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閱讀練習及答案翻譯
《五人墓碑記》閱讀練習及答案翻譯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諡褒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餘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選自《五人墓碑記》)
1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斥罵
B、素不聞詩書之訓訓:訓練
C、視五人之死視:比較
D、人皆得以隸使之隸:像對待奴僕一樣
16、下列句子中“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
A、苟以天下之大
B、均之二策
C、因人之力而敝之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17、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談笑以死”“顏色不少變”等寥寥數語形象地描繪出五烈士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B、閹黨“不敢復有株治”、大閹“投繯道路”等敘述從側面彰顯出五烈士鬥爭及犧牲的重要意義。
C、“斯固百世之遇也”是對五烈士受人敬仰的感慨和高度評價,這表明他們比周順昌還要榮耀。
D、選文敘議結合,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層層深入,闡述了五人之死的積極意義,點明瞭文章中心。
【答案】15、 B 16、 D 17、C
【解析】
【15題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題中B項,“訓:訓練”錯誤,應為“教導”“教誨”的意思。故選,B。
【16題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重點記憶考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還要重點記憶課本中的經典例句。命題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課本中的,一句語段中的,如果課本的不熟悉根本無法作答。答題時首先明確課本的虛詞含義,然後把課本中的帶入到文字中的句子當中,看是否通順。題中D項和例句,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詞;B項,指示代詞,這;C項,助詞,的。故選D。
【17題詳解】
此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定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找到細微差別,題中C項,“比周順昌還要榮耀”錯誤,無中生有,文中沒有依據。故選C。
【點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同時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詞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譯,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
參考譯文:
然而,當五個人臨刑的時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著中丞的名字罵他,談笑著死去了。砍下的頭放在城頭上,臉色一點也沒改變。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下五個人的頭並用木匣裝起來,最終與屍體合到了一起。所以現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唉!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做官的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中國之大,能有幾個人呢?但這五個人生於民間,從來沒受過詩書的.教誨,卻能被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也不回頭,又是什麼緣故呢?況且當時假託的皇帝的詔書紛紛傳出,追捕同黨的人遍於天下,終於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抗擊,使閹黨不敢再株連治罪;魏忠賢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於立刻發動,直到當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賢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說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由此看來,那麼如今這些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有的脫身逃走,不能被遠近各地所容納;也有的剪髮毀容、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何處的,他們那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輕重的差別到底怎麼樣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義顯露在朝廷,贈給他的諡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後享受到榮耀;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座大墳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過這裡沒有不跪拜流淚的,這實在是百代難得的際遇啊。不這樣的話,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人人都能夠像奴僕一樣使喚他們,又怎麼能讓豪傑們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發他們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就為它作了這篇碑記,也用以說明死生意義的重大,即使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於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