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範文(精選8篇)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範文(精選8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時會突發意外事故,為了避免造成重大損失和危害,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應急預案。那麼編制應急預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1

  我鎮地處皖南山區,地質構造比較複雜,屬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災害點位於鎮村小河裡組,災害型別為滑坡,規模主軸長100米,最大寬為300米,估計厚5—10米,體積1萬立方米,誘發原因為強降雨,威脅小河裡組25戶130人,約125萬元財產。

  一、防治方案

  滑坡是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地下水活動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帶整體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而造成的,我鎮擬對該地質災害點進行重點防治。首先在滑坡位置豎立醒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警示標誌牌,同時發放群防群測“明白卡”,加強農戶特別是受威脅物件的防治意識;其次,做好對該災害點的監測工作,設定監測人,做好日常監測資料的紀錄,雨季尤其是強降雨期間加強監測,防患於未然;再次,要治理災害點的地表條件,要植樹種草,禁止亂砍濫伐,保證植被覆蓋率,同時適當削方減載,採取支檔、避讓等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二、應急預案

  (一)災前預警

  一方面根據縣氣象局的異常暴雨天氣預報發現監測點出現異常變化時,由辦公室提前通知災害易發點的責任人,發出預警;另一方面根據監測人對災害點的監測情況進行統計,判斷出險情時發出預警。預警方式為鳴鑼,同時向受害點群眾發出警告,要求儘快疏散,儘可能搬離災害點,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二)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領導組,由鎮長任組長,明確責任,統一部署救災工作,各部門負責人任成員,明確分工責任,服從組織領導,保障救災效率。

  (三)防災措施

  根據小河裡滑坡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確定險情發生後的撤離路線為向滑坡體的兩側疏散,最後在龍山村路集中,要有組織有紀律地在監測人汪四清的帶領下,儘快逃離災害點,嚴禁向災害體運動前方撤離,儘可能的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四)防災機構組成

  1、災害調查組:由國土所牽頭,負責災情調查上報和監測點的建立,危險區、段、點的確立。

  2、宣傳教育組:由中學及中心小學牽頭,負責防治知識宣傳、災情收集報道。

  3、醫療救護組:由衛生院具體負責救護工作,首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4、秩序維護組:由司法所、派出所組成,負責秩序維護,組織疏散、保護財產等。

  5、後勤保障組:由民政所及財政分局組成,負責對災後情況進行統計上報,並及時向有關部門申請援助,儘量減少人民的財產損失。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2

  一、編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二、編制依據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等法規和規範性文字,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編制本預案。

  三、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我區行政區域內因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所引起的,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或者已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突發性特大型、大型和中型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四、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群測群防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防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管委會統一領導下,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管委會主任是本行政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單位均應當服從管委會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

  五、組織體系

  (一)領導機構

  1、成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

  2、指揮部職責

  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分析、判斷成災或多次成災的原因,確定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方案;部署和組織有關部門對受災地進行緊急援救;檢查、指導轄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處理其它與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有關的重要事項。

  (二)執行機制

  針對本轄區的地質災害分佈特點、易發程度,建立和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1、預測預警系統。要發揮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骨幹和樞紐作用,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建立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作辦公室和村(社群)及駐區企事業單位為一體的,按領導負責制指定專門負責人、聯絡人,確定聯絡報告方式,以及由危險區範圍的單位、居民(村民)作為監測資訊報告員而形成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

  2、資訊收集與分析。負責地質災害監測的單位,要廣泛收集整理與突發性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資料資料和相關資訊,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料資料庫,實現各部門之間的共享。

  3、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作辦公室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地區進行巡查,指導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監測,並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路的作用,要定期和不定期進行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範,發現險情時,要及時向國土分局和相關領導報告。相關部門要及時劃定災害危險區,設定危險區警示標誌,確定預警訊號和撤離路線。根據險情變化及時提出應急對策,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採取排險防治措施,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避災疏散。對選定的避險點和撤離路線要進行安全性評估,確保緊急避險萬無一失。

  4、預報預警釋出。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將預報預警結果及時報告經開區,同時透過媒體向社會發布。當發出某個區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後,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資訊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做好防災的各項準備工作。

  5、發放“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作辦公室對單位和住戶及時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告知有關災害的基本情況、監測預報方法、應急避險的撤離路線和安置地,以及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群測群防人員的彙報聯絡方式,按要求做好防災各項準備工作。

  六、監督檢查

  區指揮部辦公室對上述各項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保障工作進行有效的督導和檢查,及時總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實踐的經驗和教訓。

  七、預案管理

  本預案由管委會制定,並根據實際變化情況,由國土分局牽頭及時修改完善,各有關部門按照預案的規定履行職責。

  八、責任與獎勵

  (一)獎勵

  對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中貢獻突出需表揚獎勵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執行。

  (二)責任追究

  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嚴格問責和處理;對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突發地質災害重要情況或者應急防治工作中有失職、瀆職行為的,對有關責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3

  防地質災害工作是學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學校財產以及師生生命安全,以及學校的穩定、發展等。因此,我校根據上級的工作部署,並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工作應急預案。

  一、高度重視,明確防地質災害工作的意義

  防地質災害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它關係到一方的穩定,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學校工作能否正常開展和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等重大問題。為此。每一位教職員工,特別是學校行政,應時時刻刻裝著防地質災害工作,具有強烈的防地質災害意識,將防地質災害工作納入學校的議事日程,併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做到長抓不懈,一抓到底。樹立起防地質災害責任重於泰山的防地質災害安全意識,防患於未然。

  二、加強領導,成立各應急小組

  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通力合作,將防地質災害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儘量避免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1、防地質災害指揮小組:

  由xx組長,xxx為成員。負責整個防地質災害災害的搶險工作,並迅速向當地政府或上級有關部門彙報情況。

  2、搶險疏散小組:

  由xxx任組長,xxx為成員。具體負責發生暴風雨等防地質災害時的人員疏散,在保證人員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財產搶救等工作,儘量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疏散地為火車站前的空曠地帶。

  3、後勤保障小組:

  由xx組長,xxx為成員。具體負責整個搶險工作的物資經費的準備工作,從物資和經濟上保證搶險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增強意思、採取措施、減少損失

  學校發生防地質災害將會造成嚴重後果,影響到學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因此,全體教職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必須樹立防地質災害工作責任重大的意識。

  1、定期檢查:

  學校應在每年的五至十月期間的每個月特別是暴風雨季節對學校內的房屋、校舍、圍牆、用點裝置設施、排洪通道等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及時整改,消除防地質災害可能帶來得隱患。

  2、積極搶險:

  一旦發生防地質災害時,各小組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迅速趕到學校,隱的時間上的主動在搶險中,首先搶險小組應及時迅速有效的疏散有危險的人員,特別是學生。同時,在保證搶險人員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財產搶救,禁令減少財產損失。

  3、及時上報:

  一旦發生防地質災害時,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彙報,爭取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援。

  總之,在防地質災害,在防地質災害工作中,全體教職工不能有絲毫的麻痺,要具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牢固樹立責任重與泰山的意識,增強防地質災害意識,保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4

  為了保障汛期災情發生後,我中心各項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應對汛期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救援水平和疫情防控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根據區政府和區衛生局有關檔案精神,特制定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汛期災害事件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應急預案。

  一、汛期災害事件應急處理的組織管理機構和職責

  (一)成立紅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汛期災害事件應急處理領導組:畢曉南主任任組長,汪守文副主任、郭同春副主任任副組長;李為君、賈方軍、劉昌明、張景勇、宋秀濤、沈洪岐、隋海博、綦遠林、趙之章、宋繼龍為成員。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在我中心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汛期災害事件應急處理領導組職責:

  1、接到災情指令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排程各工作組開展緊急救援和疫情防控工作。

  2、督促各科室落實防範措施,做好應急準備工作。

  3、協調與有關部門的關係,在區政府和區衛生局的統一領導下,使汛期災害事件救援工作高效、有序進行。

  4、向區政府和區衛生局及時彙報有關資訊。

  (二)疫情防控工作組:組長汪守文,副組長王世越、於國英,疾控科、檢驗科、辦公室負責人為成員。

  疫情防控工作組工作職責:

  1、制定汛期災害事件應急疫情防控預案,在接到應急指令後,迅速啟動預案,組織指揮排程各專業隊對災區的疫情防控工作。

  2、組建消殺、衛生學調查和評價、衛生檢驗、後勤保障等相關專業隊伍,開展應急處理演練及消殺、衛生學調查和評價,並負責指揮、排程、協調、督促各專業小組完成疫情防控應急任務。

  3、負責收集、分析並及時向區衛生局汛期災害事件應急處理領導組辦公室報告有關資訊。

  (三)醫療救治工作組:組長郭同春,副組長:蘭豔、劉冬月;成員:張景勇、沈春霞、李麗、趙國萍。

  醫療救治工作組職責:

  1、負責本單位汛期災害事件醫療救治應急預案的制定,組建醫療救治應急隊伍。

  2、負責對單位救治隊伍進行演練培訓,各科室主任要負責本科室業務技能的指導和培訓。

  3、接到應急救治指令後,迅速啟動救治預案,組織協調、排程各救治成員,迅速趕赴現場,實施現場救治指揮,開展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及時報告醫援資訊。

  (四)衛生監督組:組長李為君,副組長崔明,張鳳芝、寧靜、劉昌明為成員,中心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衛生監督組職責

  主要負責制定汛期災害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預案,組建相關專業隊伍,開展應急處理演練培訓,開展本單位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做好資訊上報工作。

  (五)宣傳教育組:組長許陽,宋繼龍、趙之章、陳晶為成員並宣傳教育組職責

  主要負責救災防病宣傳健康教育工作。

  二、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及指揮

  我中心救援應急隊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後要及時趕赴現場,並根據現場情況全力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在實施醫療衛生救援的過程中,既要積極開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護,確保安全。

  1、現場搶救

  到達現場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迅速將傷員轉送出危險區,本著“先救命後治傷、先救重後救輕”的原則開展工作,按照國際統一的標準對傷病員進行檢傷分類,分別用藍、黃、紅、黑四種顏色,對輕、重、危重傷病員和死亡人員作出標誌(分類標記用塑膠材料製成腕帶),扣系在傷病員或死亡人員的手腕或腳踝部位,以便後續救治辨認或採取相應的措施。

  2、轉送傷員

  當現場環境處於危險或在傷病員情況允許時,要儘快將傷病員轉送並做好以下工作:

  (1)對已經檢傷分類待送的傷病員進行復檢。對有活動性大出血或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症者,應就地先予搶救、治療,做必要的處理後再進行監護下轉運。

  (2)認真填寫轉運卡提交接納的醫療機構,並報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彙總。

  (3)在轉運中,醫護人員必須在醫療倉內密切觀察傷病員病情變化,並確保治療持續進行。

  (4)在轉運過程中要科學搬運,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5)合理分流傷病員或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指定的地點轉送。

  3、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衛生監督組負責轄區內汛期災害事件後的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組織本單位相關工作人員,開展衛生學調查和評價、衛生監督執法及消殺滅工作。採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災害後傳染病或疾病的發生或流行,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4、資訊報告

  醫療救治組在迅速開展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同時,應立即將人員傷亡、搶救等情況報告醫療救治工作組總指揮和區衛生局應急辦公室。醫療救治工作組、承擔醫療衛生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要每日向區衛生局應急辦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

  5、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的終止

  汛期災害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療機構得到救治,經區政府或區衛生局批准,醫療救治工作組可宣佈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並將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的資訊報告上級有關部門。

  三、醫療衛生救援的保障

  我中心要堅持“平戰結合、常備不懈”的原則,加強汛期災害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組織和隊伍建設,組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制訂各種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方案,保證汛期災害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責任與獎懲

  我中心的汛期災害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實行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各組對汛期災害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作出貢獻的優秀科室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團結協作,確保防汛安全

  我中心汛期應急各工作組成員要在區委、區政府、本單位汛期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團結協作,緊密配合,一旦發生洪水險情,要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之中,共同搞好今年的防汛工作,確保全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六、進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在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指揮下,進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透過演練來提高我中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從而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突發事件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5

  根據國土資源部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結合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及省地質災害調查隊調查,預測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提出預防和防治措施,貫徹以“預防為主”的方針,為我鎮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決策和依據,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災害損失。

  一、基本情況

  (一)孕災環境

  紅白段橫跨多個大地構造單元,北西、南東兩側發育,北川——映秀大斷裂和江油——灌縣大斷裂,中間則密集平行分佈眾多次發生斷層,又被後期平移斷層切割,形成網路分佈格局,岩層破碎,節理裂隙發育,受長期地質營力的作用,特別是“5.12”地震後,巖體穩定的力學結構受到破壞。

  該地區屬中山溝谷切割地貌,高差大,地形陡,溝谷多呈“V”字型,水系發育,呈樹枝狀,水位隨季節變化,汛期受暴雨影響陡漲陡落。

  該區域植被覆蓋率70%左右,區域性受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二)誘發因素

  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量,降雨強度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控因素。

  (三)危險物件

  區內工礦企業、居民點眾多,交通線路原水系分佈,旅遊景點初具規模。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已制約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

  根據以上因素,結合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預測如下:

  地質災害發生的次數、規模及危害均將有所增加,紅白是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1、松林村四組——木瓜坪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該地區地形陡峻,地質構造作用強烈,礦山開採工程活動頻繁,暴雨集中且強度大,洪水沖刷侵蝕作用強烈,特別是“5.12”地震後,該區域極易誘發和產生地質災害,應特別注意廣青路沿線、趙家坪滑坡、岳家山泥石流、幹河口滑坡、馬槽灘泥石流、將軍巖崩塌、水磨溝地面塌陷等不穩定地質災害。該地區地質災害具有型別多、規模大、穩定性差、治理難等特點,嚴重危害礦業生產、農林生產、交通建設和職工居民安全。

  2、紅白鎮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該區沿石亭江和通溪河分佈,受區域地質構造影響巖體破碎,完整性、穩定性較差。殘坡積鬆散堆積物覆蓋厚度大,河流、水位在汛期陡漲陡落,易引發滑坡。應密切注意椅子框潛在崩塌,石崗坪潛在滑坡及金河磷礦子弟校滑坡。瞿家山地裂縫有大規模滑坡發生的先兆,應加以注意。

  3、峽馬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紅鐘公路新修段危險性斜坡群,紅金公路新修段危險性斜坡群,樺頭尖——紅星煤礦一帶的泥石流等。

  以上各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是明顯的季節性,降雨量和降雨強度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控因素,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集中在6-9月的汛期,要特別注意6月底-9月上中旬的區域性暴雨和區域性暴雨對該區的影響,可能誘發該地區規模較大的地質災害。

  二、預防措施

  (一)加強領導,認真貫徹執行有關法規和要求。

  (二)制定地質災害防禦預案,落實預防措施,分戶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

  (三)建立“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監測體系。

  防禦地質災害是一項社會公益性工作,“群測群防、群專結合”是防禦地質災害的根本方針。大力宣傳和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普知識,使廣大幹部群眾掌握基本的地質災害識別、監測、預報知識和避讓措施,強化防災、減災和救災意識。增強全社會防禦地質災害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有關部門和責任人在災情發生時應及時出動,確保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及時監測方法得當,組織避險措施得力,險情資訊反饋迅速。

  (四)完善制度,協調配合,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紅白鎮已成立地質災害防禦領導機構,完善汛期值班制度,建立應急指揮系統,加強與防洪、氣象、地震、救災等相關部門的聯絡,及時掌握雨情、水情、災情,為制定當地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提供正確依據。確保鎮、村、組三級之間資訊暢通,聯絡密切。

  組織有關負責人和責任人定期或不定期對本地區重點地質災害和危險區進行巡迴檢查,瞭解其發展趨勢,督促有關部門落實預防措施,努力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減災。

  根據地質災害分佈情況,安排以下幾條汛期巡迴檢查路線:

  1、紅白——西部驚奇歡樂谷;

  2、紅白——峽馬口——鐘鼎寺;

  3、紅白——觀通橋——金蓮池。

  重點預防區域:

  (一)趙家坪地面塌陷

  1、採空區回填,採區預留保安礦柱,防止塌陷繼續下陷和誘發新的地質災害。

  2、坑道閉坑道應嚴格按規範驗收,特別是對採空區的處理,閉坑報告的提交應嚴格按程式,並要求真實客觀反映井下情況。

  3、禁止非法進入礦井挖掘殘餘礦柱。

  4、搬遷採空區上部及塌陷影響區居民。

  (二)岳家山泥石流

  1、首先應要求治理泥石流上游形成區的滑坡、崩塌防止河道兩岸的鬆散殘坡積物淤積河道,切斷泥石流的物質來源。

  2、清理河道中已經淤粉的鬆散堆積物,保證水流暢通,避免洪水直接沖刷坡積物。

  3、重要建築設施前方應修建楔形分流堤,防止被泥石流直接衝擊。

  4、關停區域內不合法小礦井。

  5、未作治理工程時,應以避讓為主,建議搬遷泥石流影響區居民,並禁止在該區域修建長久性建築物。

  6、應急路線應由中間向兩側撤離,隨時保證道路的暢通無阻。

  7、汛期應有雨情、水位、泥位專職值守,定期觀測,形成資料體系。並定期上報。

  (三)樺頭尖泥石流

  1、完善群防群測體系,長期應有專人觀測雨情及泥位變化。

  2、治理分水嶺附近的滑坡,可採用坡改梯,坡面種草,坡腳穩攔,以防止大量鬆散物淤積河道。

  3、河道被阻塞段應採用排導的方式,同時巖坡植樹種草,減少水土流失。

  4、徑流區分段設立擋牆,逐級降低泥石流的衝擊。

  (四)紅白鎮松林村四組至木瓜坪村

  由於“5.12”特大地震後,該區域形成了一個地質災害帶,雖然該村村民已全部搬遷到紅白鎮集鎮區域臨時安置,但也嚴重影響了行人和車輛的安全。

  綜合上述,應採取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強領導,增強防危意識;

  我鎮非常重視該項工作,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鎮有關部門負責人、各村支部書記為成員的防危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協調處理防危工作。

  (二)根據各村災害點情況,全面落實了預防方案和措施,落實了防禦責任人,值班報警制度,重點地質災害長期監測,監測人員要做好記錄,建立了鎮、村、組三級地質災害防禦體系。把災害減輕到最低,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組織機構:

  為了更好地落實汛期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各項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和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鎮政府決定建立紅白鎮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搶險隊。組成人員名單如下:

  指揮長:

  副指揮長:

  應急分隊成員:

  紅白鎮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由紅白鎮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以及各村、礦山企業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領導小組和搶險隊組成。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6

  一、基本情況

  我鄉位於縣最南部,與重慶市梁平縣接壤,幅員面積32.06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2個社群。共4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1.8萬人。全鄉地形以平壩為主、低山丘陵為輔,我鄉地質災害分佈主要以為主,其他各村小規模的滑坡也分佈較廣。目前,排查發現地質災害點5處,危及面積405畝,其中耕地235畝,威脅農戶86戶294人,預計直接經濟損失152萬元,給我鄉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二、應急機構及職責

  鄉政府成立由鄉長雷勳章為指揮長,鄉人大主席於世林,黨委委員、副鄉長李繼明,黨委委員,副鄉長薛峰,黨委委員、副鄉長柏海川為副指揮長,黨政辦、派出所、財政所、社事辦、綜治辦、衛生院、建管辦負責人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於黨政辦,負責全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汛期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若出現地質災害問題,領導小組及時組織搶險救災,並立即報告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搶險及轉移安置組、後勤保障組。其職責分工是:

  (一)辦公室:黨委委員,副鄉長薛峰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分別從黨政辦、社事辦、建管辦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傳達貫徹指揮部決策;組織搶險救災力量,協調各部門關係;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收集有關的地災,按時上報監測報表;公佈搶險救災臨時規定。

  (二)搶險及轉移安置組:武裝部長、副鄉長柏海川任組長,分別從經發辦、派出所及民兵組織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是:負責組織、指揮搶險救災隊伍及時奔赴一線,組織群眾撤離;負責組織搶險車搶險當路的暢通;維護險區內社會治安等。

  (三)後勤保障組:黨委委員、副鄉長李繼明任組長,分別從社事辦、財政所、文化站、衛生院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負責救災款物的籌集發放,保證災區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組織急救隊伍趕赴災區搶救傷員,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及時檢查災區水源、食品衛生;負責妥善安置災民,迅速組織力量修復災區電力、通訊設施等,保證災區用電和通訊通暢等。

  (四)村社職責:各村負責本轄區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和救災。

  在轄區內重大地質災害點及其危險區域設定警戒標誌,確定和釋出預警訊號、撤離路線、建立監測點、落實監測人員及防災責任人。

  有地災害險情的村、社、企業的監測人員和防控災責任人必須在汛期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隨時發現險情變化,並做好記錄,報告鄉防災領導小組。

  廣泛宣傳、讓受災戶人人明白,戶戶清楚本區域災害發生時的預警訊號及撤離路線、災害發生前的前兆。

  對因地質災害造成的嚴重危房戶,及時傳送搬遷通知書,限期搬遷戶和觀察使用的危房戶分別建卡,跟蹤調查,隨時掌握搬遷情況。

  地質災害發生後,動員和組織災區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積極轉移、搬遷安全區域,開展抗災自救工作,恢復生產。

  三、防災責任人及監測員:

  指揮長:

  副指揮長:

  成員:

  四、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1、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鄉國土資源所要會同地質災害防災搶險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部門,在每年第一季度前擬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鄉人民政府批准公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標明轄區主要災害點的分佈,說明主要災害點的威脅物件和範圍,明確重點防範期,制訂具體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定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單位與責任人。

  2、加強地質災害監測

  負責地質災害監測的單位,要廣泛收集整理地質災害預防預警的有關資料資料和資訊,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防、預警等資料資料庫,實現各部門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源的共享,不斷提高監測質量。

  3、加強汛期值班

  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在汛期(每年四月至九月),防災搶險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實行24小時值班;凡逢暴雨時,按照縣防汛防旱領導小組的部署,防災搶險領導小組辦公室雙人值班,領導帶班;當發生地質災害時,根據鄉人民政府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值班,認真接聽本轄區內的雨情、汛情、險情、災情報告,並按規定報告、轉達、處理。

  4、加強險情巡查

  鄉、村、組在汛期,要組織人員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生地質災害地區的巡查、監測和防範,發現災情和險情要及時處理和報告。對已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要予以公告,並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定警示標誌,確定預警訊號和撤離路線。根據險情變化及時提出應急對策,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情況緊急時,應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5、加強汛期災害預報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由弱到強依次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等五個等級,三級、四級、五級時預報。

  三級: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大;

  四級: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大;

  五級: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大。

  鄉人民政府接到本區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後,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逐級將有關資訊迅速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區域內的村民。

  6、加強隱患治理和避險安置工作

  加快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排危除險工作。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採取避讓安置,對暫時受威脅的住戶進行臨時轉移安置,威脅較大或不能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住戶,進行異地搬遷安置,妥善做好協調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7

  1.演練目的:

  一是檢驗和評估應急救援預案的實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檢驗和驗證員工對預案的掌握程度,是否熟練應急行動程式,以及應急救援隊伍的協同作戰水平和實戰能力;三是提高全體員工避免事故、防止事故、抵抗事故的防範能力;四是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和完善綜合及各專頂應急救援預案。

  2.演練地點及時間:

  演練地點:定為我公司長勝溝34棟因地質災害發生整體倒塌而造成人員傷亡。時間:20XX.6.10

  3.演練步驟:

  3.1領導組

  事故發生後,立即啟動地質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由排程室通知領導組成員迅速到位,根據監測組的資訊,實施應急專項預案,並向上級反映。成立救災前線指揮部,並立即奔赴災區現場指揮,指揮協調各專業組的行動,傳達上級領導的決策意見,並向上級傳遞各專業組反饋的資訊,必要時並請求上級給予支援。

  3.2災害防治保衛組

  立即出動警力對災區要害地點採取周密保衛措施,嚴防人為因素使災害擴大,公佈臨時特別管理條例,強化災區治安,對容易產生次生災害的設施,採取特殊保護,防止災害蔓延,並迅速組織人員撤離,積極配合搶修,武裝部及消防人員立即奔赴災區進行救援,組織群眾進行治安聯防,採取有力措施,嚴懲不法分子。

  3.3醫療衛生組

  組織醫療救護隊,攜帶緊急搶救藥物和器材,立即奔赴現場。建立災區醫療站,對傷者進行現場處置,做好對危險傷員的轉運護送工作,採取有力措施,嚴防瘟疫發生。

  3.4通訊組

  組織人員檢查受災地點的通訊線路是否暢通,對毀壞的通訊設施積極組織搶修,保證指揮部與上級部門通訊暢通。

  3.5搶險救災組

  立即組織搶險救援隊伍併發放搶險救災的機械工具,組織搶險隊伍立即奔赴現場,解救受災人員,組織群眾安全撤離危險區,並儘可能撤離裝置器材,組織開展災區群眾自救互救。

  3.6生命線系統防救組

  組織人員檢查災區水、電、氣系統的破壞情況,並組織搶修,根據需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的產生蔓延,根據需要啟用備用設施,優先居民供水並確保消防用水。

  3.7交通運輸組

  組織人員檢查通往災區的通道,組織搶修隊伍進行搶修,保證救災車輛能夠順利通行,調集足夠車輛供救災使用,實行交通管制,嚴禁非救災車輛通行。

  3.8物資保障組

  組織人員保證災民各類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對各種物資要做好登記、保管、運輸、發放工作,同時做好外援的接收工作。

  3.9居民安置組

  組織人員立即執行預案實施細則,做好群眾的疏散工作,使群眾安全撤離危險區域到指定的避災地點,並做好災民生活必需。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篇8

  為了抵禦和防範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以及把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點,按照國務院“早準備、早部署、早行動、早落實”指示精神和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人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在建立、健全各項責任制和制度的基礎上,統一組織,統一指揮,定領導,定區域,定任務,在汛期前後,對鄉內水利、防洪設施、重點地質監測區域進行全面檢查,及時清除隱患,確保安全渡汛,努力將人畜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點。為此,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情況

  全鄉地質災害村。我鄉山地地質災害種類主要體現為: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河庫塌岸等。

  二、重點防範區段

  根據要求,結合我鄉實際,圈定全鄉重點防範區段為:等。

  三、防範措施

  ⑴做好經常的宣傳工作,使廣大幹部群眾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加強自身防範,預測和自救能力。

  ⑵落實防災責任制,逐點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應急措施。

  ⑶制定監測人員培訓計劃和重要隱患點巡迴檢查,以及建立地質災害巡查制度。

  四、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和搶險指揮部,定領導、定區域、定任務、落實責任

  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下設辦公室,由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⑵搶險指揮部成員名單

  指揮長:

  副指揮長:

  成員:

  五、責任分工

  ⑴河庫監測總負責人:

  責任人:

  ⑵地質災害監測總負責人:

  責任人:

  各村民組長為監測員,對各自的村、組的地質災害情況進行監測,重點村、組。遇到災情時,由監測員負責通知村、鄉相關負責人並首先組織搶險人員及時對受災人員進行撤離和救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