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集錦14篇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集錦14篇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
1、化學反應的速率
(1)概念:化學反應速率通常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量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來表示。
計算公式:
①單位:mol/(L·s)或mol/(L·min)
②B為溶液或氣體,若B為固體或純液體不計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④重要規律:
速率比=方程式係數比
變化量比=方程式係數比
(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內因:由參加反應的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決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溫度:升高溫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劑:一般加快反應速率(正催化劑)
③濃度:增加C反應物的濃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氣體才有濃度可言)
④壓強:增大壓強,增大速率(適用於有氣體參加的反應)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線)、固體的表面積(顆粒大小)、反應物的狀態(溶劑)、原電池等也會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2、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平衡
(1)在一定條件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進行到正向反應速率與逆向反應速率相等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不再改變,達到表面上靜止的一種“平衡狀態”,這就是這個反應所能達到的限度,即化學平衡狀態。
化學平衡的移動受到溫度、反應物濃度、壓強等因素的影響。催化劑只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對化學平衡無影響。
在相同的條件下同時向正、逆兩個反應方向進行的反應叫做可逆反應。通常把由反應物向生成物進行的反應叫做正反應。而由生成物向反應物進行的反應叫做逆反應。
在任何可逆反應中,正方應進行的同時,逆反應也在進行。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即是說可逆反應無論進行到何種程度,任何物質(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的量都不可能為0。
(2)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徵:逆、動、等、定、變。
①逆:化學平衡研究的物件是可逆反應。
②動:動態平衡,達到平衡狀態時,正逆反應仍在不斷進行。
③等:達到平衡狀態時,正方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但不等於0。即v正=v逆≠0。
④定:達到平衡狀態時,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各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變:當條件變化時,原平衡被破壞,在新的條件下會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斷化學平衡狀態的標誌: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質比較)
②各組分濃度保持不變或百分含量不變
③藉助顏色不變判斷(有一種物質是有顏色的)
④總物質的量或總體積或總壓強或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前提:反應前後氣體的總物質的量不相等的反應適用,即如對於反應)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2
1、需水浴加熱的反應有:
(1)、銀鏡反應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樹脂的製取
(6)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凡是在不高於100℃的條件下反應,均可用水浴加熱,其優點:溫度變化平穩,不會大起大落,有利於反應的進行。
2、需用溫度計的實驗有:
(1)、實驗室制乙烯(170℃)
(2)、蒸餾
(3)、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熱的測定
(6)制硝基苯(50—60℃)
〔說明〕:
(1)凡需要準確控制溫度者均需用溫度計。
(2)注意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
3、能與Na反應的有機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羥基的化合物。
4、能發生銀鏡反應的物質有:
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葡萄糖、麥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質。
5、能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質有:
(1)含有碳碳雙鍵、碳碳叄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羥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類物質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還原性的無機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質有:
(1)含有碳碳雙鍵和碳碳叄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類物質(取代)
(3)含醛基物質(氧化)
(4)鹼性物質(如NaOH、Na2CO3)(氧化還原――歧化反應)
(5)較強的無機還原劑(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機溶劑(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屬於萃取,使水層褪色而有機層呈橙紅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體有機物有:
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體有機物有:
烴、大多數酯、一氯烷烴。
9、能發生水解反應的物質有:
鹵代烴、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質(肽)、鹽。
10、不溶於水的有機物有:
烴、鹵代烴、酯、澱粉、纖維素
11、常溫下為氣體的有機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數小於或等於4的烴(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濃硫酸、加熱條件下發生的反應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脫水反應、酯化反應、纖維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質有:
含有碳碳雙鍵或碳碳叄鍵的不飽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數有機物都可以燃燒,燃燒都是被氧氣氧化。
14、顯酸性的有機物有:
含有酚羥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質變性的物質有:
強酸、強鹼、重金屬鹽、甲醛、苯酚、強氧化劑、濃的酒精、雙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與酸又能與鹼反應的有機物:
具有酸、鹼雙官能團的有機物(氨基酸、蛋白質等)
17、能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的有機物:
(1)酚:
(2)羧酸:
(3)鹵代烴(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熱反應慢,加熱反應快)
(5)蛋白質(水解)
18、有明顯顏色變化的有機反應:
1、苯酚與三氯化鐵溶液反應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澱粉遇碘單質變藍色。
5、蛋白質遇濃硝酸呈黃色(顏色反應)。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3
第一章
一、焓變反應熱
1.反應熱:一定條件下,一定物質的量的反應物之間完全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2.焓變(ΔH)的意義:在恆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1)符號:△H(2)。單位:kJ/mol
3、產生原因:化學鍵斷裂——吸熱化學鍵形成——放熱
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放熱>吸熱)△H為“-”或△H<0
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吸熱>放熱)△H為“+”或△H>0
☆常見的放熱反應:①所有的燃燒反應②酸鹼中和反應
③大多數的化合反應④金屬與酸的反應
⑤生石灰和水反應⑥濃硫酸稀釋、氫氧化鈉固體溶解等
☆常見的吸熱反應:①晶體Ba(OH)2·8H2O與NH4Cl②大多數的分解反應
③以H2、CO、C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④銨鹽溶解等
二、熱化學方程式
書寫化學方程式注意要點:
①熱化學方程式必須標出能量變化。
②熱化學方程式中必須標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g,l,s分別表示固態,液態,氣態,水溶液中溶質用aq表示)
③熱化學反應方程式要指明反應時的溫度和壓強。
④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
⑤各物質係數加倍,△H加倍;反應逆向進行,△H改變符號,數值不變
三、燃燒熱
1.概念:25℃,101kPa時,1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燃燒熱的單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幾點:
①研究條件:101kPa
②反應程度:完全燃燒,產物是穩定的氧化物。
③燃燒物的物質的量:1mol
④研究內容:放出的熱量。(ΔH<0,單位kJ/mol)
四、中和熱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其實質是H+和OH-反應,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鹼電離要吸收熱量,所以它們參加中和反應時的中和熱小於57、3kJ/mol。
4.中和熱的測定實驗
五、蓋斯定律
1.內容: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只與反應的始態(各反應物)和終態(各生成物)有關,而與具體反應進行的途徑無關,如果一個反應可以分幾步進行,則各分步反應的反應熱之和與該反應一步完成的反應熱是相同的。
第二章
一、化學反應速率
1、化學反應速率(v)
⑴定義:用來衡量化學反應的快慢,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物質的量的變化
⑵表示方法:單位時間內反應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來表示
⑶計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濃度變化,Δt:時間)單位:mol/(L·s)
⑷影響因素:
①決定因素(內因):反應物的性質(決定因素)
②條件因素(外因):反應所處的條件
2、※注意:
(1)、參加反應的物質為固體和液體,由於壓強的變化對濃度幾乎無影響,可以認為反應速率不變。
(2)、惰性氣體對於速率的影響
①恆溫恆容時:充入惰性氣體→總壓增大,但是各分壓不變,各物質濃度不變→反應速率不變
②恆溫恆體時:充入惰性氣體→體積增大→各反應物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慢
二、化學平衡
(一)1、定義:
化學平衡狀態:一定條件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進行到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更組成成分濃度不再改變,達到表面上靜止的一種“平衡”,這就是這個反應所能達到的限度即化學平衡狀態。
2、化學平衡的特徵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應)
等(同一物質的正逆反應速率相等)
動(動態平衡)
定(各物質的濃度與質量分數恆定)
變(條件改變,平衡發生變化)
3、判斷平衡的依據
判斷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方法和依據
(二)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
1、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1)影響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少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增大生成物的濃度或減小反應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動
(2)增加固體或純液體的量,由於濃度不變,所以平衡_不移動_
(3)在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如果稀釋溶液,反應物濃度__減小__,生成物濃度也_減小_,V正_減小___,V逆也_減小____,但是減小的程度不同,總的結果是化學平衡向反應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之和__大___的方向移動。
2、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影響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溫度升高會使化學平衡向著___吸熱反應______方向移動,溫度降低會使化學平衡向著_放熱反應__方向移動。
3、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影響規律: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會使平衡向著__體積縮小___方向移動;減小壓強,會使平衡向著___體積增大__方向移動。
注意:(1)改變壓強不能使無氣態物質存在的化學平衡發生移動
(2)氣體減壓或增壓與溶液稀釋或濃縮的化學平衡移動規律相似
4、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由於使用催化劑對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影響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動___。但是使用催化劑可以影響可逆反應達到平衡所需的_時間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動原理):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條件之一(如溫度,壓強,濃度),平衡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三、化學平衡常數
(一)定義:在一定溫度下,當一個反應達到化學平衡時,___生成物濃度冪之積與反應物濃度冪之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____比值。符號:__K__
(二)使用化學平衡常數K應注意的問題:
1、表示式中各物質的濃度是__變化的濃度______,不是起始濃度也不是物質的量。
2、K只與__溫度(T)___有關,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無關。
3、反應物或生產物中有固體或純液體存在時,由於其濃度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如有水參加,水的濃度不必寫在平衡關係式中。
(三)化學平衡常數K的應用:
1、化學平衡常數值的大小是可逆反應__進行程度_____的標誌。K值越大,說明平衡時_生成物___的濃度越大,它的___正向反應___進行的程度越大,即該反應進行得越__完全___,反應物轉化率越_高___。反之,則相反。一般地,K>_105__時,該反應就進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標準,判斷正在進行的可逆反應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時向何方進行建立平衡。(Q:濃度積)
Q_〈__K: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
Q__=_K:反應處於平衡狀態;
Q_〉__K:反應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3、利用K值可判斷反應的熱效應
若溫度升高,K值增大,則正反應為__吸熱___反應
若溫度升高,K值減小,則正反應為__放熱___反應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條件下(定溫、定容或定溫、定壓),只是起始加入情況不同的同一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後,任何相同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這樣的化學平衡互稱為等效平衡。
2、分類
(1)定溫,定容條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類:對於反應前後氣體分子數改變的可逆反應:必須要保證化學計量數之比與原來相同;同時必須保證平衡式左右兩邊同一邊的物質的量與原來相同。
第二類:對於反應前後氣體分子數不變的可逆反應:只要反應物的物質的量的比例與原來相同即可視為二者等效。
(2)定溫,定壓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證可逆反應化學計量數之比相同即可視為等效平衡。
五、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
1、反應熵變與反應方向:
(1)熵:物質的一個狀態函式,用來描述體系的混亂度,符號為S。單位:J?mol-1?K-1
(2)體系趨向於有序轉變為無序,導致體系的熵增加,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應方向判斷的依據。
(3)同一物質,在氣態時熵值最大,液態時次之,固態時最小。即S(g)〉S(l)〉S(s)
2、反應方向判斷依據
在溫度、壓強一定的條件下,化學反應的判讀依據為:
ΔH-TΔS〈0反應能自發進行
ΔH-TΔS=0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ΔH-TΔS〉0反應不能自發進行
注意:(1)ΔH為負,ΔS為正時,任何溫度反應都能自發進行
(2)ΔH為正,ΔS為負時,任何溫度反應都不能自發進行
第三章
一、弱電解質的電離
1、定義: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
強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只有一部分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4
1,有機物的分類(主要是特殊的官能團,如雙鍵,三鍵,羥基(與烷基直接連的為醇羥基,與苯環直接連的是芬羥基),醛基,羧基,脂基);
2同分異構體的書寫(不包括映象異構),一般指碳鏈異構,官能團異構;
3特殊反應,指的是特殊官能團的特殊反應(烷烴,烯烴,醇的轉化;以及純的逐級氧化(條件),酯化反應,以及脂的在酸性鹼性條件下的水解產物等);
4特徵反應,用於物質的分離鑑別(如使溴水褪色的物質,銀鏡反應,醛與氯化銅的反應等,還有就是無機試劑的一些);
5掌握乙烯,1,3--丁二烯,2-氯-1,3-丁二烯的聚合方程式的書寫;
6會使用質譜儀,核磁共振氫譜的相關資料確定物質的化學式;
7會根據反應條件確定反應物的大致組成,會逆合成分析法分析有機題;
8瞭解脂類,糖類,蛋白質的相關物理化學性質;
9,物質的分離與鑑定,一般知道溴水,高錳酸鉀,碳酸鈉,四氯化碳等;
10,有機實驗製取,收集裝置。甲烷,乙烯,乙酸乙酯,乙醇的製取以及注意事項。排水法,向下排空氣法,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適用的情況,分液法制取液體。還有就是分液,蒸餾,過濾的裝置及注意事項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5
化學反應的速率
1、化學反應是怎樣進行的
(1)基元反應:能夠一步完成的反應稱為基元反應,大多數化學反應都是分幾步完成的。
(2)反應歷程:平時寫的化學方程式是由幾個基元反應組成的總反應。總反應中用基元反應構成的反應序列稱為反應歷程,又稱反應機理。
(3)不同反應的反應歷程不同。同一反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歷程也可能不同,反應歷程的差別又造成了反應速率的不同。
2、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單位時間內反應物的減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應的快慢,即反應的速率,用符號v表示。
(2)表示式:
(3)特點對某一具體反應,用不同物質表示化學反應速率時所得的數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質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係數之比。
3、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1)反應速率常數(K)反應速率常數(K)表示單位濃度下的化學反應速率,通常,反應速率常數越大,反應進行得越快。反應速率常數與濃度無關,受溫度、催化劑、固體表面性質等因素的影響。
(2)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增大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增大,減小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減小。增大生成物濃度,逆反應速率增大,減小生成物濃度,逆反應速率減小。
(3)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壓強隻影響氣體,對只涉及固體、液體的反應,壓強的改變對反應速率幾乎無影響。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際上是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為壓強的改變是透過改變容器容積引起的。壓縮容器容積,氣體壓強增大,氣體物質的濃度都增大,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積,氣體壓強減小;氣體物質的濃度都減小,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
4、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經驗公式阿倫尼烏斯總結出了反應速率常數與溫度之間關係的經驗公式:式中A為比例係數,e為自然對數的底,R為摩爾氣體常數量,Ea為活化能。由公式知,當Ea>0時,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常數增大,化學反應速率也隨之增大。可知,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與活化能有關。
(2)活化能Ea。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與反應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應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變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越大。
5、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規律:催化劑大多能加快反應速率,原因是催化劑能透過參加反應,改變反應歷程,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來有效提高反應速率。
(2)催化劑的特點:催化劑能加快反應速率而在反應前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催化劑具有選擇性。催化劑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不引起化學平衡的移動,不能改變平衡轉化率。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6
一、焓變、反應熱
1、反應熱:一定條件下,一定物質的量的反應物之間完全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2、焓變(ΔH)的意義:在恆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1)符號:△H
(2)單位:kJ/mol
3、產生原因:
化學鍵斷裂——吸熱
化學鍵形成——放熱
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放熱>吸熱)△H為“—”或△H<0
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吸熱>放熱)△H為“+”或△H >0
常見的放熱反應:
①所有的燃燒反應
②酸鹼中和反應
③大多數的化合反應
④金屬與酸的反應
⑤生石灰和水反應
⑥濃硫酸稀釋、氫氧化鈉固體溶解等
常見的吸熱反應:
①晶體Ba(OH)2·8H2O與NH4Cl
②大多數的分解反應
③以H2、CO、C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
④銨鹽溶解等
二、熱化學方程式
書寫化學方程式注意要點:
①熱化學方程式必須標出能量變化。
②熱化學方程式中必須標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g,l,s分別表示固態,液態,氣態,水溶液中溶質用aq表示)
③熱化學反應方程式要指明反應時的溫度和壓強。
④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
⑤各物質係數加倍,△H加倍;反應逆向進行,△H改變符號,數值不變
三、燃燒熱
1、概念:25 ℃,101 kPa時,1 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燃燒熱的單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幾點:
①研究條件:101 kPa
②反應程度:完全燃燒,產物是穩定的氧化物
③燃燒物的物質的量:1 mol
④研究內容:放出的熱量。(ΔH<0,單位kJ/mol)
四、中和熱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 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其實質是H+和OH—反應,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鹼電離要吸收熱量,所以它們參加中和反應時的中和熱小於57。3kJ/mol。
4、中和熱的測定實驗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7
1、組成元素、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氨基酸的種類取決於R基.
2、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20多種.
3、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肽鍵的書寫方式.
有幾個氨基酸就叫幾肽.
肽鍵的數目=失去的水=氨基酸數目-肽鏈條數(鏈狀多肽)
環狀多肽肽鍵數=氨基酸數=失去的水
分之質量的相對計算:蛋白質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數-18(氨基酸-肽鏈條數)
4、蛋白質種類多樣性的原因:
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序以及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酸DNA,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每條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RNA是由鹼基(A、G、C、U),磷酸,核糖組成,DNA是由鹼基(A、G、C、T),磷酸和脫氧核糖組成
追答: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核酸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所以核苷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DNA基本組成單位)和核糖核苷酸(RNA基本組成單位)所謂的鹼基(一般叫含氮的鹼基)有6種{A(腺嘌呤)、C(胞嘧啶)、G(鳥嘌呤)、T(胸腺嘧啶)、U(尿嘧啶)}。組成DNA的鹼基有ACGT組成RNA的鹼基有ACGUT是DNA所特有的,U是RNA所特有的。兩者共有的有ACG。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8
1兩種氣體相遇產生白煙NH3遇HCl
2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產生氣體氣體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
3檢驗某白色固體是銨鹽的方法加入濃NaOH溶液並加熱,產生刺激氣味能使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則固體為銨鹽。
4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時加入Cu.銅溶解溶液變藍,該溶液中含有:NO3-
5濃_特性不穩定易分解、強氧化性、易揮發
6王水的成分及特性濃_濃鹽酸1:3體積比混合具有極強的氧化性(溶解金、鉑)
7能使蛋白質變黃的物質濃
火柴盒側面的塗料紅磷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9
1、親電取代反應
芳香烴圖冊主要包含五個方面:滷代:與鹵素及鐵粉或相應的三鹵化鐵存在的條件下,可以發生苯環上的H被取代的反應。鹵素的反應活性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發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環上有吸電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發生滷代的時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劑,可發生苯環上H取代的反應;如在光照條件下,可發生側鏈上的H被取代的反應。
應用:鑑別。(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鑑別: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與濃硫酸及濃硝酸(混酸)存在的條件下,在水浴溫度為55攝氏度至60攝氏度範圍內,可向苯環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發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與濃硫酸發生的反應,可向苯環引入磺酸基。該反應是個可逆的反應。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脫離,故可用於基團的保護。烷基苯的磺化產物隨溫度變化:高溫時主要得到對位的產物,低溫時主要得到鄰位的產物。
F-C烷基化:條件是無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況下,苯及衍生物可與RX、烯烴、醇發生烷基化反應,向苯環中引入烷基。這是個可逆反應,常生成多元取代物,並且在反應的過程中會發生C正離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產物。該反應當苯環上連線有吸電子基團時不能進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異丙苯。
F-C醯基化:條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與RCOX、酸酐等發生反應,將RCO-基團引入苯環上。此反應不會重排,但苯環上連線有吸電子基團時也不能發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親電取代反應活性小結:連線給電子基的苯取代物反應速度大於苯,且連線的給電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連線吸電子基的苯取代物反應速度小於苯,且連線的吸電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2、加成反應
與H2:在催化劑Pt、Pd、Ni等存在條件下,可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最終生成環己烷。與Cl2:在光照條件下,可發生自由基加成反應,最終生成六六六。
3、氧化反應
苯本身難於氧化。但是和苯環相鄰碳上有氫原子的烴的同系物,無論R-的碳鏈長短,則可在高錳酸鉀酸性條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沒有α-H的苯衍生物則難以氧化。該反應用於合成羧酸,或者鑑別。現象:高錳酸鉀溶液的紫紅色褪去。
4、定位效應
兩類定位基鄰、對位定位基,又稱為第一類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給電子基和鹵素。它們使新引入的基團進入到它們的鄰位和對位。給電子基使苯環活化,而X2則使苯環鈍化。
間位定位基,又稱為第二類定位基,包含:除了鹵素以外的所有吸電子基。它們使新引入的基團進入到它們的間位。它們都使苯環鈍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規則:原有兩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進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間氯甲苯等。原有兩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兩種情況:兩取代基屬於同類,則由定位效應強的決定;若兩取代基屬於不同類時,則由第一類定位基決定。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0
1、反應熱:化學反應過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焓變:在恆溫、恆壓的條件下,化學反應過程中所吸收或釋放的熱量(QP)。
2、符號:△H 單位:kJ/mol
3、規定:吸熱反應:△H > 0 或者值為“+”,放熱反應:△H < 0 或者值為“-”
4、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燃燒、中和反應、金屬與酸反應、以及大部分化合反應是放熱的
大部分分解反應,電離、水解、高溫下碳還原金屬氧化物、碳與二氧化碳反應、Ba(OH)2與NH4Cl的反應等一般屬於吸熱反應。
5、反應物總能量大於生成物總能量,放熱反應,體系能量降低,△H<0
反應物總能量小於生成物總能量,吸熱反應,體系能量升高,△H>0
△H在數值上等於反應物分子斷裂舊鍵時所吸收的總能量與生成物分子形成新鍵時所釋放的總能量之差,△H=E生成物能量-E反應物能量=E反應物鍵能之和-E生成物鍵能之和
6、熱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的化學方程式。
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注意事項:
(1)反應物和生成物要標明其聚集狀態,用g、l、s、aq表示不同狀態。
(2)方程式右端用△H 標明恆壓條件下反應放出或吸收的熱量,放熱為負,吸熱為正。
(3)熱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只表示物質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數或分數。
(4)對於相同物質的反應,當化學計量數不同時,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與計量數成正比,當化學反應逆向進行時,數值不變,符號相反。
7、蓋斯定律:不管化學反應是一步完成或分幾步完成,其反應熱是相同的。化學反應的焓變(ΔH)只與反應體系的始態和終態有關,而與反應的途徑無關。
規律:若多步化學反應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學反應,則新反應的反應熱即為上述多步反應的反應熱之和。
8、燃燒熱:在101kPa時,l mol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氧化物時的反應熱.
注意:
① 燃燒的條件是在101kPa;
② 標準:是以1mol燃料作為標準,因此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其它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可用分數表示;
③ 物質燃燒都是放熱反應,所以表達物質燃燒時的△H均為負值;
④ 燃燒要完全:C元素轉化為CO2(g),而不是CO;H元素轉化為H2O(l),N元素轉化為N2(g)。
9.中和熱:強酸與強鹼的稀溶液反應生成1mol的水所放出的熱量
KOH(aq) + 1/2H2SO4(aq)==== 1/2K2SO4(aq) + H2O(l);ΔH=-57.3 kJ?mol-1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1
高二化學有機物知識點:重要的物理性質
1.有機物的溶解性
(1)難溶於水的有:各類烴、鹵代烴、硝基化合物、酯、絕大多數高聚物、高階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數目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於水的有:低階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鹽、氨基酸及鹽、單糖、二糖。(它們都能與水形成氫鍵)。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種很好的溶劑,既能溶解許多無機物,又能溶解許多有機物,所以常用乙醇來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藥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為反應的溶劑,使參加反應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應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讓它們在均相(同一溶劑的溶液)中充分接觸,加快反應速率,提高反應限度。
②苯酚:室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屬可溶),易溶於乙醇等有機溶劑,當溫度高於65℃時,能與水混溶,冷卻後分層,上層為苯酚的水溶液,下層為水的苯酚溶液,振盪後形成乳濁液。苯酚易溶於鹼溶液和純鹼溶液,這是因為生成了易溶性的鈉鹽。
③乙酸乙酯在飽和碳酸鈉溶液中更加難溶,同時飽和碳酸鈉溶液還能透過反應吸收揮發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揮發出的乙醇,便於聞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澱粉、蛋白質可溶於水形成膠體。蛋白質在濃輕金屬鹽(包括銨鹽)溶液中溶解度減小,會析出(即鹽析,皂化反應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輕金屬鹽(包括銨鹽)溶液中,蛋白質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線型和部分支鏈型高聚物可溶於某些有機溶劑,而體型則難溶於有機溶劑。
⑥氫氧化銅懸濁液可溶於多羥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絳藍色溶液。
2.有機物的密度
(1)小於水的密度,且與水(溶液)分層的有:各類烴、一氯代烴、酯(包括油脂)
(2)大於水的密度,且與水(溶液)分層的有:多氯代烴、溴代烴(溴苯等)、碘代烴、硝基苯
高二化學有機物知識點:重要的反應
4.既能與強酸,又能與強鹼反應的物質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鹽,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鹼鹽,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7)蛋白質
蛋白質分子中的肽鏈的鏈端或支鏈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鹼性的—NH2,故蛋白質仍能與鹼和酸反應。
高二化學有機物知識點:有機物的鑑別
1.烯醛中碳碳雙鍵的檢驗
(1)若是純淨的液態樣品,則可向所取試樣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則證明含有碳碳雙鍵。
(2)若樣品為水溶液,則先向樣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懸濁液,加熱煮沸,充分反應後冷卻過濾,向濾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則證明含有碳碳雙鍵。
★若直接向樣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則會有反應:—CHO + Br2 + H2O → —COOH + 2HBr而使溴水褪色。
2.二糖或多糖水解產物的檢驗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則先向冷卻後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後再加入銀氨溶液或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水浴)加熱,觀察現象,作出判斷。
3.如何檢驗溶解在苯中的苯酚?
取樣,向試樣中加入NaOH溶液,振盪後靜置、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鹽酸酸化,再滴入幾滴FeCl3溶液(或過量飽和溴水),若溶液呈紫色(或有白色沉澱生成),則說明有苯酚。
★若向樣品中直接滴入FeCl3溶液,則由於苯酚仍溶解在苯中,不得進入水溶液中與Fe3+進行離子反應;若向樣品中直接加入飽和溴水,則生成的三溴苯酚會溶解在苯中而看不到白色沉澱。
★若所用溴水太稀,則一方面可能由於生成溶解度相對較大的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另一方面可能生成的三溴苯酚溶解在過量的苯酚之中而看不到沉澱。
4.如何檢驗實驗室製得的乙烯氣體中含有CH2=CH2、SO2、CO2、H2O?
將氣體依次透過無水硫酸銅、品紅溶液、飽和Fe2(SO4)3溶液、品紅溶液、澄清石灰水、檢驗水) (檢驗SO2) (除去SO2) (確認SO2已除盡)(檢驗CO2)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檢驗CH2=CH2)。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2
1、狀態:
固態:飽和高階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澱粉、維生素、
醋酸(16.6℃以下);
氣態:C4以下的烷、烯、炔烴、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態:油狀: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狀: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氣味:
無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帶有臭味);
稍有氣味:乙烯;特殊氣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階酯;
3、顏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輕:苯、液態烴、一氯代烴、乙醇、乙醛、低階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CCl4,氯仿(CHCl3).
5、揮發性:乙醇、乙醛、乙酸.
6、水溶性:
不溶:高階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與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甘油).
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
1、CH:C2H2、C6H6(苯、稜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
2、CH2:烯烴和環烷烴;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飽和一元醛(或飽和一元酮)與二倍於其碳原子數的飽和一元羧酸或酯;
如乙醛(C2H4O)與丁酸及異構體(C4H8O2)5、炔烴(或二烯烴)與三倍於其碳
原子數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與丙苯(C9H12)
能與溴水發生化學反應而使溴水褪色或變色的物質
有機物:
⑴不飽和烴(烯烴、炔烴、二烯烴等)
⑵不飽和烴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石油產品(裂化氣、裂解氣、裂化汽油等)
⑷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葡萄糖、麥芽糖等)、酚類.
⑸天然橡膠(聚異戊二烯)
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質
上層變無色的(ρ>1):鹵代烴(CCl4、氯仿、溴苯等);
下層變無色的(ρ0,m/4>1,m>4.分子式中H原子數大於4的氣態烴都符合.
②△V=0,m/4=1,m=4.、CH4,C2H4,C3H4,C4H4.
③△V<0,m/4<1,m<4.只有C2H2符合.
(4)根據含氧烴的衍生物完全燃燒消耗O2的物質的量與生成CO2的物質的量之比,可推導
有機物的可能結構
①若耗氧量與生成的CO2的物質的量相等時,有機物可表示為
②若耗氧量大於生成的CO2的物質的量時,有機物可表示為
③若耗氧量小於生成的CO2的物質的量時,有機物可表示為
(以上x、y、m、n均為正整數)
其他
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
(1)CH:C2H2、C4H4(乙烯基乙炔)、C6H6(苯、稜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
苯乙烯)
2)CH2:烯烴和環烯烴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飽和一元醛(或飽和一元酮)與二倍於其碳原子數的飽和一元羧酸
或酯.如:乙醛(C2H4O)與丁酸及異構體(C4H8O2)
(5)炔烴(或二烯烴)與三倍於其碳原子數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與丙苯(C9H12)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3
化學電池
1、電池的分類:化學電池、太陽能電池、原子能電池
2、化學電池:藉助於化學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
3、化學電池的分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
4、常見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鋅銀電池、鋰電池等
5、二次電池:放電後可以再充電使活性物質獲得再生,可以多次重複使用,又叫充電電池或蓄電池。
6、二次電池的電極反應:鉛蓄電池
7、目前已開發出新型蓄電池:銀鋅電池、鎘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8、燃料電池:是使燃料與氧化劑反應直接產生電流的一種原電池。
9、電極反應:一般燃料電池發生的電化學反應的最終產物與燃燒產物相同,可根據燃燒反應寫出總的電池反應,但不註明反應的條件。負極發生氧化反應,正極發生還原反應,不過要注意一般電解質溶液要參與電極反應。以氫氧燃料電池為例,鉑為正、負極,介質分為酸性、鹼性和中性。當電解質溶液呈酸性時:負極:2H2—4e—=4H+正極:O2+4 e—4H+ =2H2O當電解質溶液呈鹼性時:負極:2H2+4OH——4e—=4H2O正極:O2+2H2O+4 e—=4OH—另一種燃料電池是用金屬鉑片插入KOH溶液作電極,又在兩極上分別通甲烷(燃料)和氧氣(氧化劑)。
10、電極反應式為:負極:CH4+10OH——8e— =CO32—+7H2O;正極:4H2O+2O2+8e— =8OH—。電池總反應式為:CH4+2O2+2KOH=K2CO3+3H2O 10、燃料電池的優點:能量轉換率高、廢棄物少、執行噪音低
11、廢棄電池的處理:回收利用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4
1、中和熱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其實質是H+和OH—反應,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鹼電離要吸收熱量,所以它們參加中和反應時的中和熱小於57、3kJ/mol。
4、蓋斯定律內容: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只與反應的始態(各反應物)和終態(各生成物)有關,而與具體反應進行的途徑無關,如果一個反應可以分幾步進行,則各分步反應的反應熱之和與該反應一步完成的反應熱是相同的。
5、燃燒熱概念:25℃,101kPa時,1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燃燒熱的單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幾點:
①研究條件:101kPa
②反應程度:完全燃燒,產物是穩定的氧化物。
③燃燒物的物質的量:1mol
④研究內容:放出的熱量。(ΔH<0,單位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