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精選5篇)

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精選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徵文了吧,徵文要求文面整潔乾淨,書寫端正美觀,字型清晰規範,標點準確無誤。為了讓您在寫徵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1

  家,是一個給於人溫暖的地方。家是一個避風的港灣,家是一個給迷途之人指明方向的地方,但,儘管家再好,再溫暖,但是有句老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是家因為沒有規矩而變得一團亂糟糟,那麼這樣的家還會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給迷途之人指明方向的地方嗎?所以,綜上所述,適當的制定家規是必要的,制定家規其實就是在家庭裡形成一個統一的道德標準。所以說,一個良好的家規可以幫助在家庭中的成員更好地學習一些人生的道理跟做人的道理!

  這是一件很長時間以前的事情了。暑假時,吃好晚飯,事先與朋友們約定好晚上在小區門口見面的我,已經顧不得告訴自己父母一聲出門的訊息,便直接打開了門,騎上我親愛的“小飛鴿”一路狂飛。夜涼如水,路燈時亮時暗,使人毛骨悚然。都我還是按時到達了約定地點,與小夥伴們愉快的玩耍了起來。時光似水,時間在手指縫裡悄然而過,轉眼,夜已深沉。小夥伴們已離開大半,此時的我,也開始擔心起來:母親看到了我不在,會不會擔心呢?於是我告別了小夥伴,騎上了我的“小飛鴿”以十萬火急的速度趕回家中。小區裡空無一人,燈光昏暗,但在我快到家的時候,我看見了一縷燈光從我們家的視窗處傳出——啊!父母還沒睡呀!我收好了腳踏車,忐忑不安的走上了樓,一進門,便與母親那擔心的眼神,父親那嗔怪的眼神撞擊到了一起。果不其然,迎接我的是一頓“雪菜肉絲”,“你去哪兒了?怎麼這麼晚才回來?”這是父親的聲音。“是呀,出去前一定要告訴我們一聲呀,免得讓我們擔心!”這是母親的聲音。“你媽說的對!真是的,你怎麼一點也不讓我省心!”“天天在外面玩,也不知道寫寫作業,暑假已經過去大半了!”

  從此,為了不讓我的父母擔心,在我出去與朋友會面之前,都不忘提醒父母一聲:“媽,爸,我出去了!”以後,當我聽見父母在他們的朋友面前,滿面紅光的誇讚自己的兒子時,我都不禁笑著,回憶著,回憶著母親那擔心的眼神,與父親那嗔怪的眼神,他們都使我受益無窮……

  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2

  “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聽到這句俗話,我產生了疑惑:家風和家訓是什麼意思呢?查閱相關資料,我終於弄懂了什麼是家風和家訓,家風和家訓,說白了就是每個家庭的傳統風尚,是一個家庭的門風。家風和家訓是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的優良傳統的傳承方式。家風和家訓是我們的一位導師,它教給我們做人做事的準則,讓我們明白了一些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

  今年過年,父親就為我們制定了一份全體家庭成員都要遵循的家訓:誠實做人。說起誠信,我還有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要講呢!有一次我在學校裡和同學約好了,週末一起去圖書館看書。本來我們都設想的挺好的,一起到圖書館的,可是,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好像非要跟我們作對一樣——天空中烏雲密佈,黑壓壓的,好像隨時都要下雨了。這時,我心裡十分矛盾:“到底去不去呢?如果去的話,要是下雨下的很大就會淋雨呢?不去的話,同學們肯定會說我是一個不守信用,不講誠信的人。到底怎麼辦呢?”媽媽看到我焦慮的神情,走了過來,問:“心悅,你怎麼了?好像有心事啊!告訴媽媽,也許媽媽能幫你解決呢!”我把情況和心裡的矛盾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媽媽。媽媽剛聽我說完,就馬上嚴厲起來,對我說:“心悅,難道你不記得了嗎?誠信做人,是做人的準則,如果你不遵守約定去圖書館。那你就是一個不守誠信的人,《曾子殺豬》的故事你聽說過嗎,透過這個故事就說明了人是要講誠信的,要信守承諾。現在約定的時間快到了,你快點拿把傘去吧!”聽了媽媽的話語,讓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誠信,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家風“誠信做人”的意義。雖然那天下雨,有幾個同學沒有來,但是我卻跟他們不一樣,我做到了誠信,沒有違揹我們家的家訓。

  雖然有人說“誠信是金”,但是,我覺得誠信比金子更加的寶貴,誠信是無價的,是不能用有價的東西來衡量的。因為誠信將成為你人生不可多得的的財富。孔子也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也向我們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誠信,這是做人基本的準則,我定要誠信伴我一生,成為我的座右銘,和我形影不離。家風家訓,它們就是一種美德的傳承,讓我們傳承家風家訓,讓美德的種子在每個家庭生根發芽,讓美德的大樹直立神州大地吧!

  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3

  當好優良家風傳承人說起這家風家訓,聽老一輩們講,勤儉節約可是我們家代代相傳的傳家寶。雖在21世紀的今天,物質條件相較於老一輩們那時的生活的條件好太多,但是我們全家人仍然謹遵傳家寶的教誨,從不鋪張浪費。勤儉節約的家風,源於我的祖輩,尤其是我已過世的爺爺。聽媽媽說,爺爺的一生坎坷。七八歲時便給地主家放牛,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法,使他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從此,爺爺就把這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播種、耕種、收穫,樣樣精掐細算,捨不得浪費一滴糧食。直到過世時,還依舊恪守著節約的美德。爺爺曾教育我: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以前艱苦的生活。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爺爺雖然不在了,但勤儉節約的精神永遠存在我心中。

  爸爸媽媽這一代便傳承了爺爺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節約不僅只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完電腦或看完喜歡看的電視劇後不關閉電源,是一種罪過;不隨手關閉水龍頭,放任水龍頭中的水流,似乎就是犯了彌天大錯;還能穿的衣服扔掉就是罪惡滔天。像麵包這樣的零食就好像是奢侈品一般,從來不會出現在我的家裡。我曾無數次抱怨爸爸媽媽的摳門,爸爸媽媽總是笑而不語。長大後才明白爸爸媽媽的做法,其實是一種勤儉家風之美。在爸爸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勤儉節約彷彿是一股無形的力量一般,早已深入我心。每當我浪費之心開始作祟時,我總能記得爸爸媽媽的教誨與爺爺那句語重心長的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作為勤儉節約家風的傳承人,更應把勤儉節約的美德發揚光大。我因此大聲倡議:讓節儉成為習慣,讓節儉成為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肩負發揚這一美德的使命,讓節儉深入人心,讓我們一起當這優良家風的傳承人!

  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4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博大精深,為世人驚歎。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不僅僅是文化知識,也有老師和家長的禮儀教育,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我們今天對文化和禮儀的傳承。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每個中國人、每個家庭良好的家規、家訓的傳承。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規矩,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員,遵守家規,遵守國法,傳承文化禮儀。

  一、言傳身教,做好自己。

  對於從小在農村裡長大的我來說,禮儀規矩伴隨著我的成長,小時候,父親母親種地總是很忙,平時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在一起,爺爺是村裡生產隊的老隊長,幹事很有原則和風格,一直教育我要專注、認真、刻苦、努力等等,記得爺爺說的最多就是“做自己的事,不要左顧右看”,真的很受用。

  小時候貪玩心很重,但是爺爺從來不吵我們,而是帶著我們去下地幹活、看著我們玩耍,他雖然嘴上說要我們怎麼怎麼幹活,但是實際上他從來不催促我們,每次他都很專心的幹自己的活,一直不停歇,我們雖然貪玩,但是還是耐著性子跟著做,慢慢的我們也就學會了爺爺的習慣,專心做完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再去考慮其他的事,萬事講究有始有終,不做無頭之事、不丟無尾之業,做好自己。

  二、百善孝為先

  中國自古以來,孝道被世人尊崇,縱觀歷史上下幾千年,忠和孝是眾多家庭的優良傳統,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崇長輩,是自古留下的優良風氣。在我的家裡,亦是如此,父親是村裡出了名的孝子,在我的印象裡,父親從未與爺爺頂過嘴、鬧過彆扭,一方面是因為父親尊重爺爺的說法和做法,另一方面也與爺爺英明果斷、眼光獨到、考慮事情比較周到等等優點是分不開的。

  小時候家裡有個習慣,不管早餐、午餐、還是晚餐,每頓飯大家都是在一起吃,但是不論哪次吃飯,人不到齊是不會開飯的,而且盛飯的時候,第一碗飯只能是爺爺的,這是家人的相互尊重,也是我們感受家庭教育的開始。每次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起忙碌,我和弟弟撐桌子,父親、母親盛飯,然後我們姐弟三人去端飯,每次吃完飯由我們姐弟三人收拾,最後奶奶洗碗,我們去上學,父親母親爺爺下地幹活,每天都是這麼溫馨和睦。小時候,家裡比較窮,很少吃肉或者吃水果,記得有一次,父親從北京打工回來,帶了一隻烤鴨,兩個菠蘿。我和弟弟看著吃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父親開啟烤鴨的時候,我和弟弟一直在商量,一人一個鴨腿,但是父親並沒有給我們拿鴨腿的機會,他先挑了最好的一塊肉和一個鴨腿給了爺爺,然後把另一隻鴨腿給了奶奶,奶奶沒吃又給了母親,我和姐姐、弟弟看著,哇哇的哭了起來,爺爺和母親要把鴨腿給我們,當時被父親阻止了,父親說:好的東西要先給長輩,孔融讓梨的故事你們忘了麼?我和弟弟儘管點頭,但還是一直哭,雖然最後兩個鴨腿還是被我們給吃了,但是從這個小事我們可以看出父親的心理,骨子裡的孝比表面的孝要難能可貴,那是父親的第一反應也是第一考慮,我自認做不到父親那樣,現在時不時還跟父親拌嘴,想想真的慚愧。

  父親對爺爺的尊敬一句兩句是說不完的,點點滴滴的事情很多,每次家裡幹活,父親總是挑最難的,最累的,讓爺爺只是打打助手,比如家裡的旱廁每到清理時候,總是父親一擔一擔進行清理;每次春種,忙到晚上才回的只是父親,他從不讓爺爺太累;收麥時候,每次拉回家,總是父親一袋一袋扛進屋;每次中午打場的`時候,也總是父親中午在碾場,他總讓爺爺回去午休。類似的事情真的舉不勝舉,但是每次父親在忙的時候,最牽掛父親的還是爺爺。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這一點在父親和爺爺身上解釋的淋漓盡致,也對我門的成長和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導。

  爺爺去世的時候,父親還在南方打工,得到訊息,他立馬連夜趕火車回家,一天一夜沒有吃飯沒有喝水,到家後,能看到父親那明顯紅腫的雙眼,大包小包的行李,父親在院子裡扔下所有東西,跑進堂屋跪在爺爺棺前嚎啕大哭,在我的印象裡,父親是堅強的,所有重活累活都是他一人扛起來,所有的重擔都不曾低頭服輸,但是那天父親哭的像個孩子。在他的眼裡,爺爺奶奶以及我們是他的牽掛和信念,像大多數父親一樣,給家人一個好的生活條件是他最大的心願。那天父親跪在爺爺棺前久久沒有站起,任誰都拉不起來,最後父親艱難站起來,走進奶奶屋裡,又跪在奶奶床前磕頭,奶奶伸手一直抹眼淚,拍拍父親的肩膀,沒有說話。父親先是責怪自己,假如在家也許爺爺的病就可以及時得到治療,隨後說了讓我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話,他說:父母在,不遠遊。是的,任何時候,家人永遠是最大的牽掛,父親說到也做到了,從那時起一直到三年後奶奶去世,父親再也沒有出過遠門,為奶奶盡孝,也彌補了對爺爺去世的愧疚。

  三、學著去做,相信自己

  在我的家裡,從小爺爺就教育我們要多動手,主動去幹活,鼓勵我們去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或者跟著他們幹農活,而且不顧慮我們會不會犯錯,用爺爺的話說就是:啥也不讓做,最終啥也不會做。是的,爺爺說的對,要敢於嘗試,主動做事,才回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家人吃飯總在一起,每次端飯,其實奶奶都是很擔心的,比如碗太燙了、廚房路不好走啥的,總是不放心,而父親和爺爺不一樣,他們鼓勵我們去端飯,並且告訴我們不要怕,相信你可以的,但是擔心的事還是發生過,有次姐姐端碗的時候轉身碰到牆上,掉地上摔碎了,當時在正月裡,是不能破碗的,當時姐姐也被燙著裡,一直哭,爺爺一直勸她:沒事的,破了一個碗而已,奶奶是一直埋怨爺爺讓我們幹活,但是爺爺總是笑笑說:幹了以後才會幹,出錯了以後才會更小心。母親拉著姐姐去換衣服洗手,吃完飯爺爺就去集市又買了一個碗回來。小時候碾場都是用拖拉機,我剛上小學的時候就會開拖拉機,這要得益於父親和爺爺的鼓勵,他們總是讓嘗試,我開始學開拖拉機的時候,父親就坐在車上看著,當時腳都夠不著離合器,都是站著開車,現在想想是比較危險的,放在現在的孩子身上是肯定不會讓去學的,但是當時就是那麼一點點學會了,當時會開拖拉機我覺得相當自豪,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信心得到相當的滿足,做其他的事也自信滿滿。

  上學時候,老師和父母也教了我們很多道理,比如: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要獨立完成,今日事今日畢,不可馬虎了事,不可依賴父母,不可無故拖延;要吃飽吃好,保證全面營養,不可挑食厭食少食;要尊敬師長,見到老師、長輩、熟人要主動熱情打招呼,不可視而不見見而避之;要團結同學,要有愛心有同情心,不可以大欺小,不可歧視弱者,不可嘲笑殘疾人或者成績差的同學;要學會感激,感激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父母,感激一切曾經關心過愛護過支援過幫助過的人,要珍視社會和自然中一切真實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憎恨虛偽、醜惡的不良現象,不可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等等。雖然知識和禮儀一起學習,很多道理都在書本知識裡有學到,但是沒有在現實生活中來的實在和有意義。在我的家庭生活中,爺爺和父親是言傳身教的例子,平時話語不多,但是道理卻很多。比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舉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緩;言語要誠實,毋欺妄躁率;內外親族,無論尊長同列,皆當以禮接之。毋得簡傲笑謔,不恭不敬;交友,所以輔德也。須親直諒、多聞者,遠便僻、柔佞者等等。這些書本上的道理爺爺肯定是不理解都是啥意思,但是確實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行動詮釋裡這些語句的意思,讓我受益終身。

  無規矩不成方圓,生活裡,人生哲理很多,但是能詮釋的人卻很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在學習和模仿的過程中進行的,好的家風能使孩子鍛鍊為人處世的良好態度,好的家規能使孩子養成拼搏進取的堅強信念,處變不亂,臨事不慌,端莊正直,刻苦圖強,是每個人努力的方向。

  培養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徵文5

  中國曆來特別重視家族傳承與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許多家訓,甚至是今天個別有名望的大家族依舊延續著祖上的諄諄教導,一經提起這些家風、家訓來聊聊時,自然會別有一番滋味和特別自豪的情感。

  記得小時候每每外出時,父母會百般叮嚀:緊睜眼、慢張口、謙虛謹慎、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如此云云。父母的這些教育使我領悟到的無怪乎是:謹言慎行、為人低調。這些教導的話語雖不大氣,但也相當的適用中肯,在普通民眾間為人處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處的。每當穿梭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處時,不經意間就會看到“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匾額。儘管房屋已是老舊簡陋,但有了這些穿越歷史的家訓,才更能顯示出房屋主人曾經滄桑的經歷以及世代延續家風所帶來的家業平安的傳承。細細品味這十個字,不免讓人陷入沉思,回味深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家風”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血緣的傳承。“忠厚”與“詩書”,就是中國古人所強烈追求的理想精神與文化特質。古人渴望這種精神與生活方式能夠世代相傳,也就把它作為家族興旺與驕傲一種圖騰符號。

  中國古代重農桑,“耕讀傳家”是古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耕田既事稼穡,又豐五穀,既養家餬口,又安身立命。讀書則是既知詩書,又達禮義,既能自強不息又能厚德載物。然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老百姓雖與名門望族無緣,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家風傳承。透過歷史來看,每個家族好的“家風”都稱得上是中國人千百年來薪火相傳的信仰,所以“耕讀傳家”就是在以農耕文明著稱的中華民族中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家風了。“耕讀傳家”不但讓國人學會做人,而且還讓國人學會謀生,從古至今已經深深印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了。

  歷史上能夠傳承數十代、輝煌不滅的家族是不多見的。大多是顯赫一時,後因家風不繼,子孫不能夠維繫家風,或是世事變遷大難臨頭,使得家族分崩離析,瞬間灰飛煙滅,給後人留下“俱往矣”的無限慨嘆。正如《紅樓夢》裡的“好了歌”唱得一樣蒼涼,“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一曲殘香,就會又給我們漂浮出了歷史上曾經的那份感傷和蒼涼。然而在今天千千萬萬個家庭中,還能有多少“蛙鳴稻浪,詩書吟唱”可言呢?漸行漸遠的“耕讀傳家”也許就只能成為當今世人的無限鄉愁吧。有幸讀到《曾國藩家書》,全書以“重德修身”為宗旨,真實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地教化著子孫後代。曾國藩對自己及家人要求非常高,不僅在封建的清王朝末期成為修身治家道德楷模,也讓崇尚禮儀的儒士大家稱譽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要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嚴明家規;盡孝悌,除驕逸;習勞苦為要義;不可有餘財;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家事忌奢尚儉;治家注重: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字;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不可厭倦家常瑣事;擇良師以求教。《曾國藩家書》可謂概括了中國古代持家立業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傳的傳統。無論是從修身持家、交友教子、還是處事理財、為政治學等都十分的詳實細緻,對於我們現世也不愧為一部生動的生活寶鑑。這些教導對現代人仍有教育指導意義,也令現代的“紈絝子弟”以及那些被“官二代”“富二代”坑過的“爹”們感想頗深吧!

  生活中我們要懂敬畏,做人要有底線,這是我們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所總結出的教誨,即使在不懂敬畏、缺乏底線的今天仍有無數中國人在堅持。我們必須堅持好的家風,好的家風能夠培育出家之驕子、國之棟樑;樹立好的家規就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品行良好的國之公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