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1
本學期初,我們楊寨中心小學被確定為生本教育實驗學校,隨著一、二年級生本實驗的展開,我們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生本理念。
最初,我對“生本教育”的瞭解僅僅停留在它是一個以學生以本的教育方式,對生本教育課堂印象最深的只有前置作業環節。透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總算明白了一點“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體的教育,其特徵是主要依靠學,而且是讓學生快樂高效地學”。
接觸生本教育以來,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看到實驗班級的學生上課時的每一個眼神,都充滿了期待與渴望。在生本課堂中,老師們積極探索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認真落實好“前置性作業”。秉承只要孩子能做的,教師絕不過多幹涉。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教師的教學也變得異常輕鬆。
到底什麼是“生本教育”呢?郭思樂教授認為: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與師本化、灌注性教學相對立,有強大穿透力、衝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
在生本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可以讓我們任意描畫的白紙,而是天生的學習者。郭教授認為:生本教育提出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為兒童自己的課堂。具體說來,教師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積極地旁觀;給學生以心理諮詢上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的角色時而是活動的促進者、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得體的協調者、資源的開發者、得法的組織者,時而又是“顧問” 與“同伴”,“顧問”角色其行為特徵是“指點”;“同伴”角色,旨在參與合作,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生本課堂主張“無為而為”的原則,主張教師不給兒童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儘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並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不是“教”決定“學”,而是“教”引導“學”,為“學”服務。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少預設性多生成性。
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控制著課堂,透過自己的努力,收穫知識的同時,鍛鍊了能力。孩子們的學習是自願的,也是快樂的。所以我覺得生本教育這種教育理念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們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運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們的學生也一定會樂學,會學,發現知識的意義,投入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其實我們在教學中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生本”的案例。我們曾在自己的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當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幡然頓悟時,我們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只不過,對比生本教育課堂,我們還是做的太少。我們總是怕孩子們沒有那個能力,怕孩子們學不會,記不牢,所以我們一遍遍的重複,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的熱情,也造成了部分學生的厭學。同時因為自己教學的失敗,教師的挫折感加深,“厭教”情緒越來越深。我想我們的教學要是像郭思樂教授提倡的那樣,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前提下,以教師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手段,以精心設計的學生主體活動為形式,促使學生快樂地高效地學習,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在學習“生本教育”理念的時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他是誰?他就是他自己!讓他自己做主!讓他自己取得!”不難看出,這個“他”就是指的“學生”。誠如郭思樂教授所言,在教學中,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就會調動生命自然的偉大力量,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自主,變得快樂,學習自然會高效!
當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讓教育適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也才會樂此不疲,“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狀況也不會再現。學生的學習變會自主、快樂、高效,那麼教師的工作也將成為一種享受。正如有些人所說:“生本教育”是孩子們的福音,它有著崇高的、人性的價值追求,我衷心地希望,“生本教育”理念能遍地開花,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快樂、健全、幸福的學習生活。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2
隨著新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技術理論所呈現出的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促使廣大教師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圍欄,探索出適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認識觀不斷變化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綻放出新光芒。
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物件的傳統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於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資訊等等,透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運用到教學活動設計中可以分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同學協作——課堂小結。
1、創設情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並作為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多媒體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說到,教育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過渡到抽象,有效地學習方法,應該是首先給學生豐富的具體經驗。但我們都知道,如果所有知識都透過直接經驗獲得這不切實際,許多的數學活動抽象程度較高,變化精細、難於想象,這時,如果能夠以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給學生提供因不能操作而缺失的直接經驗。透過"替代性"的"可觀察"的演示活動,帶來情境性很強的"替代性經驗"——"觀察經驗",這同樣可以促進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經驗。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動手操作、板書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一種廣泛的,能透過觸、摸、聽、看等多種感官參與的數學活動情境,儘可能嘗試新穎的教學活動形式(如創設類似於"電視、電影"中的動畫情境,模仿"演戲經驗"的遊戲、實驗驗證情境等)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替代性經驗,以彌補直接經驗的不足。例如在上思想政治高一必修第一課"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這一框時,利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貨幣的交換過程"課件,透過演示從而使學生理解貨幣的產生,突破這一教學難點。
2、提出問題。教師透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式,指導學生透過聯想、比較、批判等方法與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設問、師生之間設問等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所以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3、自主探索。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主動探索並及時地反省、評價、提煉、鞏固和提升,使最初獲得的感性特徵較為明顯的、沒有多少內在結構關聯的由一些情境、實物、感覺等元素組成的經驗逐漸轉化為具有相互關聯的心智影象、表象等能夠成為學生思維加工的新知識。
4、同學協作。教師指導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即協作學習,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並透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由於個人經驗的領悟與轉化有時會受到個人學習風格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構建一個有安全感的保護學生自尊心、有利於學生合作與交流的"社會化"班級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充分利用討論、交流、榜樣學習等"社會"因素的積極作用,積極干預學習風格對個體經驗學習的不良影響。透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
5、課堂小結。或由學生做或教師做或師生共同做,或由學生寫成小論文的形式來完成。必要時可以舉行論文答辯。就像這次的學習心得,學生在課後對指定的學習內容再進行進一步自主學習,其中可以查詢相關理論的資料來支援自己的觀點,寫成學習心得上傳到伺服器中指定位置,再由代表在規定的時間內陳述自己的觀點,之後由教師或聽眾提問,從而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意義建構。我想這就是將建構主義理論運用於實際教學中。
以上就是我在學習後得到的的一些看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認識和把握好理論。同時,也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檢驗對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認識和運用的正確與否。我想,當我走上夢寐以求的講臺,我會將這些學與教的方法運用到教學活動當中,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3
小班化教育絕非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簡單減少學額,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班集體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小班化教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
小班化教育宗旨是因材施教,因為小班比較容易實施。另外就是班級管理應詳細制訂,給的知識可以相對多一點,細緻一些。小班化教學中,學生在課堂內所平均佔有的時間成倍增加。這樣,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是師生共同發展的動力。課堂教學中是否實現師生互動,是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在互動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達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充分發揮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習質量,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的發展。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質疑、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以及動手實踐,有利於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小班化為課程改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教育的變化總是和經濟社會的變化有著最直接的關聯,小班化的出現就是如此。 小班化的出現堪稱優質教育冀求和生源萎縮的現實之間一個最佳結合點,隨之而來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變,是教師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小班改變的不僅僅是班額大小,而是在逐步改變著教育本身。
小班化保留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優勢,但是它避免了傳統的大班額必然帶來的不能充分適應學生個性差異,無法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此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受到忽視的狀況。由於小班化在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教育設計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變化,教育變得精緻了。一些人士甚至提出可以為每一個學生定製適合他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帶來的對個體受教育充分程度的關注體現了教育上的人文關懷,單純學生數的削減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於實現以人為本,這為傳統班級授課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班學生數量的減少要求教師必須更加關注每個學生的個別情況,更加關注教育細節的設計和教育環境的佈置,小班化教育精緻的特點要求教師必須“精心”。從周課時數分析,小班教學教師的工作量似乎減少了,但實際不然,對因材施教和學生個體受關注程度的強調使教師的工作總量有增無減,並且對教師加強自身學習和改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學空間和環境的設計變得更加“講究”,從教室前後空間的利用到學生課桌椅的設計和組合,都變得靈活豐富,課堂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課桌擺放方式,而同一班級在不同時間、不同課堂上也出現了不同的座次設計。小班教室的佈置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和孩子情趣,因此“讓每堵牆每扇窗都會說話”成為一些班級教室佈置的目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室在開展小班化實驗的班級和學校幾乎完全消失。
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和組織也在變化,教師備課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把重點放到“備學生”上,要了解並指導每個學生的學習,分層教學具有了更大可行性,單獨輔導、作業面批、作業和測驗“分層”佈置更易於被教師推行。
小班化實驗促使了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策略的出現,小班化讓教育變得更加精彩和豐富的同時,也使原本單一簡單的班級授課制變得更復雜了。傳統的粗放經營不得不被精耕細作取代,這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學生在小班化教育中得到的更多參與機會和被關注機會、交流機會,使學生在個性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上出現了更加積極的傾向。小班使教師的認知負荷減小,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學生人數少,教師不用花大量時間處理學生行為規範、課堂紀律等問題,能更好地集中精力關注教學與學生的發展;同時,小班有助於改善師生關係,教師更易於帶著積極的心態和情緒對待學生,採取自己喜歡的教學方法教學,教學積極性普遍提高。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4
這幾天外國教授一陣狂灌——傳統的管理理論、人際關係的管理理論、系統的管理理論。大量的關於學習、教學、技術的思想需要自學和交流。特別是要用它分析案例、寫出感想。不得已去思考它的本源,以便能把各種理論加以同化。人為什麼要提出理論?理論是如何提出的?如何發展的?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流派?為什麼我們感覺很有理的理論在現實中感覺很沒用?很多有用的又感覺很不想理論?等等。
一個人他發現事物A具有某種性質,當他同樣發現其他大量的事物具有這些性質時,他就提出來了-----類似A的一類事物有特性M ,這就形成了最初的理論。當另一個人看到A時,他就會用這個理論去判斷A應具有M特性,前提是他判斷這個事物是A和他知道這個理論,這就是這個理論的應用。好處是其他人可以藉助理論直接解決問題,缺點是理論有其適用範圍和真理的不確定性。
下面進入理論發展的階段: 很多人感覺這個理論太好了,就想對它加以推廣和完善,這樣就形成了更加完善的XX學說。另一些人感覺這個學說有問題,又回到原始的事務上重新觀察,重新思考,借鑑前人的經驗,找到自己新的視角,從而提出來了另一種理論。這就叫創新。兩種理論都是對一種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不同角度的論述,因為事物本身是複雜的,所以,每一種理論都是不完善的,造成了我們需要學習各種理論。還有一種情況,有人對觀察的物件進行了調整,從而歸納出了有一種新的理論。這些不同的新理論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當有一些人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時候,他就需要給各種流派加以梳理和整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無矛盾的系統。Euclid整理的《幾何原本》是西方的代表,孔子整理的《詩經》是東方的代表。專門從事研究的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而自然科學又有實驗研究和數學推理兩種方法,實驗研究的科學性體現在可重複,即你公佈的實驗結果必須保證別人在同等條件下能得到同樣的結果,那麼,這個結論就是真實的科學的。數學推理所建立的結論是否正確是由實踐應用的情況來檢驗的。社會科學研究借鑑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資料統計分析等,但是,社會和自然的複雜程度遠不是人類能完全掌控的。我的感覺,在教育領域評判理論對錯的標準是多少人的認同,或者是說多少相關專業人士的認可,即被引用的的多少和多少知名人士說過類似的話。
在理論學習時,由於理論產生的背景被抽調,理論應用的案例不可重複,所以造成了教育理論應用的困難,總有胸中似理念澎湃,但無一良策可用之感。
如何學習理論,我個人之見。要想象一個場景,把他們所說的加以復原,是指具體化。有些大師認為理論就是一個理想化的例項。然後把各種理論都復原到你的模型上,如果不夠就修改和擴大你的模型,這樣,所有的理論學完之後,你自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就建立了。當這些理論在你的模型中能夠和諧共處時,你就完成了在他們之上的理論構建。記住,千萬不要,用各種模型去適應各種理論,那樣你將永遠是理論的奴隸,永遠解決不了你自己的理論構建,也就永遠解決不了如何應用理論指導實踐的問題。
所有的高僧、思想家、大師與常人的區別就是,他頭腦中有一個萬物的相關的模型,並且能用語言和文字展現出他的模型,他自己或他的學生一定有超強的說服別人的能力,使得它的學說得以推廣。如,布魯諾對於哥白尼的日心說,董仲舒對於孔子的儒家學說等等。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5
近期我再次拿起《現代教育理論研讀》,學習了這本書,書中編寫了好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多元智慧教育理論、構建主義理論等。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提到陶行知先生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就想起了幾句名句,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油然而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是陶行知先生奉獻精神的寫照。還有“身教重於言教”,他強調了教育的示範性,模範引領作於。“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他強調了具有國民精神和崇高人格的人是所有教育永恆不變的宗旨。
透過學習我深刻領悟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重要而有影響的教育思潮之一。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可見,其基本含義:第一,教育與人類的生活是相伴而生的;第二,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生活與教育之間不是割裂的,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生活中富有教育的素材,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受什麼樣的教育。因此教育要與人類的生活相適應,與學習者的生活相聯絡。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具有終身性,與個人生活共始終的,也就是說我們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第四,教育具有全面性。人類的生活的全面性決定著教育的全面性。生活是一個整體,涵蓋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是伴隨“生活即教育”而來的。“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會即學校了。兩者是相關聯的,是一個學理。” “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可以說:“社會即學校”。學校要與社會統一,打破二者的隔絕。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 “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教學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與學的中心做不是單純蠻幹,而是包含複雜的思想活動;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在系統關係中思考問題。
陶行知在教學方法方面還有諸多的見解。他提倡因材施教,倡行啟發式、發對注入式;培養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或自我教育能力;倡導手腦並用的方法,他認為探討知識之路有五路,即活動、觀察、看書、談論、思考;推薦小先生制,孩子教孩子,孩子教成人,這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學習方式。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它和新課程理念是相吻合的。在以後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以先生為楷模,並吸納其它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最大可能性的體現“教師主導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新課程教育理念。
隨後,我便在網上查看了一些有關《現代教育理論研讀》的資料,有ppt演講稿、課程學習提綱、簡答式的習題考核、還有些區縣把它作為自己的培訓教材,靈感頓然而生,自己能否借鑑一下別人的做法,也進行一次思想教育理論的培訓,透過培訓,提升我區化學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導讀》的再認識,也必將推動學科教學水平的提升。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6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教學主導者必須具備優良的師德、師智、師能。教師可以也應該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那麼,教師在讀書中聆聽前人的教誨,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靈感,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洗禮。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告誡“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博覽群書、厚積薄發是啟用教學與科研的最重要的源頭“活水”之一。經常走進大師的心靈,與聖賢對話,能夠體悟教育真諦,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學領域,進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職業生涯,最終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滿地實現教師明天的人生夢想。
教育不僅是科學,教育更是藝術,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閱讀無非是與智者、經驗和大師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賞和惟我獨尊。分享是雙向溝通、彼此給予、共同擁有,教育其實也就是老師和學生分享人類的精神財富,就是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分享,意味著教師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孔子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要在求實、求新、求活、求精上多下功夫,勇於和善於挑戰自我,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儘管外界的誘惑很多,但是有益的知識能改變人的命運,大家適當投入一些時間、精力和情感,去與書共舞,與時俱進,使教師、學生與社會一起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會讓教師更加深沉,遠離膚淺.。真正的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享受,使你體會到如坐春風之中,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旅行。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陽光的沐寓雨露的滋潤,也是心靈的滌盪與素養的提升。當然,讀書有時也勞累、孤寂和清貧,但其中的樂趣你體驗了嗎?伴隨著心領會神,豁然開朗,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淨而又進取的心態。只有這樣教育才是氣象萬千的生命活動,是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和創意生成的成長過程。
面對浩如煙海的書山文海,有些不知所措,很重要的要精選,如培根所言:“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讀書不僅要多讀,還要“奇文共與賞,疑義相與析 ”,同時千萬別把書讀死,沾染“唯書唯上”積習。同時,還有注意和教學的結合,把閱讀、思考和反思有機結合起來。
“處處留心皆學問”,更新、充實、最佳化自己已時不我待,因為假如一個不讀書的教師,必然缺乏文化積澱,窮其終生,也只能一個教書匠。儘管目前學風還是比較功利和浮躁,只得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讓我們為中學教育教學默默耕耘,相信明天會更好!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7
終於抱著滿腔的熱情踏上了講臺,滿以為課前仔細備課,上課把嗓門放大,課後認真批改作業,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換來的卻未必是滿意的結果,有時甚至是學生不耐煩的表情,不得不思考什麼教育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抱著這樣的疑問看完了《愛的教育》,頗有感觸。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動不已。這本書吸引我的,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是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流淌著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
師愛,究竟是什麼?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翻譯者夏丐尊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感到,愛是心的呼喚,是人間的春風,師愛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愛得越深,奉獻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愛的世界生命之花處處開放,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教師獻給學生的是自己的知識、智慧、時間、精力,我們所期盼的只是學生早日成長、成才,這種愛是高尚的,純正的。師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朋友們,讓我們帶著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為人師的同行們,讓我們帶著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讓我們教育著並愛著學生們!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8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查總結小編整理的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假日期間我讀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遜》一書,感悟很深,透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兩點體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其含義極其豐富。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做到以學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我們在教育中不能用統一的方法來進行,而應該針對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透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導下,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一、關注社會生活,實施生活教育。
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學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絡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二、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慾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慾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三、實施愛的教育,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小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老師對特殊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四、煥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9
王金戰先生的演講影片(王金戰育才方案學習哪有那麼難)我幾乎是一氣呵成看完的。應該說,王先生的育才經理論上並不高深,但實踐上非常有效,老師、家長、學生都能從他那兒感同身受,和他一起激動、一起勵志、一起享受教書育兒和學習上不斷追趕上進的“宏觀調控”之美、成功成就之美。
金戰先生的育才經能看出他的敬業精神。他不把教書僅僅看作是養家餬口的謀生工具,而是的的確確當作神聖事業來對待、來敬重。在他身上既有對學生一視同仁大愛無疆的人文主義精神,又有刻苦鑽研業務、研磨教育學、心理學規律,把教學技術運用純熟,居高臨下的大師學者風範。無論是正常教學,還是朋友求助、慕名求教,抑或講座論壇,金戰先生總是遊刃有餘,傾其所能。
看完影片我不禁沉思,不少觀點都支援進行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而知識的傳授又必須高水平完成,這使得我們的日常教學一直徘徊在兩者之間,真正做起來反而變成了重知識而輕素質。金戰先生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並重的觀點讓我茅塞頓開:他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門道,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養成了好習慣,調整成了好心態。這與我們常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習慣培養好性格,好性格培養好心態”是何其相似啊!可是,又有多少老師像他一樣一直堅持著呢?
我們捫心自問:當學生遇到學習的困難時,我們引導他尋找好方法了嗎?當學生出現厭學傾向時,我們給他們最熱情的幫助了嗎?課堂上出現學生聽課不認真的情況時,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了嗎?當我們從教多年之後,我們還一直堅持學習嗎?作為家長,我們和孩子成為朋友了嗎?
有人說:做家長和做老師是世界上最勞心勞力的事情。的確,我們的工作很繁重,我們的機動時間太少,我們的待遇也有待提高,但這不該成為我們懈怠的理由。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幫學生成功,讓每個學生成為潛能無限的天才。這需要我們像金戰先生那樣做一名用心、敬業的學者型教師,豐富自己,豐富學生;像金戰先生那樣做學生的軍師和後盾,為學生提供有效可行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解決困難的技巧,讓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像金戰先生那樣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高超的教育藝術,引導學生心靈……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幫子女進步,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才。這就需要我們像金戰先生那樣做子女的好父母,讓孩子和我們成為最貼心的朋友。
透過這次培訓,我懂得,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班主任教師,要用很長時間,用心來認識學生,支援和賞識學生,努力與學生心靈產生共鳴,用理解的方式來開啟學生的心靈。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要形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更是要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做一個有職責心的班主任
教師肩負著即教書又育人的重任。
首先,班主任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雄厚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其次,班主任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責感、使命感。
二、班主任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擔負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任務,對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是無形的,它透過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班級的學風,班風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和評價。
三、要做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班主任
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乃範”。
四、做正確評價,鼓勵學生的班主任
教師經常要對學生的工作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價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信服,從而激發起奮發向上的願望。
最後應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集體活動能發揮娛樂、導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積極組織、參與學校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相互關心,尊重理解和協作的關係。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努力工作,不能滿足於現狀和已有的經驗,應該與時俱進。在教育工作中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並虛心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汲取精華,棄其糟粕。使自己不斷進步,並創設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成長,為了千千萬萬的孩子,為了我們神聖的教育事業,我將努力的做好班主任教師的工作。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10
趁著寒假的空閒,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裡,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當前我校實施的高效課堂。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透過自學自己掌握知識,並透過生教生,讓學生去獨立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11
初冬季節,帶著憧憬與希望,肩負著學校的重託,我來到北京參加飯店服務與管理專業國家級骨幹教師第三期培訓。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中層管理者和專業教師能參加這次國家級專業教師培訓,我感到非常驕傲、自豪和倍感珍惜,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高度重視,也進一步說明了職業教育對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培訓第一階段的內容主要是職業教育理論學習,透過理論學習,使我在思想認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理念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現將第一階段職業教育理論學習總結如下:
首先,從認識上對“職業教育”的理解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以往我們總認為職業教育就是為企業培養合格員工的教育,透過培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職業教育不僅要為學生將來的就業著想,更要為他們長遠的職業生涯發展著想;職業教育不僅是面向少數弱勢群體的教育,更是一種面向大眾、面向全社會的全民教育。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服務。
其二,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透過聆聽專家的精彩講座,專家們以鮮活的例項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深深地認識到要想跟上新世紀的職業教育教學步伐,就要首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特別是透過對多元智慧理論的學習,讓我認識到,職教學生並不是我們傳統觀念所認定的差生,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智慧領域,有自己的學習型別和方法,學校裡不存在“差生”,職業學校的教育功能應該定位在發現學生的優勢智慧,創造學生產生自信心的環境,引導學生正面牽移,全面發展,這樣才能使“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成為可能。另外在技能教學中推廣行動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改革傳統教學方法,使用“專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及“情景教學法”等適合職教特點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動機,使學生真正學好一技之長,使我們的教學更貼近真實的環境,培養學生適應企業的能力,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其三,拓寬了學習的視野。與培訓班裡的同學們一同交流和探討,許多的觀點在一起抒發和碰撞。每一次的研討,我們都積極參與,珍惜發表自己見解和觀點的機會,使自己能與他人有更多思維碰撞的機會。使自己能博採眾長、開闊了視野。
總之,透過第一階段的職業教育理論學習,我們深刻認識到要把我國建設成世界強國,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透過學習,我們更加堅定了獻身職業教育事業的信念;透過學習,提高了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大力改革課程結構、革新教學方法、更新育人觀念,把發展學生能力作為目標,為祖國培養合格的職教人才。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12
數學教師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需要特殊培養的專業人士。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在古代,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大小小的官史、僧侶和文職人員。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統治者,“讀、寫、算”是最基本的。無論在古埃及、巴比倫和中國等文明古國,還是在稍後崛起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經世致用其所長數學都是學校啟蒙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進入20世紀,各國培養教師計劃中重視和加強教學法培訓的傾向更加明顯了,數學教育逐漸成長為一個需要具備一定特殊技能的專業。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幾個數學教育研究的案例。第一個案例中研究者使用的是訪談法,目的是想透過訪談,比較深入地瞭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產生錯誤認知和差錯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克服它們的有效措施是什麼,等等。透過研究,希望提煉出可供教材編寫人員和教師參考的建議。訪談法是研究數學教育心理學的學者在瞭解和分析學生思考過程時常用的一種方法。
“讓學生在發現和創造中學數學”這是一個誘人的數學教學境界。布魯納認為“發現法”具有兩個效用:一是給心靈帶來愉快,二是促使能力獲得遷移。為了檢驗布魯納的這些看法,馬鞍山市第十三中學馮建國教師在初一的兩個平行班級的數學課中進行了兩次實驗。第一次教學實驗,甲班用發現法乙班用一般方法。第二次教學實驗則輪換一下,乙班用發現法,甲班用一般方法。兩次課的內容是連續的,一前一後依次是合併同類項和去括號。根據這兩次實驗得出幾個結論:
(一)布魯納所說的“愉快”是存在的,這從兩次發現課舉手要求回答的總人次為238,而兩次一般課相應數學據為115,以及從課堂氣氛等教學現現象中可以看出。
(二)布魯納所說的“遷移”能力提高也是正確的,這從學生在完成B組題目上的表現可以看出,兩次發現課中,學生在B組得到的平均分累計為48。9,而兩次一般課的相應分數僅為33。
(三)發現法有得於對基礎好、智力好的學生進行教學,但也容易產生全班成績的兩極分化。比如,在A組題目中,兩次發現課得滿分的總人數和30分以下的總人數依次是58人和9人,相應的一般課資料則為53人和3人。
這個研究案例採用的是輪組實驗法,意在控制無關變數帶來的影響,是教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
課堂教學中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人際交流工具。然而,從學校的課堂教學實踐看,教師的課堂教學用語似乎還難盡人意。教師課堂教學用語的現狀究竟如何,學生最喜歡和最厭惡的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是什麼,教師課堂教學用語在教師魅力諸方面中的地位如何,浙江方橋初中的張菊飛等老師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研究。
對學生來說,教師最大的魅力是什麼?教師課堂用語在其中的地位又如何?查結果表明:學生最搬弄是非重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其次是優美的語言、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感情和熱情的態度。所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是教師的首要任務,但是,優美的語言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等也有很大的作用。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13
《數學教育概論》這本書是由張奠宙、寧乃慶主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數學系列教材之一,它帶附帶有一個光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關於數學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的概述,目的是幫助具有數學專業知識的學生獲得有關數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它不再只是“教材教法”的說明書式的記敘,而是闡述數學教育的規律,具有自己怕學科體系。全書分為實踐篇和理論篇。首先從觀賞、分析大量的數學教學案例入手,幫助學生編制教案,走上講臺。然後概略地介紹當代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探討數學教學的目的、學生應具備的數學能力、數學教學模式、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基本課題,同時研究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以及數學史、數學教育技術、數學教育心理等有關問題。書中設專章介紹和研究《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實驗,並就數解題和數學考試、數學教育研究等問題進行闡述。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火車頭。古希臘文明時期的數學著作——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成為人類理性精神的典範。它在西方國家的印刷數量,僅次於聖經。當歷史經過中世紀的漫漫長夜之後,是笛卡爾、費馬、牛頓、一萊布尼茨創立的微積分,宣告了資本主義文明的科學黃金時代的來臨。19世紀發現的非歐幾何、高斯———黎曼建立的微分幾何進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締造了物理學革命,成為20世紀文明的標誌之一。現在,當人們在普遍享受資訊文明的時候,自然會想起為它奠基的數學家的貢獻:馮諾依曼設計的電子計算機,連同維納的控制論、仙農的資訊理論,人類終於迎來了航天飛行和手機普及的時代。
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無往不利。人類的進步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數學。就單個個人而言,由於數的嚴謹與抽象,經過烽學的學習和訓練,人的思維能力就獲得一次昇華。學習數學,不僅為學習其他學科打下了紮實基礎,而且能夠培養人們不迷信權威,不感情用事,不停留於表面現象的思維品質,甚至從數學這無聲的音樂、無色的圖畫中,領略到美的崇高境界。也正因為如此,在世界的所有國家,數學都是主課,學生從一年級入學到中學畢業,一直不有離開數學。重視數學,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也是一個國家教育進步的標誌。
中國的古代數學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以劉徵、祖沖之、秦九韶為代表的中國數學學派,建立了與實踐聯絡緊密且以演算法見長的數學體系,但是12世紀之後就漸漸地落伍了。20世紀以來,中國數學家急起直追,努力為世界數學文明做貢獻。在當代的數學史上,可以看到陳省身、華羅庚、許寶祿、吳文俊等中華數學家的名字。20xx年8月,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這表明中國數學已經進入世界數學的主流,向著21世紀數學大國的目標挺進。
但是,中國還不是數學強國。中國數學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距離。在數學研究一線上中國數學家還要繼續努力,便更重要的是培養數學後備力量,提高我國公民的數學素質,加強科學技術領域的數學支撐。為此,就要從加強數學教育著手,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的數學培養抓起。
我從事數研究和數學教育幾年,對數學教育的重要和艱難,有深切的體會。1993年,西南師大的著名代數學家陳重穆教授親自到中小學第一線進行數學教育改革,使我十分欽佩。他提出“淡化形式、注重實質”的口號,一時成為國內數學界和數學教育界討論以至爭執的熱點。數學的一個特點是形式化,陳重穆教授自然十分清楚。他之所以提出“淡化形式”,並非針對數學本身,乃是對人們認識抽象規律過程,尤其是對兒童青少年學習數學而言,因此我認為他講得有道理。數學和數學教育是彼此聯絡又互相不同的學科,數學界應該更加重視數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張奠宙教授和寧乃慶校長主持“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數學教育概論》的編寫,當是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學習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篇14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
有效教學,通俗地說就是透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穫、提高和進步。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厭學到樂學。
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樂學且有收穫呢?
1、首先,教師要“活用”材教。
我們在解讀教材時要有課程意識和教材意識,撰寫時要有目標意識和年段意識,上課時要有生本意識和訓練意識。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老師可以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寬、重組,或添或刪,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如此“活用”教材還會怕學生不樂學嗎?
其次,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眾所周知,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的活動,要進行有效的教學,在思考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掌握、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足夠的瞭解的基礎上,採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慮到課堂上學生可能的發言,可能遇到的困難,對課堂有足夠的預測。有備而來,有備無患,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實現教學預設而越俎代皰。
再次,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積極的態度傳達給學生,進而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時又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
2、尊重個體差異是多元智慧的核心理念。
重要的是一種多元地認識、理解和研究智慧的方式。素質比智慧更重要,一個人很聰明,但不用這些智慧來服務社會,那是無益的。教師不應為智慧而教,而是用智慧理論來促進教學。兒童的多元智慧是在他們掌握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間接得到發展的。智慧本身是中性的,智慧不是人人多少都擁有的一般能力或潛能,而是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同時,每種智慧都必須受到至少一種社會文化的重視。多元智慧代表著每個人不同的智力潛能,這些智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慧,即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音樂智慧、身體運動智慧、空間智慧、人際關係智慧和內省智慧。每一種智慧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全面的教育應該是開發每個人身上的這些智慧。
就教育而言,教師必須考慮想要解決的問題和教學內容是什麼。多元智慧只有幾種,教學內容卻千千萬萬,多元智慧不是也不應該成為教學內容的本身,對學科的理解、公民意識、適應競爭社會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培養藝術修養等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大量時間進行教學準備,如何從不同角度強調同一個概念,好比讓學生從不同的門進入一個房間,這時你會發現有兩件重要的事情發生:一是你可以從不同方面更多地理解學生,二是你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一個概念,讓學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無論如何,教學要建立在兒童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沒有必要創造全新的東西去教給他們,而這些內容卻和他們的知識基礎有很大距離,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即可,別讓理論成為花花綠綠、熱熱鬧鬧的點綴。
數學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因此,組織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決定著學生的興趣濃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高低。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要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心理和需要。組織教學要從實際出發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得;儘量讓更多的學生冒尖,儘可能不讓學生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