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14篇)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14篇)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
1、定義:
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
強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只有一部分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2、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本質區別:
電解質——離子化合物或共價化合物
非電解質——共價化合物
注意:
①電解質、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
②SO2、NH3、CO2等屬於非電解質
③強電解質不等於易溶於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於水,但溶於水的BaSO4全部電離,故BaSO4為強電解質)——電解質的強弱與導電性、溶解性無關。
3、電離平衡:
在一定的條件下,當電解質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速率和離子結合成分子時,電離過程就達到了平衡狀態,這叫電離平衡。
4、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
A、溫度:電離一般吸熱,升溫有利於電離。
B、濃度:濃度越大,電離程度越小;溶液稀釋時,電離平衡向著電離的方向移動。
C、同離子效應:在弱電解質溶液里加入與弱電解質具有相同離子的電解質,會減弱電離。
D、其他外加試劑:加入能與弱電解質的電離產生的某種離子反應的物質時,有利於電離。
5、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用可逆符號弱酸的電離要分佈寫(第一步為主)
6、電離常數:
在一定條件下,弱電解質在達到電離平衡時,溶液中電離所生成的各種離子濃度的乘積,跟溶液中未電離的分子濃度的比是一個常數。叫做電離平衡常數,(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鹼。)
表示方法:ABA++B-
Ki=[A+][B-]/[AB]
7、影響因素:
a、電離常數的大小主要由物質的本性決定。
b、電離常數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受濃度變化影響,在室溫下一般變化不大。
C、同一溫度下,不同弱酸,電離常數越大,其電離程度越大,酸性越強。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2
氯及其化合物,SiO2+2NaOH==Na2SiO3+H2O,
①物理性質:通常是黃綠色、密度比空氣大、有刺激性氣味氣體,能溶於水,有毒。
②化學性質:氯原子易得電子,使活潑的非金屬元素。氯氣與金屬、非金屬等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一般作氧化劑。與水、鹼溶液則發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既作氧化劑又作還原劑。
拓展1、氯水:氯水為黃綠色,所含Cl2有少量與水反應(Cl2+H2O==HCl+HClO),大部分仍以分子形式存在,其主要溶質是Cl2。新制氯水含Cl2、H2O、HClO、H+、Cl-、ClO-、OH-等微粒
拓展2、次氯酸:次氯酸(HClO)是比H2CO3還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lO分子形式存在。是一種具有強氧化性(能殺菌、消毒、漂白)的易分解(分解變成HCl和O2)的弱酸。拓展3、漂白粉:次氯酸鹽比次氯酸穩定,容易儲存,工業上以Cl2和石灰乳為原料製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須和酸(或空氣中CO2)作用產生次氯酸,才能發揮漂白作用。
二氧化硫
①物理性質:無色,刺激性氣味,氣體,有毒,易液化,易溶於水(1:40),密度比空氣大
②化學性質:
a、酸性氧化物:可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酸——亞硫酸(中強酸):SO2+H2OH2SO3可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紅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種暫時性的漂白
c、具有還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3
一、鈉Na
1、單質鈉的物理性質:鈉質軟、銀白色、熔點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單質鈉的化學性質:
①鈉與O2反應
常溫下:4Na+O2=2Na2O(新切開的鈉放在空氣中容易變暗)
加熱時:2Na+O2==Na2O2(鈉先熔化後燃燒,發出黃色火焰,生成淡黃色固體Na2O2。)
Na2O2中氧元素為-1價,Na2O2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是呼吸面具、潛水艇的供氧劑,Na2O2具有強氧化效能漂白。
②鈉與H2O反應
2Na+2H2O=2NaOH+H2↑
離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
實驗現象:“浮——鈉密度比水小;遊——生成氫氣;響——反應劇烈;
熔——鈉熔點低;紅——生成的NaOH遇酚酞變紅”。
③鈉與鹽溶液反應
如鈉與CuSO4溶液反應,應該先是鈉與H2O反應生成NaOH與H2,再和CuSO4溶液反應,有關化學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
總的方程式: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實驗現象:有藍色沉澱生成,有氣泡放出
K、Ca、Na三種單質與鹽溶液反應時,先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鹼,鹼再和鹽溶液反應
④鈉與酸反應:
2Na+2HCl=2NaCl+H2↑(反應劇烈)
離子方程式:2Na+2H+=2Na++H2↑
3、鈉的存在:以化合態存在。
4、鈉的儲存:儲存在煤油或石蠟中。
5、鈉在空氣中的變化過程:Na→Na2O→NaOH→Na2CO3→Na2CO3·10H2O(結晶)→Na2CO3(風化),最終得到是一種白色粉末。
一小塊鈉置露在空氣中的現象:銀白色的鈉很快變暗(生成Na2O),跟著變成白色固體(NaOH),然後在固體表面出現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終變成白色粉未(最終產物是Na2CO3)。
二、鋁Al
1、單質鋁的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密度小(屬輕金屬)、硬度小、熔沸點低。
2、單質鋁的化學性質
①鋁與O2反應:常溫下鋁能與O2反應生成緻密氧化膜,保護內層金屬。加熱條件下鋁能與O2反應生成氧化鋁:4Al+3O2==2Al2O3
②常溫下Al既能與強酸反應,又能與強鹼溶液反應,均有H2生成,也能與不活潑的金屬鹽溶液反應: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2Al+3Cu(NO3)2=2Al(NO3)3+3Cu
(2Al+3Cu2+=2Al3++3Cu)
注意:鋁製餐具不能用來長時間存放酸性、鹼性和鹹的食品。
③鋁與某些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如V、Cr、Mn、Fe的氧化物)叫做鋁熱反應
Fe2O3+2Al==2Fe+Al2O3,Al和Fe2O3的混合物叫做鋁熱劑。利用鋁熱反應焊接鋼軌。
三、鐵
1、單質鐵的物理性質:鐵片是銀白色的,鐵粉呈黑色,純鐵不易生鏽,但生鐵(含碳雜質的鐵)在潮溼的空氣中易生鏽。(原因:形成了鐵碳原電池。鐵鏽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單質鐵的化學性質:
①鐵與氧氣反應:3Fe+2O2===Fe3O4(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體)
②與非氧化性酸反應:Fe+2HCl=FeCl2+H2↑(Fe+2H+=Fe2++H2↑)
常溫下鋁、鐵遇濃硫酸或濃硝酸鈍化。加熱能反應但無氫氣放出。
③與鹽溶液反應:Fe+CuSO4=FeSO4+Cu(Fe+Cu2+=Fe2++Cu)
④與水蒸氣反應:3Fe+4H2O(g)==Fe3O4+4H2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4
1、功能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既有傳統高分子材料的機械效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
2、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問題
⑴高分子結構與功能之間有什麼關係?
⑵高分子應具有什麼樣的主鏈?應該帶有哪種功能基?
⑶是帶功能基的單體合成?還是先合成高分子鏈,後引入功能基?
如高吸水性材料的合成研究啟示:人們從棉花、紙張等纖維素產品具有吸水性中得到啟示:它是一類分子鏈上帶有許多親水原子團——羥基的高聚物。
合成方法:
⑴天然吸水材料澱粉、纖維素進行改性,在它們的高分子鏈上再接上含強吸水性原子團的支鏈,提高它們的吸水能力。如將澱粉與丙烯酸鈉一定條件下共聚並與交聯劑反應,生成具有網狀結構的澱粉——聚丙烯酸鈉接枝共聚物高吸水性樹脂。
⑵帶有強吸水性原子團的化合物為單體進行合成。如丙烯酸鈉加少量交聯劑聚合,得到具有網狀結構的聚丙烯酸鈉高吸水性樹脂。
3、問題:學與問中的問題彙報:橡膠工業硫化交聯是為增加橡膠的強度;高吸水性樹脂交聯是為了使它既吸水又不溶於水。小結:高吸水性樹脂可以在乾旱地區用於農業、林業、植樹造林時抗
旱保水,改良土壤,改造沙漠。又如,嬰兒用的“尿不溼”可吸入其自身重量幾百倍的尿液而不滴不漏,可使嬰兒經常保持乾爽。可與學生共同做科學探究實驗。
3、應用廣泛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⑴高分子分離膜:①組成:具有特殊分離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製成的薄膜。②特點:能夠讓某些物質有選擇地透過,而把另外一些物質分離掉。③應用:物質分離
⑵醫用高分子材料:①效能:優異的生物相溶性、親和性;很高的機械效能。②應用:
人造心臟矽橡膠、聚氨酯橡膠人造血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人造氣管聚乙烯、有機矽橡膠人造腎醋酸纖維、聚酯纖維人造鼻聚乙烯有機矽橡膠人造骨、關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造肌肉矽橡膠和絛綸織物人造皮膚矽橡膠、聚多肽人造角膜、肝臟,人工紅血球、人工血漿、食道、尿道、腹膜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5
化學的基本要領:熟練記憶+實際操作,即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習要將熟練記憶與實際操作相結合。
學習要安排一個簡單可行的計劃,改善學習方法。同時也要適當參加學校的活動,全面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多聽(聽課),多記(記重要的題型結構,記概念,記公式),多看(看書),多做(做作業),多問(不懂就問),多動手(做實驗),多複習,多總結。用記課堂筆記的方法集中上課注意力。
尤其把元素週期表,金屬反應優先順序,化學反應條件,沉澱或氣體條件等概念記住,化學學起來才會輕鬆些。
即:要熟記前18位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結構特點,以及常見物質的相對原子量和相對分子量,以提高解題速度。
對化學物的化學性質應以理解掌握為主,特別要熟悉化學方程式及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要全面掌握化學實驗儀器的使用,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並能設計一些典型實驗。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6
1、反應熱:化學反應過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焓變:在恆溫、恆壓的條件下,化學反應過程中所吸收或釋放的熱量(QP)。
2、符號:△H 單位:kJ/mol
3、規定:吸熱反應:△H > 0 或者值為“+”,放熱反應:△H < 0 或者值為“-”
4、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燃燒、中和反應、金屬與酸反應、以及大部分化合反應是放熱的
大部分分解反應,電離、水解、高溫下碳還原金屬氧化物、碳與二氧化碳反應、Ba(OH)2與NH4Cl的反應等一般屬於吸熱反應。
5、反應物總能量大於生成物總能量,放熱反應,體系能量降低,△H<0
反應物總能量小於生成物總能量,吸熱反應,體系能量升高,△H>0
△H在數值上等於反應物分子斷裂舊鍵時所吸收的總能量與生成物分子形成新鍵時所釋放的總能量之差,△H=E生成物能量-E反應物能量=E反應物鍵能之和-E生成物鍵能之和
6、熱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的化學方程式。
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注意事項:
(1)反應物和生成物要標明其聚集狀態,用g、l、s、aq表示不同狀態。
(2)方程式右端用△H 標明恆壓條件下反應放出或吸收的熱量,放熱為負,吸熱為正。
(3)熱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只表示物質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數或分數。
(4)對於相同物質的反應,當化學計量數不同時,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與計量數成正比,當化學反應逆向進行時,數值不變,符號相反。
7、蓋斯定律:不管化學反應是一步完成或分幾步完成,其反應熱是相同的。化學反應的焓變(ΔH)只與反應體系的始態和終態有關,而與反應的途徑無關。
規律:若多步化學反應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學反應,則新反應的反應熱即為上述多步反應的反應熱之和。
8、燃燒熱:在101kPa時,l mol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氧化物時的反應熱.
注意:
① 燃燒的條件是在101kPa;
② 標準:是以1mol燃料作為標準,因此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其它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可用分數表示;
③ 物質燃燒都是放熱反應,所以表達物質燃燒時的△H均為負值;
④ 燃燒要完全:C元素轉化為CO2(g),而不是CO;H元素轉化為H2O(l),N元素轉化為N2(g)。
9.中和熱:強酸與強鹼的稀溶液反應生成1mol的水所放出的熱量
KOH(aq) + 1/2H2SO4(aq)==== 1/2K2SO4(aq) + H2O(l);ΔH=-57.3 kJ?mol-1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7
一、濃硫酸“五性”
酸性、強氧化性、吸水性、脫水性、難揮發性:
化合價不變只顯酸性
化合價半變既顯酸性又顯強氧化性
化合價全變只顯強氧化性
二、濃硝酸“四性”
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揮發性:
化合價不變只顯酸性
化合價半變既顯酸性又顯強氧化性
化合價全變只顯強氧化性
三、烷烴系統命名法的步驟
(1)選主鏈,稱某烷
(2)編號位,定支鏈
(3)取代基,寫在前,注位置,短線連
(4)不同基,簡到繁,相同基,合併算
烷烴的系統命名法使用時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①最簡化原則
②明確化原則,主要表現在一長一近一多一小,即“一長”是主鏈要長,“一近”是編號起點離支鏈要近,“一多”是支鏈數目要多,“一小”是支鏈位置號碼之和要小,這些原則在命名時或判斷命名的正誤時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氧化還原反應配平
標價態、列變化、求總數、定係數、後檢查
一標出有變的元素化合價;
二列出化合價升降變化;
三找出化合價升降的最小公倍數,使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相等;
四定出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的係數;
五平:觀察配平其它物質的係數;
六查:檢查是否原子守恆、電荷守恆(通常透過檢查氧元素的原子數),畫上等號。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8
一、化學反應的速率
1、化學反應是怎樣進行的
(1)基元反應:能夠一步完成的反應稱為基元反應,大多數化學反應都是分幾步完成的。
(2)反應歷程:平時寫的化學方程式是由幾個基元反應組成的總反應。總反應中用基元反應構成的反應序列稱為反應歷程,又稱反應機理。
(3)不同反應的反應歷程不同。同一反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歷程也可能不同,反應歷程的差別又造成了反應速率的不同。
2、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
單位時間內反應物的減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應的快慢,即反應的速率,用符號v表示。
(2)表示式:
(3)特點
對某一具體反應,用不同物質表示化學反應速率時所得的數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質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係數之比。
3、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1)反應速率常數(K)
反應速率常數(K)表示單位濃度下的化學反應速率,通常,反應速率常數越大,反應進行得越快。反應速率常數與濃度無關,受溫度、催化劑、固體表面性質等因素的影響。
(2)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增大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增大,減小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減小。
增大生成物濃度,逆反應速率增大,減小生成物濃度,逆反應速率減小。
(3)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壓強隻影響氣體,對只涉及固體、液體的反應,壓強的改變對反應速率幾乎無影響。
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際上是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為壓強的改變是透過改變容器容積引起的。壓縮容器容積,氣體壓強增大,氣體物質的濃度都增大,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積,氣體壓強減小;氣體物質的濃度都減小,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
4、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經驗公式
阿倫尼烏斯總結出了反應速率常數與溫度之間關係的經驗公式:
式中A為比例係數,e為自然對數的底,R為摩爾氣體常數量,Ea為活化能。
由公式知,當Ea>0時,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常數增大,化學反應速率也隨之增大。可知,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與活化能有關。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與反應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應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變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越大。
5、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規律:
催化劑大多能加快反應速率,原因是催化劑能透過參加反應,改變反應歷程,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來有效提高反應速率。
(2)催化劑的特點:
催化劑能加快反應速率而在反應前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催化劑具有選擇性。
催化劑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不引起化學平衡的移動,不能改變平衡轉化率。
二、化學反應條件的最佳化——工業合成氨
1、合成氨反應的限度
合成氨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同時也是氣體物質的量減小的熵減反應,故降低溫度、增大壓強將有利於化學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動。
2、合成氨反應的速率
(1)高壓既有利於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動,又使反應速率加快,但高壓對裝置的要求也高,故壓強不能特別大。
(2)反應過程中將氨從混合氣中分離出去,能保持較高的反應速率。
(3)溫度越高,反應速率進行得越快,但溫度過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動,不利於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劑能大幅度加快反應速率。
3、合成氨的適宜條件
在合成氨生產中,達到高轉化率與高反應速率所需要的條件有時是矛盾的,故應該尋找以較高反應速率並獲得適當平衡轉化率的反應條件:一般用鐵做催化劑,控制反應溫度在700K左右,壓強範圍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間,並採用N2與H2分壓為1∶2.8的投料比。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9
電解池: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1)電解池的構成條件
①外加直流電源;
②與電源相連的兩個電極;
③電解質溶液或熔化的電解質。
(2)電極名稱和電極材料
①電極名稱
陽極:接電源正極的為陽極,發生___氧化_____反應;
陰極:接電源負極的為陰極,發生____還原____反應。
②電極材料
惰性電極:C、Pt、Au等,僅導電,不參與反應;
活性電極:Fe、Cu、Ag等,既可以導電,又可以參與電極反應。
離子放電順序
(1)陽極:
①活性材料作電極時:金屬在陽極失電子被氧化成陽離子進入溶液,陰離子不容易在電極上放電。
②惰性材料作電極(Pt、Au、石墨等)時:
溶液中陰離子的放電順序(由易到難)是:S2->I->Br->Cl->OH->含氧酸根離子。
(2)陰極:無論是惰性電極還是活性電極都不參與電極反應,發生反應的是溶液中的陽離子。
陽離子在陰極上的放電順序是:
Ag+>Fe3+>Cu2+>H+>Fe2+>Zn2+>Al3+>Mg2+>Na+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0
1、中和熱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其實質是H+和OH—反應,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鹼電離要吸收熱量,所以它們參加中和反應時的中和熱小於57、3kJ/mol。
4、蓋斯定律內容: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只與反應的始態(各反應物)和終態(各生成物)有關,而與具體反應進行的途徑無關,如果一個反應可以分幾步進行,則各分步反應的反應熱之和與該反應一步完成的反應熱是相同的。
5、燃燒熱概念:25℃,101kPa時,1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燃燒熱的單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幾點:
①研究條件:101kPa
②反應程度:完全燃燒,產物是穩定的氧化物。
③燃燒物的物質的量:1mol
④研究內容:放出的熱量。(ΔH<0,單位kJ/mol)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1
1、親電取代反應
芳香烴圖冊主要包含五個方面:滷代:與鹵素及鐵粉或相應的三鹵化鐵存在的條件下,可以發生苯環上的H被取代的反應。鹵素的反應活性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發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環上有吸電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發生滷代的時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劑,可發生苯環上H取代的反應;如在光照條件下,可發生側鏈上的H被取代的反應。
應用:鑑別。(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鑑別: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與濃硫酸及濃硝酸(混酸)存在的條件下,在水浴溫度為55攝氏度至60攝氏度範圍內,可向苯環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發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與濃硫酸發生的反應,可向苯環引入磺酸基。該反應是個可逆的反應。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脫離,故可用於基團的保護。烷基苯的磺化產物隨溫度變化:高溫時主要得到對位的產物,低溫時主要得到鄰位的產物。
F-C烷基化:條件是無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況下,苯及衍生物可與RX、烯烴、醇發生烷基化反應,向苯環中引入烷基。這是個可逆反應,常生成多元取代物,並且在反應的過程中會發生C正離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產物。該反應當苯環上連線有吸電子基團時不能進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異丙苯。
F-C醯基化:條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與RCOX、酸酐等發生反應,將RCO-基團引入苯環上。此反應不會重排,但苯環上連線有吸電子基團時也不能發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親電取代反應活性小結:連線給電子基的苯取代物反應速度大於苯,且連線的給電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連線吸電子基的苯取代物反應速度小於苯,且連線的吸電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2、加成反應
與H2:在催化劑Pt、Pd、Ni等存在條件下,可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最終生成環己烷。與Cl2:在光照條件下,可發生自由基加成反應,最終生成六六六。
3、氧化反應
苯本身難於氧化。但是和苯環相鄰碳上有氫原子的烴的同系物,無論R-的碳鏈長短,則可在高錳酸鉀酸性條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沒有α-H的苯衍生物則難以氧化。該反應用於合成羧酸,或者鑑別。現象:高錳酸鉀溶液的紫紅色褪去。
4、定位效應
兩類定位基鄰、對位定位基,又稱為第一類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給電子基和鹵素。它們使新引入的基團進入到它們的鄰位和對位。給電子基使苯環活化,而X2則使苯環鈍化。
間位定位基,又稱為第二類定位基,包含:除了鹵素以外的所有吸電子基。它們使新引入的基團進入到它們的間位。它們都使苯環鈍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規則:原有兩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進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間氯甲苯等。原有兩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兩種情況:兩取代基屬於同類,則由定位效應強的決定;若兩取代基屬於不同類時,則由第一類定位基決定。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2
離子檢驗
離子所加試劑現象離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產生白色沉澱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澱SO42-+Ba2+=BaSO4↓
四、除雜
注意事項:為了使雜質除盡,加入的試劑不能是“適量”,而應是“過量”;但過量的試劑必須在後續操作中便於除去。
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1.物質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的物理量。
2.摩爾(mol):把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任何粒子集體計量為1摩爾。
3.阿伏加德羅常數: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羅常數。
4.物質的量=物質所含微粒數目/阿伏加德羅常數n=N/NA
5.摩爾質量(M)(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摩爾質量.(2)單位:g/mol或g..mol-1(3)數值:等於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6.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n=m/M)
氣體摩爾體積
1.氣體摩爾體積(Vm)(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佔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2)單位:L/mol
2.物質的量=氣體的體積/氣體摩爾體積n=V/Vm
3.標準狀況下,Vm=22.4L/mol
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1.物質的量濃度.
(1)定義:以單位體積溶液裡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濃度。(2)單位:mol/L(3)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物質的量/溶液的體積CB=nB/V
2.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
(1)基本原理:根據欲配製溶液的體積和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用有關物質的量濃度計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質的質量或體積,在容器內將溶質用溶劑稀釋為規定的體積,就得欲配製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檢驗是否漏水.
b.配製溶液1計算.2稱量.3溶解.4轉移.5洗滌.6定容.7搖勻8貯存溶液.
注意事項:
A選用與欲配製溶液體積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須檢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內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卻至室溫時再轉移.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3
第一章
一、焓變反應熱
1.反應熱:一定條件下,一定物質的量的反應物之間完全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2.焓變(ΔH)的意義:在恆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1)符號:△H(2)。單位:kJ/mol
3、產生原因:化學鍵斷裂——吸熱化學鍵形成——放熱
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放熱>吸熱)△H為“-”或△H<0
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吸熱>放熱)△H為“+”或△H>0
☆常見的放熱反應:①所有的燃燒反應②酸鹼中和反應
③大多數的化合反應④金屬與酸的反應
⑤生石灰和水反應⑥濃硫酸稀釋、氫氧化鈉固體溶解等
☆常見的吸熱反應:①晶體Ba(OH)2·8H2O與NH4Cl②大多數的分解反應
③以H2、CO、C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④銨鹽溶解等
二、熱化學方程式
書寫化學方程式注意要點:
①熱化學方程式必須標出能量變化。
②熱化學方程式中必須標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g,l,s分別表示固態,液態,氣態,水溶液中溶質用aq表示)
③熱化學反應方程式要指明反應時的溫度和壓強。
④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
⑤各物質係數加倍,△H加倍;反應逆向進行,△H改變符號,數值不變
三、燃燒熱
1.概念:25℃,101kPa時,1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燃燒熱的單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幾點:
①研究條件:101kPa
②反應程度:完全燃燒,產物是穩定的氧化物。
③燃燒物的物質的量:1mol
④研究內容:放出的熱量。(ΔH<0,單位kJ/mol)
四、中和熱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其實質是H+和OH-反應,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鹼電離要吸收熱量,所以它們參加中和反應時的中和熱小於57、3kJ/mol。
4.中和熱的測定實驗
五、蓋斯定律
1.內容: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只與反應的始態(各反應物)和終態(各生成物)有關,而與具體反應進行的途徑無關,如果一個反應可以分幾步進行,則各分步反應的反應熱之和與該反應一步完成的反應熱是相同的。
第二章
一、化學反應速率
1、化學反應速率(v)
⑴定義:用來衡量化學反應的快慢,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物質的量的變化
⑵表示方法:單位時間內反應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來表示
⑶計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濃度變化,Δt:時間)單位:mol/(L·s)
⑷影響因素:
①決定因素(內因):反應物的性質(決定因素)
②條件因素(外因):反應所處的條件
2、※注意:
(1)、參加反應的物質為固體和液體,由於壓強的變化對濃度幾乎無影響,可以認為反應速率不變。
(2)、惰性氣體對於速率的影響
①恆溫恆容時:充入惰性氣體→總壓增大,但是各分壓不變,各物質濃度不變→反應速率不變
②恆溫恆體時:充入惰性氣體→體積增大→各反應物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慢
二、化學平衡
(一)1、定義:
化學平衡狀態:一定條件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進行到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更組成成分濃度不再改變,達到表面上靜止的一種“平衡”,這就是這個反應所能達到的限度即化學平衡狀態。
2、化學平衡的特徵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應)
等(同一物質的正逆反應速率相等)
動(動態平衡)
定(各物質的濃度與質量分數恆定)
變(條件改變,平衡發生變化)
3、判斷平衡的依據
判斷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方法和依據
(二)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
1、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1)影響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少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增大生成物的濃度或減小反應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動
(2)增加固體或純液體的量,由於濃度不變,所以平衡_不移動_
(3)在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如果稀釋溶液,反應物濃度__減小__,生成物濃度也_減小_,V正_減小___,V逆也_減小____,但是減小的程度不同,總的結果是化學平衡向反應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之和__大___的方向移動。
2、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影響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溫度升高會使化學平衡向著___吸熱反應______方向移動,溫度降低會使化學平衡向著_放熱反應__方向移動。
3、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影響規律: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會使平衡向著__體積縮小___方向移動;減小壓強,會使平衡向著___體積增大__方向移動。
注意:(1)改變壓強不能使無氣態物質存在的化學平衡發生移動
(2)氣體減壓或增壓與溶液稀釋或濃縮的化學平衡移動規律相似
4、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由於使用催化劑對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影響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動___。但是使用催化劑可以影響可逆反應達到平衡所需的_時間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動原理):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條件之一(如溫度,壓強,濃度),平衡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三、化學平衡常數
(一)定義:在一定溫度下,當一個反應達到化學平衡時,___生成物濃度冪之積與反應物濃度冪之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____比值。符號:__K__
(二)使用化學平衡常數K應注意的問題:
1、表示式中各物質的濃度是__變化的濃度______,不是起始濃度也不是物質的量。
2、K只與__溫度(T)___有關,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無關。
3、反應物或生產物中有固體或純液體存在時,由於其濃度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如有水參加,水的濃度不必寫在平衡關係式中。
(三)化學平衡常數K的應用:
1、化學平衡常數值的大小是可逆反應__進行程度_____的標誌。K值越大,說明平衡時_生成物___的濃度越大,它的___正向反應___進行的程度越大,即該反應進行得越__完全___,反應物轉化率越_高___。反之,則相反。一般地,K>_105__時,該反應就進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標準,判斷正在進行的可逆反應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時向何方進行建立平衡。(Q:濃度積)
Q_〈__K: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
Q__=_K:反應處於平衡狀態;
Q_〉__K:反應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3、利用K值可判斷反應的熱效應
若溫度升高,K值增大,則正反應為__吸熱___反應
若溫度升高,K值減小,則正反應為__放熱___反應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條件下(定溫、定容或定溫、定壓),只是起始加入情況不同的同一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後,任何相同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這樣的化學平衡互稱為等效平衡。
2、分類
(1)定溫,定容條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類:對於反應前後氣體分子數改變的可逆反應:必須要保證化學計量數之比與原來相同;同時必須保證平衡式左右兩邊同一邊的物質的量與原來相同。
第二類:對於反應前後氣體分子數不變的可逆反應:只要反應物的物質的量的比例與原來相同即可視為二者等效。
(2)定溫,定壓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證可逆反應化學計量數之比相同即可視為等效平衡。
五、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
1、反應熵變與反應方向:
(1)熵:物質的一個狀態函式,用來描述體系的混亂度,符號為S。單位:J?mol-1?K-1
(2)體系趨向於有序轉變為無序,導致體系的熵增加,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應方向判斷的依據。
(3)同一物質,在氣態時熵值最大,液態時次之,固態時最小。即S(g)〉S(l)〉S(s)
2、反應方向判斷依據
在溫度、壓強一定的條件下,化學反應的判讀依據為:
ΔH-TΔS〈0反應能自發進行
ΔH-TΔS=0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ΔH-TΔS〉0反應不能自發進行
注意:(1)ΔH為負,ΔS為正時,任何溫度反應都能自發進行
(2)ΔH為正,ΔS為負時,任何溫度反應都不能自發進行
第三章
一、弱電解質的電離
1、定義: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
強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只有一部分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 篇14
1、組成元素、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氨基酸的種類取決於R基.
2、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20多種.
3、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肽鍵的書寫方式.
有幾個氨基酸就叫幾肽.
肽鍵的數目=失去的水=氨基酸數目-肽鏈條數(鏈狀多肽)
環狀多肽肽鍵數=氨基酸數=失去的水
分之質量的相對計算:蛋白質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數-18(氨基酸-肽鏈條數)
4、蛋白質種類多樣性的原因:
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序以及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酸DNA,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每條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RNA是由鹼基(A、G、C、U),磷酸,核糖組成,DNA是由鹼基(A、G、C、T),磷酸和脫氧核糖組成
追答: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核酸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所以核苷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DNA基本組成單位)和核糖核苷酸(RNA基本組成單位)所謂的鹼基(一般叫含氮的鹼基)有6種{A(腺嘌呤)、C(胞嘧啶)、G(鳥嘌呤)、T(胸腺嘧啶)、U(尿嘧啶)}。組成DNA的鹼基有ACGT組成RNA的鹼基有ACGUT是DNA所特有的,U是RNA所特有的。兩者共有的有A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