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性的分析方法(節選)閱讀及參考答案

論知性的分析方法(節選)閱讀及參考答案

  論知性的分析方法(節選)

  王元化

  我們習慣把認識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性的,另一類是理性的;並且斷言前者是對於事物的片面的、現象的和外在關係的認識,而後者則是對於事物的全面的、本質的和內在聯絡的認識。這樣的劃分雖然基本正確,但也容易作出簡單化的理解。因為它不能說明在理性認識中也可能產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認識上的效能就是如此。

  康德曾經把認識劃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種,後來黑格爾也沿用了這一說法。我覺得用感性—知性—理性這三個概念來說明認識的不同效能是更科學的,根據我的淺見,馬恩也是採用知性的概念,並把知性和理性加以區別。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我如果從人口著手,那麼這就是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經過更切近的規定後,我就會在分析中達到越來越簡單的概念;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達到一些最簡單的規定。於是行程又得從那裡回過頭來,直到我最後又回到人口,但是這回人口已不是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而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係的豐富的整體了。”從這段話看來,馬克思也是運用了感性—知性一一理性這三個概念的。

  認為藝術作品一切都必須從主題出發這種來自知性的觀點是對藝術的最大誤解。藝術作品必須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情志,但是作者一旦使他的作品的任何部分,包括每一細節,都從主題出發,都必須作為點明主題思想的象徵或符號,那就必然會引起尊重感情的讀者應有的嫌惡,他將會指摘這種作品和評論者按照這種理論對於某些優秀之作所作的牽強附會的分析。文藝作品固然要表現生活的本質,但是它是透過生活的現象形態去表現生活的本質的。因此,文藝作品不能以去粗取精為藉口捨棄生活的現象形態。相反,它必須保持生活現象的一切屬性,包括偶然性這一屬性在內。甚至像黑格爾這樣認為哲學的任務就在於掃除偶然性揭示必然性的理論家也說,偶然性在藝術作品中是必要的。

  人物性格必須有一個主導的情志(如哈姆萊特的復仇、夏洛克的貪吝等),但是這種主導的情志不能是唯一的'、單線的,儘管它是人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三國演義》,有作家把以上這些寫法總結成這樣幾句話:“一個曹操有多副面孔,看來似乎矛盾,但聯絡著每一特定的場合,卻又真實可信。這多副面孔構成曹操的性格,曹操就立體化了,活起來了。”遺憾的是有些文藝評論者只能按照黑格爾所指摘的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作家的知性原則去評長道短。他們和普希金相反,把莫里哀的慳吝人看得比莎士比亞的夏洛克更合乎藝術法則。普希金認為慳吝人只是慳吝人,而夏洛克的性格卻是活生生的。夏洛克的主導情志固然也是吝嗇,但同時他愛女兒,對作為猶太人所受到的歧視和侮辱滿懷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豐滿的、複雜的。

  12.下列有關“知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知性在認識上的效能就是如此”是說採用知性概念可以彌補理性認識的不足。

  B.使用感性——知性——理性這三個概念說明認識的不同效能,這樣更科學更合理。

  C.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認識的歷程時都曾使用過知性的概念。

  D.知性的觀點認為,藝術作品一切都必須從主題出發。

  E.有些文藝評論者按照黑格爾的知性原則對藝術作品中的人物評長道短,這令人遺憾。

  1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人物性格應有一個主導情志,主導情志的展示應是多角度多側面的;另一方面,人物性格又必須是多方面的,必須具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獨特個性。

  B.一個曹操有多副面孔,看來似乎矛盾,但這正構成曹操的豐滿性格。

  C.復仇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主導情志,但在眾多讀者眼中他不僅僅是一個復仇者形象。“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

  D.莫里哀的慳吝人和莎士比亞的夏洛克同是聞名於世的吝嗇鬼典型。與有些文藝評論者不同的是,普希金認為前者比後者更合乎藝術法則。

  14.根據第2段劃線部分的文字,寫出馬克思對下面三個概念的解釋。(4分。每種解釋的答案不超過20個字)

  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認為用知性認識分析藝術作品和人物性格可取嗎?結合全文,概括幾點理由。(4分)

  參考答案:

  12.A.E.(A.見第1段,根據文意,這句話是說知性認識也可能產生片面化的缺陷。B.見第2段第2行資訊。C.見第2段前三行資訊。D.見第3段第1句。E.見第4段5、6行資訊,知性原則是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作家持有的,是黑格爾所指摘的。)(3分)

  13.D.(依文意,應是後者比前者更合乎藝術法則。A.對文字最後一段文字相關內容的概述。B.對A項分號前文字的舉例分析。C.對A項分號後文字的舉例分析。詳見第4段)(3分)

  14.感性:對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的認識。

  知性:在分析中達到一些簡單的規定。

  理性:具有許多規定和關係的豐富的整體的認識。

  (答對1點2分,2點3分,3點4分。意思對即可)(4分)

  15.不可取。(1分)理由:①知性認識可能產生簡單化、片面化的缺陷;(1分)②藝術作品必須保持生活現象的一切屬性;(1分)③人物性格的主導情志不是唯一的、單線的,而是豐滿的、複雜的。(1分)(4分。意思對即可。答“可取”不給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