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吃草與吃肉》的閱讀答案

林語堂《吃草與吃肉》的閱讀答案

  吃草與吃肉

  林語堂

  近來在編纂一本中文字典,覺得心情平靜得多,省了多少是非。因此感覺做學問工作如吃草,做文人時論如吃肉。

  編報紙,做時 論,平時事,正人心,息邪說,比較含有人與人之接觸,必有仇敵。做學問,做考證,考經史。編字典,自然而然少是非,而且自有其樂。尋發真理,如牛羊在山坡 上遨遊覓食。兩種工作都重要,但須各憑其性情而行,不能勉強。這個意思,可擴而充之。世上只有兩種動物,一為吃草動物,包括牛羊及思想家;一為食肉動物, 包括虎狼及事業家。吃草動物只管自己的事,故心氣溫和善良如牛羊;吃肉動物專管人家的事,故多奸險狡黠,長於應付、籠絡、算計、挾持、指揮……前者,學人、發明家等,只對學理事物有興趣,而在社交上卻常要羞羞答答;做委員,喝聽差都不大行。後者如劉邦、朱元璋一類英雄豪傑,用兵用將,料事如神,而對於子曰詩云,一聽便頭疼,糊里糊塗。

  食肉者搏擊食 草者,食草者也常藐視食肉者。思想家一方羨慕事業家,一方又看不起事業家。世間食肉之徒,偶爾讀兩本書,就在書中覓黃金屋、顏如玉、鍾重祿,哪裡是真正懂 得食素之味?學問興趣他們是不懂的。偶爾出洋,偶爾留學,第一目的就是看準學位頭銜。他所讀的政治法律及大學管理法,可以讓他回來當議員委員,高官俸祿, 養父母,給妻子,並不是在研究政治學說學問上做工夫。

  袁中朗描寫此種人心理極好。“吏趣者,其人未必有才,但覺官有無窮滋味,愈勞愈俠,愈苦愈甜,愈談愈不盡,不窮其味不止。若奪其官便如奪嬰孩手中雞子,啼哭隨之矣。”(《與張幼於書》)此語便含食草者對食肉者的譏笑。

  我想這類專管別人家事的工作,其意義還在一個木匠做一個木盒之下。但是不讓食肉者管別人家事,他心裡就不高興。食肉者也輕鄙食草者。“議論空疏”“闊論高談”“咄咄書空”是文人之罪。而文人也常有令人輕鄙之處。

  食肉者對文人表示輕鄙,非搏擊文人時,而是秦莽文人時。此種秦莽文人,我想仍不是真正讀書種子,是借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還應該歸入食肉類去。他們一旦得意,仍善於互相傾軋,弄權舞弊,作威作福,恃勢凌人。

  “文學無用”之說也是對的。革命是乾的,不是談的。打虎就得上山,站在高樓綺窗前高唱:“打啊!打啊!”我 總覺得滑稽。聲勢愈兇猛愈形其滑稽。他為什麼不上山去?我老是問。所以高談革命者,我根本就把他歸入食肉之類,他是以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站在綺窗前而喊 打虎之人,笑別的.站在綺窗前而不喊打虎之人,那叫做滑稽。站在綺窗前而不喊打者,笑別的專在起床前喊打虎者,那叫作同情的幽默。他好像說:你只能喊打,而 我充其量也只能喊打,你我都只能喊,然而喊是無用的。打而不喊者上上;打而且喊者次之;不打亦不喊者居中,有自知之明;喊而不打者中下;自己喊而以罵別人 不喊者為能事者,斯為下矣。

  (選自《宇宙風》第14期,1936年4月,有刪改)

  16.文中的“食草者”和“食肉者”各有什麼特點?請簡要概括。(6分)

  17.“食草者”和“食肉者”怎麼看待對方?(6分)

  18.請簡要概括最後一段的論述思路。(6分)

  參考答案

  16、食草者:心氣溫和良善;對學問有興趣,不善社交。(3分)食肉者:多奸險狡黠;有才幹,世故,不喜歡讀書,對學問不感興趣;心理很好;重名利。(3分)

  17、食肉者搏擊食草者,也常輕鄙食草者;(3分)食草者羨慕食肉者,也常藐視、譏笑食肉者。(3分)

  18、首先指出“文學無用”是對的;(2分)接著用比喻論證論述做文學(空頭革命家)如見老虎只喊不打一樣沒有實際效果;(2分)最後總結對革命的幾種態度,嘲諷“光喊不幹還罵不幹也不喊”行為的可笑。(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