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
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
演講稿的格式由稱謂、開場白、主幹、結尾等幾部分組成。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1
同學們:
大家好。
今日十分榮幸能夠由我來為大家進行課前三分鐘的演講。
首先,我要給大家分享一句話。“我寧願選擇驕傲也不選擇自卑。因為驕傲需要資本,資本需要積累,積累需要汗水,而自卑卻什麼也不需要。”這句話是我在看喬松樓將軍在復旦大學演講影片時偶然間聽到的。
是的,今日我演講的主題就是自信。
每個人的人生都並非一帆風順,並非永無波浪的湖面。而是一場充滿艱辛,坎坷,曲折,充滿挑戰與挫折的旅途。屬於我們的每一個新的一天都是一次挑戰。在迎接每日的朝陽時,我們需要足夠的自信來克服遇到的困難。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之後,有人曾炮製了一本《百人駁相對論》,網羅了一批所謂名流對這一理論進行聲勢浩大的撻伐。可是,愛因斯坦自信自我的理論必然勝利,對噠伐不屑一顧。他說:“假如我的理論是錯的,一個人反駁就夠了,一百個零加起來還是零。”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堅持研究,最終使“相對論”成為20世紀的偉大理論,為世人所矚目。
同學們,或許我們無法成為像愛因斯坦一樣成為為社會做出極大貢獻的人。但我們依舊應當向他一樣自信的應對一切,應對困難,應對挫折。
居里夫人說過:“我們應當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活著的人總要照常工作。”正是自信,支援她在經受了失戀、喪夫、社會上的流言蜚語等打擊之後,兩次榮獲了諾貝爾獎,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堅信,自信是一種力量,一種引領我們堅持的力量。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應當微笑地,平靜地應對人生,有了自信,生活便有了期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命運之神一次次把我們捉弄,只要擁有自信,擁有一顆自強不息、進取向上的心,成功遲早會屬於你的。
同學們,高中三年必定是一段崢嶸歲月。期望從今日開始,從此刻開始,我們都能夠把汗水的積累轉化為驕傲,自信的資本。以捨我其誰也的雄心壯志應對我們應當應對的每一次考驗。讓我們的高中生活成為人生光彩絢麗的回憶。
語文是中華民族國語的基礎,是我們學會文字表達的工具,也是我們認識世界、面向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
我想起了魯迅先生,他是上世紀初中國文化的旗手。應對貧窮落後的祖國,他立志報國,遠渡東洋求醫。學成回國後,他發現:中國落後的原因不是疾病,而是文化的落後,他棄醫從文,拿起筆桿子,發表很多雜文隨感,抨擊黑暗落後,喚醒了大眾。
在那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對語文的學習,也有一個認知的過程。開始我以為語文不用學,誰不會說中國話在學習中,我開始認識到學語文的重要性。我在語文課中,不僅僅學到了寫作、閱讀、分析,好學到了很多道理。我愛語文課了!
同學們:讓我們學好語文,感受到語言的魅力,為今後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吧!
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各位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梁啟超曾經說過:“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他說的好,一個人要想在學校中、家庭裡、乃至社會上立足,就必須盡到自己應盡到的責任,心中時時充滿著責任感,才會體會到付出和兌現自己責任後的快樂。
縱觀現在社會上的清潔工、醫生、教師、工人等不同職業的人,他們恪盡職守,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把事情做好。這些工作崗位不同的人,都勇於在生活中把自己的責任放在最首,用責任心去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一切。他們把平常的小事看成一座高峰,不攀到峰頂,不把事情做到完美,是不會輕易罷休的。他們每個人心中都蘊含著一把責任的鑰匙,要用自己的行動和責任感,開啟一把堅固的鎖,敞開一扇厚厚的大門,進入一個全新的空間。
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同學與責任的事情。在電影《一個獨生子女》的影片中,不到10歲的女孩張鳴鳴的父親去世了,媽媽又因心臟病臥倒在床。她十分懂事,用自己平時積攢的零錢交了學費,同時也挑起做家務的擔子。她做完家務還要寫作業,在學校也爭當一位好學生。媽媽看了鳴鳴的日記後自責委屈了女兒,但鳴鳴為了不讓媽媽傷心,就燒掉了日記。一天雷雨之夜,媽媽被送進醫院,此後鳴鳴每天不僅堅持上學,而且要跑去醫院給媽媽送飯。她的作業都是在病床上完成的。為了給媽媽補充營養,鳴鳴殺了自己心愛的小雞。她的學習不斷進步,文章在小記者報上發表,臂上也帶上了大隊委的標誌,可媽媽病情越來越重。媽媽在被送進急救間搶救過來之後,鳴鳴臉上綻開了幸福的笑容。在生活的磨難中,鳴鳴逐漸成長,勇敢地走向明天……
文中的鳴鳴,在父親去世、母親大病的情況下獨立生活,每天除了做完作業,辦完自己該做的事情之後,還要做家務,打掃屋子。面對家庭的貧窮,鳴鳴樂觀地生活著,用自己稚嫩的雙手撐起了家庭的天空。這,就是責任;這,就是不會被困難擊倒的責任!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付出自己的心血,盡到自己的責任。勞動的時候,我們要從雙手中表達自己的責任;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從語言訴出自己的責任;學習、聽課、做作業的時候,我們更要在我們的心中來抒發我們發自內心的責任感。畢竟,這是我們的義務——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在人生的長河裡,即使有一些事情你不一定喜歡去做,但這些事情卻都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這就是責任的含義。它所佔有的面積,是比海還深、比山還高、比天空還廣闊的,就像是一隻鯤鵬,在藍天中自由地暢遊和翱翔……
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謙虛的美德,人們有許多這方面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
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境界而停步不前、而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後人超過。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界的其它方面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財富。然而,就是像他這樣,他還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斷地在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去問愛因斯坦,說:“您老可謂是物理學界的空前絕後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裡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週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要養成一個“虛懷若谷”的胸懷,都要有一種“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精神。用我們的有限的生命時間去探求更多的知識空間吧!
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感謝大家給我一個上臺的機會!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一個人很有成就,不是別人給予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奮爭取的。才能主要來自勤奮學習是不可猜疑的。
一個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而來的。比如說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他從小就酷愛學習,一生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他沒有從小的勤奮努力學習,他也不可能成為的科學巨人。沒有勤奮努力的學習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學習、努力探索過。
學習的關鍵在於“肯學”和“敢學”。如果你的願望是成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讓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學習最終還是會一事無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了證明鐳的存在,千辛萬苦,冒著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經過他們的勤奮、努力最終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淨的氯化鐳,並準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證實了鐳的存在。這是一次多麼讓人驚歎的事實。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證實了鐳的存在。因此,要想成為有才能的人,就要從小“肯學”、“敢學”。
有些人說那些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從小就是“天才”、“神童”,像我們再努力有什麼用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他們是天才、神童,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勤奮的學習。勤奮學習是成為“天才”、“神童”的先決條件。經科學家研究,人是智力是有差別的,但是僅僅是差一點點而已。所以說,“天才”、“神童”是靠人們勤奮學習而成為的。
才能來自勤奮學習,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鄭板橋、白居易的事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有許多的偉人為了造福人類,也作了巨大的貢獻。如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他走訪了許多地方,經過27個春秋的艱苦努力寫成了這部鉅作。
狄更斯說過“我所收穫的,是我種下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爭取這個機會。才能來自勤奮。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
課前三分鐘的演講稿5
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僅有合作,才能雙贏”。
有兩個飢餓的人有幸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魚。其中,一個人要了魚,吃完後便餓死了;另一個要了魚竿,走向大海,但路途遙遠,他走了好幾天才到海邊,還沒來得及去釣魚也餓得一命嗚呼了。
魚能夠暫時充飢,但解決不了長遠的生計問題;魚竿能夠用來解決未來的生計問題,但對眼前的飢餓卻無能為力。
由此看來,僅有將二者合起來,才能徹底解決眼前和長遠的生計問題,僅有兩個人合作,一齊享用這簍鮮魚,一齊走向海邊,才有可能同時獲救。但可惜得很,他倆拒絕合作,最終落了個雙雙命赴黃泉的悲慘結局。
這個故事生動地印證了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單獨一個人可能滅亡,兩個人在一齊可能獲救。當然,是指兩個人合作起來共同創造生命的奇蹟,但如果像上頭那兩個人一樣你敲你的鑼,我唱我的戲,最終也只能落個雙敗的結局。
日本松下公司董事長松下幸之助常說:“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智慧及無可限量的潛能,當大家對此有所瞭解,並同心協力開發時,就能為社會帶來繁榮。”他的創業是從對電燈泡的研究開始的。當時,日本正處於經濟危機時期,為擺脫困境,他親自拜訪了岡田電池公司董事長。二人商定,雙方免費給顧客贈送一萬隻電燈泡和一萬對乾電池,聯合進行產品宣傳。此舉廣告效應極佳,無論是電燈泡也好,乾電池也罷,兩家公司都接到了很多訂單,從而使兩家公司都重振起了昔日的雄風。這一商戰的勝利不正說明:僅有合作,才能雙贏嗎
當今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人的智力、知識卻總是有限的,這就更需要人們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習慣。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更應當善於合作。與教師合作,聆聽教師的教誨,你將迅速成長;與同學合作,在知識的海洋裡去探索,你將獲得無窮的智慧;與父母合作,善於傾聽父母的嘮叨,你將感受到無邊的幸福。
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人生箴言吧:僅有合作,才能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