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精選7篇)

2022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精選7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1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透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這一指導思想,首先闡明瞭初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為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獲得作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其次揭示了為達到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循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我透過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初中歷史》之後,有如下的心得和收穫。

  一、教學標準設計具備的新的教學觀念

  1.要樹立讓學生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人說,樂學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餘,有人創造的“樂學法”可提高學習效率N倍。樂學靠教師的“激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巧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融洽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尤其應該特別重視歷史主題活動課的設計。

  2.要樹立全面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理念。具體的說,學生的基本素養應該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教學的設計要在提高學生的基本歷史素養上下苦工夫。

  3.要樹立大歷史觀。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絡。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刻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4.要樹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問題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最終將什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麼,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當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

  5.要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主動、是否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能提出問題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二、教學標準設計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讀。新《課標》要求:“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材研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教材對話的過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確定“靈魂”,正確理解文字的主旨;

  2 、遷移處理重視教學創新,把握準訓練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個性化教學設計;

  3 、新增“佐料”在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為教材新增佐料;

  4 、史學觀點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分析歷史現象;

  5 、思維素質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歸納、比較、綜合及運用辯證和歷史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等能力,並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可見,教師只有與教材拉近距離,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振共鳴,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2.學情的分析。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紀律、思維、參與程度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也不相同,我們要找出大部分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課程目標》的差異,來制定我們的預期的教學策略。就幾個班裡的學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級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的班級學習紀律差一些。我們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預期教學策略。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給一些學生個性創造的機會。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知識教材學生的最佳結合,找到“授人以漁”的最佳方式。

  3.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的任務。在以前我們一些教師為了省事,習慣於抄教學參考書上的,在新課程裡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個載體,《課程標準》才是依據。對《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課程標準》要求以外的,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增補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但是,制定教學目標要特別注意以下五點:一是目標適應學生特點、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二是符合學與教的原理,並體現一定層次性;三是以學生的興趣要求為指導,而非教師的要求;四是應涉及各個學習領域,儘可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技能;五是要反映學生學習結果。

  4、情境的設定。歷史教學中的情境設定,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連結,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設定現實的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學生才會習得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才會真正得到陶冶。

  5.活動課的設計。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歷史課程必須根據學生髮展和歷史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活動課設計要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歷史學習主題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點。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需要,卻尤其宜致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教師何時指導,何時參與,如何小結,學生如何分組學習,怎樣討論,學習彙報採用什麼形式等,都應該作出具體設計,充分體現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原則。

  6.作業的設計。《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針對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轉變觀念,不再將作業窄化為檢驗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惟一 手段,而應該細思量巧設計,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形式的創新和趣味,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作業設計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業的設計和佈置可以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標準設計告訴我們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該是主體的“首席”,那麼“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過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問題的探究,對過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放任自流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係。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也應該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遠離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該是有利對課內問題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形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適的。

  總之,為了達到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合理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著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注重適應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的創新型人才。

  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2

  認真閱讀新課標讓我受益匪淺,我認識到初中生只有對自己、對歷史及其文化、對歷史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歷史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歷史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透過教師與學生身份的轉變能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不再只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這樣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於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透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透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透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餘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透過這次對新課標的學習,更加認識到歷史應該是不斷反思,更新觀念,腳踏實地才能做好的一門學科。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3

  本學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課標,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感自己認識的不足同時也積極要求自己要與時俱進,在新課改的大好形勢下,努力進步。

  首先要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點,確定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同時應重新界定新時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定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設定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其次,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前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透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為重要的是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總之,我們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樹立讓學生學真、學善、學美、學成人、學成材的觀念。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想我們應努力做到:

  (1)在教學觀念上,應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

  (2)在資訊傳輸中,應由單向資訊交流向綜合資訊交流轉變,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

  (3)在教學模式上,應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4)對學生的態度,應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總之,在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中,要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以達成我們所期望的課程目標。

  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4

  在對xxxx二期課改中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進行一番學習後,有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不是從學科體系出發,而是把現實社會生活作為設計標準的基點。強調面向社會、面向生活,並不是不要學科的概念、知識和方法,而是運用這些概念、知識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參與社會。本課程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文明之間的互動作為知識整合的基礎,因為只有在這種互動中人們才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發現新的知識。

  其次,課標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減輕了學習負擔,降低了課程難度。如:凡在具體歷史內容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瞭解"、"說出"、"講述"、"簡述"、"複述"等行為動詞的,這是學習初中歷史課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正確寫出或說出這類歷史內容的基本史實。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70%左右。而凡在具體歷史內容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它要求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工作總結工作報告能初步分析所學歷史問題的因果關係、利弊得失、作用影響,並能做出自己的解釋和判斷。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10%左右。課程標準基本上改變了原有課程中"繁、難、多、舊"的現象,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

  再次,課程標準強調探究性學習,尊重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本課程強調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課程編排貼近學習主體,強調體驗和探究過程,儘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和社會現象出發切入主題,充分考慮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知識獲得的過程性。內容標準的許多要求是開放的和過程性的,活動建議不是硬性規定,而是為教學活動特別是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啟示。

  最後,課程標準強調評價的多樣性。提倡發展性的教學評價,注重個性化評價、過程性評價、全面性評價,提倡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

  總之心得體會,初中歷史課程要在原有課程建設基礎上,透過標準的研製和實施,革除現行教學中存在的弊端,真正落實義務教育的目標。

  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5

  這次我參加了20XX年初中歷史科義務教育新課程培訓。在培訓中,先後聽取了幾位骨幹老師關於新課程課標改革的專題講座。透過學習和討論,讓我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形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實施的初中新課程結構和課程設定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同時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具體環節進行著諸多思考。

  一、改變觀念,樹立全新人才培養觀。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標”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啟用學生的情感,營養學生的德性,並用自己的航標之燈,去照亮學生的希望之路。從客體走向主體,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三、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為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應力求應用新穎獨到的藝術方法,調整認知策略,儘量讓學生參與,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課堂中去,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學生思想實際相吻合的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我要學”願望的驅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的預期效果才能達到。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透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四、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

  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著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6

  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準確定位,有助於解決歷史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課程標準消除了受大學歷史課模式的影響,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的歷史和風格,以貫通古今、中外相關的學習主題為教學單位,根據它建立的課程系統在關注學科體系的同時,也照顧到了學生的心理成長,這樣就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從全面、辯證的知識視角來看待歷史發展中區域性和全域性的關係,理解歷史與現實的聯絡,更好地瞭解中國和世界的關係;而且這時的歷史學科不再是知識選擇的重心,而是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原來的知識結構和終身發展的角度來安排教學活動了,教學內容從而更加接近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更能滿足學生的在歷史學習上的需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感到歷史不再遙遠,感到充滿趣味的歷史;新標準不再是簡單地重視學生的歷史學習結果和成績,而更加註意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所用的方法手段,倡導學生透過主動學習去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學會透過多種途徑蒐集歷史資訊材料,使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實的本質,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終使學生透過學習歷史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度重視學習過程。教師對歷史的教學不再是單方面灌輸,而成為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提高了歷史課程真正的吸引力、親和力。總之,各方面的這些變化,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關於歷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現狀,改變了長期以來歷史教育一直被忽視的狀況。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改變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重新認定歷史學習的結果,學生只有在情緒積極參與、探索、溝通和思考等情況下才可以促進改善學習質量,而實現這種情況的一個有力的辦法是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主題的設定,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和方便的學習空間。學生在某一個特定的興趣驅使下學習主題內容並對其做進一步的探討,在開放的學習環境當中,學會收集材料、資訊和如何安排利用材料,對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得出結論。有這種做法有利於初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提高他們解決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能力。

  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7

  寒假期間,閒暇之餘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新課標,這不僅是學校的安排,也是作為教師,時刻要關注和研讀的,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熟悉的知道課標的要求和內容,才能在教學中更得心應手的去落實教學。課程的設計都體現著一定的指導思想。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透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愛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題目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的關係,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的瞭解慾望,培養學生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作為世界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首先,新課標闡明瞭初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把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思考歷史的習慣,為健全的人格、多樣的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外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程序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構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的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但能取得作為現代公民應具有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其次說明了為實現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守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結合。在重讀一遍後,我又有了新的體會。

  一、課程標準設計具有的新的教學觀念

  1、要建立讓學生想學和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俗話說:好學者不如樂學者。樂學靠教師的“鼓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奇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程序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特別應當重視歷史知識的全面性和趣味性。

  2、要建立學生全面的歷史素養理念。具體的說,學生的基本素養應當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要教會學生思考,有自己的觀點,能產生思維的碰撞。

  3、要建立大歷史觀,培養學生的人文內涵。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絡。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入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起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學會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以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文明成果,塑造自身的素養,理解人與社會及自然的發展關係。

  4、要建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題目的觀念。歷史學習的程序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程序,這個程序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程序。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終究將甚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當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末,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固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尤其是思路清晰的講述基本史實,具體而生動的情節使學生感知歷史,清楚的瞭解歷史狀況,這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

  5、要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是主動、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是能提出題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依託;是否是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構成。 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教而不教,學而不學,逐漸成為習慣”。

  二、教學標準設計告知我們教學中應留意的題目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當是主體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程序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題目的探究,對程序、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程序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其自然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係。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顯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題目,也應當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闊別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當是有益對課內題目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構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適的。總之,為了到達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公道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著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重視適應性,努力使三者構成協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創新型人才。

  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嚴重缺乏

  1、作為學校教學,教科書是必備且是核心的教育資源,但是僅僅依靠一本教科書是難以更好的落實教學的,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涉及的領域廣泛,希望學校和班級都能自我建立起的圖書館(角)有部分史學讀物,以便學生閒暇之時能夠補充一些內容。

  2、開發和利用校外資源滯後,學生缺少對歷史遺蹟、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的參觀和走訪。在我們所在的區域,此類資源本身不足,但是僅有的一些資源,還未充分利用,由於客觀的許多原因,不僅學校少有組織,教師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以上,即是我對重讀新課標的一些淺薄的看法,重讀是為了更好的把握教學,提升教師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效、合理、真實的幫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