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關於:把握好審美的“度”演講稿

國旗下關於:把握好審美的“度”演講稿

  演講稿是作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旗下關於:把握好審美的“度”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代表高一進行國旗下演講。

  今天的資訊時代之下,社會變得更加開放多元。人們的審美觀也隨之發生了極大轉變:傳統審美已受到極大衝擊,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個性、參差多型、各得其所的審美觀念。然而,凡事都要把握“度”,如果在追求個性審美的路上超越了尺度,就會走向反面與歧途,因此,把握好審美的“度”尤為重要。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借《詩經》中《關雎》一篇,提出快樂與悲哀都要有節制,告訴人們凡事都要把握尺度的道理;而我想借此觀點談一談怎樣把握好審美的“度”。

  “審美”二字,“審”是我們對事物的美醜作出評判並選擇的過程,而衡量“美”的標杆則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選擇自己理解的“美”去欣賞。倘若對“美”的理解出現偏差超越限度,審美就變成了“審醜”。因此,我需要先界定“美”的底線,即何可為“美”。

  “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越來越多的流量“小鮮肉”從螢幕向我們走來,颳起了一陣“娘炮風”。“娘炮”在資本衝動與浮躁風氣的推動下,只注重“顏值”,無視業務水平;他們藉著匪夷所思的造星運動拼命撈錢,為搏眼球公開挑戰公序良俗。初三的政治書告訴我們要拒絕“性別刻板印象”,許多輿論也支援這種現象,還抨擊社會不夠包容開放。是的`,現代審美,提倡包容自由、追求獨特個性,個人追求特殊的外貌舉止也不該被阻止,但這種現象將個性上升到了社會的高度併產生了極大負面影響,超越了應有的“度”。“娘炮風”其實是奢靡浮誇之風的爆發,是獵奇、拜金、頹廢的集中體現。“少年娘則國娘”,這種病態文化的傳播損害了社會風氣,對青少年乃至全社會危害極大,我們要拒絕這種不良文化並抵制其侵蝕作用。

  “美”是追求個性,但不能超越傷害社會風氣、宣傳負面精神,甚至毒害人民思想的底線。

  把握對“美”的界定是根本,接下來要研究的,是如何“審”,即如何選擇“美”。“審”可不僅是不超越上文講的所謂底線了,而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審”出具有積極意義、能正向引導的內容。

  我認為,“審”要把握三點,一要理性與感性思維兼具,二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意識,三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

  我們評判事物的“美”並選擇之,往往以主觀視角從內心感受出發,動用“感性”思維。但只以感性思維評判“美”,有越過底線誤入歧途的風險,因此我們還要用理性思維設一道防線,以所審之美的價值導向、社會影響劃清楚審美之“度”並確保不越界。

  進一步地,我們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意識,這對我們對待非傳統文化的方式與結果有極大影響。面對它們我們不應該一味牴觸,也不應照單全收。我們要在心中編織一張意識的濾網,收集有深度的思考、有底蘊的文化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之類,摒棄其中超越限度的成分。

  比如,引進西方流行文化,我們可以研究其中有內涵的文字、模仿充滿活力的運動以及學習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我們自覺抵制頹廢、拜金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對於暴力、犯罪等不良內容,內容供應方都做了馬賽克等處理,這正是不渲染醜惡的正確做法。

  最後,我們要注重傳統文化,從中華文明五千年深厚底蘊中汲取精神滋養。京劇等傳統藝術表達含蓄,把握好了“美”的限度;它們雖然不如流行歌曲那麼有吸引力,但只有慢下來仔細琢磨、深入研究,我們才能領會其中內涵,汲取其中精髓獲得精神上的昇華,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把握好審美的“度”,不僅要守住不傷害社會風氣、不宣傳負面精神甚至毒害思想的底線,而且要在動用感性判別“美”的同時以理性規制“度”,隨時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意識,並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審”出更積極、更有價值的“美”,並從審美中樹立正確價值觀、構建健全人格,最終達到內在精神與外在世界的完美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