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精選6篇)
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精選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徵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寫徵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1
以冰雪藍為基調,配以舞動的白色飄帶,點綴若隱若現的`雪花和運動元素……北京冬奧會期間,連通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的京張高鐵動車組車身,換上“瑞雪迎春”的新裝。從北京清河站出發,到延慶賽區僅需26分鐘,65分鐘即可到達位於張家口市的崇禮賽區。
近年來,乘著協同發展的東風,京津冀三省市以交通一體化作為率先突破重點領域,著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一條條線路、一項項工程建設從藍圖變為現實。“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奔跑,讓三地發展脈搏同步跳動。
2019年12月30日,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的智慧高鐵——京張高鐵正式通車。“京張高鐵運營後,乘動車組到崇禮滑雪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休閒選擇,極大促進張家口地區文化、旅遊等產業的發展。”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車輛部高階工程師賈潞說。
除了京張高鐵,京津冀的“高鐵名單”還有一長串:京津城際延長線、京雄城際鐵路、石濟高鐵……2015年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提出“四橫、四縱、一環”的交通重點線路圖,將華北平原打造成一個“大棋盤”。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我國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李東曉作為0001號高鐵司機,駕駛高速動車組完成首趟值乘任務。如今,李東曉所在單位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懷柔北機務段,再次承擔京張高鐵動車組值乘任務,參與服務和保障北京冬奧會。“高鐵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插上了翅膀。”李東曉說。
此外,以幹線鐵路和城際鐵路為主骨架的多層級軌道交通網路也已初具規模,公路交通網路日益完善通暢,機場群、港口群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路通,則百通。交通一體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鋪平道路,提升經濟要素交流效率,降低發展成本。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作為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改革引領示範區,透過改革創新不斷健全和完善協同發展機制,基本實現“規劃同圖、建設同步、運輸一體、管理協同”,為交通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保障。
“資訊化服務”讓旅途更智慧。隨著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不斷推廣使用,截至2020年底,3省市已髮卡700餘萬張,與288個城市互聯互通。三地空間上的“一體化”已變成時間上的“同城化”。
展望未來,京津冀三省市將繼續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港口,提升機場群綜合保障能力,努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加快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提供交通支撐。
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2
朋友們,你們去過祁連山餘脈的烏鞘嶺嗎?你可知道,這裡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這裡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是世界白犛牛唯一產地;這裡是山嶺上終年覆蓋著積雪、平均海拔超過2800米以上的高深山區;這裡到處是崇山峻嶺,風景如畫;這裡是畫家的天堂卻是工務人的傷心地;這裡有武警戰士終年把守著洞口的烏鞘嶺隧道群。在這裡工作和生活著一群為祖國大動脈之一“蘭新鐵路”埋頭苦幹,無怨無悔,默默無聞地奉獻著青春和力量的“武工人”,正是他們,終年忍受著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對抗著頭暈目眩的高原反應;忍受著黑夜的孤獨和恐懼;呼吸著有害砂礫粉塵;顛倒著白天黑夜生活的工務人,他們默默無聞的付出才保障了蘭新鐵路這一段的平安穩定和暢通無阻。
蘭新線路比較繁忙,烏鞘嶺這一段的天窗期都在晚上。工務人必須在晚上加班加點的到隧道內去幹活。由於設計原因列車在隧道內需要撒沙前進,沙粒經過列車碾壓會產生大量的粉塵,且因通風不良,在昏暗頭燈的照射下,肉眼可見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灰濛濛的有害粉塵,曾記得我第一次從黑漆漆的隧道內出來,看到大家一個個灰頭土臉、渾身沾滿了粉塵,想想自己今後要夜復一夜的到隧道內幹活,這和我心儀的工作相去甚遠,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灰頭土臉、滿身灰塵是我們工作的常態,夜復一夜,在無盡黑暗的隧道一干就到天明,也是我們工作的常態。
幹完晚上的天窗,下午我們還要出去巡線幹活隨時清除路上路旁各類安全隱患,工作繁忙緊張而又單調,這樣的工作生活打亂了我們原有正常的生活節奏,吃不香、睡不好、心煩氣躁各種不適應隨之而來。夏天汛期到來,我們要根據汛情隨時做好防洪抗災保路準備,汛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所有雙休、節假日都必須無條件的犧牲或取消。隨著鐵路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新技術不斷進入工區,舊的作業方式快速被淘汰,老一輩的工務人在學習新技術時已是力不從心,新一代的青年人必須承擔起學習應用新技術的責任,凡此種種,困難不以而足,一段時間後,一些年輕人因適應不了這樣的生活,終於逃離而去。
在重重困難面前,一度時期我作為一名剛入職的大學生新職工,也曾灰心過,迷茫過、膽怯過甚至也產生過逃離不想幹的念頭,此情此景,班組長以及車間領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從那時起他們對我們青工開始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他們在生活上關心、噓寒問暖,工作上為我們選配了技術過硬、愛崗敬業的好師傅,給我們傳幫帶,車間黨團組織及時召開各種豐富多彩的座談會、茶話會以及文藝活動並進行心理輔導,利用業餘時間組織我們去古浪八步沙觀摩學習六老漢的先進事蹟。
社會在發展,人民在進步,時代在召喚我們,科教興國,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號角已經吹響,這一號召,歷史的責任落在了我們鐵路人身上,作為一名青工,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心有責任,勇敢逐夢,保障鐵路暢通無阻的堅強衛士,既是我們奮鬥的理想,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品格,紮根雪域高原,苦練技能本領,迅速把自己從一個剛入職的菜鳥成長為技術熟練的崗位達人,把昔日的傷心地,變成今日建功立業的風水寶地,是我們的錚錚誓言和堅強決心,今後我們要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立功競賽,加入青年突擊隊,帶領大家衝鋒在前攻堅克難,增強身體素質,磨礪堅強意志,投身實踐課堂,強化實踐鍛鍊,培養奉獻擔當精神,培養團隊協作力量,歷練艱苦奮鬥品格,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思想品德好、專業技術強、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新一代“武工人”,為祖國鐵路事業的更好更快發展不斷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3
凌晨三點,是一個普通人睡熟的時候。而有那麼一個地方,恰恰相反,是一切開始的時候。從凌晨三點開始,時不時從門縫裡傳來一陣陣鈴聲響徹整個樓道。平時聽起來很優美的歌曲在此時卻是那麼刺耳。細細碎碎的穿衣聲夾雜著幾句抱怨。然而,從門裡走出來的卻是穿著整整齊齊的工作服、戴著黃色小竹帽的“精神小夥”。這個地方叫山丹維修工區,是我工作的地方。那些“精神小夥”當中就有我。
凌晨三點的鈴聲,它不僅叫醒我們不讓我們遲到,也是對我們每一個鐵路人的鞭策,鈴聲響了,我們就要打起精神,專心工作,它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職責。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我背上行李,坐上火車去往一個我從未踏足的陌生之地——武威工務段。這是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我告別了學校、老師和同學,告別了家庭、父母和朋友。剛剛入職的我是一個內心無限憧憬美好生活的懵懂少年。可是沒過多久,我發現一切和我想的並不一樣,什麼都變了,身份變了,職責變了,思想也變了。我不得不重新省視自己,如何適應這個全新的社會。我是一名鐵路人,作為一名熱血青年,我深知身上的責任與肩負的使命就是線路安全暢通。每天看著腳下那兩條消失於天際的鋼軌,看著一列又一列安全透過的列車,這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認可。我值得驕傲與自豪,因為這些都少不了我們每一位鐵路職工付出的艱辛與汗水。
凌晨三點的鈴聲,也讓我記住了一點,要想將自己的工作幹得再好一點,就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三點響起的鈴聲一點都不晚,但總有個別在三點之前就響起來。總有人比我更努力,入職大半年了,看到的不是鐵路的發展有多快,更多的是師傅前輩們對鐵路事業的一絲不苟、那份執著堅定、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以前覺得自己在學校裡學到了很多很多,來到現場竟然寸步難行。那些師傅前輩們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給了事業,給了鐵路,工作了一輩子,學習了一輩子,卻仍然在努力。我又有什麼退縮的理由呢?
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我們就要做到更好。線路工是鐵路中工作環境和勞動強度最為惡劣的工種,搬著沉重的機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線上路上,頂酷暑、冒嚴寒,經受著風雨雷電的洗禮。我要在這平凡而艱苦的鐵路線路維修崗位上腳踏實地、無怨無悔地走出一串串閃光的青春足跡,做其他線路工的楷模。我會用我自身的行動來詮釋作為一名新時代線路工的責任和義務。
凌晨三點的鈴聲響了,不以事小而不為,不以事難而不做,做好每一天,認真負責,為成為一名新時代優秀鐵路職工而努力奮鬥。
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4
春回大地,永珍一新,過了新年,我們添了新歲,以新的心境回到學校,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新,就是與舊不一樣;新,就是變化,新,就是進取;新,就是發展;新,就是創造。
回過頭審視一下自我,我們的確都是煥然一新的,充滿生機與活力,既漫長又短暫的一學期過去了,成功也好,失落也罷,都已成為了昨日風景。榮譽的光環就讓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淡光澤。創傷的陰霾更讓它被明媚的陽光碟機散,我們的身心必須會感受到全新的一片藍天,去開啟生命的另外一扇窗。
那些記憶中的酸甜苦辣,都被鐫刻在我們成長的足跡中,我們所以往受的磨礪也都成為一筆財富積累在我們日益豐滿的身軀裡,茁壯成長的不只是我們的身體,它還囊括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正直向上的精神。應對全新的生活,我們更應當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滲透到我們的心中,努力付諸實踐,來創造新的佳績。
路,還是昨日的路,但里程碑是新的;歌,還是昨日的歌,但今日的旋律更動聽。新的學期我們高一的同學選擇了自我的學科,又邁上了一個更高更遠的臺階,又從一個新的起跑線上開始大家新的征途。可能會由於一些客觀的因素束縛了前進的步伐,這時我們更應當拷問一下自我,我們的夢是否依然完美我們的心是否依舊飛揚為了心中那個孜孜以求的夢想,我們必須要立即從這種不適應中解脫出來,重整行裝,蓄勢待發。明天無論遇到怎樣的狂風暴雨,坎坷泥濘,我們都要學會用一顆真誠的無畏的心來戰勝困難,享受新一輪的挑戰。
作為頤中的莘莘學子,我們有著“做最好的自我,創最佳的班級”的口號,有著“力爭第一”的目標,頤和中學已經成為我們精神上的樂土,在這片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永不滿足,我們要緊張嚴明的紀律,我們也要活躍開闊的課堂,我們緊張,因而我們能保證專注每一分鐘;我們活躍,所以我們笑對一切困難與坎坷,用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態應對一切。
新的一年,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我們用努力編製成的期望會為我們的生活添光增彩。新的征程我們邁開新的步伐,我們努力,我們踏實,我們淡定,我們從容。陽光下,得意的.我們大步駛向成功彼岸,擁抱我們即將來臨的勝利。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讓我們在這新的一輪朝陽升起的時刻,為了我們光輝燦爛的明天,共同努力吧!
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5
歲月的年輪滾滾向前,經過建設和改革的風雨洗禮,祖國在飛速發展,如今我們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特別是交通方面,鐵路四通八達,創造了浩瀚偉業。有人說,偉業出自偉人,是這樣的嗎?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曾是一名普通的農校教員;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也曾是千萬醫務人員中的一名。偉大其實最初都出自平凡的人,正因為我們每個鐵路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像釘子一樣堅守奮鬥在艱苦平凡的崗位上,才確保了這西部鐵路大動脈的安全暢通。
特別在我們武威工務段,地處兩嶺地區,夏天酷熱冬天極寒,一線工作環境的艱苦不言而喻。在困難面前,我們秉承先輩們“高坡不滑坡,高寒不畏寒”的烏嶺精神,我們用一年四季365天每天24小時的輪班待命,用一點一滴輸送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華。
一次,在等夜間天窗的時候,工區的一位老師傅問一名上班不久的青工:跟著我們這群人幹活要力氣還要經常上夜班的,你覺得累嗎?青工沒正面回答,因為這個問題他也一直在思考,讀了那麼久的專業,難道只是為了成為一個一線工人,每天干著一眼看的到頭的工作嗎?這個年輕人找不到最合適直接的答案,而是反問了老師傅:“您幹了這麼多年了,不覺得累嗎?”
誰都料不到,師傅是這樣回答的,他說:“累當然是累的,但是想到整個地方的鐵路網從開始的一條線到現在的多條線通車我都參與了建設,這裡的每一處發展與繁華都是我送的,心裡就會挺美的,而且想想下了班後,能吃上一口熱乎飯,看著孩子便也不覺得累了……”聽到這裡,老一輩鐵路人在從一縷青絲到白髮的時間裡始終堅守崗位,不忘初心的精神,不僅感動了這個年輕人,也打動了在一旁的我!
每個人都曾青春年少。青春,讓生活充滿精彩;讓平凡孕育偉大,但前提是需要一顆堅忍不拔的心、一雙勤奮努力的雙手、和一個擁抱純粹美好的胸懷。說起我們負責養護建設鐵路線路工作的發展,那可是相當重要的,不管是經濟的發展還是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鐵路線路安全可靠,從人拉肩扛到機器幫助,從跨越大江大河到跨越海峽,我國鐵路建設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突飛猛進,這些離不開每一個鐵路工務人的努力。
點燃生命的青春之火,雖然可能僅僅是一個轉瞬即逝的過程;可能短暫得如天穹中的一顆的流星,然而這並沒有關係,鐵路人早已把鐵路事業當作了我們一生所追求的事業,世界上並沒有很多大人物的,多的是在基層普通工作但又閃閃發光的基層工作者。不管是老一代還是新一代的鐵路人,對於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凡的;但對於整個單位,我們的英雄工務人卻又是偉大的。生命偉大的關鍵在於:你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過什麼?一個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只要心中裝著夢想,機會發出明媚的陽光,綻放人生的精彩。
點燃青春之火,爭做時代鐵路人。堅守夢想,我們就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中,勇敢的挑戰,努力的進取,才能在平凡中創造出偉大!
團結奮進新徵程徵文6
《踏上新徵程,建功新時代》這本書講述了建國以來一些人的奮鬥故事,他們是各時代的追夢者,也是各時代的代表者,其中有一個人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他就是“故宮男神”王津。看完書後,我繼續追了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它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呈現了文化的傳承。
這部紀錄片是故宮九十週年院慶的獻禮片,短短3集,重點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這些“給這個國家最頂級的文物治病的醫生”他們的手藝傳承了千年的溫度,穿越古今,與這些文物進行直接的對話,相遇而相知。
王津,宮廷鐘錶修復專家,新晉故宮男神。有一個片段是他望著櫥窗裡自己剛剛修復了幾個月的鐘表,身後是來來往往的遊客。有些事,一做就是一輩子,一個修復者,一生可能只能遇見一兩件十分珍貴的文物,看著自己的作品,也是跟自己的人生對話的過程。當破損嚴重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在傾盡了他八個月時間的修復後,栩栩如生地恢復表演功能時,那一刻,就是純粹的“燃”,感動到淚目。
因為對生活的熱愛,讓這些修復者們賦予文物新的生命,而除去紛繁複雜的專業修復場景,他們也有著生動有趣的故宮生活。“又到了可以吃杏子的時節了”,這句話旁白平淡的說出,卻隱隱透著一種滿溢位來的歡欣與雀躍,木器組靠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打著幌子,挪用蓋文物的公紙接下打的杏子。在去北院考察的大巴上,他們也調侃自己,青銅組手上是鏽,漆器組是漆,書畫組是漿糊,木器就是鰾,不同組的手都不一樣。
耐得住寂寞,做到極致,這些人身上有著這個時代泱泱大國的匠人精神,雖千萬人吾往矣。“做複製品,必須得跟原物的方位都得一樣,有時那顏色調不出來,一個禮拜都調不出來,難受死了”、“就是這兒,說實在的,我覺得和當代挺脫節的……一進那個大宮牆,之後外面什麼聲音都聽不到了,就感覺到另外一個世界似的,靜得我都不敢說話你知道嗎?”不同的世界,也許我們無法體會到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或許就是靜安先生所說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生第二境吧。
每個人的性情和對佛的理解,都造成刻出的佛像各不相同。在屈峰的一段獨白中,很直接的感受到了一名文物修復者對文物保護的心聲,他隨手刻著佛頭,一邊說,“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格物而後致知,文物的修復,並不只是讓文物這個物件存在於世,而是將自己的感受融入修復的文物中,讓它能夠繼續保留和傳播文化,才有意義和價值。
對技藝的傳承,一門手藝,體現出對自然的熱愛,那是心中深遠處的理念支撐。當一件件負載文化的孤品能夠在工匠的雙手上再現生機、訴說歷史,無他,唯手熟爾。我想,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
我們作為新時代鐵路人的同時,也是一名小小的匠者,我們的每一次提速、每一次新線的開通、每一次國外鐵路的援建都傾注了我們特有的專注,就如同文物修復一樣,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也追憶著幾輩人勤懇的付出。作為後來人,我們也定將發揚工匠精神,用真心的付出灌注並記錄屬於我們新時代鐵路人的風采,擇一事,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