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道德課堂實踐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心得
學習《道德課堂實踐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心得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道德課堂實踐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樸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字,自己就是文字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字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字呢?文字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字對話,才能重拾文字的美麗。所以,根據昨天學習的道德課堂精神,我做出以下幾點感悟:
(一)、用心解讀文字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字。
正確解讀文字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字的價值取向。透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字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字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字。
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絡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裡,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字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字。
(三)、用心解讀文字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字。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字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字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字對話,用靈魂與文字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總之,高效課堂是語文課堂發展的必然,他體現了以人為本,更明確的說是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能夠心甘情願的學習,能夠帶著興趣去學習。在歡樂和諧中提高效率。從而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