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通用12篇)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通用12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1

  今晚,在幼兒園的組織下,聽了一場高質量的《家園校同育兒,幼小科學銜接》的直播講座,全程乾貨滿滿,收穫頗豐。

  作為2個孩子的媽媽以及資深正面管教導師和家庭教育諮詢導師,本場講座的特邀講師:花生媽媽,有別於一般的理論性講座,她以解決問題為主導,能結合自身教育中的例子和諮詢工作中的例項,告訴同為父母的我們,遇到問題時該具體用怎樣的方法去面對和解決家庭教育中必然發生的問題,讓我們感同身受又可學可為。

  講座以丟擲問題開始,幫助我們梳理幼小銜接認知上的誤區:何時開始?何時結束?以什麼形式呈現幼小銜接?在互動解答中,慢慢梳理出絕大多數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誤區,得出科學結論: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整個小學階段的銜接,是化作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是生活中打下的各種基礎。而家長認知的誤區會帶來方法上的誤區,作為家長應該避免過度發力,去享受與孩子間親子關係的流動。

  接著,花生媽媽給家長們分析了幼小銜接的本質和目標:幼小銜接是教育的基礎工程,而不是適應,它是育人的過程,在幼小銜接階段,發現問題比消滅挑戰更重要。家園校協同育人要分好角色,找好定位:在園是準備階段,在校是升級過程,在家是支援力量,讓我們明白了,作為家長心態上的轉變,是發現問題,變成可支援機會部分的重要作用。最後,講座以“幼小銜接的6S模型”具體展開,讓家長們深悟:以學習挑戰為契機發展學習力和以情緒挑戰為契機發展情商,在家庭教育中是多麼重要。

  非常感謝此次幼兒園為家長們提供這樣一次重要的講座,讓我們有了思想準備,既消除了不少焦慮,又能提前做好孩子幼小銜接的一些準備工作。對於即將升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遠比獲得知識重要,而幼兒園就是一個良好習慣的起點,一個集體生活的初體驗,感謝大二班的各位老師,讓孩子們在成長之初,對學習對生活充滿了最美好的啟蒙和憧憬,也給他們步入小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2

  今日聽了講座,從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四個方面展開關於科學做好幼小銜接,頓開茅塞。在此感謝卡蒂幼兒園,感謝卡蒂老師,讓家長心中有數,家園共育,更有效的協助孩子從幼兒到小學的過渡。

  從整體的內容上有幾點心得體會:

  1,如老師所講要從長遠視角看待幼小銜接,不是臨近抱佛腳做學前準備功課。在內容上注重智力、情感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促進幼兒可持續性,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環境設定的銜接這個環節在幼兒身心上是及其重要且有必要的,幼兒園和小學聯合組織開展各項交流活動,為幼兒和小學生提供交流機會,引導他們逐漸熟悉新學校環境,使幼兒面臨兩個階段改變時環境衝擊降到最低。

  3,尊重幼兒個體間的差異,承認和保持幼兒個體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區別對待,尊重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

  4,身心健康,健康心態遠勝於bpmf,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和飲食習慣。如果非要培養我更願意他有一個良好的思維模式,堅毅的性格,失敗之後的勇氣。好成績錦上添花,更願意他有一個好品質,這也是社會所看重且能走得更遠的。

  5,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這點上我認為是言傳身教,說教沒用他不會聽你的,想要這樣的孩子就做成這樣的家長勝於一堆大道理。

  6,家長心態的調整:孩子從幼兒進入小學是人生的重要轉折,讓孩子由遊戲、能力為主的學習方式改換到有標準、有目標任務、正規課業教學為主的學習方式及作息時間是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過度。作為孩子最初的人生導師應該到位不缺位。而且幼年時期的經歷和體驗會對未來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且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的心靈純潔也脆弱。這個期間家長應精心、用心地陪伴,傾聽、共情鼓勵並賞識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適應教育的感知及自我約束力、專注力、自律性等方面的培養。

  以上是我聽過講座之後的一些心得和自己的一點粗略想法,我們會和老師共同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完成適應小學生活。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3

  艾立森外國語幼兒園為大班孩子們舉行了隆重的開筆禮儀式。

  隨著擊鼓聲,身著漢服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井然有序的從啟智門下走入操場並安靜入座,園長媽媽致辭,老師教孩子們握筆姿勢和書寫“人”字,點硃砂,禮敬恩師和感恩父母等。

  感謝學校提供給孩子和家長們學習的機會,我也是第一次真正理解到開筆禮的意義:端正衣冠、硃砂啟智、擊鼓鳴志、童蒙開筆、禮敬親師、感恩父母。我相信透過這次的活動,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接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敬畏,有了敬仰之心才會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心中就有了規矩,相信孩子們已經初步瞭解了讀書寫字的重要性,再加以老師平時的引導,他們會更加熱愛學習的!

  感謝老師對孩子們的教導,當聽到孩子們讀感恩詞和鞠躬時,我的內心是激動澎湃的,三年的幼兒園學習,孩子們真的長大了,有賴於園長和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孩子們才得以成長和進步,感恩您們的辛勤付出!辛苦了!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4

  本期的講座詳細描述了幼兒入園不適的各種表現,深入分析了各種入園不適的根源,同時給家長提供了可行性的對策建議。講座的內容對於寒假餘額不足,即將又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焦慮的家長們來說,猶如一場及時雨,為我們幫助孩子順利入園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下面我結合直播內容談一點體會。

  做為一名家長,要想孩子有好的狀態入園,須培養孩子獨立,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分享。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傳遞給孩子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不要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害怕情緒。孩子入園前我們按照學校的要求,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給孩子講關於幼兒園的繪本,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社交能力,讓他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等等。但是真正遇到入園焦慮時,還有顯得有點措手不及。

  為什麼一定要教育家長,強調家庭教育呢?因為太多家長把教育孩子當作老師的任務,孩子送去學校就萬事大吉。有教育專家說過一句很刻薄的話:“我們親自把孩子生下來,卻從來不把孩子當親生的養。”學校教育畢竟功用有限,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孩子,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本來就難,可是,就算在學校裡費力培養出的好習慣,回到家裡,遇到完全不懂教育法則的父母,好習慣馬上付諸東流。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家長,他們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當孩子有問題時,更要從自身去反省一下。所以說教育孩子同時也是進行咱們家長的自我教育。

  入園後首先是社交能力的提高,見到陌生人不再害羞了。透過一學期的相處,孩子跟班裡的許多同學成了好朋友。其次是自理能力的提高,不僅能自己吃飯上廁所,還學會了疊衣服,做一些簡單的家務。還有社會認知、規則意識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所有這些成長都離不開老師們的耐心教導和辛勤付出。雖然今後的育兒道路還有很長,但是我充滿信心,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新學期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會放心地把孩子交給老師,交給學校,相信老師的專業水平和敬業精神,積極配合老師做好五項工作,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家園有效攜手,才能確保孩子更好的成長。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5

  今天參加了學校舉辦的活動開筆禮儀式和幼小銜接講座,此次活動非常有意義。

  開筆禮儀式非常有儀式感,讓孩子們知道從此刻起自己已經是一名準小學生了,開始要認真學習知識了,給孩子的學習生涯留下了美好又深刻的回憶。此次活動也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

  學校本次舉辦的幼小銜接講座很接地氣,老師講得很細緻,非常實用。同是作為家長的我,也做好了孩子上小學的準備。首先,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她有足夠的愛,雖然梓瑤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但我相信只要家人持之以恆,不斷給孩子澆灌愛,她定會越來越自信的。其次,要做孩子的終生朋友,要始終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做法,因為孩子也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的個體。最後要做一個孩子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孩子的一切行為都來自於模仿,家長的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要想孩子愛上閱讀,首先父母要有閱讀的習慣。下班回到家要把手機放一邊,與孩子同看一本書,用心陪伴孩子。

  “雙減”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現,摒棄以往的唯分數論。作為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同做做家務,根據孩子的愛好一起唱唱歌,打打球,寫寫字,放假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6

  一、引導幼兒積極觀察周圍環境和事物,培養其觀察和探索的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養成幼兒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在班內的自然角里,我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植物的形態、種子發芽、苗兒成長以及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然後長出兩條前腿、小尾巴慢慢不見了的生長過程。戶外活動時,讓幼兒關注到身邊的一些自然現象:柳樹從發出嫩綠嫩綠的小芽到柳絮飛揚,知道植物發芽是春天來臨的主要標誌之一。並提醒幼兒注意到天氣的變化,以及為什麼會颳風、下雨等等,透過這些日常的觀察活動,有目的地讓幼兒感知一些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體驗和發現自然界的變化和奇妙。

  二、關注幼兒的興趣,積極展開活動

  當孩子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周圍事物和現象的時候,教師就會發現,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幼兒感興趣的事,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積極組織活動,引導他們去正確認識,並鼓勵幼兒全身心地參與到活動中去,使之從中獲得有益的經驗。如:孩子們對種在自然角中的大白菜非常感興趣。於是,我組織了一次科學活動――《有營養的大白菜》,活動之前,我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瞭解各種各樣用白菜製作的食品。活動中,孩子們回憶並說出了平時見過的許多種白菜製作的食品。在隨後的認識白菜和剝白菜葉子的環節中,孩子們利用了多種感官對大白菜的外形特徵及特點進行了觀察、體驗和探究。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白菜是那麼的普通和常見,但是在平時,又有幾個孩子摸過它、探究過它呢?因此,在活動中,我設計了剝白菜葉子這個環節,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親自動手來探索的機會。在探索中,孩子們發現了很多關於白菜的秘密,比如:白菜葉子比較脆,白菜裡面有點白,外面有點綠,越往裡面葉子越小等等。最後我們還把剝下來的白菜葉子一起送到了食堂,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參與勞動的光榮和喜悅。《有營養的大白菜》這個活動,教學內容看起來比較普通,但是孩子卻能從中受益,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透過認識有營養的大白菜――這種我們平時最常見的蔬菜,激發了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究的慾望。

  最常見的事,往往是最容易忽視的事。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興趣,因勢利導,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帶著成人的偏見,來阻擋孩子們的興趣。

  三、激發好奇心,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

  孩子天性好奇、好問。幼兒的科學教育,應當關注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各種問題。赫胥黎說過:“假如由於提出了一些愚蠢的問題,而沒有遭到斥責和阻止,一個幼兒在智力上的求知慾就會是無限的;他也肯定會慢慢地而又穩固地積累知識,並採用提問這種方法來發展思考能力。”因此,我注意為幼兒創設一種鼓勵提問的氛圍,並引起幼兒對自己問題的探究,為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創設條件。例如:我在自然角建立了觀察記錄本,目的是讓幼兒學會主動地觀察、發現並提出問題。孩子們每天都在認真地記錄著植物的生長變化情況。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幼兒雖然能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變化,但是主動提出問題的孩子卻很少。孩子如果不能把發現的問題表達出來,就很可能錯過了進一步探索的機會,於是我就鼓勵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並提出問題,果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觀察到蒜種在土裡和水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們的生長情況發生了很大不同,便問到:“為什麼種在土中的蒜和種在水中的蒜長得不一樣高呢?”這一問題引發了幼兒對植物生長的好奇和探究活動。又有的孩子觀察到了小麥的鬚根和大豆的植根,問:“看,都是根,它們怎麼長得不像呢?植物的根有什麼用處?”小朋友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這樣,一個關於“根”的活動便產生了。孩子們透過翻閱圖書、上網查詢資料、做實驗、討論如何為植物澆水、施肥等一系列活動尋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並充分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親近自然,讓幼兒在遊戲中積累科學經驗,培養創造力

  變幻莫測,奧妙無窮的大自然就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佳場所。大自然帶給我們的風、雪、霧、雨……都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孩子們用它們做遊戲――堆雪人、打雪仗、放風箏、玩泥巴……感受、體驗和發現著自然界的變化和奇妙。幼兒這些親近大自然的方式是一種天性和本能的表現,我們應該尊重幼兒的這種本能、興趣和需要,讓他們在與自然的接觸中充分地表達、表現。在班裡,當有的孩子說起在農村爺爺奶奶家能快樂地玩泥巴時,很多孩子都投去了羨慕的目光。於是我就組織了一次以科學為主的綜合活動――《玩泥巴》,我和孩子們一起做“捏泥人”的遊戲,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探索和發現泥土中蘊藏的奧秘。我們一起用小水桶打水和泥,感知泥土的特性以及含水與泥土溼度之間的關係。孩子們活好泥後,又用找到的樹枝、樹葉、石子等天然材料做成了工藝花瓶、好吃的水果、風味點心、泥娃娃、可愛的小動物等等各種造型,並自發的玩著各種富有想象力的遊戲,這些都是孩子們創造力的表現。整個活動自始至終都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孩子們從中充分體驗到了接觸大自然的樂趣,獲得了有關泥土的知識,發展了探索和創造能力。

  願我們多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從孩子們的關注點和興趣出發,把他們引上科學探究之路。讓每個孩子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成長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新一代打下必要的基礎。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7

  在書的原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教師們簡化這個過程,辦法是:提出一種教學方法,它既要能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教學計劃、適用於各種不同風格的教師和各種不同氣質的孩子,又要能同新的課程設定、現有的直觀教材、視聽教材和各種新版的教科書聯絡起來。

  這本書提出的這種教學方法就是“探究—研討”教學法。

  蘭本達提出“探究—研討”教學法目的是讓教師簡化複雜的教學過程,讓這種教學法有更大的適用面。這種教學法就只有探究和研討兩個環節,比起我們現在的科學探究的七大環節簡單很多。

  在“經歷是發現意義的中心環節”這一小節中談到了“經歷”。在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我們經常談到要讓學生經歷怎樣的探究過程。在未讀這本書前,我浮淺的認為經歷就是有參與過,有動手做過,有得出結論。蘭本達是這樣闡述“經歷”:我們認為,發現意義、領會意義的是經歷、捲入、參與的結果,沒有這些先決條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義。然而,在沒有經歷、沒有捲入的情況下也可以有並不領會意義的學習。有兩個學習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說明這個論點。喬迪在幼兒園裡整齊的隊伍中站得筆直,面對著國旗高唱:“我的祖國叫人亂花花,甜蜜的土地出肝茶,為了你,我歌唱!”顯然喬迪學會了按一定的次序發出這些音節來,並使這些音節合上一定的調子;可是他有沒有經歷過什麼——有沒有捲入什麼呢?儘管老師講過祖國的重要和自由的好處,喬迪唱這首歌時卻沒有想到任何意義。無疑他聽過這首歌,但是聽並不會激發出任何意義來。喬迪學會了一首歌,但是他沒有經歷過。他完全是背下來的,沒有一點意義。

  因為他現在可以參加上早操了,他的行為有了變化,但是從我們對經歷這個術語的含義來說,他還沒有過什麼跟這首歌的內容有關的經歷。另一個例子是這樣的:貝麗爾對生長著的會爬會飛的東西都感興趣。一天,她正專心地注視著水缸裡金魚的運動。她問金魚是怎麼呼吸的。她姐姐信回答說魚類透過把鰭刺伸入水裡的氣泡中進行呼吸。貝麗爾捲入了這個問題。姐姐的解釋對她來說是有意義的,她可以想象出魚這樣呼吸的情景。這是不是一種經歷呢?過了很久暑假中的一天,貝麗爾的父親帶她到一個湖上去釣魚。

  當一條小狗魚被釣到船上時,貝麗爾觀察到了魚的鰓蓋發喘似地運動,注意到了鰓蓋下面忽隱忽現的血紅鰓瓣。“它是在設法得到空氣嗎?”她問她父親。“不錯,”他回答說。“這些是鰓。”“鰓是象肺嗎?”再後來,貝麗爾俯身觀看一池鯉魚。她注意到魚象用手臂和腿一樣用鰭使自己保持平衡。她還看見它們在不停地往嘴裡吞水。她想,“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也許你想和一位朋友討論一下喬迪和貝麗爾的學習方法的不同。這兩種學習跟你曾經列表比較的自己上學時認為有趣的和沒有趣的課程的因素有沒有什麼類似的地方呢?

  書中兩個例子讓我很好的理解什麼是經歷,喬迪學會了唱歌,是一種經歷嗎?如果他是理解了歌詞,知道歌的意思。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8

  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了很好的闡述,現在我對教育發展觀心得體會做下自己的看法.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教育發展觀。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作了最全面、最深刻、最鮮明的闡述,對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將科學發展觀貫穿落實到日常工作的全過程,增強政治、學習、效率、責任、服務五種意識,做好本職工作。

  一是政治意識。從一定意義上說,政治素質的高低是鑑定幹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標誌。要發揮好參謀助手的作用,我們就必須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於從政治上把握方向,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統攬各項工作。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要和黨始終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提高政治覺悟,熟悉黨的方針,通曉單位的“上下情”,掌握領導與幹部共同關注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做到獻策不決策、服從不盲從、用權不越權。

  二是學習意識。處處留心皆學問。不僅要熟練掌握稅收業務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學習意識。都要處處留心,養成隨時隨地學習的習慣,做個有心人。平時工作中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都應該及時影印收藏,便於隨後學習參考。在對待納稅人時,要及時學習哪些細節方面做得好,使納稅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哪些細節做到還不夠,下次要得到改進等等,心得體會《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教育發展觀》。要經常地站在納稅人的角度和層面上,多思考、多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眼界。

  三是效率意識。當前,新思想、新問題、新事物層出不窮。只有牢固樹立效率意識,才能夠適應工作節奏,提高辦事效率。提高效率意識,一方面要創新工作機制,改進工作方法,善於在工作中發現苗頭性、傾向性、規律性的問題,善於把表面現象上升為本質規律進行把握,善於在複雜情況下挖掘問題的本質,做到見事早,主動出擊,搶佔先機。在具體工作中,要認真履行省局的二個示範的要求,在職責範圍內,能當場解決的問題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要請示領導講明給予答覆的時間,做事不拖泥帶水,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還要注重超前意識,儘可能地比領導考慮在前,謀事在前。

  四是責任意識。應當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嚴謹慎微,從而出色完成本職工作。具體在做一件事情時,從過問到結束要有頭有尾,不能只有上文,不見下文。雖然大量工作是服務性的,但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重大失誤。如在辦理稅務登記的時候,儘管事情簡單,但工作量大,稍有疏忽一份材料稽核錯誤,就會給以後的工作造成大的差錯,使企業的涉稅事宜不能完善。因此要充分認識到這份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高度的責任性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出現半點草率、馬虎和大意。

  五是服務意識。服務是我們稅務幹部應有的職責。要樹立工作一流、服務一流的意識,自我加壓,開拓進取,在心中要樹立“今天的工作比昨天做得更好”的服務意識,自覺地把具體工作、日常小事溶於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有心幹事、熱心幹事、用心幹事,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9

  透過對《幼兒社會教育》、《幼兒科學教育》這兩本書的閱讀,讓我有很深的體會。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的責任很重要,不僅要讓幼兒對學習感興趣,而且要讓幼兒在“玩中學”領悟到學習的樂趣。

  在《幼兒社會教育》書中瞭解到,幼兒社會教育是研究幼兒社會化程序及其教育的一門學問。它是以促進幼兒社會化為核心目標,以增進幼兒社會認知、激發社會情感與培養社會態度、形成良好社會行為與技能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教育活動。社會化是一種程序,是幼兒社會性生成與發展的程序。社會性的生成與發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終極目的。

  按照國家的教育目標和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透過各種有意識的活動,不斷地向幼兒施予多方面的教育影響,發展幼兒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技能,促使他們逐漸成長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合格社會人。幼兒期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期。幼兒社會性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之一,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學習遊戲中隨時可見的教育契機實施教育。

  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目標有著獨特的特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社會領域目標包括以下內容:

  (1)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活動中快樂,有自信心。

  (2)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5)愛父母、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每一個人要在社會中生活,都需要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只要透過人際交往,人們才能互通訊息,交流感情,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未來的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然而現在的幼兒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心,與人合作能力較差。因此,有效地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教育,是幼兒完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不僅是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每一個人都是極為重要的,作為幼兒教師,要耐心指導,密切聯絡家長,共同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也應認識到,要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既不能一蹴而成,也不能光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要多為幼兒創造環境,悉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並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對於一名幼兒教師而言,社會教育與科學教育一樣重要。從幼兒學習科學的角度看問題,去了解幼兒,體會幼兒的需要。這也是當好幼兒教師的第一要務。在幼兒教育實踐中,作為老師,學著用科學的理論解讀幼兒的需要,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對幼兒來說,也是他成長、發展的解讀者、支持者。

  透過閱讀《幼兒科學教育》這本書,我發現作者首先從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幼兒本身發展的特點出發,探討了科學教育的概念和特性,提出了具有可持續性的幼兒科學教育新目標體系,具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意。使我獲益匪淺。

  科學教育是以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科學素養為目的的教育。科學教育的發展及其目的是隨著科學技術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變化的。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在教師的引發、支援和引導下,幼兒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主動探究,以形成科學情感和態度,掌握科學方法,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係的科學經驗的活動。幼兒園科學領域的目標包括以下幾點: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用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的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培養幼兒創新精神重要的手段之一,每一個幼教工作者都有責任。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尋求更好的科學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力爭透過我們的教育,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合作性和創造性的人才。

  總之,幼兒社會教育與科學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我們要運用教育教學目標來完成教學內容。

  幼兒園這個大家庭,對於幼兒而言,是非常溫暖的。為了給幼兒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升為幼兒教師的我,要更好地進行幼兒教育工作。在平時的工作中,努力思考,探索研究,讓自己的教學經驗有所提高。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10

  教育的題材應當來自生活自身,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小朋友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透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活動也是在周圍事物的互動中完成。《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我們應都以生活化的方式活動,使幼兒體會科學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發生親切感,有益於幼兒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

  一、活動的資源,來自幼兒生活

  科學源於生活,啟於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直根於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於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餓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礎,抓住幼兒身邊的事物來組織活動。如:幼兒園、社群公園、超市、學校、理髮店等,這些周邊的環境都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很好的場所,秋天的時候,我們和小朋友一起走進身邊的公園,觀察樹葉的變化,,小草枯黃,可以讓小朋友走進超市,自身為家長購買東西,在自身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多種能力。活動室的環境也是科學教育的資源,門上的鎖、空調、電扇等,都是科學教育的資源,這些來自幼兒生活的活動,小朋友們都會非常樂意接受,活動的效果也非常好。

  記得一次,我們在戶外活動時小朋友們發現了地上很多的葉子,婷婷喊了起來:“好多的桑葉。”我就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問:“到底是什麼?這裡有桑樹嗎?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地方?”於是,小朋友就與邊上的同伴商量,並在周圍尋找答案了。不一會兒,他們就找到答案了,原來這個葉子是,上面的葡萄樹上掉下來的,和桑葉長得有點相同,小朋友們都認為是桑葉了。假如小朋友身邊沒有這樣好的教育資源,那麼小朋友也就不會有這麼大的興趣,這麼主動地參與活動了。老師千萬不要錯過身邊一些好的教育資源,一定要和時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二、活動的開始,是從幼兒自身動身的

  科學活動中的開始,我們一般都是從小朋友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的,而且活動的內容都是比較熟悉的,那麼小朋友的積極性也就很好地調動了。例如:在一次數學活動“認識左右”,我開始就直接說:“小朋友,你們喜歡和老師做遊戲嗎?那請你舉起你的手,因為生活中一般小朋友都是習慣用右手來做事情的,於是我就馬上說:“你們剛剛舉的就是右手。”那你知道另外一隻手叫什麼嗎?小朋友們馬上說:“左手”。這樣一會小朋友們就能區分出左右了,還讓小朋友找出像左右手一樣的朋友,進一步鞏固對左右的認識。在開心、寬鬆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小朋友是多麼的喜歡呀!

  三、接受的教育,是幼兒自願的

  一般我們以前的科學活動,總是老師先講方法,然後才讓小朋友們去做。這樣幼兒比較不自由,必需跟著老師制定的計劃來做,比較被動。在一些日常活動中小朋友是比較自由的,他們可以自由地玩,那麼老師可以觀察,並給予小朋友一定的指導。

  一次我們戶外活動回來,可是洗手時卻沒有水,小朋友就三三兩兩地在說:“水怎麼會沒有的?是不是用完了?”然後我就和小朋友一起討論:沒有水會怎樣?透過交流,讓小朋友知道要節約用水,沒有水,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方便。還讓小朋友回家後把沒有水以後的情況畫下來,本次活動給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朋友的心中也意識到了水的重要性。

  科學教育活動不能僅僅在於老師組織的正規活動,應貫穿於小朋友的一日活動中。老師要隨時捕捉學習的環境。如:吃點心時,可以問餅乾是什麼形狀的 ,用什麼做成的、什麼口味的。小朋友帶來的糖果,實物我們也可以進行分類,品嚐,製作,一系列的活動過後,小朋友對於學習也就更感興趣了。

  四、教育是隨機的,處處存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備課、製作教具、準備資料,可效果不一定令人滿意。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做有心人,儘量給小朋友 “活”的教育,善於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對幼兒進行隨機引導。如:一次在午睡起床的時候,我在弄窗簾,發現彬彬趴在窗邊,就問:“在做什麼呀?”“老師,窗戶的玻璃可以寫字。”其他小朋友問:“為什麼可以寫字?”“有水吧!”“那水從哪裡來?”“哪個小朋友知道的?”一會,活動室裡,小朋友的討論聲沸騰了裡起來,雖然小朋友吃點心、起床的時間慢了,還影響了午間操,但他們很主動地在討論問題,作為老師也以阻止嗎?一旁觀察,給予適當的指導,才是必要的,他們自身的知識也就無形中掌握了。

  教育在幼兒的生活中,教育是生活的一區域性。生活是教育的內容,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活不只僅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知識,也培養了幼兒真正的探索動機,好奇心、探索慾望,提供了前提和背景。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幼兒最關心或者與幼兒有直接聯絡的實際生活,採用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的方法,激發幼兒知、情、意的全身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時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範圍,激發幼兒廣泛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堅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科學的,才會讓更多的小朋友喜歡。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11

  當代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具備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各方面的操作基本能力。正因社會發展的需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改革強調科學素養,提倡培養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並蓄、兼備的人。學校開展的“小學生科學素養和諧發展研究”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開展的。階段總結學習後,我感受頗深,現簡談幾點體會:

  一、瞭解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深層內涵

  首先小學生的人文素養也當之重要。小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指智慧品質、自主品質、責任品質、關愛品質、合作品質和交往品質等各方面的人文品質。它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而科學素養主要指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及不怕困難、勤于思考、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等良好的科學意志和品格。

  二、瞭解了科學教育的基本規律

  學校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初步探索出了科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即同步、綜合、和諧。科學教育互相滲透、互相包含,學生在同一學習、活動過程中可以獲科學素養的同步發展。綜合,一方面指小學生學習活動的目標、內容、策略的綜合性;另一方面指將校內外一切教育資源綜合起來,透過綜合性的育人目標,綜合性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和諧,指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發展是協調的,同時,科學素養的培養都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使小學生容易理解、掌握且能夠終生受益。

  三、掌握了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培養的基本途徑

  國家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部分,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素養全面提升的主渠道,是實施小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每個學科中都蘊藏著豐富、獨特的人文資源和科學資源,不同的學科,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方面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並各有側重、互相補充。因此,研究實踐中就要努力做到對各學科課程資源的深入挖掘與整合。

  其次,開發,對學校課開設了一系列的特色課程,使學生在身體素質、內在修養、求生技能、意志品質、人際交往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再次,開展特色活動。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認識了開展課題促進教師成長的意義

  透過開展課題研究展示出了較高的科學素養。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綜合素養的發展,能很好地做到教研相長。

  在日後的工作中,我將積極投身於課題研究中去,不斷探索和總結研究經驗,同時,不斷吸收和消化現有的研究成果,並轉化為教育資源,努力促進學生總體素養的提高,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科學銜接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篇12

  時光飛逝,一年的時間很快的就這樣過去了,在初為人師的三年裡,讓我既體會到了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那種新鮮感,又感覺到了教師工作的艱辛和勞累。回顧三年的工作,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這一年在工作上的收穫,願和各位老師共勉。

  一、把握機會,積累經驗

  以前我一直認為,只要專業知識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就可以當好老師了,其實不然。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其實是兼有教書育人的過程,所以只靠專業知識是無濟於事的。為了使新教師儘快適應學校的教學工作,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高的業務素質。新教師要走的路還很長,在這條不斷探索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的是謙虛的請教和經驗的積累。

  二、第一堂課,靚出你自己

  有人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這也是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牢記的準則。在第一堂課上,你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質和魅力,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將會對今後的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去年我接手的是五年級語文,班主任在向我介紹班級情況的時候,就嚴肅地和我說,千萬不要對著學生笑,一定要對他們“兇”。剛開始我也有點發愣,但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其實這個“兇”,就是指教師必須先樹立威信。打個比方,你要在上課鈴聲未停之前到達教室門口,注視全班。目光要犀利、靈活而有神,以便讓學生儘快安靜下來。如果還有人打鬧,可以用一種期待的目光"盯"住他。千萬不要傻乎乎地直接開始上課。我曾經就有過這樣的教訓,結果一節課下來,班級裡亂糟糟的,更不用提什麼教學效果了。一旦學生安靜下來,你要使出渾身解數儘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長和才能。語言要生動活潑,朗讀要聲情並茂,板書要工整美觀,講解要深入淺出,教態要落落大方,表情要富於變化。另外,對於小學生加點小道具、小獎品、小競賽,會讓學生覺得鮮活。小故事、小笑話、小謎語會讓學生感到快樂。總而言之,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堂課你能讓學生喜歡你,佩服你,那麼以後的路就順暢多了。

  三、每一個學生都是天使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師的心應該充滿對每一個他要打交道的具體孩子的愛,儘管這孩子的品質已經非常敗壞,經管他可能給教師帶來許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師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在我們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經佔到了80%。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則由家中的老人或親戚代為撫養。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所以,這些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都很不理想。最嚴重的是,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缺乏信心。上課的時候很少有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就連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是一樣。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不妄想在一開始就扭轉這個局面。你最需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班級裡每個學生的名字,讓每一個學生知道你認識並關愛他。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直呼其名都顯得更有效果。可以提供幾個小竅門以便記憶:你可以畫出學生座位表,強化記憶。必要時,也可把它放在講桌上或者辦公室裡,有空就看一看。另外,你還必須儘快地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狀況及其家庭情況,以便因材施教。你的愛心如同陽光,要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感到溫暖。你要細心觀察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鼓勵、表揚。如果你能不經意地說出某個學生的一件值得稱道的小事,他受到的鼓勵將是非常大的。不知哪個激進的教育家說過,有時候我們對待孩子,要“昧著良心說好話”。初聽這句話,覺得有些偏激,細想想,如果出於愛,出於從心底裡的賞識,有意識地誇讚一個孩子,誇到他“燦爛發光”,有時真的能奏奇效。

  四、博採眾長,成就自我

  作為新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恐怕是令大家苦惱的問題。幸運的是,每個學校都會為新老師指定一個指導教師。在一年的試用期中,指導教師將會對你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效果,有個全面的指導和評價。一般情況下,指導老師都是平行班的老師。所以,每上一堂課之前,你可以先去聽聽指導教師講課。當然,聽課時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琢磨其“所以然”。琢磨不出其中的妙處時,可以虛心向老教師請教,然後再來準備自己的課。但是,自己的課不一定全盤照搬老教師的設計,但一定要向老教師談一談你的設計意圖,徵求她的意見。或者你可以邀請指導教師去聽你的課,請他給你的教學成敗把把脈。千萬不要懼怕指導教師的聽課,其實她的每一個聽課,都是你不斷進步的機會。同時,堅持聽課,你也可以聽其他老師的課,注意學習組裡老師的教學經驗, 切實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在平時認真閱讀有關學科的雜誌和書刊,把好的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不斷的反思和總結,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這一年來,從陌生到熟悉,我開始融入到學校這個集體中,在和教師前輩一起工作的日子裡,我學習到了他們那種甘心奉獻、默默耕耘的高尚情操,從中感受到了無限的溫暖,這般鮮活地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教師都在默默無聞地奉獻著他們的青春與智慧。與他們相比,我自愧不如。一年,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從教之路任重而道遠,儘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後,衷心感謝教育局的關心以及蓉浦學院組織的各種培訓活動,讓我們新教師能快速地成長起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