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範文

2022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範文

  在現在社會,我們都跟制度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絡,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擬定製度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範文1

  一、發放範圍

  1、安全作業證是職工獨立作業的資格憑證,其發放範圍限於企業內部直接從事獨立作業的所有作業人員。

  2、安全作業證發給經教育、培訓、考試合格,有一定的崗位生產理論知識,具有安全操作技能,能獨立從事生產活動的職工。

  3、特種作業人員,除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外,還必須取得本企業的安全作業證。

  二、考核內容和辦法

  1、所有化工作業人員和輔助崗位操作人員由安全部門、技術部門負責考核本崗位的工藝流程、崗位操作法和有關安全技術、工業衛生知識,操作技能和事故應急處理,以及緊急救護能力等。

  2、通用工種(包括機、電、儀等維修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應考核本工種應掌握的安全作業技能和與之有關的安全理論知識。

  3、安全作業證由車間組織考核,並填寫成績。經車間負責人簽字,報企業安全部門稽核簽發。

  三、使用管理

  1、安全作業證是證明職工上崗操作是否有獨立操作能力的證件,所以凡是獨立直接從事生產操作活動的人必須隨身攜帶,持證上崗。

  2、安全作業證應記載安全教育由考核成績,安全工作獎懲情況,職工在調動工種、崗位時,應及時將調動和考核情況記入安全作業證,並報安全部門備案。

  3、安全、技術部門應不定期地對安全作業證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並做好記錄。

  持安全作業證者,必須每年接受至少一次安全考核,成績記入安全作業證上,考核不合格者允許補考一次,凡補考不合格者,將收回安全作業證,取消獨立作業資格。

2022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範文2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制度所指帶氣作業是指公司所轄範圍內燃氣設施的停氣、降壓、動火、管線改造及通氣等。燃氣設施的停氣、降壓、動火、管線改造及通氣作業應建立分級審批制度。區域性範圍內的動火作業應按安全管理程式報公司安全管理部門批准,大範圍內的動火作業應報公司安全管理部門稽核,經公司安委會和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條作業部門應制定停氣、降壓、動火、管線改造作業方案,填寫停氣、降壓、管線改造作業和填寫動火作業報告(附件一),報公司安全部門稽核,經審批後嚴格按批准方案實施。緊急事故的搶修除外。

  第三條燃氣設施停氣、降壓、動火、管線改造及通氣作業,作業部門必須設專人負責現場指揮,並由部門兼職安全員負責現場安全。

  第四條燃氣設施停氣、降壓、動火、管線改造及通氣作業必須配置相應的通訊裝置、防護用具、消防器材、檢測儀器等。

  第五條動火作業時,公司各相關部門必須積極配合。

  第二章停氣與降壓

  第六條作業部門對停氣與降壓作業時間的安排宜避開用氣高峰和惡劣天氣。

  第七條供氣部門對影響使用者用氣的停氣與降壓作業,應在作業之前通知使用者。緊急事故除外。

  第八條停氣與降壓作業相關部門按下列規定做好準備:

  1、停氣作業時應能可靠地切斷氣源,並將作業管段或裝置內的燃氣安全排放或置換合格;

  2、降壓過程中應嚴格控制降壓速度;

  3、降壓作業應有專人監控管道內燃氣壓力,嚴禁管內產生負壓;

  4、降壓作業時管內燃氣壓力宜控制在300~500P範圍內;

  5、液化石油氣管道停氣或降壓作業時,應採用防爆風機驅散在工作坑或作業區內聚積的液化石油氣。

  第三章動火

  第九條執行中的燃氣設施需動火作業時,應有施工、技術、供氣、安全等部門配合與監護。

  第十條動火作業時,應劃出作業區並設定護欄,作業區應保持空氣流通,無燃氣聚積。

  第十一條停氣動火作業前,作業部門應置換作業管段或裝置內的燃氣,並符合下列規定:

  1、採用直接置換法時,應取樣檢測混合氣體中燃氣的濃度,連續三次(每次間隔約5min)測定均在爆炸下限的20%以下,方可動火作業;

  2、採用間接置換法時,應取樣檢測混合氣體中燃氣或氧的含量,經連續三次(每次間隔約5min)測定均符合要求時,方可動火作業;

  3、燃氣管道內積有燃氣雜質時,應充入惰性氣體或採取其他有效進行隔離;

  4、停氣動火操作過程中,當有漏氣或竄氣等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止作業,待消除異常情況後方可繼續進行;

  5、當作業中斷或連續作業時間較長時,均應重新取樣檢測,符合本條1、2款時,方可繼續作業。

  第十二條帶氣動火作業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設定燃氣濃度檢測器;當確認操作環境不會發生燃氣爆炸時,方可帶氣動火作業;

  2、帶氣動火作業時,管道內必須保持正壓,其壓力宜控制100—500Pa,應有專人監控壓力;

  3、新、舊鋼管連線動火作業時,應先採取措施使新舊管道電位平衡;

  4、動火作業引燃的火焰,必須有可靠、有效的隨時將其撲滅。

  第十三條帶氣動火作業設定放散火炬應符合下列規定:

  1、放散火炬的管道上應設定控制閥門和防回火裝置;

  2、放散火炬應設定在帶氣作業點的上風向,並保持安全距離;

  3、火炬應高出地面1.5m以上;

  4、放散火炬現場應備有乾粉滅火器等有效的消防器材。

  第四章通氣

  第十四條通氣作業應嚴格按照方案執行。使用者停氣後的通氣,嚴禁在夜間進行。第十五條相關部門在燃氣設施維護、檢修或搶修作業完成後,應進行全面檢查;合格後,方可進行置換作業。

  第十六條置換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根據管線情況和現場條件確定放散點數量與位置,管道末端必須設定放散點;

  2、應在起點段安裝壓力錶,在每個末端放散管上安裝取樣管;

  3、置換放散時,應有專人負責監控壓力及取樣檢測;

  4、放散管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⑴放散管應避開居民住宅、明火、高壓架空電線等場所;當無法避開居民住宅等場所時,應採取防護措施;

  ⑵放散管應高出地面2m以上。

  5、用燃氣直接置換空氣時,其置換時的燃氣壓力宜小於5000Pa。

  第十七條燃氣設施置換合格恢復通氣前,公司施工、技術、供氣、安全等部門應進行全面檢查,符合執行要求後,方可投入執行。

2022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範文3

  一、基本要求

  1、現場積極配合業主,遵守業主各項安全管理規定,本規定所稱用火作業,是指施工作業的動火主要包括;

  (1)氣焊、電焊、等各種焊接作業及氣割、磨光機、砂輪機等各種金屬切割作業。

  (2)使用噴燈、火爐、電爐等明火作業。

  (3)燒烤管線、鐵錘擊打物件產生火花的其他作業。

  (4)灌區連線臨時電源,並使用非防爆電器裝置和電動工具。

  2、用火作業涉及進入受限空間、臨時用電、高處作業等作業時,應辦理相應的作業許可證。

  3、用火作業活動實施前,應按照要求,做好作業任務與危險環境及條件、風險控制措施的觀察識別和確認工作。

  二、分工與職責

  1、班組安全員負責用火作業的專業安全監管。

  2、安全管理員是用火作業的安全監督員,負責監督、檢查用火作業的方案及其措施的落實的情況。

  3、安全部長負責督促指定和稽核吹掃、處理方案;組織現場盲板加、拆的檢查確認工作;督促、協呼叫火及作業環境氣體取樣分析的工作。

  4、專案總工負責制定作業方案及工藝吹掃處理方案、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做好、安全交底、安全監護等工作。

  5、用火作業人的職責

  (1)用火作業人員應持有有效的本崗位工種作業證。

  (2)用火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三不用火”的原則即沒經批准的《用火作業許可證》不用火,用火監護人不在現場不用火,防火措施不落實不用火,對不符合要求的有權拒絕用火。

  6、用火監護人的職責

  (1)用火監護人應有崗位操作合格證;瞭解用火區域或崗位的生產過程,熟悉裝置狀況,有較強的責任心,出現問題能正確處理;又處理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

  (2)參加業主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組織的用火監護人培訓班,考核合格後由安全監督部門發放《用或監護人資格證書》持證上崗。

  (3)在接到《用火作業許可證》後,應在安全技術人員和現場負責人的指導下,逐項檢查落實防火措施,檢查用火現場的情況。用火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採取措施,監火時應佩戴明顯的標誌,用火過程中不得離開現場,確需離開時,由監護人收回《用火作業許可證》,暫停用火。

  (4)發現用火部位與《用火作業許可證》不相符合,或者用火安全措施不落實時,用火監護人有權制止用火;當用出現異常情況時有權停止用火;當用火人不執行“三不用火”又不聽勸阻時,有權收回《用火作業許可證》,立即停止用火作業,並向單位報告。

  三、用火作業分級

  1、用火作業特級包括;帶有可燃或有毒介質的容器、裝置、管線。在執行的液化氣罐區防火堤內。

  2、一級用火作業包括;可燃氣體、可燃液體和有毒介質的泵房。可燃氣體、燃液體和有毒介質的裝卸作業區

  3、二級用火作業包括;罐區的非防爆場所和防火間距以外的區域(包括操作室、變配電間、辦公室)。

  4、除特級、一級、二級用火範圍以外的各類臨時用火為三級用火。

  5、改擴建等專案的用火,必須有安全技術人員在《用火作業許可證》備註欄目中註明並簽字,五級風以上禁止露天用火作業。確需用火作業時,用火作業升級管理。

  四、《用火作業許可證》的辦理

  1、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用火作業前,應由用火單位安全技術人員、單位負責人、施工用火作業負責人,對該專案是否採用用火方式的必要性進行論證,凡有其他非動火安全方式首先採用。

  2、針對作業內容、作業物件、作業環境和作業過程的所有危險危害因素進行危害識別,制定相應的作業程式和安全措施。

  3、特級《用火作業許可證》(見附表)的辦理,用火單位安全技術人員、業主負責人、施工用火作業負責人,落實用火安全措施後,上報業主主管領導,由生產部門、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審查合格簽發後方可用火。

  4、一級《用火作業許可證》的辦理,由安全技術人員填寫《用火作業許可證》,安排用火化驗分析;用火所在單位安全技術人員施工用火作業負責人落實用火安全措施後,上報本單位主管領導,由生產部門、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審查合格簽發後方可用火。

  5、二級、三級《用火作業許可證》的辦理由安全技術人員填寫《用火作業許可證》,安排用火化驗分析;用火所在單位安全技術人員施工用火作業負責人落實用火安全措施後,上報業主主管領導,由業主生產部門、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審查合格簽發後方可用火。

  6、用火安全措施的確認,需在與本次有關的主要安全措施對應選項內劃“√”,業主安全技術人員確認簽字;施工用火作業負責人確認簽字;

  7、施工用火作業涉及到其它管轄區域時,“相關單位意見”一欄由雙方單位共同落實安全措施,各派一名用火監護人,按用火級別進行審批後,方可用火。

  8、在盛裝或輸送可燃氣體、可燃液體、有毒有害介質或其他重要的執行裝置、容器、管線上進行焊接、鑽孔或堵漏作業時,單位裝置管理部門必須對施工方案進行確認,對裝置、容器、管線上進行測厚,並在《用火作業許可證》上簽字。

  9、作業結束後,用火人和監護人以及參與用火作業的人員應清理現場,監護人確認無殘留火種後方可離開,用火所在安全技術員組織對用火現場進行驗收合格後在“完工驗收”一欄簽字。

  10、《用火作業許可證》時效,特級、一級《用火作業許可證》有效時間不超過8小時。二級《用火作業許可證》有效時間不超過12小時。三級《用火作業許可證》有效時間不超過5天。

  五、用火與監護範圍

  1、特級、一級、二級用火;限一處一張《用火作業許可證》一名監護人。

  2、檢修期間二級、三級用火;限一處一張《用火作業許可證》,一名監護人可同時監護同一區域內,同一作業面直線距離不大於15米以內的用火,最多不準超過3處。

  3、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用火時,一張《用火作業許可證》,不準超過3名用火人。

  六、用火作業安全措施

  1、施工單位、業主、安全監護人,應對用火作業活動進行全程監控、監護。

  2、在儲存、輸送可燃物料的裝置、容器和管道上用火,應首先切斷物料來源並加好符合規定要求的盲板;經徹底吹掃、清洗、置換後並經分析合格,方可用火,間隔時間超過30分鐘繼續用火,應再次進行用火分析。

  3、在正常執行生產區域內,凡可動可不動的用火一侓不動,凡能拆下來的裝置、管線都應拆下來移到安全地方用火,嚴格控制特級、一級用火。

  4、各級用火審批人應親臨現場檢查,督促用火單位落實防火措施後,方可簽發《用火作業許可證》。

  5、施工單位應做好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化驗室應儘可能縮短取樣分析時間,為用火作業創造條件。

  6、檢修裝置在徹底撤料、吹掃、置換、分析合格後,採取有效隔離措施。

  7、裝置停工吹掃期間,嚴禁一切明火作業。

  8、用火作業前應清除用火現場及周圍的易燃物品,配備足夠適用的消防器材。距用火點30米內嚴禁排放各類可燃氣體,15米內嚴禁排放各類可燃液體,10米內嚴禁同時進行可燃溶劑清洗和噴漆等作業。

  9、新建專案需要用火時,施工單位提出用火申請,由用火地點所轄區域領導辦理《用火作業許可證》,並指派用火監護人。

  10、用火作業實行“三不用火”,安全監督部門和消防部門的各級領導、專職安全和消防管理人員有權隨時檢查用火作業情況,在發現違反規定用火作業或危險用火作業時,有權收回《用火作業許可證》,停止用火。

  11、受限空間進行用火作業、臨時用電作業時,不允許同時進行刷漆、噴漆作業或使用可燃溶劑清洗等其它可能散發易燃氣體、易燃液體的作業。

  12、再受限空間內進行刷漆、噴漆使用可燃溶劑清洗等其它可能散發易燃氣體、易燃液體作業時,使用的電氣裝置、照明等,必須符合防爆要求,同時必須進行強制通風,監護人佩帶行動式可燃氣體報警儀,隨時監測,當儀器報警時立即撤離作業人員。

  13、用火作業相關安全措施

  (1)特級、一級、二級用火作業,地面如有可燃物、洞、井、溝等應檢查分析,距用火點15米以內的,應採取清理或封蓋等措施;對於用火點周圍有可能洩露易燃、可燃物料的裝置,應採取有效的空間隔離措施。

  (2)拆除管線的用火作業,查明內部介質走向,並制定相應的安全防火措施。

  (3)用火作業前,檢查電氣焊、手持電動工具等用火工具安全程度,保證安全可靠。

  (4)使用氣焊、氣割用火作業時,乙炔瓶應直立;氧氣瓶與乙炔瓶間距不小於5米,二者與用火點間距不小於10米,不得在烈日下暴曬。

2022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範文4

  一、範圍

  本制度為了預防高處作業出現安全事故、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安全,特建立高處作業管理制度。

  本制度適用於廠區內所有高處作業。

  二、職責

  1、安全科是本制度的制定單位,負責本制度的修改、督察。

  2、其他相關單位是本制度的協助單位,負責本制度的執行。

  三、定義

  1、高處作業:凡距墜落高度基準面2m及其以上,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的作業,稱為高處作業。

  2、墜落基準面:從作業位置到最低墜落著落點的水平面,稱為墜落基準面。

  3、墜落高度(作業高度):從作業位置到墜落基準面的垂直距離,稱為墜落高度。

  4、異溫高處作業:在高溫或低溫情況下進行的高處作業。高溫是指作業地點具有生產性熱源,其氣溫高於本地區夏季室外通風設計計算溫度的氣溫2℃及以上時的溫度。低溫是指作業地點的氣溫低於5℃。

  5、帶電高處作業:作業人員在電力生產和供、用電裝置的維修中採取地(零)電位或等(同)電位作業方式,接近或接觸帶電體對帶電裝置和線路進行的高處作業。

  四、高處作業分級

  高處作業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特級高處作業,符合GB/T3608的規定。

  1、作業高度在2m≤h<5m時,稱為一級高處作業。

  2、作業高度在5m≤h<15m時,稱為二級高處作業。

  3、作業高度在l5m≤h<30m時,稱為三級高處作業。

  4、作業高度在h≥30m以上時,稱為特級高處作業。

  五、高處作業安全要求與防護

  1、高處作業前的安全要求

  1)進行高處作業前,應針對作業內容,進行危險辨識,制定相應的作業程式及安全措施。將辨識出的危害因素寫入《高處作業票》以下簡稱《作業票》,並制定出對應的安全措施。

  2)進行高處作業時,除執行本規範外,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高處作業及安全技術標準的規定。

  3)作業單位負責人應對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負責,並建立相應的責任制。

  4)高處作業人員及搭設高處作業安全設施的人員,應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及專業考試合格,持證上崗,並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

  5)從事高處作業的單位應辦理《作業票》,落實安全防護措施後方可作業。

  6)《作業票》審批人員應檢查確認安全措施後,方可批准高處作業。

  7)高處作業中的安全標誌、工具、儀表、電氣設施和各種裝置,應在作業前加以檢查,確認其完好後投入使用。

  8)高處作業前要制定高處作業應急預案,內容包括:作業人員緊急狀況時的逃生路線和救護方法,現場應配備的救生設施和滅火器材等。有關人員應熟知應急預案的內容。

  9)在緊急狀態下(有下列情況下進行的高處作業的)應執行單位的應急預案:

  1〉遇有6級以上強風、濃霧等惡劣氣候下的露天攀登與懸空高處作業;

  2〉在臨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的放空管線或煙囪的場所進行高處作業時,作業點的有毒物濃度不明。

  10)高處作業前,作業單位現場負責人應對高處作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交代現場環境和作業安全要求以及作業中可能遇到意外時的處理和救護方法。

  11)高處作業前,作業人員應查驗《作業票》,檢查驗收安全措施落實後方可作業。

  12)高處作業人員應按照規定穿戴符合國家標準的勞動保護用品,安全帶、安全帽符合要求。作業前要檢查。

  13)高處作業前作業單位應制定安全措施並填入《作業票》內。

  14)高處作業使用的材料、器具、裝置應符合有關安全標準要求。

  15)高處作業用的腳手架的搭設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高處作業應根據實際要求配備符合安全要求的吊籠、梯子、防護圍欄、擋腳板等。跳板應符合安全要求,兩端應捆綁牢固。作業前,應檢查所用的安全設施是否堅固、牢靠。夜間高處作業應有充足的照明。

  16)供高處作業人員上下用的梯道、電梯、吊籠等要符合有關標準要求;作業人員上下時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固定式鋼直梯和鋼斜梯、行動式木梯和行動式金屬梯,應符合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

  17)行動式木梯和行動式金屬梯梯腳底部應堅實,不得墊高使用。踏板不得有缺檔。梯子的上端應有固定措施。立梯工作角度以75°±5°為宜。梯子如需接長使用,應有可靠的連線措施,且接頭不得超過1處。連線後梯梁的強度,不應低於單梯梯梁的強度。摺梯使用時上部夾角以35°~45°為宜,鉸鏈應牢固,並應有可靠的拉撐措施。

  2、高處作業中的安全要求與防護

  1)高處作業應設監護人對高處作業人員進行監護,監護人應堅守崗位。

  2)作業中應正確使用防墜落用品與登高器具、裝置。高處作業人員應系用與作業內容相適應的安全帶,安全帶應系掛在作業處上方的牢固構件上或專為掛安全帶用的鋼架或鋼絲繩上,不得系掛在移動或不牢固的物件上;不得系掛在有尖銳稜角的部位。安全帶不得低掛高用。系安全帶後應檢查扣環是否扣牢。

  3)作業場所有墜落可能的物件,應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處作業所使用的工具、材料、零件等應裝入工具袋,上下時手中不得持物。工具在使用時應系安全繩,不用時放入工具袋中。不得投擲工具、材料及其他物品。

  易滑動、易滾動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腳手架上時,應採取防止墜落措施。高處作業中所用的物料,應堆放平穩,不妨礙通行和裝卸。作業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應隨時清掃乾淨;拆卸下的`物件及餘料和廢料均應及時清理運走,不得任意亂置或向下丟棄。

  4)雨天和雪天進行高處作業時,應採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凍措施。凡水、冰、霜、雪均應及時清除。對進行高處作業的高聳建築物,應事先設定避雷設施。遇有6級以上強風、濃霧等惡劣氣候,不得進行特級高處作業、露天攀登與懸空高處作業。暴風雪及颱風暴雨後,應對高處作業安全設施逐一加以檢查,發現有鬆動、變形、損壞或脫落等現象,應立即完善。

  5)在臨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的放空管線或煙囪的場所進行高處作業時,作業點的有毒物濃度應在允許濃度範圍內,並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在應急狀態下,按應急預案執行。

  6)帶電高處作業應符合《安全用電導則》的有關要求。高處作業涉及臨時用電時應符合《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範》的有關要求。

  7)高處作業應與地面保持聯絡,根據現場配備必要的聯絡工具,並指定專人負責聯絡。尤其是在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場所或附近有放空管線的位置高處作業時,應為作業人員配備必要的防護器材(如空氣呼吸器、過濾式防毒面具或口罩等),應事先與車間負責人取得聯絡,確定聯絡方式,並將聯絡方式填入《作業票》的補充措施欄內。

  8)不得在不堅固的結構(如彩鋼板屋頂、石棉瓦、瓦稜板等輕型材料等)上作業,登不堅固的結構(如彩鋼板屋頂、石棉瓦、瓦稜板等輕型材料)作業前,應保證其承重的立柱、梁、框架的受力能滿足所承載的負荷,應鋪設牢固的腳手板,並加以固定,腳手板上要有防滑措施。

  9)作業人員不得在高處作業處休息。

  10)高處作業與其他作業交叉進行時,應按指定的路線上下,不得上下垂直作業,如果需要垂直作業時應採取可靠的隔離措施。

  11)在採取地(零)電位或等(同)電位作業方式進行帶電高處作業時。應使用絕緣工具或穿均壓服。

  12)發現高處作業的安全技術設施有缺陷和隱患時,應及時解決;危及人身安全時,應停止作業。

  13)因作業必需,臨時拆除或變動安全防護設施時,應經作業負責人同意,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作業後應立即恢復。

  14)防護棚搭設時,應設警戒區,並派專人監護。

  15)作業人員在作業中如果發現情況異常,應發出訊號,並迅速撤離現場。

  3、高處作業完工後的安全要求

  1)高處作業完工後,作業現場清掃乾淨,作業用的工具、拆卸下的物件及餘料和廢料應清理運走。

  2)腳手架、防護棚拆除時,應設警戒區,並派專人監護。拆除腳手架、防護棚時不得上部和下部同時施工。

  3)高處作業完工後,臨時用電的線路應由具有特種作業操作證書的電工拆除。

  4)高處作業完工後,作業人員要安全撤離現場,驗收人在《作業票》上簽字。

  六、《高處作業票》的管理

  1、一級高處作業,由安全部負責審批。

  2、二級、三級高處作業及下列情形的高處作業由二級單位安全科審批。

  1)在升降(吊裝)口、坑、井、池、溝、洞等上面或附近進行高處作業;

  2)在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灼傷的區域或轉動裝置附近進行高處作業;

  3)在無平臺、無護欄的塔、釜、爐、罐等化工容器、裝置及架空管道上進行高處作業;

  4)在塔、釜、爐、罐等裝置內進行高處作業;

  5)在臨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的放空管線或煙囪及裝置高處作業。

  3、特級高處作業及下列情形的高處作業,由分管安全副總審批。

  1)在陣風風力為6級(風速10、8m/s)及以上情況下進行的強風高處作業;

  2)在高溫或低溫環境下進行的異溫高處作業;

  3)在降雪時進行的雪天高處作業;

  4)在降雨時進行的雨天高處作業;

  5)在室外完全採用人工照明進行的夜間高處作業;

  6)在接近或接觸帶電體條件下進行的帶電高處作業;

  7)在無立足點或無牢靠立足點的條件下進行的懸空高處作業。

  4、作業負責人應根據高處作業的分級和類別向審批單位提出申請,辦理《作業票》。《作業票》一式三份,一份交作業人員,一份交作業負責人,一份交安全管理部門留存,儲存期1年。高處作業完成後3日內上交安全科,不按時上交或丟失一份《作業票》對作業單位罰款50元。

  5、對於作業期較長的專案,在作業期內,作業單位負責人應經常深人現場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並做好記錄。若作業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應重新辦理《作業證》。

  七、考核

  1、凡違反本制度相關規定的扣責任單位安全罰款50—500元。

  2、情節嚴重的或造成重大事故的交由公司研究決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