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資訊化應用專項督查自查報告範文

學校教育資訊化應用專項督查自查報告範文

  在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中,教育資訊化是推行國家資訊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從內涵上落實教育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必然選擇。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我區《靜安區教育資訊化建設發展規劃》等六個檔案的精神,我校根據有關專項督導的要求,認真自查,本著求真務實的原則,堅持在推進學校資訊化建設的過程當中作到以合理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為指導方針,圍繞資訊化環境建設、師資建設和普及資訊科技教學與應用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一定的工作,現彙報如下:

  一、把握機遇,加快建設,努力營造資訊化教育教學的新環境。

  1。理清思路,明確目標

  資訊化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有力武器,是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課程改革的趨勢所在。在學校的四年規劃中,針對學校資訊化建設的現狀,我們提出要加大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與開發,建立了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資訊科技工作領導小組。我們透過網管員的培訓,瞭解了學校網路的建設與促進學校管理之間的關係;透過自學,初步掌握了網路應用的基本技術,為推進學校全體教師的計算機能力提高起了培養作用。透過學習,我們認為資訊化教育的重點並不是要讓師生學會使用因特網,掌握計算機技術本身,而是要透過計算機與網路的強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培養出能適應資訊時代需求的具有較強資訊能力的新型人才。這才是我區大力開展資訊化教育的目標所在。

  2。珍惜資源,合理應用

  在區有關部門的關心下,我們學校現有2間計算機房,面積為90平方米,共有計算機178臺(含庫存待處理機器),實際使用學生機88臺,教師計算機30臺,生機和師機比例分別為6:1、2:1。我們學校為了方便教師和學生教學用書和學習用書,打破借閱的常規,我們學校還在總部新建設了一個電子閱覽室。學校為上校本課程的教師人人配備了一個64MB的快閃記憶體盤,方便教師們儲存網上下載的資源,製作課件後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今年一年級二期課改全面推廣,學校又為一年級每位語、數教師購買了教學軟體,以便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近年來學校對資訊化建設投入的經費達上萬元(初步統計)。學校拓寬校園網的節點分佈,使辦公室電腦也能作到聯網。我們建立新江寧小學的《教學資源建設管理規範》、《教學資源建設人員職責及評比辦法》、《網路設施維護工作管理規範》、《網路管理人員工作職責》、《電教設施管理規範》,使工作有依據,評定有標準。

  3。開發資源,提高效益

  網路作為新興事物,很多教師都能迅速地接受它,利用它的資源為教學所用,但是隻是較多地作為電子黑板,於是,我校網管室把“以網上下載,市場購買和自行製作”為建立學校網站教學資源資訊庫的主要途徑,教師製作的優秀課件可以資源共享,學校的入口網站也建立了許多的教育網站鏈結,方便教師瀏覽和借鑑最新的理論和觀念,使“二期課改”的理念成為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理論支撐,成為師資隊伍自培途徑的一個補充。

  4。紮實培訓,最佳化隊伍

  推進教育資訊化建設,關鍵在於建設一支具備現代化資訊素養,與網路資訊平臺具有親和力的現代化師資隊伍。我校透過三方面的工作積極開展教師資訊化技能培養的工作:第一是依託教育學院的計算機能力測試和未來因特網教育培訓;第二是工會積極開展各種基本計算機能力的校內培訓和各項比賽,優勝者進行獎勵;第三是透過區校的教學比武和區“賽馬場”活動,促使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進行網路教學,課件製作的自我培訓。作到以課件製作驅動,以理論培訓支撐,以課程整合發展。

  二、不斷探索,認真實踐,努力實現素質教育的新突破。

  教育資訊化建設的最終物件是學生,因此我們認為它必須以各種形式,貫穿於素質教育的整個實施過程,促進教育的深刻變革和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1。學生學的轉變

  在教學思想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內容設計向過程設計的轉變,單學科教學向多學科整合教學的轉變,在教學模式上向學生的自主學習、資源性學習,協作性學習轉變。這些轉變使資訊化教學成為可能,而資訊化教學的推進又使網路的教學成為可能。實現了教學資訊化以後的平臺不再是講臺、課本、教師,而是網際網路,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進而實現了教學平臺的跨越。現在,我們學校的所有一年級四個教師都實現了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基於資源性的學習成為可能。而我們有的學生就是在老師佈置的課後上網查資料,或者是在學校提供的聯網計算機上進行相關知識的搜尋,對學校入口網站和科學院特色網站的瀏覽,都使學生增進了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學生在學習中,老師提供的是互動式的、自主化的學習環境,教師一方面可以示範,一方面可以藉助“分組討論“、“開展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適時地瞭解學生學習中的思維和學習程序,恰當地進行學習過程的調控。

  2。教師教的轉變

  課程不再是老師灌輸的知識,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的過程。比如我們學校校本課程的教學中,老師都是要求學生在課前、中、後進行相關內容的網上收集,然後按照要求作成小報、PPT等進行展示,進行知識的分享。透過教育資訊化的工作逐步推進,我們學校教師對於教學的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黑板不是教學板書的唯一,電腦實物投影不再是簡單的書本知識的再現,教師手中不再只依賴粉筆。教學的資訊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獲取有用的資訊,然後教師幫助他們一起去整理資訊,分析資訊是教師教學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

  教師在應用教學軟體或是課件時,將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透過大螢幕解決,使教學內容及過程形象、直觀、生動,易於教學雙方的情感交流,生動的講授加上恰當的現代媒體的輔助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透過資訊化的教育,教師可以使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相結合。例如在資訊科技課上,老師可以一邊利用電子黑板進行示範遙控演示,一邊可以利用監控功能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管理,還可以利用轉播功能將學生練習中的典型問題進行全班解析。這樣,將諸多的教學環節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優化了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3。學校管理的轉變

  由於建立了學校的入口網站,從學校的管理機構來說,資料的上傳、下載,教師的學習疑難的解答,網上教研的開展和監控等,都成為學校管理的有利途徑。

  資訊瞭解的適時性:

  教師能透過學校的門戶網站了解學校一週工作安排,透過與教育局網站的鏈結,瞭解教研和學習的資訊,避免中間環節的拖延,防止遺漏重要資訊;而教導處等部門就可以利用網管的優勢瞭解教師平時瀏覽的網站內容,幫助學校瞭解老師的所思、所需,提供今後工作開展的思路。

  資料上傳的及時性:

  由於我校各個組口都建立了表格下載和上傳的視窗,因此每月老師需要上交的資料,有的就可以透過電子表格直接傳送給有關部門,不僅可以方面教師,同時可以使管理部門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論壇應用的親和性:

  在學校建立的互動式的網上論壇,不僅可以方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家長、教師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還可以為領導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學校的管理層可以透過點選瀏覽教師之間的學習討論的內容,還可以參與談論,及時地解答教師的疑惑,不僅方便,還由於可以使用“暱稱”遮蔽自己的真實身份,讓領導真正地走入群眾的心中,讓學校管理更具人性;

  4。課程整合的轉變

  課程整合是資訊科技從學習物件轉到學習工具的一種階段發展理念,而不是專門講授計算機的程式設計,是將計算機結合到我們的課程中去。整合的研究探索最終不是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演示工具,是把外部世界引入課堂,為學生直接獲取大量資訊提供幫助,把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以各學科的學習作為載體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為目的的新的課程。

  首先我們要求教師作到把資訊科技與教學內容的關係如同教師使用粉筆黑板一樣地有機融合。但是不排除傳統媒體,該用什麼,就用什麼。

  其次我們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基於計算機文化的智慧知識結構的形成,也就是說要有意識地將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透過任務驅動方式學習資訊科技,在學校的校本課程中,我們老師都要求學生學會質疑一個小問題,解決一個小問題的課題小研究開展學習,這種學習需要學生蒐集大量的資料,學會歸納和整理,組合應用作品來展示自己的認知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在這一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的資訊素養、動手實踐、創新意識隨著課程的開展而不斷地發展。

  另外,教師創設虛擬情景,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藉助媒體的多元呈現,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學習能力,藉助論壇和多形式的作業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個性化的觀點和知識結構,提供給學生反饋的機會,調整老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學習起點及路徑。

  最後,充分發揮網路在學校本培訓中的作用。我們注意到,網路教學注重網上學習和交流,而校園網路是校本培訓的一個主渠道。為此,我們在“校校通”工程建成開通後,馬上建設開通我校的校園網站。教師學習、培訓後能夠在我校的校園網上進行相互學習,交流教學設計。教師們的體會是:“資訊化教育給我們一種全新的理念,網路時代讓我們擁有無限的空間。時代變了,對教師的要求也變了。我們的教師不能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樣“燃盡自己,照亮別人”,而應是“掛在網際網路上的明燈,不斷充電,永放光芒”。

  5。教師培訓的轉變

  以前的`培訓知識依託於教育學院,現在學院給了我們更多的自主,於是我們積極開展教師計算機培訓活動活動,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措施:

  首先,由骨幹教師先行培訓,協同年輕計算機教師一同摸索成功的經驗。在主講教師的引導下,老師們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技術、教案、作品設計進行交流、切磋,為日後的全員培訓開了一個好頭。

  第二,加強日常研討,不斷進行反思,使培訓效果更趨完善。培訓前,我們強調充分的集體備課,著重解決觀念轉變和技術支援的問題;培訓中教師們尊重主講教師,充分發揚民主,充分討論,主講教師針對各個教師的不同特點,因勢利導,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認為參加培訓的教師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於教師們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反思,有利於教師本身觀念的不斷更新。因此,在培訓結束後,參加培訓的教師都要進行一次“回顧與展望”的研討活動。研討活動都以研究為主,有理念的學習,有個案的分析,有決策的探討。教師們事先進行認真的準備,暢談學習過程當中的體會以及遇到一些問題。

  第三,舉行競賽、小結及經驗交流活動。我們採取聚餐沙龍、座談會等相對寬鬆形式,透過交流和研討,使教師們的教學經驗、反思心得都能以成果的形式得到收穫和交流。讓好的老師的作品啟發其他的教師,對教師進行技術和思路上的幫助。

  我們覺得,單純的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培訓難於直接與教師學科教學融合,在教師培訓中往往有隔靴撓癢之感。透過教育資訊化的培訓,並不是直接透過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的學習,而是學習者在思想上產生震撼,從而主動探索出一條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實踐的途徑,在不自覺中實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

  我們立足計算機培訓透過啟發式、互動式等“大腦風暴”手段,使接受培訓的教師透過學習,既熟練地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方法,又提高了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能力,實實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三、完善建設,服務師生,推進資訊化教育建設

  1。我校推進資訊化工作建設的成果

  教學環境得到了最佳化: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不僅牽扯到老師的培訓工作,使教師的觀念得到一個質的跨越,另外學校還要建立一個整合程度比較高的計算機化教學環境,讓科學技術成為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一生產力。學校配備了計算機房,不僅對學生開放,更歡迎老師來使用,同時學校辦公室的計算機進行聯網,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上傳和下載;教師裡配備了實物投影儀、手提式計算機、投影儀等,讓教師教學時隨時使用;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根據需要,透過瀏覽查閱資料,豐富知識。由於資訊化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很多資訊具有獲取的隨意性,因此我們還開展了有關“網路安全”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抵制不良網站,學校網管室還進行了有害資訊的技術遮蔽,保障學生的安全。現在,學校的校園網成為了交流的平臺,為師生提供資訊化處理的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和學習物件資源,逐步開始實現資訊顯示多媒體化、資訊傳輸網路化、資訊處理智慧化。

  資訊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養老師和學生的資訊化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老師和學生操作能力上,而是對資訊的處理和應用,具有融入資訊社會的態度和能力。從學校的課程設定來說,既有地方性課程--《小學資訊科技》和《IT》課,又有學校性課程—研究所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都牽扯到資訊能力的應用、收集和處理的問題,學生從會上網,會收集,到會應用,到最後從資訊中自主發現學習和合作探討學習、實踐創造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正逐漸地在我們學校的學生生上體現出來。就拿今年的資訊科技的測試來說,我們學生的合格率達93%多,高於區的2個百分比。學生製作電腦小報、個人網頁,教師製作課件和個人網頁的質量和數量正在穩步上升。

  課堂的教學手段得到了豐富:

  學校參與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率達到100%,學校工會和行政舉辦了的課件評比,十餘位教師獲獎。參與區的課件評比和資訊科技整合,五位教師、兩名學生獲得了等弟獎。學校網站也曾被評為區優秀網站。上學期,教育局組織的“賽馬場”活動,學校幾乎每門學科都有教師參加。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教師運用現代教育理念,學習了多媒體的技術,就是要在教學中體現出來,我們知道把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整合後的教學產生的效果,和那種教師在臺上演示電腦,學生在下面認真聽的所謂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不一樣的,孰優孰劣一目瞭然。於是我們就提倡真正的多媒體教學是互動的,學生能參與現場演示和應用的。於是在課堂上,我們的老師就自己設計了課件,用FLASHPHOTOSHOP等技術為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學服務,呈現出一種數字化的情景,讓學生不在是簡單地看黑板老師進行演示,而是參與設計、填色、作曲,嘗試參與和成功的喜悅。

  交流的平臺得到了拓展:

  電話、家訪是老師和家長聯絡的主要形式;和學生坐下來談心更是老師常見的交流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手段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但是教育資訊化也包含了交流的“與時俱進”,還“網上論壇”進行交流不受形式、時間、人數的限制,真正可以在遵守社會公德的情況下暢所欲言。在學校入口網站的建設上我們設定了師生、生生、家校交流的平臺,還做了教學資源網站的聯結,同時學校的管理也能有效地透過網路進行實施。

  2。今後推進資訊化工作建設的思考

  資訊化教育能適合各種學科並滿足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如何結合現有的教育情況,以超前的膽略和創新的精神大力開展資訊化教育,急需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實踐、探索和總結。

  (1)加強師資培訓是開展資訊化教育的基礎

  在教師培訓上,使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真正把計算機當作自己備課、授課、組織學生活動的工具;還要加強教師的學科修養,幫助教師更進一步地把握學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更要增強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手段的意識,找到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點,從而為學生資訊能力的培養開闢道路。

  (2)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是今後開展資訊化教育的核心

  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資訊科技與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的結合。課程整合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同時也是一項艱難的工作。我們與其把整合稱為是一門技術,還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因為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除了需要時間和精力外,還要求教師以一種嶄新的觀念來看待所教的課程,並不斷地注意是否有某種技術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教師要明確課程的目標,瞭解技術在這方面的能力。要建立每一個教室都有一個整合程度極高的計算機化教學環境,為教師開展整合教學提供環境。如:在教室裡配置計算機、大螢幕投影機、實物展示臺等裝置,方便各學科教師隨時使用;學校配備計算機房,使學生能非常方便地使用計算機,透過與計算機對話實施個別化學習;在教室裡、走廊上佈置計算機角,學生根據學科教學的目標要求,透過瀏覽查閱資料、豐富知識。最後要找到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點,有效地實施教學,實現技術學習與學科教學目標雙達成。

  (3)提高學生的資訊能力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我校積極開展的紅領巾科學院校本課程中需要學生利用因特網蒐集和分析處理資訊,但是由於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只能利用學校的計算機進行,學生的應用能力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不能獨立進行,而開展資訊化教育的最終目標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讓學生學會資源利用,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還是需要一些時日的。

  (4)對外交流的平臺要擴充套件

  學校的網站儘管有家長的參與,師生的交流,但是由於很多家長受到經濟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參與交流,只是在論壇中作為旁觀者或是根本無法獨立開機,點選瀏覽,我們只能透過學校提供資源教會家長初步和網路接觸,同時我們認為網路是世界的,是屬於外部的開放世界,要積極和社群進行互動,互相交流,這是我們下一階段要做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