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的演講稿集錦六篇

教師教育的演講稿集錦六篇

  演講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接觸並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教育的演講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教育的演講稿 篇1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19xx年7月帶著對未來美好的信心追求,我走上了初為人師的道路,望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眼睛,望著孩子們幼稚可愛的笑臉,我體會到他們的純潔質樸,也就從那時起,我就樹立了一個信念:在教育事業百花園裡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以一片綠葉的精神,托起花的甜美,果的珍貴,以一片真誠的愛心托起明天的太陽。十三年來我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盡職盡責,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多年的教學經歷使我深深體會到:教育當中充滿了愛,有愛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記得那是一個新學期星期一的早上,我和往常一樣走進教室開晨會,“砰砰”一陣敲門聲,打斷了我的講話,我聞聲快步走出教室,在走廊裡站著一位男學生和一位中年男子。我上下打量了幾眼,習慣地說:“剛轉來的學生吧。”我還沒說完,那好象是家長的男子低聲說:“不,是留級的。我想讓他再學好點。”我一聽是留級的二話沒說就跑道到教導處找李主任,李主任說明了原因,我知道了這個學生叫xx。他思想品德極差,學習成績往往是倒數;因打架鬥毆,小偷小摸,時常家長告到學校,也因屢教不改,常常受到老師的譴責和批評,同學們更是不喜歡他,因此,他連降兩級從五年級留到我班,(他的年齡不大),當我瞭解到他的情況後就會到教室,說實話真不想要他,但是校長的批條我不能不接受,

  再一個是他的父親含著眼淚懇求我:“李老師,幫幫忙,讓孩子留級是叫他重新開始,我們當家長的這會一定管好他,給孩子一個改過的機會吧。”他的父親說了很多,從他的眼神中不難看出是在求我,我為難了,這時我看見xx揹著一個嶄新的書包,耷拉著頭,非常尷尬地在擺弄著自己那雙稚嫩的小手,低聲說了一句話“老師,我……我要改好,”說完便哭了。當時我被他們父子感動了,就把xx領進了教室。說實話,凡是當過班主任的都知道,寧教十個好生,也不教一個差生,因為管理不當,會帶壞一部分學生。但現在既然遇上了又有什麼辦法。只願自己倒黴,思想上有很大的波動。但想想教師的職責,班主任的重任,自己的追求,我決心啃這塊硬骨頭,我想辦法去改變他,有了這種思想做指導,我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用愛心滋潤學生的心田,喚起上進心。因xx的不良習慣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所以他對老師持有仇視態度,要想轉變他,就得給他做思想工作,按一般規律,一個人更換一個新的環境,開始都想好好表現自我、我抓住時機,用滾燙的愛心去融化他,更何況他有改過的兆頭,於是我便多找機會同他接觸,同他拉家常,得知他父母經商賣腳踏車,工作非常辛苦。有時他還幫助父母作家務,得知此情況;我就在班上表揚他,說他愛勞動,以次喚起他的上進心,這樣逐漸地縮短了我和他之間的距離。其次是發現閃光點喚起了學習欲。一年一度的春季運動會在我校又拉開了帳幕,我發現他的體質非常好,我對著學生說:“同學們,我們班有一個體育健將,他就是xx,如果不相信咱們這次運動會就叫他參加,好嗎?”學生們都一致贊同。“你感不感參加比賽證明自己的實力呢?”以他那不忍輸的性格一定會答應的。果然在我的說服下,他報了跳高和扔實心球兩項,在比賽中出乎我和同學們的意料,他竟得了兩個第一,當他拿著獎狀跑到我的跟前時,他那高興的樣子簡直無法形容,但我看的出此時的他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回到教室,我在班上鄭重其事地表揚了他,同學們也向他投去了讚許的目光,這時他真正體驗到了集體對他的信任。為了鼓勵他,我把自己的一些學習用品,如筆、日記本送給了他,希望他在學習上也像在運動場上那樣努力拼搏,爭取取得好成績。從那以後他真地變了,學習刻苦了,作業認真了,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他的學習成績在班裡中等以上。

由於我始終用一顆熾熱的心關心、愛護他,又經常表揚,鼓勵他,同時,他的思想行為有了極大的轉變,他能幫助同學們值日了,也願意把自己的學習用品借給別人了,他還拿自己的零花錢幫助我班的特困生齊苗苗……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聰明伶俐,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我選他為值日班長,真是“沙裡淘金”,我發現了人才,他把我們原先紀律鬆弛的班集體管理得井井有條,他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家長對孩子的進步非常高興,感激地對我說:“李老師,太謝謝你了,你不愧是一位好老師。”是啊,想想過去的xx、看看現在的他,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和欣慰。今學期我不教xx了,他送給我一個日記本,並在本中寫到:老師,我愛您!從這幾個字中,我知道了自己的愛之所在,這幾字一直激勵我,使我充滿力量,使我暗下決心,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我要用愛去澆灌每一個幼小的心靈。

  是的,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師只有真正地思學生之所思,想學生之所想,縮短了師生距離,增進了師生溝通,才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提高教育的質量,從而培養出有個性,有發展,有創新的學生。

教師教育的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當了14年班主任,一直在教差班,和待進生打交道,使我不得不硬著頭皮想怎麼辦才能教好他們,雖然到現在也沒想出個一二三,但至少面對待進生,我可以不急不煩不燥了。我覺得教好待進生的天字第一號問題是教育家長。

  一、幫助家長給學生打造一個合適的家庭教育環境

  因為每個待進生後面都站著一堆差家長,很多孩子其實都是家長給“教”差的。

  要教育待進生家長,得想辦法,因為這些家長經過小學老師的反覆“教育”,都有了相當的反教育能力。

  我與待進生家長溝通一般選擇在孩子沒犯錯誤的時候,見面時間由家長定,見面以後,我都是先請家長說孩子最近的情況及對我的建議,然後我再把孩子的最近顯露出的優點和進步說給家長,再指出孩子的缺點以及家長該如何做,接下來就是監督家長做,每週一我都要聽待進生向我彙報家長做得怎麼樣,我再發資訊肯定家長哪做的好,哪還需要改進,同時把孩子在本週的進步發給他,這樣做很麻煩,但卻能形成了對待進生進行教育的合力。

  二、看優點,樹信心,因勢利導,

  1、我把所有的學生包括待進生都叫“好孩子”。

  這個稱呼最初是因為我記不住學生的名字,但我又不願意讓學生髮現我不認識他們,才這樣叫的,後來我發現這個稱呼可以讓學生們感覺溫暖,還可以給學生一個“好孩子”的心理暗示,就作為我的一個特色延續下來。很管用的。

  2、給待進生每人買一個筆記本,讓他們每天記錄自己的進步,然後我不定期的讓他們讀給我聽,孩子們寫著、讀者自己的進步,自信心會有很大的提升,

  我稱其為固根教育,根深才能葉茂。其實要想改變待進生,必須從孩子的優點著手,強化待進生身上雖然隱藏很深但仍然具有的真善美,以此為基礎,弱化乃至根除孩子身上的假惡醜,這樣孩子的生命才真正被點化,他的成長才有後勁,如果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就事論事,永遠治標不治本。

  3、在長期的被批評和教育中,待進生們練就了一身抗打擊的真功夫,所以對於經常犯小錯誤的同學,我一般不直面批評而是因勢利導,防止師生間因為無所謂的爭論而削弱教育的力量。

  4、待進生之所以成為待進生,並非一日之寒。我轉化矯正他們的行為,從不提過高的要求,從不指望一蹴而就,從來有耐心,不斷地預見學生的反覆,然後堅持不懈。

  三、查原因,想辦法,對症下藥

  仔細研究待進生變差的原因都差不多,但使學生變差的那一瞬間的人和事有時是不一樣的,要對症下藥,才會事半功倍。

  有一些待進生,是小學老師教育不當造成的。

  對於這類學生,在他升入初中以後,得給他們一個尊重,給他們一個改頭換面的機會,我的具體做法是座位自己選,(但不是瞎選,有具體規定),鑰匙每人一把,班級管理誰都可以發表意見。

  待進生犯錯誤時喜歡百般抵賴,其實就是怕被批評,被罰。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說錯了沒關係,但要承認,更要改正,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就沒事了,我不罰,這樣孩子們感覺安全了,也就願意配合老師解決問題了。

  要讓這些待進生感到安全的另外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說,學生犯了錯誤之後,我找到他們,我很少先入為主上來就教育,而是先聽他們說,孩子們見我沒發火,會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於是他們開始放鬆了對我的戒備,直到他們說的越來越接近接近事情的真相了,我再開始教育,就容易多了。

  因為待進生們無事,所以才生非, 要讓他們有事可做。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幫助科課代表查誰沒交作業,有些能聽懂的課下課後找我交流聽會了哪些知識。

  課下組織他們掰手腕,到操場跑圈,打籃球,填看各種表格,我喜歡以表治班。

  我想強調的是現在我教育待進生很少用以前慣用的待進生教育三斧子半 ——--打罵罰加轟回家。有點老套,況且仔細想想,硬碰硬,也許我們在言語上或行動上佔了上風,但待進生心裡不服,這種無法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是難起作用的,再有就是萬一有個一個半個想不開的,跳樓呀跳樓的,我們就犯不上了。不如想點有針對性人文一點的辦法,也許我們想的辦法不一定有多好,但只要真誠,關鍵是堅持不懈,肯定會起作用的。

教師教育的演講稿 篇3

  我是個從教僅僅四年的專職英語教師,雖然從教年數很短,可經過這幾年與學生的相處,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成為一個受學生尊重的教師,首先你得先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大作家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見,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樑,也是一條基本準則。

  我認為老師對學生要做到關愛有加,嚴而有度,師愛是師德的核心。“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係學生性格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生活在鼓勵和認可之中,他就會自信和自強。有學者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記得剛剛從教的時候,我總以為對於英語教學,學生只要懼怕我,就會在你的課上認真聽講,認真默寫,認真背誦。再調皮的孩子,也會在我的威嚴之下,不得不好好學習。事過一年,我才知道,這種方法絕對是錯誤的。那些調皮的孩子,因為害怕我,養成了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壞習慣。而且學生對英語失去了興趣,把英語學習當成了一種不能不完成的任務。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跟一個學生家長聊天,家長告訴我,“他家小孩子特別怕我,路上遇到我來了,他就會遠遠的跑開。”回家我好好想了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歸根結底,我覺得自己太刻板了,以為對他們越嚴格,就是對他們越好。其實,這樣會讓學生們害怕上我的英語課,從而害怕我這個老師,失去了對英語的興趣。得知這一點,我立刻改變了自己的方略。從此我上課,也不再一板一眼地給學生灌輸知道,我儘量用一些其他生活活潑的教學方法,與學生一起聊天,一起笑,一起鬧。遇到一些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我就是與他們交流,用我的愛的感化他們。我在學生眼裡,漸漸從懼怕轉變成了敬畏。

  對學生不要要有愛,還要有責任意識。教師的“責任意識”從哪裡來?首先,要進入角色。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只有進入了教師這個角色,才會用心去塑造、用情去感化、用榜樣去激勵、用人格去薰陶學生,履行傳承文明、開啟人類智慧的職責。如果不進入角色,就不會有責任意識,更談不上盡角色的責任了。其次,要善於學習。當今社會,正處於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的週期越來越短,速度愈來愈快。同時,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在某些方面所掌握的知識已經超過了教師。教師的“一桶水”應該是一汪充盈的活水,教師的目的不是把自己的這桶水倒給學生,而是要以自己的這桶水去引導學生自己去獲得水,創造新“水”。會學習的教師,才會教出會學習的學生。不學習就不長知識,沒知識就盡不了責任。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本來是有才氣的 ,然而由於缺“德”,聰明反被聰明誤,步入歧途,造成千古遺恨。因此,只有有了知識,又有很強的責任意識,才能負得起與社會角色相匹配的責任。

  我在江洲路小學工作,這所學校有個特點。就是插班生很多。我經常遇到這種學生,就是從外地轉過來上四年級,五年級,甚至六年級。他們中好多一部分人,英語基礎很差,甚至根本沒有學過英語。遇到這種學生,我很頭疼。但是,我不能在他們面前表現的沒有信心。我有時候會找他們交流,告訴他們英語很好學,幫他們樹立信心。早讀課上,領完其他學生,我會把他們一個個帶到其他地方。一句一句的教他們讀課文,讓他們對英語保持著信心。平時默寫,特別關照他們。遇到他們默寫的非常好的時候,我就會表揚他們,鼓勵他們。星期五放學,我會把他們集中在一起,複習學習的內容,補習以前學習的內容。當然,他們中不是每個人都能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也總有一部分人,會不辜負我的希望。象我20xx我遇到的五年級的胡成成,從來沒有學過英語,來到我們班,他自己也聰明,也很努力。我一遍一遍的教他,利用課餘時間幫他補習,很快他的英語就突飛猛進,最後以英語60分卷子58的高分被二附中錄取。

  愛源於責任,我認為:愛與責任是相互聯絡,相輔相成的。責任是核心,愛是外化。有了責任才有愛,愛源於責任。是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什麼力量把一個人見人煩的孩子,變成人見人愛的孩子?是愛。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愛是神奇,可以點石成金。

  有人說“付出愛才會得到愛”,而我要說,真正的愛只需付出,而不會刻意去追求回報。記得老師在我們畢業前就特別地強調過,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用快樂面對學生,用愛感動學生,用心傾聽學生,用眼睛讀懂學生,用手適當幫助學生。對學生多一份細心和耐心,就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走上三尺講臺,我們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我們為人師表。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師德的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底蘊的體現。讓我們一起建起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家園,用我們的愛與責任撐起教育的明天。

教師教育的演講稿 篇4

  有一首歌,名字叫文明,有一份情,名字叫文明,有一種道德,名字叫文明。

  文明,如同一場酥雨,滋潤了情感荒蕪的沙漠;文明,如同一縷陽光,溫暖了冰凍的心靈;文明,如同一汪清泉,洗刷了多少憂愁煩惱……漫漫人生路,文明伴我行。

  同學們,當你漫步於我們校園中時,你會覺得我們學校是那麼的美好:綠草如茵,鮮花似錦,書聲琅琅,這裡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可是,當眼前出現了果皮紙屑,耳邊傳來難聽的髒話,鼻子聞到噁心的氣味時,你會有什麼感受呢?也許你會皺起眉頭,彷彿悅耳的音樂中冒出了雜音,斑斕的畫卷上出現汙點,優美的文章裡出現了敗筆。是啊,這些不文明的行為正蠶食著我們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汙染著我們美麗純潔的心靈,重創著我們和諧的校園。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穫一個習慣;我們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穫一個品格。文明,並不需要我們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滲透著文明的本質。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誠摯關懷;是見到老師時的一聲親切的“老師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別人幫助後的一聲“謝謝”……只要你願意去做,文明將是一件極為簡單、快樂的事。

  文明就像一面鏡子,折射一個人的心靈,體現一個人的品質,突出一個人的'素養。遺憾的是,在我們學校,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不文明行為。比如: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果皮紙屑;教室裡走廊上總能聽到高聲喧譁,寢室裡浴室中總能聞到刺鼻的氣味。走路時推推搡搡,進教室是隨意亂撞;鬧矛盾時罵罵咧咧,部分同學講髒話、粗話;同學們,學校是文明的聖地,知識的殿堂,更是我們溫馨的家,作為家裡的主人,難道你甘心去影響她,抹黑她,破壞她?難道你甘心因為自己的不文明被釘在恥辱的柱子上?

  同學們,我們的成長,需要文明的迴歸、重建和發展。事實上,文明是保證我們快樂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

  那麼,我們如何做一個文明的學生呢?

  一個文明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他總是對知識充滿渴望,在課內課外都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愛提問題、不怕困難。

  一個文明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愛護公私財物的人。他愛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會踐踏草坪,不會攀折枝葉,更不會踢門、浪費水電……

  一個文明的學生,一定是一個遵守紀律的人。他會將自己的物品擺放齊整,會自覺排隊就餐,不會大聲喧譁影響別人的學習,會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一個文明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他會尊敬師長和友愛同學,關愛身邊的人和事,不會與同學吵架,他會懂得感恩,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老師的教導……

  雨果說: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同學們,讓我們做文明的使者,積極投入到“養成教育,從我做起”的活動中去。

  我相信,文明的我們會讓大江口中學的明天更美好。

教師教育的演講稿 篇5

  這個名字為我所知是1995年的事。那一年,為了支援*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位六十年代初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有著幾十年教學經驗的教授,作為高階人才被引入我區,來到學校,承擔起對全區8000多名教師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

  老師的主要工作物件是中學語文教師。在這裡,我突出強調“語文”二字是有目的的。眾所周知,全社會都在關注教育,尤其關注語文教育。大家也記得,自96年、97年開始,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書籍到報刊、從名人到普通人、從外行到內行……都在對語文教育進行批判,尤其是對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毫不留情地進行指責。諸如:忽視人性教育,抹殺學生的個性,沒有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應該說,這些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的改革時期再所難免的,這些批評,也可以說是好事,它會進一步促進語文教育的改革。然而,由於有些教師的素質比較薄弱,新的改革方案沒有出臺,新一輪的課程標準還沒有制定,使得他們在這些指責聲中不知所措。面對這種情況,老師以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己任,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一直工作在高校的教學前沿,不但自身的專業知識淵博,而且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廣泛深入,具有前瞻性。因而,在對全區教師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先後開設了“文學理論的革新與語文教學的改革”“重新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等專題。使老師們豁然開朗,對如何進行語文教學心中有了一些底。

  在課上,作為一名五十多歲的老教師,作為一名有著腰間盤突出病史的病人,面對一進校一上課就是一天的工作特點,老師從來都是站著講課,從來都是高音教學,從來都是準時準點。有的老師心疼他,讓他坐著講,他卻說:“我是一名老師,一名黨員,就應該嚴格遵守教師的崗位職責,不應以任何藉口來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老師把他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傳授給學員,把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帶進了課堂。他用自己的教學實踐回答了老師們提出的問題,消除了老師心中存在的困惑,為老師們充滿自信的走進課堂、駕御課堂指明瞭方向。

  “兩肩擔教育,笑眼看學員”,這是壓在老師玻璃板下面的一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無論是在高校的講壇上,還是在一進校這塊教師培訓的沃土中,老師總是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教育,奉獻給學員。他想學員所想,急學員所急。當學員沒有菜票時,他就請學員吃飯;當學員有疑難問題時,他就耐心給予講解;當學員請他去指導時,他就義不容辭的走進了學員的課堂;……有些老師已經快退休了,按規定,不參加繼續教育也是可以的,但由於老師的課講得精彩,能夠消除老師們心中的一些疑雲,所以,他們不遠幾十裡的路程,堅持聽老師的課;有的學校專程請老師去講課,甚至有是省也慕名請老師去講學。大凡遇到這種情況,老師都是萬分高興。他說:“課堂就是我的戰場,講臺就是我的陣地。作為一名教師,一名黨員,就要戰鬥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教育。”今天,的名字已經不再只為一進校的老師所知,而是為通州區所有的老師所知,為其他省市的老師所知。

  老師之所以成為老師的榜樣、黨員的模範,不僅是因為他時刻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還在於他時刻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無微不至的幫助他們。我是經過三年的函授,於1998年獲得了北京師範大學的畢業證書。20xx年,學校根據工作需要,把首都師範大學20xx級中文專科當代文學的教學任務教給了我。雖然我比較喜歡這門學科,也看過不少書,但沒有做過專門研究,對有些作品的歷史背景比較模糊;對有些作品的創作過程知之甚少;對有些作品的主題的開掘缺乏深度……面對這些困難,我有些膽怯,想推掉這項工作。可就在這時,老師來到了我的辦公桌前,認真地說:“別害怕,這一週我就賣給你了,有什麼問題我們一起來討論。”在老師們的鼓勵下,我終於接受了這項任務。在這以後的時間裡,老師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了晚上,白天就和我一起來到教室,討論有關當代文學的一些問題:山藥蛋派的作家、作品、創作風格,後現代派的產生,今後文學的發展方向等。老師把自己整整出賣了一週,可又何止一週呀!寒假裡,老師和我一起聽課;業餘時間,老師和我一起備課,甚至連教案也要看看。透過老師的講解,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增強信心,最後終於較好地完成了當代文學的教學任務。

教師教育的演講稿 篇6

  “寫作是一種告別自我的方式,過去的感受與思考凝聚在文字裡,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風霜,帶著不變的理想,準備著迎接明天,於是又再一次出發,只有目標,沒有終點。”靜靜地讀完了著名教育學者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最後一段,回味著這詩一般的語言,凝視著那淡雅素潔的封面,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認認真真地讀完一本教育專著了。既不是完成任務,也不是應付考試,更不是為了晉升職稱而炮製論文。只是原始的,單純的,因偶然與之相遇,又因好看而被深深吸引。我想,這也就是一本好書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靈魂”、“完美的教學”等等。書中這十個直抵人心的話題,把我引入了那鮮活靈動,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的教育學的視界,原來教育竟然可以這樣的富有詩意!用肖川自己的話來說:這本書是他用心血、生命、道義和良知寫成的,是十多年集腋成裘的產物。

  看了這本書,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寫道:古代《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由於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萌,學生對教師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為自己服務。現在,人們提出了‘教育消費’的概念。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並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絕不應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氣質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本書也講到我們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語言,沒有絲毫的說教,讓我在世俗的喧囂與嘈雜中,用多年來久違的,古典的心情,來反思自己的學習,明白了學習的真諦:學習不是立竿見影式的投機取巧,在大多時候,它的價值是十分間接的。它內化為人的一種素養,外化為人的一種氣質。真正的學習是人深層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我發覺自己這幾年來的學習(如果還能算是學習的話)是多麼的膚淺,多麼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試了,才捧起書,要寫東西了,才開始學習,“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多久沒有品嚐看書的樂趣了?多久沒有在書的海洋裡歡快遨遊了?

  誠如狄金森所說: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這本書用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滿腔的熱情高揚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它讓我在學習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培養和激發了我們一線教師的理論興趣,又能提升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以隨筆的形式,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併發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從而收到以小見大、以孔窺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讓我領略到教育隨筆這種表達方式的魅力:它隨和、隨緣、隨意,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只是有感而發,像朋友間的抵膝而談,不求全面,不求嚴謹,甚至不求客觀公允,只求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罵。這種邏輯實證之外的表達的美。這種旁徵博引,引經據典,行雲流水一般隨意而不隨便的文風,喜也,怒也,哀也,樂也,似淡雅的香茗,勝陳年的烈酒,時時處處,字裡行間,無不顯示著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體現著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對美的追求。它不僅是一種寫作的風格,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詩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