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惜糧食的演講稿(通用10篇)

關於愛惜糧食的演講稿(通用10篇)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那要怎麼寫好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愛惜糧食的演講稿(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1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人是鐵飯是鋼”,沒錯,食物是我們生存下去的基礎保障,如今我們隨處可見的標語“珍惜糧食,人人有責”,但是我們不如問問自己,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呢?所以這便是我今天的演講題目《珍惜糧食,從你我做起》。

  我們都知道的那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可知道我們所吃的米麵瓜果蔬菜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苦勞作的成果,為了種植出這些糧食,他們大多的時候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能夠見到如此豐富食物。我們從小就學習,要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那麼如今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份糧食,不讓農民伯伯們寒心。

  糧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珍惜糧食業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在我們享受溫飽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在如今的生活中也仍然會有人面臨吃不飽飯的問題,我們所浪費的,或許都是他們觸之不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珍惜糧食的意識,作為擁有現如今幸福生活的我們,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品質,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或許我們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我們都能夠團結起來,那這份力量就是無窮大的,所以對於珍惜糧食,我做出以下幾點提議:

  1、培養珍惜糧食的意識。

  2、在食堂吃飯時,吃多少打多少。

  3、如果不確定是否愛吃,可以先買小份的。

  4、在看到浪費食物的行為時,進行善意的提醒。

  同學們我們能夠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萬萬不能忘記背後的人們,我們在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發展,我們也在不斷的健全自己的人格,而這每一件小事,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夠不在意,當我們將美德變成一種習慣,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們總說自己的行為造成不了什麼影響,但是我更希望大家能夠從全域性的角度出發,我們共同生存於此,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吧,節約糧食,從你我做起!謝謝大家!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我們國家有13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5還要多;而我們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但是,我們卻用這麼少的耕地面積養活世界1/5的人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偉大的成就。許多外國的專家學者都覺得這是一個奇蹟!我為我們國家的壯舉深感自豪,為我們勤勞智慧的人民感到無比驕傲!

  誠然,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人民正處於飢餓之中,同樣也包括我們國家一些貧窮落後地方的人們。實事上,我國的糧食生產與消耗一直處於緊張的平衡狀態,糧食生產增速壓力非常大。很多人都沉浸在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之中,走出了以前那種有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一種鋪張浪費的風氣悄然升起。食堂裡,餐館裡,廚房裡到處都是剩飯剩菜,到處都隨手扔掉的饅頭面包……面對這樣的場景,我們怎能不扼腕痛惜。這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且形成了一股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不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條件好了,我們就養成了這種不節約糧食,浪費糧食的壞習慣呢?我們應該深刻的反思自己。

  還記得《憫農》那首古詩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啊,而這種美德就在我們浪費的一粒粒糧食中丟失了。很多人覺得自己浪費的那點糧食不算什麼,當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思想的時候,人人都浪費一點點,這個浪費的量是多麼的巨大啊!如果我們人人都節約一點,節約每一粒糧食,這個量又是多麼的巨大呢!當我們從電視裡看到那一張張飢餓的面龐,一雙雙骨瘦如柴的雙手的時候,看著你浪費的那些糧食,難道不會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嗎?

  節約是美德,節約是責任。從現在開始,從我們身邊開始節約糧食吧,珍惜糧食就是在拯救你自己的靈魂。日省一把米,月節一斤糧。凡事貴在堅持,節約從點做起,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樹立節約的好風尚!讓我們共同努力,讓節約糧食成為一種新時尚,新潮流!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的富有,我們精神也會更加的富足!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3

尊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一天中午,唐代詩人李紳來到了一片農田。

  當時正值烈日當空,熱得像悶罐,像蒸籠。太陽毒辣辣的,恨不得把大地烤焦。只見一位老農,不停地揮動著鋤頭為禾苗除草。他看見有人過來,稍停片刻,用帶著補丁的衣衫擦擦額頭上的大汗。再看農民的臉曬得黑黝黝的,有的地方爆了皮。嘴唇乾巴巴的,用舌頭舔舔嘴唇,又開始揮動鋤頭。汗水不住地往下淌,細看衣衫已溼透,好像洗過一樣,能擰下許多水來。汗水很像下餃子似的啪啪滴入禾苗下的泥土裡。詩人感慨萬分,懷著一顆憐憫和同情廣大農民的心,走向家裡。快到家時,看見一個胖嘟嘟的員外之子,不好好地吃飯到處亂跑,還須管家追著喂,好不容易吃完,碗裡剩下了不少的飯粒。詩人心中不禁感慨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道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就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那首《憫農》,它讓我們也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不是嘛?再來講講我們的校園一角。

  近幾年在政府的關心支援下,在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我們的就餐環境也變得更加寬敞明亮。可是一些不良的就餐現象卻和我們的和諧校園不相匹配。各行各業都在倡導節能減排的今天,請各位同學想一想:我們是否有過將飯菜吃幾口就倒掉的做法?同學們,你知道嗎?我國人口眾多,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箇中國人。土地資源卻嚴重不足,我國的耕地面積僅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種國情決定了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偏緊的狀態。當你看到泔水缸中堆滿了剩飯剩菜,其中還有幾乎連動也沒動過的飯菜的時候,同學們,你是否感到可惜、感到心疼?我們都知道,好的一日三餐是每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而食堂是同學們中午用餐的重要場所。所謂一粒米中見天下,文明就餐不僅關係著每一位同學的身體健康,更是體現了當代中學生素質和學校風貌的一面視窗。當你舉著餐盤左衝右突,仍不小心將菜水灑在別人身上或地上時;當你看著座位上因你灑上菜漬汙漬卻無法落座的同學時;當你拿著筷子噹噹噹的敲擊餐桌的時候,當你在食堂裡推拉打鬧,大聲喧譁時你是否感到過慚愧?有沒有因而臉紅?為了給廣大同學營造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培養文明的就餐習慣,針對目前就餐時的實際情況,老師在此提醒同學們你是否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按班級排隊進入餐廳。

  第二、珍惜糧食,不挑食,不厭食,不浪費。

  第三、就餐時保持安靜,不隨意奔跑走動,以防止相互碰撞或燙傷。第四、就餐時細嚼慢嚥,不能含飯說話,以免發生意外。

  第五、在就餐完後,按秩序走出餐廳。半小時內不能跑、跳或進行其它劇烈運動。

  第六、尊重餐廳工作人員,對他們為大家的服務表示感謝。

  第七、保持桌面衛生,就餐後把桌子上的雜物隨盤帶走。

  我們熱切期望廣大師生能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注意就餐過程中的點滴小事。您的舉手之勞就能給他人帶來無限的幫助和溫暖。希望廣大同學能積極加入到文明就餐的行列中,讓我們一起努力,營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就餐氛圍。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愛惜糧食,文明用餐。說到愛惜糧食,相信很多同學就會想起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就是李紳的《憫農》,他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我也想把兩位名人節約糧食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第一位說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這位布衣天子在打江山和坐江山時,規定自家的餐桌上每日上的是三菜一湯再加一碗白米飯。就是在他生日的晚宴上,其岳母自作主張多加了幾道菜,也得到他的批評,席間小孩灑了幾粒米,他瞪著眼睛,自己以身作則夾起掉了的米粒,並吃掉。他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第二位是一代偉人我們警愛的周總理。周總理向來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米,一片菜葉。總理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

  這個學期學校為了同學們的身體健康,規定一天三餐到學校食堂吃基本餐,這是學校增加了工作,特別是食堂阿姨們,起早貪黑,他們為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同學們的身體健康著想。同學們如果飯不夠吃可以叫食堂阿姨加一點飯,但是,看看我們食堂的餐廳裡,各種浪費糧食的現象依然比比皆是。有的同學很是挑食,飯菜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還有同學甚至有的菜一口都每吃。浪費現象觸目驚心。而與之鮮明對比的是,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每6秒鐘就有一名兒童因飢餓死去。同學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再說,我們的同學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更要注重合理的的營養吸收。那就從今天開始,做一名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學生吧!另外,在文明就餐上老師還要提醒大家幾點:

  1、安靜

  包括進餐廳,排隊領打飯過程不說笑,不打鬧,吃完後安靜離開。

  2、有秩序

  排隊進就餐,學校值日老師要嚴格要求。對紀律不好、插隊的同學要求處理教育。同學們也要敢於向值日老師揭發插隊的同學

  3、衛生

  保持地面、石桌整潔。食堂邊的周圍和石桌經常有飯菜,吃剩的一定要倒到指定的飯桶,不能隨便亂倒或者碗裡有剩飯菜就去水槽洗碗。

  本週星期天,學校召開了學生會會議,對學生會幹部進行了培訓,學校希望學生會積極發揮管理、督促作用。今後學生會會進一步參與學校的管理。到時三餐也許有學生會幹部在維持秩序。

  最後,希望我們全體同學能共同努力做到愛惜糧食,文明用餐。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愛惜糧食,文明就餐”。

  節儉是一種中華美德,可是傳承了這種美德的我們,卻沒有認真對待它。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飯時,飯桌上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剩飯剩菜,每次那個裝剩飯的白色桶子裡總會裝滿了我們的剩飯;還有隨處可見的水果,這都是我們不節儉所造成的浪費。現在食堂正在實行“光碟行動”,我希望全校師生都能成為“光碟”行動裡光榮的一份子。

  面對當今國情,節約資源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全民工程,作為世界的主人,作為青雅學子,我們更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參加宣傳活動,增強節約意識。

  2.食堂就餐時不浪費糧食,不將水果皮,酸奶盒到處亂扔,做一名文明就餐的青雅學子。

  3.文明就餐還應該在排隊打飯時有序排隊,不擁擠,不打鬧;就餐時應保持安靜,不高聲喧譁。

  4.儘量不適用一次性餐盒,筷子等。

  節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應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作為小青的我們在大雅的諄諄教誨下,逐漸懂得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愛惜糧食是我們對辛勞的農民伯伯貢獻的一份小小力量。讓我們小青大雅齊心協力,讓勤儉之風倘佯在我們心中,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在我們的校園蔚然成風,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為青雅校園貢獻自己的力量吧!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名文明的青雅學子!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我是四(1)班的。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愛惜糧食,文明用餐》。

  同學們,在講到愛惜糧食,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鋤禾》這首古詩。這首古詩就是告訴我們農民伯伯種田很辛苦,要我們愛惜糧食。可是我們真的做到愛惜糧食了嗎?在學校食堂,每天都會看見同學們浪費糧食的現象!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中國還有很多人吃不飽飯,還有很多孩子讀不起書,也還有很多孩子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當你浪費一口糧食時,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浪費的就是一頓豐富的晚餐。有的同學家庭條件好,很是挑食,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這些都是在浪費糧食!也許你並不覺得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可是,如果你浪費這一點,他浪費這一點,大家都浪費這一點,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損失了!

  同學們,你想做個文明的小學生嗎?那就從文明就餐、愛惜糧食開始吧!其實愛惜糧食,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不要剩飯菜;不挑食,不厭食。無論是在家裡爸爸媽媽給我們做吃的,還是學校裡的飯菜,都是有利於我們身體成長的,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我們都要通通吃掉它!文明就餐就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靜就餐,不大聲喧譁、打鬧,不端著飯盒奔跑走動,防止相互碰撞或燙傷;就餐時細嚼慢嚥,有助消化,也不含飯說話,以免發生意外。在就餐結束後半小時內不跑或者進行劇烈運動。愛護餐具,並把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同時要尊重工作人員,對他們為大家的服務表示感謝。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一名珍惜糧食,文明用餐的好學生吧!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7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當今我們的國家已經擺脫了糧食貧困的危機,保證了中國國人均能吃到飯,吃飽飯,吃好飯。然而這一切是許許多多農業勞動者“足蒸熟土氣,背灼炎天光”辛勤地在田間工作換來的,是一代代農業科學家忘我投入農業技術研究換來的。糧食來之不易,而我們作為學生,雖然不能夠去下地親身耕種,但是愛惜糧食卻是我們每一個同學能夠做到並且應該每一個同學都要做到的。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更令人痛心。當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事非經過不知難。於是,當越來越多的人安然的吃飽飯之後,愛惜糧食的意識卻在隨之不斷的下降,這就導致了廚餘垃圾成為人民日常生活垃圾的一大部分。因此,我們可見愛惜糧食,迫在眉睫。習近平主席發表節約用糧的重要指令之後,愛惜糧食的意識逐漸開始在廣大人們群眾之中流行起來,我們作為青少年,也應該跟著指示走,節約愛糧,取糧有道。

  此外,愛惜糧食已經是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優秀傳統習俗,新時代的我們雖然不曾體驗過下地種田的滋味,可是我們的父輩們腳底下的泥土才剛剛洗刷乾淨,他們身上還留存著稻穀夾雜著肥料的味道,他們深深地瞭解糧食的來處,對糧食保有崇高的敬意。因此,我們常常聽見他們“孩子們一定要節約糧食”的嘮叨。有言道節儉,所以彰其美也。節儉,是一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當歷史的交替棒傳到你我的'手中,我們更加應該不忘先輩的警戒,愛惜糧食,傳承傳統,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川流不息。

  可是在我們身邊卻出現了不少浪費糧食的現象。有人說,點餐點多了,吃不完很正常,可是即使餐飲的消費是不可控的,節約糧食卻是主動的,可控的。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點餐,剩下的餐飲打包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嗎?有人又反駁道,食物的錢已經付過了,沒吃完也沒有關係。誠然,處理食物的主動權已經歸屬於你的手上,可是資源卻是大家共享的。浪費糧食,也是在消耗我們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必須資源。還有的人說,中國人熱情好客,聚會當然以應該多點一食物來顯示自己的豪氣。可是熱情好客從來不是意味著要鋪張浪費,何況這是在倡導取之有道,綠色消費的當下社會,豪氣闊氣也已經不再是社會的潮流,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愛惜糧食,勤儉節約的新風尚。

  同學們,我們身處的是麥田中學,學校創辦者取麥田為名,就是要讓我們每一個麥田學子要牢記糧食的來源出處,對待糧食充滿著敬畏之心,對生命充滿著敬意之心。愛惜糧食,從你我做起,吃完餐盤的一飯一菜,不浪費一米一糧。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呼籲身邊的父親母親、親朋好友一起來加入到愛惜糧食的大部隊。相信在未來的不久之後,愛惜糧食就將會成為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共識,全民節約糧食將成為社會新風尚,而我們的社會也將變得更加的繁榮。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8

各位在座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你們每天的“盤中餐”是哪裡來的嗎?米飯是由大米制成的,而大米則來源於水稻。而水稻的種植、生長、加工過程極為複雜而艱辛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整個過程吧!

  播種。農民伯伯要在稻田(泡在水的土地)裡撒下種子,播種時要提防水中的生物誤傷(如蛇、水蛭等),並要每天關注育苗田裡的水溫、水質,確保秧苗的茁壯成長。

  分苗。當秧苗長出有十餘釐米時,需把它拔出、分散重新栽種到更大面積的秧田中,並講究行距間隔的分開,使其有充足的生長空間,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寬。不能使用農業機械化的稻田,需要人工彎著腰,用手一根接一根的把秧苗插到稻田裡,這種勞作方式延續了千百年,就是常見的插秧場景。

  鋤草。秧苗長到一定的高度,需要把其他雜草拔除。在烈日的照曬,秧田好似一個大蒸籠,農民伯伯彎著腰,一根一根的把雜草拔除,汗水順著胳膊、臉頰一滴一滴的滴入田中,正是“汗滴禾下土”,每一顆稻穗都是一滴一滴汗水培育出來的。

  收割。收割是最農忙的時節,要趕在好天氣,及時的把成熟的麥穗收割起來,收割時還要小心稻穀麥芒割傷,收割下的穀子還要打穀、碾殼把米粒和穀殼分開,才是能食用的米粒。

  同學們,以上就是我們天天餐桌上最普通米飯的原材料———米粒的整個生產過程,中間農民伯伯要撒下多少辛勤的汗水。可是另一方面,據統計,全球每年在糧食的浪費上面就價值2億多美元,是個多麼龐大的數量呀,中國的耕地只佔全球的7%,卻有23%的人口需要養活,農民伯伯一年的收穫,難道我們就忍心這樣把它倒進垃圾桶?中華文化歷來就有勤為儉的傳統美德,就是指不要鋪張浪費,如果你體驗了這種糧食種植的艱辛過程,更要從每天的餐桌做起,珍惜每一粒來之不易的糧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們一起從自己做起,勤儉節約,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就是尊重自己,傳承中華勤儉好美德,做中華好市民,謝謝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9

親愛的各位同學們:

  “愛惜糧食,從我做起”媽媽每天都對我講起。

  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但我每天都害怕和媽媽一起吃飯,因為她總是愛嘮叨,我從記憶中記起好像從小吃東西就快,那就免不了掉飯粒兒。記得有一次,我一跨入家門,就看到飯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牛肉米飯,迫不及待地脫掉鞋子,撲到桌前,抓起就吃。我繼續狼吞虎嚥地接著往下吃,碗裡的海帶絲真討厭,我不由在碗裡攪和了起來,哎呀!這可糟了,把米粒攪了一桌子,地上也掉了不少,媽媽趕緊把手伸過來,還好沒有落在我身上。

  媽媽一邊數落我,一邊去撿桌下的米粒,“天天說你吃飯稍慢點,別掉,你總是不改……”“糧食來之不易”,我不由小聲說了一句,每天你都說這句話,煩不煩呢?我的嘀咕聲被媽媽聽見了,媽媽又在提著往日的話題,糧食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物質,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樣天天浪費,算算一天要浪費多少?

  聽著媽媽的話,看著她那生氣的面容,我想起了老師教給我們的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要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小夥伴們你們有這樣的行為嗎?行動起來吧,“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謝謝大家!

  愛惜糧食的演講稿10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愛惜糧食,文明用餐”。說到愛惜糧食,相信很多同學就會想起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李紳的《憫農》詩,他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在這裡,我想把兩位古今偉人節約糧食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第一位說的是傳奇皇帝朱元璋,這位明朝一代開國皇帝,他每天的餐桌上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山珍海味,更不是腐朽的清王朝皇帝餐桌上的所謂“滿漢全席”,他規定自己的餐桌上每日食譜都是三菜一湯再加一碗白米飯。就是在他生日的晚宴上,其岳母自作主張多加了幾道菜,也得到他的批評。他常對自己身邊的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第二位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向來飲食清淡,每餐食譜就是一葷一素兩菜,而且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

  同學們,偉人尚且如此,我們又該如何呢?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們應該愛惜糧食,反對浪費!

  說了愛惜糧食,再說說文明用餐。我經常在食堂值班,發現大多數同學在食堂就餐時都很文明,他們打飯自覺排隊,就餐時也不將剩菜殘渣在餐桌上或向地下亂丟,即使有臨時放在餐桌上的骨刺等,用完餐都能及時收回碗內,倒在潲水桶內,並將餐具有序地放好。這些同學的行為令人尊敬,我在這裡代表學校向你們致敬!

  同學們,你做得如何呢?你是否有過用餐後起身就走將餐具留在桌上的情況呢?是否有用完餐後將殘菜丟在桌上未收回碗內的情況呢?如果你做到了人走桌淨,餐具殘菜全部帶走,那麼接下來坐下就餐的同學肯定會在心裡向你致敬。在此我再反過來問一句:當你坐下來準備就餐時,發現餐桌上餐具、殘菜一片狼藉,你是否有點噁心的感覺呢?

  因此,我在此鄭重呼籲:同學們,請文明用餐!並向你們倡導如下行為:當你在食堂打飯時請按順序排隊;當你吃飯時請儘可能的輕聲,不高談闊論;當你吃完飯後請及時清理乾淨自己的桌面,起身時別忘了帶走碗筷,並將飯碗裡的飯菜殘渣輕輕倒進回收桶裡,且有序地把你用過的飯碗和筷子放到回收處。你做到了文明,你就贏得了尊敬,你選擇了文明的行為,就選擇了靈魂的高尚。

  同學們,你——能做到嗎?

  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