、偶然出現的因素。
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佔據相當的地位。為此瞭解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培養和塑造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家庭是兒童生活時間最長的環境,充分的時間可以使兒童與家長朝夕相處在一起,接觸機會多,影響面廣泛。從兒童受教育的順序來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學校教育。我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素質、人格、舉止言談、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兒童,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兒童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外教育科學研究證明,從出生到7歲,這是一個人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發展的最旺盛時期。此時兒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外界刺激會在他們大腦裡留下痕跡,刺激反覆呈現,就會轉化為內在資訊,促進兒童大腦潛能的發展,促進兒童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的發展。而此時兒童大腦潛力的發展又對未來的學業和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
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兒童的最親密的社會生活群體,家長與兒童之間具有血統的親密情感。
在這個集體中,家長對兒童的成長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愛撫,這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教育家馬卡連柯就此指出:“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愛的兒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經常處於緊張憂慮之中,這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都十分關注兒童出生後與父母分離對其成長的影響的問題研究,他們一致認為,兒童出生後與父母分離,將使兒童產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慮,影響其整個一生的人格風貌。一般認為,所謂“破裂家庭”對兒童人格形成有較大的影響。破裂家庭有兩種情況:一種為父母死亡,一種為父母離婚。這兩種情況對兒童都是很不幸的。有人認為父母離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對子女的人格影響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觀,人格孤僻,心情苦悶,一遇不順心的事,易鑽“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堅強、果斷、自立的一面。有些調查還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
主要是透過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來實現的。
1、父母言行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模仿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兒童的許多型度和行為不是直接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是透過對周圍環境中的榜樣的模仿獲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經常的榜樣。一般來說,孩子會靜悄悄地學習家長的言行舉止:母親愛打扮,講虛榮,孩子也愛打扮,講虛榮;父親脾氣暴躁,舉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徵都是兒童早期學習的榜樣,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嬌生慣養是最常見的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因為是獨生,全家人一切都圍著孩子轉,一切都順著孩子來,這種嬌生慣養的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什麼樣的人格呢?
(1)胸無大志,安於享受,不求進取。
(2)任性、自私、脾氣暴躁。
(3)怯懦、嬌氣、不能吃苦。
(4)膽小怕事。
(5)懶惰、依賴、獨立性差。
有些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對孩子常常施之以“棍棒教育”,其結果同樣給孩子的人格發展以很壞的影響。有的孩子在體罰之下,長期在壓抑和畏懼的精神狀態中生活,致使從小人格就變得抑鬱、頹唐、精神難以振作起來;有的被打怕了,失去了少年兒童應有的天真活潑的天性,變得呆滯又怯懦;有的為了逃避捱打,學會了撒謊,不誠實,對大人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有的孩子經常捱打,變成了“厚臉皮”,毫無羞恥之心,破罐破摔;有的甚至變得冷酷無情,尋找物件,以發洩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憎恨。
3、家庭氣氛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在寧靜愉快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與氣氛緊張、衝突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家庭,夫妻之間相親相愛,兄弟姐妹之間互敬互愛,與鄰里相處相敬如賓,往往易使兒童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徵。反之,一個家庭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經常打罵爭吵,往往會使兒童形成粗暴、蠻橫、孤僻、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徵。
4、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親的文化程度,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
總之,人格的形成,起之於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發展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作為父母不僅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而且更要承擔教育的責任,應該高度重視兒童良好人格的早期培養,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從幼小抓起,從細微入手,逐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為其以後人格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