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造句集錦

見微知著造句集錦

  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它由詞或片語構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告訴別人一件事,提出一個問題,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種感慨。它的句尾應該用上句號、問號或感嘆號。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見微知著造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見微知著造句 篇1

  一、【反義詞】

  以偏概全

  二、【詞語注音】

  jiàn wēi zhī zhuó

  三、【基本詞意】

  見微知著:見微知著意思是:微:小,指事物微小的跡象;著:明顯,指事情的發展。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釋義] 微:微小;著:明顯。見到事情的一些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

  [語出] 韓非《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見微知著(形容詞)

  [近義] 原始見終、因小見大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指事物的苗頭推斷髮展趨勢

  [例句]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準今,~。”

  四、【英文翻譯】

  See Wei Zhi with

  五、【詳細解釋】

  《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著,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宋·蘇洵《辨姦論》: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六、造句

  1、人們對自然現象往往還能見微知著,而對社會現象卻不能見微知著,原因就在於不能“靜”,為“好惡”“利害”所惑。

  2、科學家們太了不起啦,搞科研時見微知著,為人類謀福啊!

  3、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喜歡討論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見微知著、以小便能見大,總的來說就是見一葉落知天下秋。

  4、這沒什麼錯,但又一次告訴我們,開幕式想突顯一個有趣的故事:見微知著;開幕式多引用著名的英國電影,而引用詩人、作家、舞蹈家要少得多。

  5、也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

  6、本片文章沒能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穎和深刻。

  7、同行們能見微知著,但一般公眾往往會忽視底層構造。

  8、每個科學家都要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

  9、第四,政府官員治理加上經濟管理,從而發展得更好,再次充分體現見微知著。

  10、從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規律”。

  見微知著造句 篇2

  1、也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

  2、從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規律”。

  3、每個科學家都要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

  4、強者見微知著,而弱者卻視而不見。

  5、本篇文章沒能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穎和深刻。

  6、人們對自然現象往往還能見微知著,而對社會現象卻不能見微知著,原因就在於不能“靜”,為“好惡”“利害”所惑。

  7、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喜歡討論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見微知著、以小便能見大,總的來說就是見一葉落知天下秋。

  8、諸葛亮胸藏百匯,博聞強識,善於籌劃,善於分析,見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經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計。

  9、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觀察,善於分析,見微知著,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10、因事見理、見微知著,從而使主題得到昇華和深化。

  11、學習就是一個見微知著的過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2、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我們應該善於觀察、見微知著才能夠更好的把事情解決掉。

  13、我很欣賞你的這種見微知著的變現,對你今後的發展很有好處的。

  14、我想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應該有見微知著的能力吧。

  15、我想你如果在生活當中有了多思考的習慣就會有了見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16、好好培養你見微知著的能力對你今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17、他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比如他那見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18、文世間之事往往能見微知著。

  19、今天我有道題不會可我要追根求源,無獨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見慣的水,我見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這是我鍥而不捨的結果。

  20、當然,之所以知此見微知著的探照出社會百態也得益於作者精湛的敘事藝術。

  21、夜雨瀟湘說:見微知著,人微言輕,這些話題都可以,“微”時代,就是草根的力量匯聚的時代。

  22、配合是心理學研究、是見微知著、是看得懂眉頭眼額,更重要的,是對老闆和公司品味的掌握。

  23、但是,這並不代表當今社會是一個沒有規律的存在,正相反這是一個見微知著的時代。

  24、見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教養與修為。

  拓展: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強氣節之高為後人稱道。

  商代最後一位君主是帝辛,後人稱他為殷紂王。年少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本領的人。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征服東夷後,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但到了統治後期,開始腐敗。

  有一次,紂王讓人給自己做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師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擔心。

  箕子見微知著聯想了很多,他認為: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製碗具,必將用犀牛的角或玉作成杯盤;餐具改變了,食品也會隨之改變,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會進一步升級到山珍海味,珍禽異獸將成盤中之物;食物改變了,將不滿足穿著,麻布為衣將不再流行,朝中之人進而會穿綾著緞;穿著改了,下一步將造豪華的車子,建高闊殿宇樓臺,追求享樂。如此下去將一發不可收拾,腐敗之風會很快盛行起來。

  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韓非子,把箕子這種聯想,說成“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這就是見微知著的來歷。

  有一天,紂王長夜飲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詢問左右,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便派人去問箕子。箕子對徒弟說:“君主忘日則天下忘日,不是好兆頭,商之天下到了危險關頭。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我也極其危險”。令徒弟告訴來者:“太師醉了也不知道”。

  以後箕子多次進諫,紂王充耳不聞,我行要素,驕傲恣肆,專橫撥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裝瘋賣傻,以避迫害,但仍被紂王囚禁。

  正如所料,不過五年,紂王就被周武王所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