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孔子的名言,也是我最喜歡的名言。

  寒假裡,我認真地讀了《孔子》這本書,讓我學習到很多知識。書上,記載孔子出生在一個窮苦的家庭,從小就熱愛學習,在15歲那年就定下終生學習的志向。從此以後,它謙虛好學、勤奮刻苦、熱愛學習、飽覽文籍。最後他具有相當的人格魅力和極其淵博的知識,同時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根本思想是“仁”和“禮” 。它包括了刻苦用功,尊老愛幼,有差別地去愛人,提高自己的修養等。

  所以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禮有仁的中國人。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2

  今天,我開始背誦古詩文,每背一篇我就會把讀後感寫在部落格裡。今天我背誦的是《孔子語錄》。文章只有6句話,卻每句都有一個道理在裡面。

  溫故而知新,保持謙和的心態,即學習又要思考,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別人學習:善從之,不善改之……這些道理好象很深奧,但又和我們小學生密切相關。

  “按時溫習,共同討論,保持謙和”這應該是和我們最貼切的話了。老師為什麼要提醒我們:“這個知識會了嗎?回家多看一看。”因為我們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記憶才能學會新的知識。但老師總不能什麼都提醒你,更多需要你自己去提醒自己:“這個知識我會了嗎?要不要再看一看?”有時複習卻是很枯燥,但是在老師問問題時,在考試時,你複習到別人沒有複習到的知識,從而得到的表揚、高分是不是令人愉快?不要把學習看作負擔,想想結果,還是很令人喜悅的。記不記得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小組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記不記得課間時總會有幾個同學為一個問題在激烈的討論。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自學是重要的,但是共同學習也是必要的。有時自己遇到的問題不一定自己能解開,透過別人一點撥,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有一天在老師留完作業後有同學給你打電話,請教你一些題。這說明你在班上應該成績不錯了。但是這時你一定要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他相信你才打電話找你問作業,切莫辜負了他對你的信任。再說,你能講得明白說明你把這個知識弄懂了。聽的同學會了,你也檢查了自己一次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個道理連起來便是:先自己複習老師講的,然後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就和同學討論。等同學來問自己時就在檢查自己會了沒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大家一定都記得這句話,但是他後邊也說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明可不能幹什麼都和別人學,學別人的優點,別人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真正對自己有好處。有時老師批評一個同學做錯了事,他會很不服氣的說:“XXX也做了,我才做的。”這是我便想起了這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你想想,他做的事是對是不對,他做了有什麼後果,我做了又有什麼後果,才決定是學還是不學,這樣不就好了嗎。比如有人在教室裡踢球,你想:他踢球會撞到人,會被老師批評,我做了也會被批評,還是不在教室踢球了。這樣又可以免了老師一頓罵。

  我認為這則《孔子語錄》對我們很有幫助,有空你也來讀讀。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3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好學的故事流傳至今。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三千多名的學生了。可是,他還是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孔子曰: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如果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的著作《春秋》、《論語》。其中《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孔子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學則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藥,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一種新途經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說過: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我們能和孔子一樣刻苦學習,也能成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學者。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品行更值得我們學習。他待人有禮,從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學識,讓別人來崇拜自己。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4

  時間過得真夠快的,轉眼間三月份已過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前者我感受過了,但琴藝書法我是半絲不會的,所以我用讀書充實這段時光。在這段時間,我閱讀了《孔子》這部書。雖然只是粗度,但這已讓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說的開卷有益就是這個原因吧。下面我簡略介紹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中國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為儒釋道三家,而佛教的興起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所以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中國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靈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孔子》這部書主要是闡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孔子》一書講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義,禮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與當時的政治現實。而我所說的僅僅是孔子對人在不同年齡段該做的不同事情與不同心態的劃分。當然《孔子》一書博大精深,區區千字必是言之不盡,所以我只選擇了其中一部分述說。

  由於本次閱讀略顯倉促,且文言文字言簡意深,我沒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書,不過經過多次閱讀,我相信我會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5

  讀《孔子》之後,對孔子加深了了解,使我回顧,讓我思考。歷代封建統治者,“總是重新塑造孔子,使之成為維護禮治秩序的精神支柱。”“用種種粉給他來化妝。”還有後代的腐儒,在孔子的天空散佈了暗雲,這不能歸罪於孔子,要打擊的是這些物件,不應打擊孔子本身。當然,聖人也不免有時代與階級的限制,不能要求《論語》每一句話,都完全正確。過去有一種階級分析,把孔子歸屬於奴隸主。愛人是愛奴隸主階級,因此孔子便一無是處。這實在是一種教訓,學術可以反正探索,但是不能不尊重科學。

  另外是關於對傳統文化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問題,誰都明白要保持批判的眼光,不取國粹主義,也不取歐化主義現代化不等於歐化。所謂黃土色的土文化,不一定落後,蔚藍色的海文化,不一定先進。要科學地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孔學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位置。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有它的潛力和活力。事實證明,它不是可以輕易打倒的。而需要重視它。我們不能摒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也不能死守排除現代化的傳統文化。

  要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繼承改造傳統文化,在這基礎與立場上,吸收、消化外國的優秀文化有機地融洽為一體,藉以發揚中國特色的文化主體性。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6

  凡是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對孔子發出由衷的讚歎,讚歎他高貴的品質,讚歎他博學的才能,讚歎他廣泛的知識和高尚的情操……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博學多才的人主要是因為他有謙虛的美德,他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才是聰明。孔子就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向他人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人。當他取得了成績後,仍然不滿足,繼續向他人請教。就是因為他有那麼端正的態度,才讓自己的名聲漸漸地大起來,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孔子之所以能為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都來自於他的勤學苦讀。孔子出生貧寒,很早就失去父親,他被迫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然而他沒有被困難壓倒,反而使他更加刻苦地學習。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堅辛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到最後孔子終於成為了一位世界聞名的教育家。

  透過讀《影響世界的人-孔子》一書後,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人越是身處逆境越要發奮努力,那麼那些逆境或阻力便會成為動力。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時代更加應該學會珍惜,學會感恩,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祖國!回報老師!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7

  老師讓我們學習《論語》,在所有論語裡,有一則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觸的一側論語,那便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這則論語是說:經過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一個落葉的。它告訴了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環境的磨鍊,才能更加體現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幫母親拾柴火,夥伴們陪著我一起去。可那些樹枝卻是長滿了尖刺,朋友們時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難遭厄運,被扎出一道道傷口。漸漸地,夥伴們放棄了,便勸我陪他們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滿頭大汗的母親,咬了咬牙,一口回絕朋友,又埋頭幹了起來。

  下午回到家裡,媽媽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誇獎了我。那時的我,手上的疼痛依舊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悅。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逆境。逆境中的掙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難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磨鍊自己。

  古人有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這個社會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別人就會超越你,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我們應該學會磨鍊自己,不管條件怎樣惡劣,環境怎樣艱苦,我們都應堅持下來,做一棵不懼“歲寒”的“松柏”。

  風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憑他的摧殘擊打,我們都要逆風飛翔。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8

  書是我的最愛,我每天都看,我有兩百多本書,可最值得推薦的書,還是這本古香古色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書。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聽孔子講話和孔子與時人、弟子談話時作的筆記,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這本書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讓我覺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以後,按一定時間溫習它,不是很快嗎?

  讀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我明白了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追上了還會擔心失去它。也就是學習完要定時複習,不然會丟失它。

  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取長補短。

  讀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愛好。千萬不能被動學習,否則只能事半功倍。

  《論語》裡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雖然還有很多沒讀,但我已經被它吸引了,我堅信,他對我未來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同學們,這就是我強力推薦的一本書——《論語》。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9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裡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於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讀後感200字4

  今天我看了《論語》中好幾段,下面,我來說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義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向他好的方面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應該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要謙虛,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想他的優點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相得宜彰。比如說:我們班的某些同學的學習不好,但他的體育好,畫畫的好,就應該向他這方面學習。某些同學體育不好,但學習好,寫字好。向他寫字,讀書學習。我的跳繩跳得好,琴彈得好,但是膽子小,不敢上臺朗誦,應該向膽子大的,聲音大的同學學習。及時改掉自己的缺點。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0

  《論語》一書的真諦必須精讀細解,但我的時間和學識都有限,只能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發,談一點感想。仁“仁”是什麼?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裡散步時突然發現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牆外出。但他只是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過了一會兒,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小和尚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時,頓時驚慌失措。但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這便是“仁”。平和《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孔子曾讚賞他的學生顏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之所以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是因為他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人際交往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並不贊同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1

  讀了《論語》一書之後,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論語》教會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許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信而這自信過了“度”變成了驕傲,自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們高高的抬著頭,自信滿滿的樣子,從不輕易向別人請教問題。

  《論語》中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默爾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充分的表現出了孔子的謙虛。

  根據史實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曾向頑童請教問題。可見,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博學的孔子,還需新的向別人求教,謙虛地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那麼,驕傲自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透過對《論語》的學習領悟出什麼道理,低下高傲的頭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透過學習《論語》,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謙虛的內涵。

  《論語》不愧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我聽說現在臺灣流行一種“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論語》,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論語》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從小學習《論語》,能夠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這並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認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華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國家,反之,德行不夠只能是禍害。

  讀過《論語》,我更加覺得德行的重要,培養好的品德,學會做人,謙虛,不自滿。這樣不但自己,對國家也是一種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多讀一些像《論語》這樣的書。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2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應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用心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3

  我喜歡經常翻閱家裡的《論語》,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對我的感觸十分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必須是先抬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裡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瞬即逝。

  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這天就變成了昨日。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後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厭惡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一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間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4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經典。今天,我就來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老師的言行編寫的。這本書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些名言警句,直到現在還在鞭策著我們。

  孔子有個故事:孔子的學生顏回給大夥兒煮粥。顏回煮好了粥,揭開鍋蓋,有粒灰塵掉進了鍋裡。他想:扔了灰塵會扔掉很多米。而這粒灰塵,誰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塵和米。孔子看見了,心想:平日裡我教他的禮節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顏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給老師。孔子說:“我剛夢見了神靈,第一碗粥,要先給神。”顏回聽出了話裡的意思,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顏回道了歉。孔子這種知錯就改的態度,我們應當學習。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論語》裡有一句話“言必行,行必果。”現在這句話用於表揚。但是如果背了後面的話,你就懂了。這句話連起來是“言必行,行必果,鏗鏗然小人哉。”這其實是一句批評的話。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聽信,一定去做,沒有正義感,不區分正義和邪惡的人,真是個小人。

  最後我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經典瑰寶成為每一位中國人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把它放在心靈房間最顯眼的地方時常拿來擦拭。這樣,中華經典才會世代傳承,中華民族昌盛久遠。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5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於窗前。悄然翻看,彷彿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嫋嫋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情,但為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心壓抑著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後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讀完《論語》這部書,我從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6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7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執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鑽研《論語》多年,然後帶著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評價極高,說孔子的這幾句話“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縱觀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樣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提高道德修養。

  在開篇,孔子首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很重要,二是在學習中要講究方法,即時常溫習和實踐,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學習永遠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人是群居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群體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層次相近、心靈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師,所以,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則是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對於別人的不理解不去惱怒和怪罪,體現的是君子寬以待人的大度風範,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恭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來,是金子終會發光。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19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有人說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可他的弟子卻說“仲尼不可毀”。孔子那一聲又一聲的子曰,難道沒有時時刻刻的點醒著我們嗎?每讀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儀容偽善,幾乎就不具備仁了。我想仁德難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備的品德嗎?花言巧語和儀容偽善都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做的行為,所以幾乎沒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為了奪得女生的青睞而用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去騙取他人的感情,這應該是喪失了他們自身的仁德。更勝者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去獲得高收入,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可能他們只是動了動手指,說了幾句好聽的話就得到了別人的信任,這就是所謂的網路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單純的就是詐騙人為了謀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嚴懲。而受害人呢,就是防範意識太差才導致上當。

  可是誰也沒有想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麼時候被人們都都丟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無情踐踏,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把他撿起來。而孔子將他寫下來一遍又一邊的警醒著人們不要丟失這些曾經人們所重視的高尚品德,我問要將這些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將被人們扔在地上無情踐踏的東西撿起來!

  孔子語錄優秀讀後感 篇20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為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為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