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新聞演講稿(通用5篇)
時事新聞演講稿(通用5篇)
演講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眾,演講人圍繞著主題講話的文稿。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時事新聞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事新聞演講稿 篇1
三名大學生在近期的救人行動中死亡。
在這件事情當中,社會上的各個主角相繼登場,這裡面有政府,有漁民,有圍觀的群眾,有冬泳的老人,有學生,集合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員,政府的失職,老人的高尚,學生的見義勇為,漁民的冷漠讓人體會了這個社會的真正本來面目,救人者為什麼在總是學生,因為學生在學校裡面還沒有完全受到社會垃圾文化的汙染。
代表政府的消防隊貪生怕死呆在現場不肯救人,說明了政府已經越來越腐敗。冬泳的老人,都六十多歲,中國的未來難道要寄託在他們身上嗎?我們年青人幹什麼用。漁民的見死不救,實際上也是這個社會的常態,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現象,不足為奇,你看,如果你親眼看到一個人偷東西,你肯定不會去管,怕惹火是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就是現在的中國。
時事新聞演講稿 篇2
這一階段呂老師安排了課前演講,主題是“新聞時事”。在演講過的同學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回雨陽演講的“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它是超級跨海工程,主體工程集橋、島、隧道於一體,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總長約55公里,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許多工人、設計師每日都在辛勞的工作、修築這座跨海大橋,它是香港、珠海和澳門的連線大橋,其中還有一段海底隧道,許多不安全的動作,工人也要努力的下海修築大橋,在海底憋氣還有被大浪衝走的危險。經過日日夜夜的修工和不斷完善,歷經九年的時間終於完工了這座跨海大橋實現了通車。
我從中感悟到,港珠澳大橋是許多工人們辛苦勞動的成果、智慧的結晶,我向這些英雄們致敬!今天我懷著感恩之心,立志要好好學習,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報答祖國,但只要好好學習,在小學階段打好基礎,為今後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社會做善事,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為社會繁榮發展、國家強大貢獻一己之力,這就是報答了祖國。我今後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聽課,不在上課時說小話、做小動作,為學到更多的知識而努力。
時事新聞演講稿 篇3
不說遠的,就說近來各地發生的幾起酒後或醉酒駕車撞死人的事故吧。成都那起醉酒駕車釀成4死1重傷的驚天血案,司機孫偉銘只是成都某技術公司一名普通員工,開的也不是名車。廣州中山一路“5·15”造成3人死亡的特大車禍,醉酒駕車的司機梁某是一個普通人。嘉興中院近來審理了一起案件,從安徽老家到嘉興打工的高某,酒後駕車撞死了自己的妻子??在這樣的案件中,媒體從來不會強調肇事者的身份,因為那樣的身份沒有“新聞性”。而一旦是個富人或富二代,身份就會在新聞標題中被強化,於是留下“富人名車草菅人命”的印象。毋庸諱言,公眾情感因為這樣對貧富身份的刻意渲
染而進一步被撕裂,正像在胡斌案中所顯現的那樣:既干擾了司法獨立,又撕裂了社會情感。很明顯,醉酒駕車並不是哪個階層的原罪,不是專屬哪個群體的罪惡標籤,而是一種普遍性、平均分佈的罪惡,人人都可能醉酒,人人都可能開車,人人醉酒開車都會危及交通安全。醉酒駕車只是一種醉酒者對法律的侵犯,對公共安全的危害,是醉酒駕車者與社會的矛盾,而不是富人與窮人的矛盾。
公眾的敵人是肆意踐踏法律的醉酒駕車者,而不是富人,只不過有時碰巧是一個富二代而已。確實,改革轉型期的中國,貧富差距拉大是一個現實,貧富對立導致的許多問題也客觀存在。但負責任的媒體應報道真相,以客觀的輿論監督消弭這種斷裂,理性地引導公眾情緒,而不是利用這種情緒進行炒作,惟恐對富人的仇視情緒還不夠,為這種情緒推波助瀾火上澆油。
評論者更要有一顆仁心,更要把尊重規則置於首位,獨立、客觀、理性地進行判斷,而不是被怒氣衝衝、情緒化的輿論所引導,迎合那種非理性的情緒。貧富差距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而不是人為地渲染。最後回到保時捷撞死人事件上來,需要輿論聚焦的是如何以嚴刑峻法遏制頻發的酒後駕車,嚴懲那些踐踏規則者,而不是在撞人者身份上炒作和起鬨。這是公眾與醉駕者的對立,而不是窮人與富人的對立。渲染那種與事件無關的情緒,只會轉移對真問題的關注。
時事新聞演講稿 篇4
近期。呂老師讓我們準備演講內容。第一輪推薦好書的內容已經告一段落了,我們又開啟了第二輪演講,演講的主要內容是:關注身邊的事情,根據新聞內容依法自己的疑問,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演講。
本次我演講的題目是:《一雙手臂兩人共用:雲南兄弟,十餘載!》
接下來我介紹的新聞內容是:哥哥吳建早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雙臂,弟弟吳建智在後來的十年中,用自己的雙臂托起了兄弟二人的天空。
在2004年,哥哥吳建早意外被電擊傷,父母看見了立即把他送往了醫院把他從生命線上拉了回來。但是由於這場意外,吳建早失去了雙臂,失去了自理能力,上學的時間也是一推再推。直到他和弟弟吳建智一起上了學。在學校裡,吳建智主動為哥哥服務,承擔起了他的生活起居:穿衣、吃飯、洗漱、上衛生間……就這樣,他們倆一起過了十年,直到兄弟倆人一起上了家鄉的第三中學的高中,弟弟也依舊這麼做著。他倆還透過自己的努艱苦拼搏一同考上了大學。
讀了這則新聞,使我深受感動:弟弟用自己柔弱的雙臂,撐起了兄弟二人的天。兄弟二人不向命運低頭,堅持拼搏,終究實現自己的大學夢。這對我們也是個很好的啟發,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認真努力地去做,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退縮,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透過這則新聞,我提煉的關鍵詞是:堅持。堅的意思是:堅固、牢固。持的意思是:遵守不變。整個詞的意思是:不放棄。這個詞的出處是:《左傳》。
時事新聞演講稿 篇5
我國是一個網路大國,正在由網路大國走向網路強國,截止去年底,我國網民已達到6.88億,我國網路的開放程度和活躍程度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網路的飛速發展不僅給網民帶來了“紅利”,也成了助推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平臺,創造了新業績。
但是網路也不是“法外之地”。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部分人為牟取非法暴利,而罔顧道德法紀、背“道”而行。如近期遭曝光或關閉的一些網站,由於他們財迷心竅、疏於管理,或不善不會管理,致使部分網站或網路欺詐,或淫穢低俗,或擾亂秩序,或為了迎合點選量,故意製造虛假新聞,散佈謠言,製造恐慌,等等。對於這樣的不法商人,故意擾亂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要人人共起而誅之。讓有關單位加以嚴懲,絕不手軟、絕不姑息。窮追猛打,打得讓他們不敢、不願再破壞我們的“精神家園”為止。
共同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就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嚴格遵守“網路七條底線”。讓我們攜起手來,更理性、更客觀、更全面地反映問題、反映民生,真正擔負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惟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精神家園”越來越開闊、越來越暢通、越來越具有力量。惟如此,才能讓我的“精神家園”越來越天朗氣清,越來越生態良好,越來越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惟如此,才能更加加強網路內容建設,更好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更好地培養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讓我們的“精神家園”放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加迷人的光彩。
網路世界,是我們的新世界,也是我們新的“精神家園”。雖然是虛幻的世界,但也要有維護世界秩序的規則,有在這個家園遊走的“底線”。作為個體,加強自律,在網路不製造虛假新聞、不散佈謠言,傳遞正能量;作為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不讓違法亂紀者有存在的空間。只有這樣我們的網路“精神家園”才會“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