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制度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制度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範。那麼擬定製度真的很難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歡迎大家分享。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1

  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減少職業病發生,保護職工健康及相關權益,促進公司健康快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集團公司關於職業危害防治管理辦法的要求,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職業衛生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公司建立、健全職業衛生防治責任制,各單位行政一把手為本單位職業衛生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加強對職業衛生防治工作的管理,併為本單位職業衛生危害承擔責任。

  一、組織機構

  為做好職業衛生管理工作, 在公司安全生產委員會的領導下決定成立職業衛生管理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職業衛生管理領導小組在安環部設立職業衛生防治辦公室,袁宏波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公司職業衛生日常管理工作。

  二、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職業衛生的政策、法律法規、標準規範和集團公司有關規章制度,並透過各職能部門組織落實和實施;

  2.研究和決定本單位職業衛生的重大問題,決定年度職業衛生工作部署,決定對職業衛生做出突出貢獻人員獎勵和事故責任者的處罰;

  3、建立職業衛生管理網路,具體負責公司各級職業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4.建立職業衛生例會制度。制定計劃,研究工作,佈置任務,通報公司有毒有害作業場所監測、職業健康監護、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及勞動防護檢查考核、職業衛生隱患檢查及治理情況;

  5、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

  6、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工作所需經費(健康監護費、塵毒監測儀器裝置購置費、監測費、職業衛生宣教費、培訓費、職業病危害治理費等)應列入企業年度資金計劃,做到專款專用;

  7、公司工會、人勞、生產技術和機動等部門,在其職責中列入相關的職業衛生責任條款,協助做好職業衛生工作。

  三、工作內容

  (一)職業病前期預防、診斷處理、報告和調查統計管理

  1、前期預防

  (1)加強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建設專案的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管理工作。職業衛生領導小組負責對“三建”專案職業衛生設計進行審查。

  (2)生產過程中存在職業危害的單位應確保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達不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 衛生要求的,應當採取相應治理防範措施。

  (3)努力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減少生產作業場所塵、毒、噪聲及輻射對人體的傷害。根據作業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具體情況,為職工提供有安全有效可靠的職業衛生防護用品,職工所在單位要做好防護用品管理工作。

  ⑷把可能造成職業病或職業中毒的作業環境、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或擴大的職業衛生隱患,納入公司安全隱患治理計劃。

  ⑸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公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應急救援模擬演練,同時進行講評整改。

  2、診斷處理

  ⑴職業病的診斷與鑑定工作按照集團公司規定統一管理。當事人和其所在單位應如實提供有關情況說明和職業病診斷、鑑定所需資料。

  ⑵總醫院確診為職業病的病人應在確診15日內,持診斷證明書及影印件,到安環部備案。

  ⑶職業病患者由公司安排進行醫療。對在醫療後被確認為不宜繼續在原崗位工作的,按集團公司有關規定辦理。

  ⑷職業病患者的診療、康復、複查費用和傷殘等有關待遇及社會保障,應依照國家和集團公司有關規定執行。

  3、報告、調查統計分析管理

  ⑴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要依法採取臨時控制和應急救援措施,及時組織搶救病人。同時,應立即向安環部報告。任何單位與個人不得以任何藉口對職業病危害事故瞞報、虛報、遲報、漏報。

  職業病危害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地點、時間、發病情況、死亡人數、可能發生的原因、已採取措施和發展趨勢等。

  ⑵事故發生後,在公司職業衛生管理領導小組領導下,由安環部會同生產技術部、機動部、工會、監察等有關部門組成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並由安環部負責建立、健全事故調查臺帳及職業病登記。

  (二)、作業場所管理

  1、公司建立健全生產裝置、作業場所職業衛生危害因素定期檢測與評價制度。安環部組織每年對全生產裝置、作業場所職業衛生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與評價,檢測與評價結果存入職業衛生檔案,並定期向集團公司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彙報。

  2、生產廠加強對工藝裝置的管理,對易產生洩露的裝置、管線、閥門等應定期進行檢修和維護,杜絕或減少跑、冒、滴、漏。並在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作業崗位的醒目位置,設定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闡明產生職業危害的種類、後果、預防及應急救治措施。

  4、在可能發生急性職業危害的有毒有害作業場所按規定安裝報警設施、沖洗設施、防護設施,設定防護急救器具、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洩險區,同時做好定期檢查和記錄。

  5、機動部門加強對檢修場所的職業衛生管理。對存在嚴重職業危害生產裝置,在制定停車檢修方案時,應有職防人員參與,制定塵、毒、噪聲、射線等的防護措施,確定檢維修現場的職業衛生監護範圍和要點。對存在嚴重職業危害的裝置檢維修現場應嚴格設定防護標誌,並安排相關人員做好現場職業衛生監護工作。

  6、安全環保部加強對勞動防護用品使用情況的檢查監督,凡不按規定使用勞動防護用品者不得上崗作業。

  (三)、工業噪聲及監控

  1、工業噪聲包括空氣動力性噪聲、機械性噪聲和電磁性噪聲。職工聽力保護是指噪聲、聽力測試與評定、工程控制措施、護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職工培訓以及記錄儲存等。

  2、按衛生部《工業企業職工聽力保護規範》(衛法監發[1999]第620號)的測量方法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測。

  3、根據監測結果,確定各單位每工作8小時暴露於等效聲級大於等於85db(以下簡稱“laeq,8≥85 db”)的職工人群。監測結果應以書面或公告形式通知有關職工。凡laeq,8≥85 db的作業場所應有警示標識,進入該區域作業人員應佩戴護耳器。

  4、在新建、改建、擴建專案的職業衛生“三同時”工作中,應加強對噪聲源的工程控制,噪聲控制設計應符合《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範》(gbj 87)和《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的規定。噪聲控制裝置應經常維修保養,確保噪聲控制效果。

  5、為做好職工聽力保護,安環部負責組織進行噪聲防護培訓,並建立健全噪聲監控及防護檔案,主要內容包括:⑴噪聲崗位基本情況;⑵作業場所噪聲監測結果及評價;⑶接觸噪聲職工的聽力測定和定期體檢結果;⑷控制噪聲工程專案的開展情況;⑸噪聲個人防護用品的發放、使用臺帳。

  (四)、高毒物品防護與管理

  1、高毒物品是指衛法監發[20xx]142號文中所列物品。在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高毒物品的過程中,應保證符合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要求,同時按規定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申報。

  2、安環部負責高毒物品的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高毒物品安全管理制度,組織制定應急預案並定期組織演練。

  3、存在高毒物品場所的有關作業人員應進行崗前體檢,接受安全培訓,持證上崗。

  存在高毒物品的場所應與其他場所分開或有效隔離,防護距離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設定應急這裡通道和必要的洩險區;設定通訊、報警裝置,並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處於正常使用狀態;按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 158)規定,設定風向標,設定警示標誌、中文警示說明或區域警戒線。

  存在高毒物品的場所應設定淋浴間和更衣室,並設定清洗、存放或處理工作服等物品的專用區域。

  4、每季度至少對高毒物品作業場所進行一次職業中毒危害檢測,每年進行一次職業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五)、放射性防護管理

  1、公司成立放射防護領導小組,制定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管理制度,明確有關部門職責和崗位職責,領導協調放射防護工作。

  2、安環部建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臺帳。對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進行放射防護知識及相關的法規、專業技術知識培訓,並監督有關人員持《放射工作人員證》證上崗情況,每年進行一次複審,每五年換髮一次。

  3、對從事放射性工作人員應建立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檢查檔案和個人劑量檔案。每1-2年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衛生醫療機構進行一次職業性健康體檢。

  4、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儲存場所和射線裝置的使用場所應設定防護設施,其入口處應設定放射性標誌和必要的防護安全連鎖、報警裝置或工作訊號,並按規定進行輻射檢測。

  5、公司至少每季度進行一次放射防護安全檢查,對從事接觸放射線作業人員配備相應的個人防護用品。

  6、應建立放射性同位素洩露、丟失應急處理預案,定期開展預案演練,做好記錄和效果評價。

  (六)、工業微氣候及防暑降溫

  1、高溫作業係指工業企業工作地點具有生產性熱源,當室外實際出現本地區夏季室外通風設計計算溫度的氣溫時,其工作地點氣溫高於室外氣溫2℃或2℃以上的作業。

  2、高溫作業場所綜合溫度應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 2)的要求。建設專案的職業衛生設計應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中有關防暑的要求。

  3、安全、職業衛生和工會等部門應制定計劃,採取保障人身健康的措施,並對防暑降溫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4、應對高溫作業場所進行定時檢測,包括溫度、溼度、風速和輻射強度,掌握氣象條件的變化,及時採取改進措施。

  5、防暑降溫裝置應按時檢修維護管理,每年在暑季前檢維修一次,並進行效果評價,制定切實可行的使用辦法和管理制度。

  四、考核

  (一)職業衛生管理工作考核規定是對企業安全生產先進評比的一依據,總分100分,達90分以上為優,80分以上為達標,低於80分為不達標。

  (二)組織機構及管理(共10分,每項1分)

  1、職業衛生應有主管領導分工負責,各部、廠應有領導分工或安全員。

  2、應有職業衛生組織機構網路圖。

  3、安環部應設有職業衛生專職崗位,定期進行職業衛生檢查。

  4、相關職能部門應建立健全職業衛生工作責任制。

  5、提供職業衛生開展工作必要的經費。

  6、應有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實施細則和預防職業病危害專項管理制度。

  7、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預案。

  8、制訂職業病防治工作年度計劃和長遠規劃。

  9、每年底影響職防中心報送職業病防治工作年度總結。

  10、勞動合同管理符合職業衛生管理規定。

  (三)職業衛生監督(共10分,每項2分)

  1、按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及集團公司有關規定執行。

  2、職業衛生管理部門對建設專案職業衛生“三同時”全過程監督。

  3、職業衛生中存在的隱患和問題應監督整改。

  4、建立職業衛生“三同時”設計審查、驗收檔案。

  5、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裝置、設施、材料等的進入或轉出,應符合職業衛生要求。

  (四)職業衛生防護(共10分,每項2.5分)

  1、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傷害的工作場所,應配備符合職業衛生要求的防護設施或用品。

  2、防護用品定期維護校驗,並有維護校驗記錄。

  3、建立員工個人防護用品發放檔案,保證員工能正確、熟練使用防護用品。

  4、從事放射工作個人劑量檢測率應達100%。

  (五)作業環境檢測(共20分,每項2分)

  1、職業病危害作業崗位應按規定設檢測點,並編制檢測平面圖。

  2、在嚴重職業病危害作業崗位,建立公告欄,設定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3、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週期符合國家和集團公司有關規定。

  4、檢測、分析有記錄。

  5、檢測分析評價報告按時反饋被檢測單位。

  6、檢測覆蓋率達95%。

  7、檢測點合格率95%.

  8、作業環境檢測檔案內容齊全。

  9、每季度按時上報檢測統計季報表,並附文字分析。

  10、開展應急檢測、事故檢測、進入有可能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受限空間裝置前檢測及隱患點檢測。

  (六)職業健康檢查(共20分,每項4分)

  1、職業病危害作業人員上崗前體檢率100%;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人員在崗位期間受檢率100%;離崗前受檢率100%。

  2、接觸各類職業病危害因素職工體檢週期及檢查專案達到規範要求。

  3、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內容齊全,符合要求。

  4、對患有職業禁忌症、疑似職業病和職業病的病人應按有關規定處理。

  5、體檢總結分析評價報告,於每年底報職防中心。

  (七)職業衛生檔案(共10分,每項5分)

  1、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設立專人管理,每年複核一次。

  2、職業衛生檔案管理。

  (八)職業衛生培訓教育(共10分,每項2分)

  1、制訂年度職業衛生教育培訓計劃並建立檔案。

  2、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衛生教育,有教材有考核有記錄。

  3、職業病危害作業人員上崗前職業衛生知識教育率達100%。

  4、有害作業現場自救互救技能培訓率100%。

  5、班組每季度開展一次職業衛生學習,本崗位職業衛生知識掌握率100%。

  (九)職業病管理(共10分,每項2分)

  1、無急性中毒事故。

  2、嚴格執行職業病診斷管理辦法。

  3、職業健康檢查發現的疑似職業病患者,及時申請診斷,職業禁忌症患者及時脫離原職業病有害作業崗位。

  4、慢性職業病年發病率控制為在崗職工總數的萬分之一以下。

  5、嚴格執行職業病報告制度。急性中毒事故24小時內上報安全環保局和職防中心,職業病季報表按時上報職防中心。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2

  一、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是指用人單位內部從事本單位職業衛生管理的實體職能部門或專設機構,而職業衛生管理組織則是由用人單位有關部門的人員組成負責本單位職業衛生管理的組織,如職業衛生管理委員會、管理領導小組等。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設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職業衛生管理組織,也可以指定某些職能機構或組織,配備專職或兼職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衛生管理工作。職業衛生專業人員是指取得職業資格的公共衛生醫師或註冊安全工程師或註冊助理安全工程師等,用人單位可以向社會聘任或聘用。

  《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第八條規定: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用人單位,應當設定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其他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勞動者超過100人的,應當設定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勞動者在100人以下的,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管理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應當具備與本單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適應的職業衛生知識和管理能力,並接受職業衛生培訓。

  相關負責人的職責要求

  1、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或最高管理者

  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職業衛生的第一責任人,對用人單位的職業衛生工作全面負責:

  建立健全本單位職業衛生責任制;

  組織制定本單位職業衛生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保證本單位職業衛生投入的有效實施;

  督促檢查本單位職業衛生工作,組織領導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治理和消除;

  組織制訂實施本單位職業衛生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及時、如實報告職業衛生事故。

  2、用人單位其它負責人

  用人單位其它負責人的職責是協助主要負責人搞好職業衛生工作。不同負責人分管的工作不同,應根據其分管的工作,對其在職業衛生方面應該承擔的具體職責作出規定。

  3、用人單位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

  各職能部門都會涉及職業衛生職責,需根據各部門職責分工作出具體規定。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職責是按照本部門的職業衛生職責,組織有關人員做好本部門職業衛生責任制的落實,並對本部門職責範圍內的職業衛生工作負責;各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則是在本人職責範圍內做好職業衛生工作,並對自己職責範圍內的職業衛生工作負責;

  4、車間主任和班組長

  車間主任和班組長是搞好企業職業衛生工作的關鍵。車間主任和班組長全面負責本車間和班組的職業衛生工作,是職業衛生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直接執行者。車間主任和班組長的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本單位對職業衛生的規定和要求,督促車間和班組的職工遵守有關職業衛生的規章制度的操作規程,帶領職工切實做到遵章守紀。

  企業實施職業衛生責任制存在的問題:

  1、企業沒有建立職業衛生責任制。

  一些企業對職業衛生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職業衛生管理、宣傳、治理等工作沒有落實到相應的部門和人員,職業衛生管理工作還是一片空白。將職業衛生工作作為臨時性任務指派給部門去完成。這樣就造成工作不夠系統,沒有連續性、沒有針對性,達不到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目的。

  2、規定了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但規定不夠全面,沒有層層分解,工作存在死角。如,有的企業答為只在給職工做了健康體檢就是職業衛生了,只要求某個部門聯絡、組織體檢工作,沒有將體檢後續的如職業病統計、職業禁忌症的調離及工程控制措施等工作落實下去,使得企業職業衛生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全面展開。

  3、只規定了職能部門的職責,忽略了全員參與――勞動者的民主管理、意見建議、勞動者在職業衛生管理中的權利和義務未得到體現。

  編制要點:

  明確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度的目的、依據。

  明確將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納入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目標管理責任制中。

  明確職業病危害防治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

  責任制度應具體包括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管理人員以及勞動者等各類人員的職業病防治職責和義務,還應包括職業衛生領導機構、職業衛生管理部門以及用人單位其他相關管理部門在職業衛生管理方面的職責和要求。

  二、職業病危害警示與告知制度

  職業病危害告知是指用人單位透過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公告、培訓等方式,使勞動者知曉工作場所產生或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防護措施、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健康檢查結果等的行為。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是指在工作場所中設定的可以提醒勞動者對職業病危害產生警覺並採取相應防護措施的圖形標識、警示線、警示語句和文字說明以及組合使用的標識等。

  職業病危害告知與警示標識管理工作是職業衛生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於提高勞動者的自我防護意識、提升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印發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告知與警示標識管理規範的通知》安監總廳安健〔20xx〕111號第四條用人單位應將工作場所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如實告知勞動者,在醒目位置設定職業病防治公告欄,並在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以及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裝置、材料、貯存場所等設定警示標識。第五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開展職業衛生培訓,使勞動者瞭解警示標識的含義,並針對警示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職業病危害告知

  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將工作過程中可能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危害程度、危害後果、提供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職業健康檢查和相關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不得隱瞞或者欺騙。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在勞動合同中寫明工作過程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和待遇(崗位津貼、工傷保險等)等內容。同時,以書面形式告知勞務派遣人員

  勞動者在履行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規範第七條的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並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

  用人單位應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使勞動者知悉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掌握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應急救援措施、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維護方法及相關警示標識的含義,並經書面和實際操作考試合格後方可上崗作業。

  第十條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設定公告欄,公佈本單位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等內容。

  設定在辦公區域的公告欄,主要公佈本單位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等;設定在工作場所的公告欄,主要公佈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崗位、健康危害、接觸限值、應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檢測日期、檢測機構名稱等。

  第十一條用人單位要按照規定組織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書面告知勞動者本人。用人單位書面告知檔案要留檔備查。

  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

  用人單位應在產生或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作業崗位、裝置、材料(產品)包裝、貯存場所設定相應的警示標識。

  (一)產生粉塵的工作場所設定“注意防塵”、“戴防塵口罩”、“注意通風”等警示標識,對皮膚有刺激性或經皮膚吸收的粉塵工作場所還應設定“穿防護服”、“戴防護手套”、“戴防護眼鏡”,產生含有有毒物質的混合性粉(煙)塵的工作場所應設定“戴防塵毒口罩”;

  (二)放射工作場所設定“當心電離輻射”等警示標識,在開放性同位素工作場所設定“當心裂變物質”;

  (三)有毒物品工作場所設定“禁止入內”、“當心中毒”、“當心有毒氣體”、“必須洗手”、“穿防護服”、“戴防毒面具”、“戴防護手套”、“戴防護眼鏡”、“注意通風”等警示標識,並標明“緊急出口”、“救援電話”等警示標識;

  (四)能引起職業性灼傷或腐蝕的化學品工作場所,設定“當心腐蝕”、“腐蝕性”、“遇溼具有腐蝕性”、“當心灼傷”、“穿防護服”、“戴防護手套”、“穿防護鞋”、“戴防護眼鏡”、“戴防毒口罩”等警示標識;

  (五)產生噪聲的工作場所設定“噪聲有害”、“戴護耳器”等警示標識;

  三、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制度

  做好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申報工作,既有利於全面瞭解和掌握職業病危害的狀況,又能使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監督檢查有的放矢,為安全監管部門實施有效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用人單位(煤礦除外)工作場所存在職業病目錄所列職業病的危害因素的,應當及時、如實向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報危害專案,並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工作實行屬地分級管理的原則,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同時採取電子資料和紙質文字兩種方式。用人單位應當首先透過“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系統”進行電子資料申報,同時將《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表》加蓋公章並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簽字後,連同有關檔案、資料一併上報所在地設區的市級、縣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制度中明確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每年申報一次,還應明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向原申報機關申報變更職業病危害專案內容:

  (一)進行新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或者技術引進建設專案的,自建設專案竣工驗收之日起30日內進行申報;

  (二)因技術、工藝、裝置或者材料等發生變化導致原申報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相關內容發生重大變化的,自發生變化之日起15日內進行申報;

  (三)用人單位工作場所、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發生變化的,自發生變化之日起15日內進行申報;

  (四)經過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發現原申報內容發生變化的,自收到有關檢測、評價結果之日起15日內進行申報。

  編制要點

  明確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制度的'目的、依據。

  確定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工作的負責部門、責任人。

  詳細編寫職業病危害專案申報的具體內容:(職業病危害的場所、人員、使用原材料、工藝流程、可能產生或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等)。

  明確申報的部門、時段、時間及備檔有關要求。

  四、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制度

  職業衛生教育培訓對於提高企業負責人和職工的職業衛生水平、職業病危害防治意識和能力、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自覺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維護職工職業衛生知情權的有效途徑。《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應當具備與本單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適應的職業衛生知識和管理能力,並接受職業衛生培訓。

  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職業衛生管理人員的職業衛生培訓,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二)職業病危害預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識;

  (三)職業衛生管理相關知識;

  (四)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普及職業衛生知識,督促勞動者遵守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操作規程。

  用人單位應當對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崗位的勞動者,進行專門的職業衛生培訓,經培訓合格後方可上崗作業。

  因變更工藝、技術、裝置、材料,或者崗位調整導致勞動者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髮生變化的,用人單位應當重新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培訓。

  一、職業健康教育培訓的分類用人單位的職業健康知識培訓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1)全體員工職業健康的基本知識培訓

  (2)新入廠員工三級職業健康知識教育培訓

  (3)轉崗、復工人員職業健康知識教育培訓

  (4)各級管理負責人的職業健康知識培訓

  (5)職業健康知識專業管理人員培訓

  (6)特種作業人員的職業健康知識培訓

  (7)外來人員的職業健康知識教育培訓

  (8)嚴重違章人員的職業健康知識培訓

  二、職業衛生教育培訓的內容和形式

  1、全體員工職業健康基本知識培訓的主要內容:

  (1)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標準;

  (2)公司職業健康規章制度;

  (3)職業健康管理基礎及專業技術知識;

  (4)本公司和本車間(裝置)生產特點、物料特性、主要危險危害因素;

  (5)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注意事項;

  (6)安全、衛生、環保、消防設施和防護器材及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知識;

  (7)典型事故案例、預防事故及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8)衛生保健、自救、互救和職業病預防常識。

  2、新入廠員工三級職業健康知識教育培訓內容

  (1)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標準;

  (2)公司職業健康規章制度;

  (3)職業健康管理基礎及專業技術知識及本車間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4)本公司生產特點、物料特性、主要危害因素;

  (5)本公司車間生產概況,本崗位(裝置)生產流程及職業健康注意事項,本崗位(工種)安全操作規程;

  (6)職業衛生健康設施和防護器材及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知識;

  (7)典型事故案例、預防事故及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8)衛生保健、自救、互救和職業病預防常識。

  新入廠員工必須經過三級職業衛生,培訓並考核合格方可分配工作。凡考核不合格者須重新進行培訓考察。

  3、各級管理負責人和職業健康專業管理人員的職業衛生培訓內容

  企業管理負責人應該統一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職業衛生健康管理知識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後去的相應的資質。各級管理人員培訓內容包括:

  (1)職業衛生法律法規知識

  (2)職業衛生管理知識

  (3)職業危害防護基本知識

  (4)職業危害事故

  4、特種作業人員的職業健康主要培訓內容

  按國家經貿委《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執行。

  5、外來人員的職業健康主要培訓內容

  (1)國家和地方有關職業健康法律、法規和本公司有關職業健康制度、規定及安全注意事項;

  (2)本公司與施工作業有關的單位(裝置、部位)的生產特徵、物料特性、主要危險危害因素、易發生洩漏、跑冒、著火、爆炸、中毒的部位及防範措施;生產裝置消防報警設施和防護、救護設施的擺放位置及使用方法;

  (3)針對施工區域特性和施工特點提出的施工安全衛生要求;

  (4)施工中必須遵守的職業健康規定;

  (5)典型事故案例、預防事故及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6、違章違紀人員、嚴重違章人員

  應培訓的內容應重新進行職業健康教育,並加強職業危害事故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後重新取得上崗資質。

  編制要點:

  明確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制度目的、依據。

  確定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工作的負責部門、責任人。

  明確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內容。

  明確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人員範圍、教育培訓時間、全年教育培訓累計時間。

  明確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不合格人員再培訓要求。

  確定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檔案的內容及儲存備檔期限。

  五、職業病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職業病防護設施: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者強度,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或者影響,保護勞動者健康的裝置、設施、裝置、構(建)築物等的總稱。

  《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第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對職業病防護裝置、應急救援設施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檢修和保養,定期檢測其效能和效果,確保其處於正常狀態,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編制要點:

  明確職業病防護設施管理制度目的、依據。

  確定職業病防護設施管理工作的負責部門、責任人。

  明確職業病防護設施名稱、所在場所及部位。

  明確職業病防護設施專職維護檢修人員。

  明確職業病防護設施的效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檢修注意事項。

  明確職業病防護設施的維護檢修週期。

  明確職業病防護設施發生故障的臨時措施和上報有關事項。

  六、職業病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生產作業活動中存在許多風險因素,除採取有效的衛生工程防護措施外,仍然有一些殘餘風險存在,需要採取適當的職業病防護用品進行有效的防護,減少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與危害。

  《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第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並督促、指導勞動者按照使用規則正確佩戴、使用,不得發放錢物替代發放職業病防護用品。

  用人單位應當對職業病防護用品進行經常性的維護、保養,確保防護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或者已經失效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編制要點:

  明確職業病防護用品管理制度目的、依據。

  確定職業病防護用品管理工作的負責部門、責任人。

  按照職業病危害場所、本崗及工序,明確職業病防護用品的種類、規格、型號。

  明確職業病防護用品有效使用期限。

  明確購買職業病防護用品的單位。

  明確職業病防護用品購買後的驗收標準、儲存標準、發放標準、領用標準、使用標準和日常穿戴檢查、處理標準。

  七、職業病危害監測及評價管理制度

  《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相應要求:

  第十九條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確保監測系統處於正常工作狀態。

  第二十條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用人單位,除遵守前款規定外,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

  檢測、評價結果應當存入本單位職業衛生檔案,並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和勞動者公佈。

  第二十一條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有下述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

  (一)初次申請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或者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申請換證的;

  (二)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

  (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規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應當落實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和措施,並將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結果及整改情況存入本單位職業衛生檔案。

  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在日常的職業病危害監測或者定期檢測、現狀評價過程中,發現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時,應當立即採取相應治理措施,確保其符合職業衛生環境和條件的要求;仍然達不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必須停止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後,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業。

  編制要點

  明確職業病危害日常檢測及評價管理制度的目的、依據。

  確定職業病危害日常檢測及評價管理負責部門、責任人。

  明確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人員、檢測場所、檢測週期、檢測標準和依據、檢測內容、檢測裝置、檢測方法和檢測要求、上報要求、備檔要求。

  明確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後的評價分析、評價結果、預防和整改和治理措施、上報內容及時限。

  明確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公佈地點及事宜。

  八、建設專案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建設專案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加強和規範建設專案職業病防護設施建設的監督管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佈《建設專案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51號令:

  建設專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建設專案

  第十條對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專案,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專案可行性論證階段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編制預評價報告。

  第十六條存在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專案,建設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編制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

  第二十六條建設專案試執行期間,建設單位應當對職業病防護設施執行的情況和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監測,並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編制要點

  明確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目的、依據。

  明確職業衛生“三同時”工作的內容。

  明確職業衛生“三同時”工作實行分類監督管理。

  九、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及其檔案管理制度

  為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第49號令。

  健康監護,是指勞動者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應急的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

  按規定組織上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檢查勞動合同和上崗前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按規定組織在崗期間的職業健康檢查,體檢專案與體檢週期滿足《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範》(GBZ188)標準要求。

  禁止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調離並妥善安置有職業健康損害的勞動者;

  如實、無償為勞動者提供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影印件

  對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

  不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職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

  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給予適當崗位補貼

  編制要點:

  明確勞動者職業衛生監護檔案管理制度目的、依據。

  明確勞動者職業衛生監護檔案工作的負責部門、責任人。

  明確勞動者職業衛生監護檔案的檔案、資料及有關記錄。

  按照規定明確勞動者職業衛生監護檔案妥善留檔儲存期限。

  明確勞動者離開生產經營單位時,索取本人職業衛生監護檔案的有關規定。

  十、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與報告制度

  目的:及時有效地控制、處置和報告各類職業病危害事故

  編制要點

  明確制定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與報告制度目的、依據。

  明確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與報告的負責部門、責任人。

  明確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與報告流程。

  明確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與報告的檔案、資料及有關記錄。

  十一、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與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

  建立健全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針對存在急性中毒風險的用人單位,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明確責任人、組織機構、事故發生後的疏散線路、技術方案、救援設施的維護和啟動、救護方案等(包括特殊應急救援藥品的準備、沒有救援條件的單位是否與最近有救援條件的醫療單位簽訂救援協議等)

  定期維護應急救援設施,並保證其完好

  定期演練—演練記錄

  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應及時向所在地安監部門等有關部門報告

  十二、崗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

  編制要點

  明確崗位及性質:

  明確各崗位存在職業病危害場所的危害因素、產生原因、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本崗位安全操作程式和維護注意事項。

  編寫時參考以下資料:

  1、單位購買的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裝置中,應有中文說明書,在醒目位置設定有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警示說明應載明裝置效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注意事項、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等內容。

  2、單位購買的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等材料中,應有中文說明書,說明書應載明產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產生的危害後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項、職業病危害防護和應急處置措施等內容。

  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等材料的產品包裝應有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涉及職業病危害的崗位均應編制相關操作規程)

  十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病防治制度

  編制要點

  1、符合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等規章制度要求;

  2、應在整個規章制度體系下的其他制度內容協調一致;

  3、符合用人單位的現狀,具有可操作性;

  4、定期複審各項規章制度,確定其有效合法。

  職業衛生檔案管理規範

  目的:提高用人單位(煤礦除外)的職業衛生管理水平,規範職業衛生檔案管理。

  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是指用人單位在職業病危害防治和職業衛生管理活動中形成的,能夠準確、完整反映本單位職業衛生工作全過程的文字、圖紙、照片、報表、音像資料、電子文件等檔案材料。

  職業衛生檔案的主要內容:

  (一)建設專案職業衛生“三同時”檔案(見附件1);

  (二)職業衛生管理檔案(見附件2);

  (三)職業衛生宣傳培訓檔案(見附件3);

  (四)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與檢測評價檔案(見附件4);

  (五)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管理檔案(見附件5);

  (六)勞動者個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見附件6);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要求的其他資料檔案。

  職業衛生檔案的保管:

  1、職業衛生檔案中某項檔案材料較多或者與其他檔案交叉的,可在檔案中註明其儲存地點。

  2、用人單位應設立檔案室或指定專門的區域存放職業衛生檔案,並指定專門機構和專(兼)職人員負責管理。

  3、用人單位應做好職業衛生檔案的歸檔工作,按年度或建設專案進行案卷歸檔,及時編號登記,入庫保管。

  職業衛生檔案的管理:

  1、用人單位要嚴格職業衛生檔案的日常管理,防止出現遺失。

  2、職業衛生監管部門查閱或者複製職業衛生檔案材料時,用人單位必須如實提供。

  3、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時,有權索取本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影印件,用人單位應如實、無償提供,並在所提供的影印件上籤章。

  4、勞動者在申請職業病診斷、鑑定時,用人單位應如實提供職業病診斷、鑑定所需的勞動者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

  其它情況:

  1、本規範印發前用人單位已建立職業衛生檔案的,應當按本規範要求進行完善,分類歸檔。

  2、用人單位發生分立、合併、解散、破產等情形的,職業衛生檔案應按照國家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移交保管。

  3、各地區可以根據工作實際,對本規範的要求進行適當調整。

  4、職業衛生檔案管理的其他規定,按照國家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要求執行。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3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軋鋼事業部職業衛生管理和職業病防治工作,預防和減少職業病的發生,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集團公司《職業衛生管理辦法》制定。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軋鋼事業部下屬各車間。

  第四條、職業衛生是指職工的健康在職業活動過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為目的,包括勞動環境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防止職業性危害的對策。軋鋼事業部常見的職業危害有噪聲、粉塵、高溫、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第五條、個人防護用品是指為使職工在職業活動過程中免遭或減輕事故和職業危害因素的傷害而提供的個人保護用品。

  第六條、職業病防護設施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者強度,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或者影響,保護勞動者健康的裝置、設施、裝置、構(建)築物等的總稱。

  第二章、管理職責

  第七條、分廠廠長是分廠職業病防治的第一負責人,對分廠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負主要領導責任,應當履行以下職業病防治職責:

  (一)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和公司職業衛生規章制度,細化、建立分廠的職業衛生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二)建立健全分廠的職業病防治管理網路,落實各級人員職業病防治責任制。

  (三)組織並參加分廠職業病防治檢查,對檢查發現的隱患,及時安排落實解決,不能解決的要按規定及時上報,並提出相應的防範措施,監督各條線、班組定期開展專項檢查,落實整改。

  (四)組織制訂職業病防治培訓計劃,開展員工職業病防治教育工作。

  (五)完善分廠的應急救援預案,有計劃、組織的開展應急預案的培訓和演練,並做好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器材的配置及儲備工作。

  (六)組織職業病防治事故後的人員搶救,保護現場,採取應急措施避免事故擴大並立即上報。召開事故分析會,及時整改隱患,實施職業病防治事故責任追究制,按規定處理事故責任人。

  第八條、安全主管是分廠職業病防治專業管理負責人,負責協助分廠負責人開展職業病防治管理工作,應當履行以下職業病防治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接受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推動分廠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二)定期開展職業病防治檢查,督促各條線班組開展職業病防治事故隱患治理工作,登記問題,並報告分廠負責人,督促有關人員進行整改。

  (三)為員工提供符合職業病防治要求的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並做好發放記錄。

  (四)教育、督促班組員工學習和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提高職工職業病防治意識,正確使用生產裝置、工具、安全防護器材及個體防護用品。

  (五)建立分廠的職業病防治管理臺帳,上報有關職業病防治資訊資料;完善分廠的職業衛生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六)完善分廠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七)完善分廠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八)協助安全環保部對職業病防治事故的調查、分析、處理。

  第九條、裝置主管、工藝主管、動力自動化主管、生產班長是分廠職業病防治管理負責人,負責協助分廠負責人開展職業病防治管理工作,應當履行以下職業病防治職責:

  (一)負責對分廠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執行及維護檢修及臺賬更新等。

  (二)組織分廠學習應用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置,嚴禁使用或者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裝置、材料,積極採用有效的職業病防治技術、工藝、裝置、材料。

  第十條、員工是職業病防治管理的直接參與者,負責共同維護分廠的職業病防治環境,應當履行以下職業病防治職責:

  (一)在作業過程中,嚴格遵守分廠的職業健康規章制度,按照作業指導書和操作規程進行作業,服從管理,正確佩帶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二)接受職業病防治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職業病防治知識,提高職業病防治技能,增強事故防禦和應急處理能力。

  (三)瞭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等事故應急措施,排查、彙報本崗位的隱患,參與辨識危險源,對分廠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建議;

  (四)接受崗位職業危害因素告知,並簽訂職業病危害告知書。

  (五)接受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和現場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告知。

  (六)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停止作業或在採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後撤離作業場所。

  第三章、職業病危害警示與告知

  第十一條、各分廠應與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職工簽訂崗位職業病危害告知書,將工作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種類、危害程度及其後果、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和員工應履行的義務告知。因職業病危害因素變更時,應重新簽訂崗位職業病危害告知書。

  第十二條、各分廠應在醒目位置設定公告欄,公佈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結果。

  第十三條、各分廠在存在或者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工作場所、作業崗位、裝置、設施的醒目位置,按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的規定設定圖形、警示線、警示語句等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第十四條、各分廠配合組織員工參加公司組織的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體檢發現職業禁忌症和疑似職業病,應告知職工本人並妥善處理,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告知記錄應留檔備查。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3

  1、新員工上崗時必須進行體檢,只有在體檢合格後才能就業、上崗。不得安排有禁忌症的人員從事危險、有害作業。

  2、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3、生產、經營場所設定警示標誌,以加強職工安全生產意識。

  4、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場所設定通風,排毒,淨化系統,使作業場所環境塵毒濃度達到衛生標準。

  5、營運車輛要配有急救箱和相應的個人防護用品。

  6、正確穿戴個人勞動防護用品,並保管好,維護好,正確使用。駕駛車輛期間嚴禁穿短衣,短褲,裙子,高跟鞋,拖鞋和赤膊等。

  7、加強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使得員工對危險有害物質有防範意識;制定安全操作規程,並配備專(兼)職安全員負責日常檢查,監督安全工作。

  8、為維護女員工的合法權益,減少和解決女員工在作業過程中因生理特點造成的特殊困難,必須對女員工實行特殊保護措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