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優秀黨員同志廖俊波黃大年事蹟心得體會

學習優秀黨員同志廖俊波黃大年事蹟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優秀黨員同志廖俊波黃大年事蹟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優秀黨員同志廖俊波黃大年事蹟心得體會1

  廖俊波,1968年8月出生,199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委書記。 20xx年6月,廖俊波擔任政和縣委書記,20xx年政和縣域經濟發展指數在福建省提升35位,20xx年縣域經濟發展首次進入福建省十佳。20xx年6月,廖俊波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受到中央領導的會見和表彰。

  一年到頭,廖俊波幾乎天天工作到深夜,他是大家眼裡的“鐵人”、“工作狂”,他覺得很快樂,他說:“能夠當一個領頭人,讓23萬政和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就是這樣一個共產黨員,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他卻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保一方安寧、富一方百姓,他默默無聞的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起到了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雖然他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身邊,激勵更廣大的黨員幹部前行。

  他是忠誠的好黨員。1992年入黨,24年黨齡,他用生命踐行了當初的入黨誓言:“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在擔任領導職務期間,他從未做過違反黨紀黨規的事情,做黨的忠誠執行者,每天都奮鬥在工作崗位上,18日,他犧牲在了出差的途中,生命定格在了工作的路上。

  他是黨的好乾部。廖俊波同志20xx年10月,廖俊波被選為南平市委常委,分管國土資源、規劃建設、國資、人防、駐外機構、監察糾風、武夷新區等工作。從縣委書記到市委常委的成長,廖俊波同志始終都把“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 ”作為自己工作的行為準則,“工作狂”不是不會累,而是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不敢停下來、不敢慢下來,敢於擔當,勇敢作為,不僅管住自己,還管得住身邊人,在擔任縣委書記的4年裡,該縣未發生黨員領導幹部嚴重違法犯罪案件。

  他是人民的“好兒子”。原本是教師的廖俊波,走上了從政為民的道路,從教書育人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20xx年廖俊波到政和時,政和還是福建省為數不多的貧困村,經過2年的努力,他帶領著政和百姓走進了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從貧困村到十佳,這背後的辛勤付出可想而知。但廖俊波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人民的好兒子是他的人生信條,他的“衣食父母”安居樂業,他覺得很快樂。

  廖俊波同志就是這樣一個好黨員、好乾部、“好兒子”,在生之時,他用自覺的行動踐行著好黨員、好乾部、“好兒子”的標準;離開之後,他的好黨員、好乾部、“好兒子”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致敬我們的好黨員、好乾部、“好兒子”廖俊波同志!

學習優秀黨員同志廖俊波黃大年事蹟心得體會2

  20xx年3月我們失去了一位為民服務的好黨員、好乾部——廖俊波。他對黨忠誠、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他恪盡職守、身體力行、心繫群眾;他的生命雖然戛然而止,但他用好了手中的“權”為廣大黨員幹部塑造了學習的楷模。

  學習他用好手中的“權”,深入一線,服務基層的理念;廖俊波同志常說“群眾來找我們辦事時,一定要耐心傾聽,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的位置和群眾相對換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你一定會盡心盡力幫忙”;而反觀我們現在的一些黨員幹部對涉及貧困地區、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常常是“置之不理”,對於基層情況知之甚少,只會坐在辦公室“不切實際”的指揮。作為黨員幹部必須要明白,權力是誰給的,手中的權力應該為誰謀利,時刻不忘權為民所用,要經常深入基層,走進田間,服務群眾。

  學習他用好手中的“權”,克己奉公,保障群眾需求的心懷;廖俊波同志常說“幫老百姓幹活,保障群眾利益,怎麼幹都不過分”。他為了幫助群眾解決困難,不顧個人得失,始終堅持在一線、服務在一線,始終堅守清政廉潔,經得起誘惑、經得住考驗;然而當前仍存在個別黨員幹部把主要時間精力浪費在“找關係”“走後門”的“腐敗”上,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利當作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作為黨員幹部要做到始終堅守“踏實苦幹、乾淨做人”,堅守清政廉潔的政治底線。

  學習他用好手中的“權”,務實肯幹,激情創業的行動;廖俊波同志身體力行、克難前行,深入一線瞭解群眾的疾苦,找出貧困癥結,大力招商引資,為貧困縣的人民群眾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他的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告誡了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要有遇事不推責,遇事不避難的態度,要有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幹事創業精神,更要有擔當的責任意識,真正做到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真心實意地為人民造福。

學習優秀黨員同志廖俊波黃大年事蹟心得體會3

  執教以來,陳老師本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把愛的陽光灑向教育事業,灑向她的每一位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她甘願為教育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平凡而崇高的師德之光,溫暖了學生的心靈。

  一、點教學明燈,讓自己在“比”中打造高效課堂

  在陳老師這位普通語文教師心中,當一名出色的教師一直是她努力的方向。鑽研教材,研究學情,提高業務水平,是她從教以來不懈的追求。人們都說:若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但她卻力求教會自己去挖水。

  在“課內比教學”活動中,她能積極借鑑“杜郎口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緊緊圍繞著導學案要充分體現“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指導科學化”的原則,率先在八年級語文備課組開始了個人主備。她編寫的導學案教學目標具體,導學流程科學、合理,導學過程注重學法指導,“對學”和“群學”有機結合,檢測內容有針對性。為了讓課堂變得“高效靈動”,她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充分考慮每一個細節,使學生在活動中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儘量讓學生在課堂中佔主體地位,讓他們的潛質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在語文課中感受到充分的快樂。她體會到:課堂上不僅教師要精彩,更重要的是學生要表現的精彩!

  除了備課、講課,陳老師更多的是與老師們多次聚在一起進行“磨”課、“草根”研討。隨時隨地,同事們一針見血地指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有的建議先分任務,然後再開展小組的交流,可節約時間;有的.建議將大問題化成小問題,分解難度;又有的建議交流一定要充分,全班大展示可有選擇性地進行……聽了同事們真誠的、坦率的建議,陳老師的教學思路開闊多了,這為她下一步調整教學方案提供了許多參考的依據,努力使她的課化繁為簡,打造出先學後教的“高效輕負”的課堂。

  在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中,高強度的聽課之餘,她經常問自己“如果這節課讓我來上,我會怎麼上?”能在學習與反思中正視自己的遺憾與不足,讓自己在“比”中進步,在“比”中提升,在“比”中成長。

  平時,陳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工作要有比勁兒,也要有奉獻勁兒。”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陳老師在參加校“課內比教學”競賽時,恰好她丈夫生病,她趕到學校上完課,又急忙去醫院照顧丈夫輸液,在醫院,她一邊守著丈夫輸液,一邊還在床頭批改作業,晚上趕回家哄完兒子睡覺,又忙於在電腦上準備參賽的課件。為了上好這堂競賽課,她忙了幾個星期,功夫不負有心人,比賽結束後,這堂課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她卻病倒了。這樣的事例,在陳老師身上舉不勝舉。多年來,她所教學科學生成績優異,她本人也連續多年被評為校“先進個人”、縣“優秀教師”。

  二、走萬家之路,讓自己在“訪”中提升師德修養

  教師不僅要專業知識過硬,還要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教師應該用心靈、用人格魅力去接觸學生,用愛喚醒學生。陳老師一直把家訪工作當成與班上孩子們溝通、交流的好橋樑。

  八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加之一些家庭變故、學生逆反等因素,學生“兩極分化”嚴重。對於心理出現偏差的學生,陳老師經常放棄休息時間,找學生個別談心,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與家長反覆溝通,瞭解學生家庭狀況,耐心細緻地做好他們的轉化工作。班上有一名叫任海均的男孩自父母離婚後,每日裡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無精打采、臉上再無笑容。有一次瘦弱矮小的他因為和班上同學打架被陳老師請進了辦公室,但是不管陳老師怎麼勸說,動手打人的他就是固執得不肯認錯。陳老師沒轍了,只好提出讓他請家長來,他一聽說要請家長,臉上頓時顯出沮喪、難過的神情,再也不說話了。經過陳老師再三的耐心勸導,他才流著淚小聲說道“陳老師,我父母是不會來學校的,他們離婚了,都不管我了!”陳老師看著這個平日裡沉默寡言,內心敏感的孩子,沉思了很久……

  下自習後,陳老師約了同班兩位老師一起去任海均家進行第一次家訪。天黑,路滑,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家,等了很長時間他的父親才打完麻將回家,老師們述說了孩子在校的表現,並希望做父親的多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思想狀況,任海均的父親點頭稱是,並一再保證晚上按時回家,履行監管職責。

  家訪後的一段時間裡,陳老師觀察到任海均學習和紀律有了明顯的起色,決定再去他母親那裡家訪一次,讓他母親也對他多些關心與鼓勵。

  第二次家訪時陳老師終於看見了任海均的母親,她一人租住在菜市場樓上的一間小屋裡,從事加工業。屋裡空間狹窄,室內僅放得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兩人只好站著說話。透過交談,得知任海均的母親其實非常想念兒子,也想多去關心兒子,可是當父親的不許她踏進家門半步,更不許她和孩子有接觸。得知這種情況後,陳老師又和任海均的父親電話聯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他父親被陳老師說服並同意孩子的母親可以隨時來探望和照顧孩子。

  家訪後的第二天,任海均的母親帶著他去辦公室找到陳老師,她說:“多虧了老師啊,要不是你們,我哪有機會經常看見並關心兒子,說實話,我一直很內疚,總覺得是大人耽誤了孩子,讓孩子缺乏溫暖,我想見又不敢見,想管又不能管,是你們,讓我又有了這個機會!”

  數月後,當陳老師第三次去家訪時,任海均一家三口終於團坐在窗明几淨的客廳裡熱情的守候著她的到來,這比第一次吃閉門羹、第二次無處談話要幸福多了。看著孩子父母一臉的喜悅之色,又看看孩子自信、樂觀、活潑的神情,陳老師感到由衷的高興。

  愛心,是想學生所想,不斷給學生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作為班主任,陳老師始終認為班內無小事,處處是教育。因此,多年來她帶出的班級班風正、學風濃,學生成績也是名列前茅,連三年被評為“文明班級”,陳老師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

  三、點明燈,走萬家,讓師生在“比訪”中雙受益

  翻開陳老師的《課外訪萬家活動記載手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組感人的畫面:

  10月9日,一家長對沉迷於網路遊戲逃學在家的兒子說:“俊傑,你看陳老師走了那麼遠的路來找你,你要是不好好讀書,你對得起誰?”孩子羞愧地低下頭,在陳老師和父母的共同幫助下,最終戒掉了網癮,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12月6日,陳老師的家訪心得――只要有愛,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位家長都是上帝。我願播撒愛的種子,收穫愛的果實!

  陳老師一邊在“訪萬家”活動中見證了學生的進步,家長的轉變與配合,一邊在如火如荼的“比教學”活動中也收穫到喜悅。她說:“活動中,不管是我個人的付出,還是同事們的幫助,這都是一種幸福。‘課內比教學’比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教學能力,更是教研組團隊的智慧,它還是我們全體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陳老師作為“全員賽課”中的一員,經歷了自選課例、個人主備、試講、組類磨課、再講、說課、聽課、評課的全過程……她終於體驗到了破繭成蝶的驚喜。這項活動就如同一盞教學明燈,讓陳老師在艱辛的課改之路上找到了前進的方向,讓學生解放了頭腦,講臺成了他們的地盤,黑板成了他們的舞臺,重新找回了他們的快樂。

  作為一名教師,在自己平凡而又崇高的崗位上,陳老師願做綠葉一般的事業,懷揣著一顆仁愛、智慧的心,點教學明燈,走萬家之路,用愛開啟每個孩子的心扉,用溝通溫暖每個孩子的心靈。她就是這樣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灑三尺講臺,無怨無悔地為人民教育事業默默地付出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