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5篇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徵文打過交道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所見過的徵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好家風好家訓徵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

  我家一共有四口人,分別是:我、母親、父親,還有哥哥。

  老爸是個既勤奮又認真的人,他每天都早出晚歸忙於工作,還經常出差。一年沒幾次能見到他,但老爸只要一有時間就會陪我。有一次陪我散步時,我隨手把零食袋子丟在了地上,老爸看到後一定讓我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裡,他說:要從小學會愛護環境,懂得尊重環衛工人的辛勤勞動。

  老媽是一個既勤快又節儉的人。她做得一手好菜,我們全家特別有口福;下班回家,老媽經常輔導我學習;家裡也被她打掃得乾乾淨淨,佈置得非常溫馨;她有一雙靈巧的手,經常把我破舊的衣服縫製得像新的一樣,天衣無縫,把我打扮得很帥……總之,老媽有許許多多可誇之處,希望她永遠美麗!

  說起我哥,我有點不太喜歡他,他做事總是讓我不太理解,他還經常對我實施“家庭暴力”。每次“戰爭”,自然我是敗將,如果讓我爸看到了,就會坐下來給我倆講道理,教育我們要相互禮讓,尊老愛幼,我會明白是我不懂事,無理取鬧才惹惱了哥哥,才會發生不愉快,我們相互道歉,重歸於好。哥哥也會送我禮物,尤其我過生日時,我哥送了很多的禮物給我。他送給我的《貓和老鼠》週年紀念版的VCD,是我最喜歡的,我很珍愛它。

  這就是我的家,父親讓我懂得尊重別人,母親讓我懂得勤儉,哥哥讓我懂得相互理解謙讓。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我愛我家,更愛我的父親、母親和哥哥,在我以後的成長道路上我要永遠記著它,讓這好家風永遠伴隨著我。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2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至少一種)。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瞭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

  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3

  無論大家還是小家,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話都是長輩用來教育晚輩的,但什麼是家風家訓呢?現在我就來說說我家的家風家訓。

  家風就是一個家不能缺少的一種道德品質。俗話說“百善以孝為先”,我的爸爸正是用行動給我做了榜樣。去年冬天,奶奶不小心把手摔傷了,正在工作中的爸爸連忙請好假,在家照顧奶奶,每天進出醫院,在家端茶遞水,盡心盡力照顧,自己瘦了一大圈。讓我很感動,以後我也要這麼做。從這件事上讓我知道了要孝敬老人的道理。

  家訓也是家裡面的一種規矩。從小媽媽就一直對我說:“做人要誠實守信,做一個有原則的人。還要尊老愛幼,對朋友要友好等。”

  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家風家訓對我的家庭來說,非常重要,時刻引領者我們朝正確的道路上行駛。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4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家家之訓”形成了“家家之風”。正是在這種成長環境中,我們體會著父母的言傳身教、老一輩的諄諄教導,在生活中學到了很多。

  我的家庭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在這個家庭中成長,從咿呀學語的小嬰兒到現在亭亭玉立的女孩,伴隨我的就是在父親從小到大的教誨。

  父親老實憨厚,性子溫和,待人和善,他的一生平淡無奇,卻讓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吃虧是福。

  那是家裡剛建好房子的時候,一家人喜氣洋洋,圍坐在一起,一向不善言談的他開口說:“房子總算建好了,是件好事啊!”我能聽得出他語氣裡帶著的釋懷與喜悅。

  房子是建好了,但麻煩事接連而來了。下著傾盆大雨的那天夜裡,窗外電閃雷鳴,感覺就像的什麼大事就要發生一樣。“咚,咚,咚!”,“開門啊!”一陣敲門聲和叫喊聲打破了小屋裡的寧靜。父親連忙起身,開啟門,笑臉盈盈地說道:“快快快,進來坐,外面還下著雨呢!”我探身一看,一個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正氣勢洶洶,一臉氣憤地站在門口。“咦,這不是前幾個月出去打工的隔壁老張嗎?”父親見他不肯進來,十分不解,“老張啊,有什麼事進來說吧!”這時,

  老張揚起鋤頭“嘭”的一聲,大聲喊到:“別裝樣!你知道我來是做什麼的!”父親見狀連忙揮起手,想拿開那把鋤頭,老張仍是不肯讓步。這時,母親走過來,端著一杯茶:“老張,你這剛回來,累壞了吧!進來吧!”老張這才皺著眉頭,端著茶,大叔走進客廳,憤憤地說:“嫂子啊,你們建房我不管,但你們不能佔到我家的地啊!我還打算開幾塊菜地啊,可你們都不跟我說一聲,要不是我家裡人告訴我,我還不知道呢!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啊!”父親坐在他對面,愁眉不展。母親一聽這話,不樂意了,“你這話可就笑話了,我家的房子都建在自家的原地,哪裡佔到你家的地發啊?”隨後,爭吵聲越來越大了,誰也不肯讓步。老張情緒越來越激動,“嘭”的一拳,打在父親臉上,母親慌亂了,父親踉踉蹌蹌站起來,說道:“老張,這件事沒跟你商量,算我們不對,我們會給你一個交代的。”老張想起剛才那一拳,不禁有些不安,便扛著鋤頭朝門外走去,臨走時,父親遞給他一把雨傘。雨夜,又恢復了平靜。

  “我說你這人怎麼那麼傻呢?明知不是我們的錯,那地也不是他們家啊!”母親氣不打一處來。父親抽著煙,語重心長地說:“老張也是苦命啊!身子不強壯,老伴又走得早,老母親一個殘疾,還有一雙兒女也得靠他。更何況,那地的確是有他一半的。”

  第二天,父親決定拿三千塊錢“登門賠罪”。可老張像是明白了昨晚做提不對,怎麼也不肯收下,他說:“大哥,昨天是我不對,太魯莽了。這錢,我不能收,你家有喜事還被我弄得尋麼不開心,我要是收了,還有良心嗎?”父親笑了,不再強求。老張又拿出那把雨傘,說:“這把雨傘早就把我的怒氣與不滿全都消融了啊!”父親收下雨傘,往外走去,大聲喊到:“老張,今天晚上來我家吃飯吧,咱倆好好喝一回!”“好!我一定來!”

  那之後,我們兩家關係越來越好。父親的一天知道同學排擠我時,對我說:“閨女,吃虧是福,你要懂得隱忍,懂得從他人角度來思考,也要看自身不否有需要改正的地方。”於是,我也學著去改正,去接受、容納他人,漸漸地我也體會了父親所說“吃虧是福”的真諦。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父親的言傳身教伴著我成長,這積極健康的家風家訓早已融入我們生活,代代相傳。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5

  又過了一個生日,年紀已經到了古人說的“三十而立”,對於“立”的含義,想起小時候爺爺一直掛在嘴邊教導我的話——“明德守信,為立心之本;勤勉高節,為立身之本;忠君孝祖,為立人之本。”當時我年紀還小,爺爺一遍一遍的解釋給我聽,他告訴我一定要像爸爸一樣牢記這句話,遇到事情多想想,就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現在雖然爺爺不在了,但是這句話一直伴隨我成長,我想,這應該就是我們家的家訓。

  對於這個家訓,我最早記住的是“明德守信”。小時候,在田字方格本上學寫字,爺爺就會在旁邊說,寫字要寫滿整個“田”字格,橫平豎直,就像做人一樣,大大方方,品德正直。一個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結識真正的朋友,獲得長久的成功。信用很重要,答應別人的事情,哪怕再難也要做到。爺爺說的多,我聽得也多,但是直到親眼目睹了一件事才讓我深刻領悟這些話的意思。

  妹妹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病了要去醫院,但是她害怕打針,一直哭鬧個不停,爸爸著急的情況下就答應她說不打針,只是給醫生看下。我陪著妹妹,跟著爸爸一起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完之後,悄悄地和爸爸說妹妹需要打針,示意要爸爸配合他一下,爸爸想了想就抱起妹妹,哄騙她,轉移她的注意力,醫生就趁機快速地給妹妹打了針。妹妹意識到疼的時候已經打完了,馬上大哭。這是在醫院經常見到的一幕,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驚呆了在場的人。只聽到“啪!”的一聲,妹妹狠狠的給了爸爸一個耳光!因為她是被抱著,離爸爸的臉最近,小孩子也不懂得控制力道,不知道是因為打的大力,還是因為生氣,爸爸的臉立馬就紅了,看著爸爸一口氣憋在嘴裡,脖子青筋都起來了,眉毛也緊緊皺著,怒生生的瞪著妹妹。

  暴風雨前的低氣壓,估計下一秒就要爆發。周圍人都屏住呼吸,可妹妹還不會看臉色地邊哭邊喊“爸爸,你騙人,說好不打針的,你說話不算數!”誰知道,爸爸突然意識到了什麼,剛剛憋的那口氣被爸爸深深的吐了出來,下一秒居然對著妹妹尷尬生硬地揚起嘴角,可能是想讓他自己看起來是在笑吧,輕輕地拍著哭的很委屈的妹妹,溫柔的說:“是,是,對不起,是爸爸說謊了,是爸爸說話不算數,爸爸錯了,下次絕對不會不守信用了”,最後和妹妹勾了勾小手指才算了結了這件事。

  即使一個大男人,也不絕能失信於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爸爸做到了!這一幕這麼多年一直在我的腦海裡,清晰,深刻。事到如今,在家庭聚會上,媽媽還會時不時聊起這件事,妹妹也很是歉意,爸爸卻一直嚴肅地堅持說妹妹當時做的對,“‘人而無信,百事皆虛’,我們大家都要銘記“明德守信”,此為立心之本,欲立人需立身,欲立身,先立心。”

  此外家訓的另外兩點,我也一直用來自律。“勤勉高節”和“忠君孝祖”,人要勤奮自勉,對辛苦勞累之事報感激之心,趁機增進自己的能力,積累經驗,磨鍊意志,要像松柏的堅貞勁直,對領導要忠貞,對長輩要孝順,順其意,聽其命,且不忠不孝之人勿近,但不能愚忠愚孝,人都有疏漏犯錯的時候,應該選擇合適的方式提醒並幫助改正,才是真正的忠孝。

  對於這句家訓,長輩們始終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許多年過去了,我慢慢體會到這幾句話的深刻意義,從理解它,到以它為指路明燈,用以立身處世,持家就業。現在我也到了即將為人父的年紀,我會將這個家訓說給我的孩子聽,並像祖輩教導我一樣教導他們,並叫他們傳承給他們的子孫後代。

  好的家規家訓,不僅是祖祖輩輩對後代的鞭笞,也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無規矩不成方圓,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更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6

  我的爸爸兄弟四個,一個姐姐,共計五個。爺爺奶奶去逝得早,長哥為父,長嫂為母,那時的大大就挑起了養家的重擔,把比他小的三個弟弟,一個妹妹拉大成家。

  我的大大有一手好的木匠手藝,砌房造屋,箍盆箍桶,打傢俱,雕樑畫棟,滿花到頂的架子床“龍鳳展翅,二龍戲珠,麒麟送子”圖雕刻得栩栩如生,神氣活現,十里方圓都有名。

  我的大大有一米七八的個子,古銅色的四方大臉,濃眉大眼,尤其是那烏黑的眉毛特長。他愛穿中山裝,戴呢子帽子,一張威嚴的臉孔,從不見笑。那時候家裡窮,住房困難,兩家住一個門裡,合用一個堂屋和院子,兩側底矮的廂房做廚房。我們愛打鬧的霞子,在院子裡鬧哄哄,嘻嘻哈哈,歡聲雷動,歡蹦亂跳,跳房子,跳繩子,踢倦子,只要大大突然出現,我們便鴉雀無聲,就像老鼠見到貓,逼到那塊一動不動,大屁不敢放一個,生怕被他臭罵一頓,立馬一個個很“識相”地扭頭調皮屁走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我的大大跟大媽一生沒生過霞子,我的大哥哥過繼他做養子,他一直“重男輕女”不喜歡我們幾個丫頭,老罵我們“窮丫頭,稀丫頭,窮八代”我們住一門裡,受他罪呢,他倒的老規矩多呢,“吃飯捧碗站門頭子是要飯的花子,手心對碗心捧碗窮到脊樑心,丫頭家說話低聲細語,座有座像,站有站像,不能抖抖晃晃,不能哼歌舞唱,丫頭插嘴插舌,瘋瘋傻傻大了找不到婆家。”他不但對我們幾個家裡養的霞子“家風嚴,規矩大”。就連娶回來的小媳婦也怕他幾分,誰都不敢遭惹他,對他是敬而遠之,巴不得要他天天在外做木匠,不家來才好。

  雖說大大不喜歡丫頭,我考上高中那年,家裡沒錢,不準備上了,老師上門來喊,他爽快地借了七塊錢,讓我重返高中課堂,我一生難忘。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7

  中國曆來特別重視家族傳承與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許多家訓,甚至是今天個別有名望的大家族依舊延續著祖上的諄諄教導,一經提起這些家風、家訓來聊聊時,自然會別有一番滋味和特別自豪的情感。

  記得小時候每每外出時,父母會百般叮嚀:緊睜眼、慢張口、謙虛謹慎、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如此云云。父母的這些教育使我領悟到的無怪乎是:謹言慎行、為人低調。這些教導的話語雖不大氣,但也相當的適用中肯,在普通民眾間為人處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處的。

  每當穿梭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處時,不經意間就會看到“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匾額。儘管房屋已是老舊簡陋,但有了這些穿越歷史的家訓,才更能顯示出房屋主人曾經滄桑的.經歷以及世代延續家風所帶來的家業平安的傳承。細細品味這十個字,不免讓人陷入沉思,回味深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家風”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血緣的傳承。“忠厚”與“詩書”,就是中國古人所強烈追求的理想精神與文化特質。古人渴望這種精神與生活方式能夠世代相傳,也就把它作為家族興旺與驕傲一種圖騰符號。

  中國古代重農桑,“耕讀傳家”是古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耕田既事稼穡,又豐五穀,既養家餬口,又安身立命。讀書則是既知詩書,又達禮義,既能自強不息又能厚德載物。然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老百姓雖與名門望族無緣,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家風傳承。透過歷史來看,每個家族好的“家風”都稱得上是中國人千百年來薪火相傳的信仰,所以“耕讀傳家”就是在以農耕文明著稱的中華民族中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家風了。“耕讀傳家”不但讓國人學會做人,而且還讓國人學會謀生,從古至今已經深深印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了。

  歷史上能夠傳承數十代、輝煌不滅的家族是不多見的。大多是顯赫一時,後因家風不繼,子孫不能夠維繫家風,或是世事變遷大難臨頭,使得家族分崩離析,瞬間灰飛煙滅,給後人留下“俱往矣”的無限慨嘆。正如《紅樓夢》裡的“好了歌”唱得一樣蒼涼,“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一曲殘香,就會又給我們漂浮出了歷史上曾經的那份感傷和蒼涼。然而在今天千千萬萬個家庭中,還能有多少“蛙鳴稻浪,詩書吟唱”可言呢?漸行漸遠的“耕讀傳家”也許就只能成為當今世人的無限鄉愁吧。

  有幸讀到《曾國藩家書》,全書以“重德修身”為宗旨,真實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地教化著子孫後代。曾國藩對自己及家人要求非常高,不僅在封建的清王朝末期成為修身治家道德楷模,也讓崇尚禮儀的儒士大家稱譽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要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嚴明家規;盡孝悌,除驕逸;習勞苦為要義;不可有餘財;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家事忌奢尚儉;治家注重: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字;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不可厭倦家常瑣事;擇良師以求教。《曾國藩家書》可謂概括了中國古代持家立業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傳的傳統。無論是從修身持家、交友教子、還是處事理財、為政治學等都十分的詳實細緻,對於我們現世也不愧為一部生動的生活寶鑑。這些教導對現代人仍有教育指導意義,也令現代的“紈絝子弟”以及那些被“官二代”“富二代”坑過的“爹”們感想頗深吧!

  生活中我們要懂敬畏,做人要有底線,這是我們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所總結出的教誨,即使在不懂敬畏、缺乏底線的今天仍有無數中國人在堅持。我們必須堅持好的家風,好的家風能夠培育出家之驕子、國之棟樑;樹立好的家規就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品行良好的國之公民。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8

  為充分發掘和發揮好家風、家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黃圃鎮在各中小學校中廣泛開展家規家訓徵集活動和“好家風伴我成長”主題徵文比賽,歷時5個月共收集“好家風伴我成長”家訓近4000份、徵文稿70多篇。

  據瞭解,在家規家訓徵集活動中,黃圃鎮向全鎮各間學校發放“好家風伴我成長”畫稿4000份,並從中選取130多份優秀《我的家規》,展示身邊家庭的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同時,還在全鎮各學校以“好家風伴我成長”為主題舉行師生徵文比賽,要求結合家庭和個人實際,撰寫500字以上反映家風家訓實際的事例,講述家風小故事、分享交流家風家訓。截止10月份,黃圃鎮教育事務指導中心已收集全鎮各學校師生徵文稿77篇,經初選、複選後入圍評審稿件76篇,分為教師組、中學生組、小學生組進行評比,並評選出了一、二、三等獎。

  好的家風家訓,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規範的有機組成部分。黃圃鎮透過開展本次家風家訓宣傳活動,讓老師、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傳承好的家風家訓,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讓文明家庭建立活動常態化、日常化。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9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並非鮮見,為後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範的有機部分。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我是一個調皮、愛動的孩子。從小時候,每次上幼兒園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在幼兒園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爸爸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爸爸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我想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現在,我已經步入小學中年級了,我已逐漸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爸爸、媽媽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0

  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老一輩人親身實踐後留下的經驗。

  在我的家鄉,一位會過日子的母親一定會被大家稱讚勤儉持家。於我而言,爺爺更勝母親一籌。我的爺爺是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半生時光都在農田裡度過。烈日見證了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辛勞的耕作,汗水揮灑了每一片走過的土地。

  我知道爺爺或許並不是那種受人愛戴景仰的大人物,但是,他在我心中是一位好長輩,更是一位好父親。屬於爺爺的年代是艱苦的,大部分人沒有殷實的家底,別說接受教育,溫飽都是問題。我自然是無法想象,蜜罐般的生活讓我六體不勤,五穀不分,怎識這般疾苦。

  記憶爺爺的形象從不是高大的,而是一個老實,稍顯執拗的老人。幼年不喜吃飯,總是將碗裡的糧食糟蹋,每每這時,爺爺的表情都會痛心疾首,彷彿我幹了什麼敗壞家門的事。時過境遷,我早已不是稚童,已然瞭解當時爺爺真的是這樣覺得的。對於他來說,我的的確確做了很多不守規矩之事。比如在餐桌上,我目無長幼,大人還沒動筷子,我早早地夾起自己喜歡吃的菜餚,而不喜歡的則不動筷。爺爺雖然愛惜糧食,但他總是捨不得責備我。不過父親就不一樣了。在別人眼裡,父親是位慈父,對於我是較為放任的,在其他的行為表現上,他不過多要求,可在餐桌上,他不會留我一點情面,即使是在別人家用餐,如果我做的不到位,他一定馬上出聲制止,不允許我吃飯上開玩笑。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其亦是百般道理的。

  父母總會把好的東西給兒女,無不例外。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一度對學校校門口的小攤垂涎欲滴。剛開始還總是淺嘗,後來吃著吃著竟成了習慣,回家之前都吃得差不多飽了。久而久之,父母發現了,他們用行動嚴厲的教育了我。母親十分氣憤於我浪費錢去買這些垃圾食品,她是這樣和我說的:你吃下了一時的鮮味,給身體帶來的是永遠的危害,你年紀小,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味,家裡的飯菜才是最好吃的。飲料零食不是說不能吃,得少吃,你卻拿它當飯吃。我看你這麼多年飯是白吃了!母親的話讓我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肆意享受而不記健康,更將父母辛苦工作得到的錢浪費,沒有一點勤儉的觀念。用一個詞形容,便是胡作非為。沒有像樣的德行,忘卻了本分。勤儉的傳統需銘記於骨,牢記於心。持勤持儉,養德養心。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1

  “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規。”這句話曾經一直在我耳邊迴盪,讓我明白了每個家庭都有家風、家訓。

  家風就是家裡的道德品質,家訓就是家裡的規矩。我家的家風就是品德高尚,家訓是誠實守信。

  星期五的中午,老師來發錢,零錢不夠了,就讓我去換零錢,我來到商店,老闆給了我一打零錢,我數了數,發現數目不對,這時老闆已經進房裡去了,我內心裡有個聲音,走吧,老闆沒發現。突然,一個更大的聲音響起,“趙紫怡,你是少先隊員,你學的知識哪去了,怎麼能丟失人的原則?”我趕緊喊來老闆,把多的錢還了回去,老闆誇獎了我,我臉上火辣辣的。這著實給我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思想道德課,以後將時刻警醒著我,做人要誠實守信。

  中國曆來都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至今。我們作為未來的接班人,更應該發揚好的家風家訓。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2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狀況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而且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營造社會新風尚。所以,良好家風的構建與傳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風利家利民利國,相反則害己害人害社會。

  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澱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為富動,盡職敬事,誠信待人。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薰陶與積澱,應該加強教育,反覆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一則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成。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後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二則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昇華。要讓家裡多一分書香氣,茶餘飯後,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當然,家庭的學習不同於組織,不需要有計劃的開展什麼活動,但培養家人的讀書情趣,在悠靜的家庭環境裡暢遊書海,總能給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穫,有所感悟。

  三則長者要做好傳與帶。家長是塑造孩子的無形力量,耳濡目染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你的穿戴、舉止、觀點、接人待物等,無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道德應當人人都明白。

  四則要創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居家裡外,乾淨、明亮、整潔、有序。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天寬地莫若寬以待人”、“敦行致遠,吃虧是福”、“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緻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裡,諄諄誘導,親切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並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3

  感觸

  還記得去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果果洗漱完畢乖乖的躺在床上,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喊我給她講故事,我正納悶呢,走進臥室一看,果果把頭蒙在被子裡小聲抽泣著……我連忙拉開被子,看她眼角還掛著金豆豆。

  “怎麼了,是不是太累了?”

  這些天兩場演出同時排練,可能是把孩子累壞了,白天要上學,放學去排練,晚上回家還要趕作業,如此強度,別說是六七歲的孩子,就是大人也吃不消啊,想想難免有些心疼。

  “我,沒事,不累。”果果好像特別委屈。

  “那你怎麼哭了呀?是有什麼事不開心嗎?還是在學校和同學鬧彆扭啦?”

  “都不是,我,我是看你太累了!媽媽~~~”一邊說著,一邊就大哭起來。

  我的天啊,聽了這話,我的心都快化了,我以為她要說我想要什麼你不給買;或是覺得太累不想堅持排練;或是乾脆說肚子疼……我還在琢磨著怎麼與她鬥智鬥勇呢,她竟然,竟然是說“你太累了”!

  ……

  後來,當然是我抱著她一起哭了起來。

  我們都不是因為累而哭,果果看我每天接送她上學,準備一日三餐,還要陪她上各種學習班,陪她排練,陪她寫作業,我想,她也在心疼我。

  感恩

  在我上高中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擺脫我媽的管制,還時不時和她對著幹。現如今我也當了媽,真真切切能感受到,媽媽的愛是純粹的無私。

  我想,如果我的孩子長大結婚了,我也會給她的孩子洗尿布,不讓我女兒沾一下涼水;也會幫她們帶孩子,不讓我女兒受一點累;還會每日三餐每週不重樣的伺候,生怕孩子們太忙顧不上好好吃飯;到那時候,只要我還能幹得動,我會傾我所有,盡我所能。就像我的媽媽對我那樣對待我的女兒。

  有一次,我和老媽聊天,不知怎麼就聊到老媽百年之後。

  老媽說:“等我死了,你們也不用買什麼好風水的墓地,就把我的骨灰往海里一撒,或是乾脆把我身上這些還能用的老零件都捐了……”

  我當時就繃不住了,眼淚大顆大顆的往下掉,還氣急敗壞地喊著:“那我想你怎麼辦?我連個祭拜的地方都沒有,我要去哪裡找你啊?”

  “看,看,我就是說說嘛,還抹上眼淚了,行了行了,我不說了好吧!”

  我當時真的是很激動,可是老媽卻不以為然。我知道,她是怕給我增加負擔。以前家裡條件不好,想吃的東西不敢買,想出去旅遊怕花錢,可是現在我工作了,我有能力為您做些事情了。每年兩次的旅遊地點由老媽隨便選,每週一次下館子更是雷打不動,老媽還時不時向鄰居阿姨炫耀我又給她買了什麼。老媽嘴上說太花錢了,可是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儘管皺紋日益增多,儘管背脊不再挺拔,她在我心中依然偉大。

  前些天過端午節,老媽給果果送來親手做的香包和五彩繩,還有一大袋子的粽子,這些都是老媽親手包的。

  我迫不及待的撥開還有餘熱的粽子,邊吃邊說,“現在誰還包這些啊,太麻煩了,超市裡都有賣的。”

  老媽不緊不慢的說:“那能一樣嗎?哪有自己做的好吃,反正我閒著也是閒著,你們先吃點,要是覺得好吃,我再包些豆沙的。”說著就把剩下的塞進冰箱裡。

  想起一句老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媽媽的地方就是家!

  感動

  我和老公從相識到現在已有十六載,感動常常有,最讓我難忘的要數前年我爸住院的時候。我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和我媽離婚了,之後也不怎麼聯絡,我結婚的時候也沒參加,所以老公對這個陌生的岳父也沒什麼好感。

  一天, 我接到一個陌生號碼的來電。

  “宏宏,我是爸,我,我最近身體不太好,醫生說要做手術……”

  “……”

  經過和醫生的談話,我爸確實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手術風險未知,還面臨著一筆高額費用,我必須要和老公商量一下。

  介於我們家的複雜關係,我思量了許久,戰戰兢兢的告訴老公實情,為了能讓老公平緩的接受我爸,我還做了些現在看來根本多餘的鋪墊。

  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我是打電話告訴老公的。當我絮絮叨叨的陳述完,電話那頭只說了一句:“沒事,有我呢,先治病!”

  “有我呢!”也許別人根本無法理解,他的語氣好平淡啊,卻是那麼堅定,所謂愛屋及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之後,老公一直陪我照顧老爸,直到老爸康復出院。

  我一直認為,我們的生活已經平淡到沒有心情再說“我愛你”了,其實不然,是沒有必要說,都在心裡裝著,而且越來越濃。

  感念

  我的家庭沒有制式的家風,也沒有祖宗幾輩傳下來的家訓。我只知道讓果果快樂健康的成長,讓父母公婆安享晚年,做老公的賢內助,這是我為人母,為人女,為人妻的責任!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4

  在中國,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訓家風,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訓就只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

  從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順,要懂得尊老愛幼,在這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用實際行動給我做榜樣:

  有一回,我家因為入保險起了一點小小的爭執。大家的意見也都不同。就在這時,爸爸決定聽爺爺奶奶的。為什麼呢?用爸爸的話來說,這就是百孝順為先,意思就是要適當的順著老人,讓他們順心。如果沒有順,又哪來的孝呢?

  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難免有時會有些小矛盾,一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總是耐心的勸說,從不頂撞爺爺奶奶。儘管他們有時說的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絲毫沒有要責怪他們的意思。

  爸爸媽媽常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就是說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記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著修暖氣,忽然來了一個電話,爸爸接完之後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還有什麼事比修暖氣還重要呢?”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爸,你剛才幹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機壞了,我幫忙修了一下。”我當時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機難道比修暖氣還重要嗎?要知道,冬天沒暖氣妹妹會很冷的。後來媽媽告訴了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我才恍然大悟。

  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是我家家訓,同時我也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所好,力為具。’視為我的家訓。從今天開始,我一定把這幾句話牢牢記住。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這就是我家家風,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訴我的同學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好家風好家訓徵文15

  青春期的孩子真是煩人!沒有經歷過與青春期孩子共同相處的家長是無法體會個中的滋味的。毫不客氣地說:煩,累!

  前久和一個老同學聊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對我說了一句話:“只要引導孩子學好《弟子規》就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我恍然大悟。是啊,一本小小的《弟子規》卻涵蓋了生活習慣、禮義廉恥、學習習慣、保護環境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它確實是一本非常優秀的家教讀物。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時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清中葉以後此書最為流行,一度成為私塾的必讀課本,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不僅如此,它還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讀誦、受益。對家庭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都有極大的好處。說到此,我又想起了多少次去朋友家玩的情景。

  朋友家有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孩和同齡的其它孩子不一樣。他們的言談舉止都十分文雅大方。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非常好。學習也非常棒。接待客人熱情大方。老大現在在中國工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老二在曲靖一中,成績也特別好,明年高考。不僅這樣,她們兩姐妹給我們的印象是自幼就特別愛讀書,而且很會招待客人。給我們倒茶續水,席間給客人盛飯夾菜,儼然是個大人的模樣。大家都誇讚孩子無比懂事勤快,都向其家長取經,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朋友總是說,他們哪有什麼妙招,只是引導她們從小讀《弟子規》。在孩子讀《弟子規》的時候因勢利導,給她們講講其中的一些道理。同時,讓她們按《弟子規》裡講的道理去做。當然,做父母的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好好地引導孩子。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讓孩子學習《弟子規》,調整自己的心態,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說到此,我們不凡看看歷史,從古至今,但凡學業有成,事業有成者,其家風家訓均有《弟子規》的影子。

  是啊!一部《弟子規》雖然不是鴻篇鉅著,但它卻從每個方面規範了我們的言行。另外,《弟子規》裡還講了忠、孝、仁、義的典故,這些故事十分經典有趣,孩子們樂於接受,也容易接受。同時,這本書裡還講了“餘力學文”和“護生愛物”“保護環境”等。在“餘力學文”這一部分主要告訴我們在學習之餘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好好地培養學習一些情趣愛好,比如琴棋書畫等,對我們的情操修養有很大的提升。在護生愛物,保護環境的意識上也從小得到培養和加強。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它不僅適用於家庭教育,成為很好的家訓家風教育,也適用於學校教育。如果學校能夠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弟子規》教育,再力爭家庭的支援與配合,嚴格要求和督促孩子的言行,那麼,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應該是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何愁優秀的人才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