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一塊聚光鏡現代文閱讀答案
人生需要一塊聚光鏡現代文閱讀答案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需要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有助於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知識點。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需要一塊聚光鏡現代文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①最近,朋友圈裡流行一個小遊戲:七分鐘內,連續寫出數字1到300,不能停頓,也不能塗改。這道源於一所大學自主招生的考題,看似簡單無奇,卻難倒了不少參與者。手寫著寫著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數字寫多了,就覺得煩躁,一煩躁就寫錯了遊戲雖小,卻折射出了大多數人面臨的現實症結專注力的喪失。
②日光不經透鏡屈折,聚於焦點,絕不能使物體燃燒。人的一生,同樣需要一塊聚光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讀書經歷,花時間把一頁讀通讀透,比囫圇吞棗地讀好幾本書,更有收穫。的確,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對層出不窮的誘惑,三心二意、淺嘗輒止、眉毛鬍子一起抓,縱然能力再出眾,也難免跌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方能百鍊成鋼。
③孟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有一位名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兩位徒弟,一位徒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認真聽弈秋所講的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雖然人在聽講,心思卻在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最終,學成之後,水平遠不如前者。師出同門,卻有高下之分,與其說是智力不同,毋寧說是專注有別。正如哲人所言,達到敏捷的方法在乎專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攬許多事務。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須力有所精。
④很多時候,人們很難專注於一件事,從表面上看,是外物紛擾、誘惑太多,其實不然,根由還在於心不靜。明代大儒王陽明曾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岩石中的花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樣一番對答,也啟示我們:心有所主,哪怕紛擾再多,也不會亂花迷人眼、浮雲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都無需外界干擾,自己首先便難沉住氣,更別說專注一事上下求索了。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⑤當然,專注絕非是要讓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域性才有價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說,專注在本質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當的慾望。兵法有云:守少則固,力專則強。對於每個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兩萬小時理論,也就是經過兩萬小時鍛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卓越。兩萬小時,看起來很長,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兩個小時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寧靜、抵抗不住外界的波瀾,東瞧瞧、西望望,別說一兩個小時,一兩分鐘都會成為奢侈。多幾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幾分古井不波般的從容,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在歲月的畫布中,書寫下屬於自己的痕跡。
⑥有人說: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世界嘈雜,我們無法避免;但內心的專注,卻可由我們自己把握,不是嗎?
1、文章以遊戲作為開頭,有什麼作用?(2分)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2分)
3、說說文章第③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3分)
4、第⑤段能去掉嗎?結合全文說說理由。(2分)
答案
1.(2分)以遊戲開頭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本文的論題;作為論據論證觀點。
2.(2分)人生做事需要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如果寫人生需要聚光鏡得1分)
3.(3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答出1個得0.5分,答出兩個得1分,答全得2分)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須力有所精。(1分)
4.(2分)不能去掉。第⑥節論述了專注是建立在心有全域性分清主次的基礎上的,是對中心觀點的補充(1分),使得本文的論證更加嚴密(1分)。
文學作品閱讀答題技巧
1.打破現代文閱讀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觀點。
2.緊緊抓住文中的`一些帶有提示性的詞語,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總結性的較理性的詞語,如思想、意識、現實主義、浪漫氣息、奧秘、象徵等。來具體推斷其理性內涵和層次含義。
3.現代文閱讀的核心是“概括”內容,這一點解決的辦法。就是在閱讀的段落內,以句號為單位,每一句概括一個意思,分條列出,不要被有些題目的“意思”“作用”“好處”所迷惑。談“作用”“好處”“意義”,也要依託內容去淡,不可簡單地說“強化了主題,深化了中心,增強了效果,十分生動形象”等詞語,就應付了事。
4.多答。因為現代文閱讀字數逐漸放開,那麼多答一點,就會多得分。況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兩點:(1)分條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數多的題,答案要與分數一致,即6分題。答3個小點即可。(2)答案不要重複或從反面去說,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寫的語言。
文言文閱讀答題套路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麼去讀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瞭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絡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徵、闢、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餘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題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