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北師大研修班培訓心得體會

參加北師大研修班培訓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參加北師大研修班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參加北師大研修班培訓心得體會1

  很榮幸參加了“名師成長工程”――開發區名師工作室學員北師大高階研修班的培訓,非常感謝管理中心為我搭建了一個如此好的平臺,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貴的機會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總的來說,這次的培訓短暫而充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專家們的講座或高屋建瓴,或高瞻遠矚,或深入淺出,展示出不同的風格,讓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尤其是國家教育部原基礎教育司王文湛司長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現代小學教育研究中心張梅玲主任,廣渠門中學“宏志班”管委會主任,全國著名班主任、全國優秀教師高金英老師,他們雖都已經退休多年,本該在家享受晚年,卻仍然致力於教育教學研究,獨到精闢的見解讓我由衷地佩服之餘,更是萌生了深深的敬意與感動。

  透過培訓,專家們講授的內容我雖不能立刻全部消化吸收,但確實從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提高了理論認識,更重要的是為我以後的發展道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對做好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識。下面是我參加此次培訓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為人師表,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這幾天的培訓中,我不僅佩服著各位專家、教授的講課藝術、教育智慧,更感動於他們為人師的人格魅力。他們無不在踐行著北師大“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

  “立師先立德”,“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足以看出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這一點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的高金英老師,一個看起來很慈祥、很普通的女老師,她從她坎坷的經歷講起,從河北農村的知青,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到北京的重新開始,由於教學成績的不凡,再到擔任“宏志班”的第一屆班主任,為了自己的學生,節假日和家人團聚的機會也放棄了,沒時間去教育自己的子女,期間的酸甜苦辣可以想象。高老師不平凡的教師經歷給我增添了幾分佩服和理解,因為我也是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一些經歷和高老師有著共鳴。她的故事讓我知道

  “如何做平凡的事,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也使我感受到當好一個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教得不僅僅是書,而更重要的是學會育人。

  高老師說我們要“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靜下心來收益的是學生,而最終收益的是教師自己。她的一句“把學生看做魔鬼,您會生活在地獄裡;把學生看做天使,您就會生活在天堂中”,真正體現了我們老師在對待學生上,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高老師三個小時的培訓課,我感覺特別短暫,她用詼諧生動、簡潔易懂的語言,把當老師的真諦講得淋漓盡致。一句句平凡樸實的話語給了我不平凡的感觸和思考。類似的話太多了,我雖不可能立刻達到高老師那樣的高度,但我會好好體會她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課堂我的人生。

  二、堅持讀書,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提高自已的人文素養,才可能在工作中成為學校的“能師”。要提高自已的人文素養,就必須善於讀書、學會,與時俱進。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

  了。”透過培訓,使我懂得在平凡、瑣碎的工作中更要忙裡偷閒地靜下心來讀書。專家在作講座時的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甚至有的專家,比如已經70多歲高齡的王文湛司長,從頭到尾連講稿也不拿,不看,坐下就侃侃而談,三個小時的講座思路明確,條理清晰。由此可見,他們的文學功底是多麼的深厚,沒有成年累月的積累、缺乏博覽群書的能力是很難達到如此之境界的。同時也知道了專家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古語說得好:“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老師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和書交朋友,才能從書中找到方向,積累知識,獲得經驗,才能站在教育教學理論的高度反思自己的行為。正如高金英老師所說“我們要時常讓自己有些東西。要想背有用的東西,就要靜下心來讀書,讀各種書籍,從各種書籍中精心摘取更有用,更有價值的進行背誦。一方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便於口頭表達更流暢,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頭腦得到更好地鍛鍊。同時也讓學生更佩服和喜歡你。”

參加北師大研修班培訓心得體會2

  9月8日至9月22日,白銀市教育局組織我市中小學骨幹教師赴北師大學習,我榮幸參加了本次高階研修班的培訓。

  非常感謝有關領導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學習的平臺,使我有如此珍貴的機會從各方面提升自己。

  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聆聽了15位北京教育專家、教授及校長的精彩講座。

  他們以鮮活的例項、豐富的知識、幽默的語言、獨到的教育觀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感染著我們、引領著我們。

  讓我們在解讀自己的同時,深刻感悟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進一步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拓寬視野、更新教育觀念。

  同時,我們還相繼考察參觀了崇文小學、潤豐學校、第八十中學三所知名學校的硬軟體建設,觀摩了五節展示課,參加了三次學員研討會。

  對我來說,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與名師、專家面對面交流並聆聽他們的教誨,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給了我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信仰,做一名勤於讀書、善於思考的教師。

  在與名師專家近距離的接觸中,感受到他們靈魂的高尚,掌握了許多做人成事的道理,實實在在感到自己的淺薄,使我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審視自己的個人價值。

  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與心得:

  一、樂觀對待教育事業;靜心教書,潛心育人

  鮑傳友教授的.《教師專業發展及其生涯規劃》專題講座,讓我心生感慨,使我懂得從平常的工作中去體驗幸福。

  每天從事的是緊張而冗雜的教育工作,揹負的是沉重的責任,有時簡直喘不過氣來。

  教育是激情與智慧並重的事業,我們必須時刻永葆激情,每天以無比愉快的心情面對學生,咀嚼幸福,體會快樂。

  面對如此重大的壓力,我們必須先學會愛自己,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

  因為一個人的心理因素不僅影響到人的健康和壽命,還關係到人的成敗。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為自己日後的工作做了一個簡單的規劃:第一,調整與學生相處的方式,遇到問題,首先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考慮問題,而不是從教師的感情角度去求得心理平衡。

  第二,擁有積極良好的心態,寬容別人,善待自己,超脫自己,少與學生鬥氣,把自己從疲憊與勞累中解放出來,做一名幸福的老師。

  高金英教授的“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就班主任工作給我們做了精彩的報告----班主任工作要有陽光的味道。

  我們需要的是有價值的教師,教師的工作任務應該實現由“教書”向”育人”的轉變,從“教會知識”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從“接受”轉變為“創造”、這就決定了教師需要明確自身的任務轉變,明確自身的價值定位。

  高教授指出:“今天的教師需要的是一股靜氣: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

  靜下心來收益的是學生,而最終收益的是教師自己、

  二、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

  教學需要教師不斷重新整理,而不是複製。

  特別是現在的新教材新理念,為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同時也對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更需要有創新的思想。

  其中王建宗教授的話,依然在我耳畔迴響:“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就永遠休息。

  ”新時代、新知識、新課程都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學習不只是專業方面,要擴充到各個領域,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修養和素質。

  首先,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把不斷學習作為自身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其次,教師應把學習貫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將學習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

  再次,在豐富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廣泛涉獵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學的需要,透過總結經驗,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標努力。

  最後,要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不斷擴大學習資源和學習空間,及時瞭解專業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注重與其他教師和專家的合作探討,教師要秉承終身學習和教育理念,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浪潮。

  要想讓自己的課講得更好,吸引學生,就必須提高個人素質。

  “什麼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愛。

  愛他的學生,沒有愛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培養對學生的愛就是要幫助他,幫助學生克服成長的障礙,幫助他就要成全他,成全他擁有美好的生活,獲得走向幸福的能力。

  ”趙德成教授獨特的觀點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們在面對學生的時候,過多的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不研究學生的特點,學生在繁重的學業負擔下似乎也變得麻木,沒有動力,只有課堂上的生動語言和有深度的提問才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有我們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質,才能講出生動的一課。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要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

  三、重視教學藝術

  鮑傳友教授在講座中特別提到北師大教授于丹在百家講壇的火爆。

  他說,于丹教授本身也一般,但她能用非常藝術又生活化的手法,將論語呈現出來,這就是她的成功之處。

  另外,高金英教授講課,抑揚頓挫,又像相聲,又像快板,簡直是一種享受。

  豐富的表情和誇張的肢體動作表達觀點,活潑如孩童;而且不乏中學教師的嚴謹認真:大量的攝影資料和精美豐富的檔案讓我們感嘆教授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工作的嚴謹,為每一次講座精心準備、嘔心瀝血可見一斑;最可貴的是,高教授不僅如所有大學教授一樣對學術研究深刻而獨到的見解,而且還像中小學教師那樣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每一位傾聽著眼神交流、表情會意、俯身對話如果我們的每一節課也能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師必須在各個方面提高自己,其是在教學方面,要有多種多樣的課堂方式。

  只有形式多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上課,從而在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

  一堂課下來,教師一定要明白給學生教了什麼,學生髮展了沒有,改變了沒有,學生走出教室與走進教室有無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備教材,更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能學會什麼,是否發展了。

  同時,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採用更多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使課堂變成思維的舞蹈者。

  好的課堂是有生成感,推進感的課堂,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什麼樣的挑戰,更要看學生能提升什麼,突破什麼?實踐證明,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創造多彩課堂勢在必行。

  四、要做創新型、研究型的教師

  透過此次培訓,進行自我反思,尋找自己與“名師”之間的距離。

  怎樣做才能算是一位好老師?怎樣才能成為學生的好引導者?平時我們疲於應付日常教學,很多問題都沒有認真去探究和思考。

  細想起來,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

  1、角色定位不準。

  此次培訓真正使我認識到了準確定位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準確定位自己,轉變教師角色。

  高萍教授反覆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

  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教學效果自然良好。

  2、教與研分離。

  李方教授的《文化底蘊與教師專業成長》專題講座中指出:“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成長”,要想成為一名教育科研專長的骨幹教師,光會教還不行,還得研。

  要朝著教育特長型發展,在一定行為規範的基礎上,要將自身調節機制放在教育活動的控制執行環節上,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多做創新嘗試,要多研究教育教學理論,以堆積、沉澱並吸收經驗。

  透過本次培訓,使我認識到一個教師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還應該從經驗型逐步向研究型轉變,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3、缺乏激情和創新。

  透過聆聽各位專家的精彩講座、觀摩學校課堂教學、與各學員的相互交流,使我感覺到自己有許多不足:安於現狀、自滿自足多;緊迫感、危機感少;被俗念束縛、惰性大、闖勁少;課堂上展示自己才華多、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少。

  透過培訓,使我更清醒地認識到:激情和創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師的必要因素。

  五、要學會欣賞與寬容。

  一是要學會欣賞。

  如果學生老是遭受打擊,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興趣與熱情。

  相反,你能發現錯誤中的閃光點,學生看到了希望,會投之更多的熱情,直至成功。

  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學會欣賞每一個學生,努力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要把每一名學生都看成“折翅的天使”。

  正如陶行之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

  當我們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

  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二是要學會寬容。

  王曉春教授說:“教育光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寬容”。

  莎士比亞說過:“假如他沒有一種德行,就假裝他有吧!”教育就是有時要昧著良心說好話,把花環帶在學生頭上。

  每一位教師都要懷著善心,不以懲罰為目的。

  應當允許所有的孩子偷偷地改正自己獨自一個人犯的錯誤。

  用寬容的方法,比任何東西都有力量。

  六、多讀些雜書

  李春山教授說“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就包括中國,存在師範院校,絕大多數的國家,老師來源於綜合性大學”。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時常在思考,教育家和教書匠根本區別在何處?李教授的講座讓我豁然開朗,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麼神秘,每個教師都有可能成為在中國有影響力的教育家,關鍵在於是否做到一個有心人,是否執著,是否有恆心。

  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生命不止,學習不息。

  除了參加培訓,互相聽課等學習形式外,教師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讀書。

  (1)多讀各類雜書。

  老師必須不斷的充實自已,讓自已的知識不斷更新,必須要有“源頭活水”,而這源頭活水從哪來呢?惟一的辦法就是多讀書了,中外名著、天文地理、百科全書都應該涉獵,這樣站在講臺上才能底氣十足,真正成為孩子心中的“百科全書”。

  (2)應該讀教育教學專著。

  讀陶行知,讀杜威,讀蘇霍姆林斯基,與大師進行對話,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

  (3)讀教育教學雜誌。

  領略專家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方法,站在理論的前沿,把握教改的脈搏,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學。

  總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自身的素養、人格的魅力、廣博的知識、先進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術。

  透過學習,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轉變,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的更為系統。

  本次專家的講座可謂:深刻獨到,發人深省。

  作為教師,必須有淵博的學科知識,良好的思想品質,特別是骨幹教師,更應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將次此培訓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去。

  要把所學的教學理念,咀嚼、消化,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要不斷蒐集教育資訊,學習教育理論,增長專業知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