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2022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通用20篇)
數學2022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通用20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2022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
透過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我認識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現實生活,使學生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絡,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一、數學教學變化
1、教學內容多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⒉強調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利於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3、強調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二、教師需要做的:
1、激發學生興趣。教師要更多的在激發學生興趣上下功夫,透過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充分展示數學的親和力,激發學生的原動力。
2、引發數學思考,感悟數學的本質和價值。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我理解的核心素養數學特徵:數學眼光指數學抽象,數學的一般性;數學思維指邏輯推理,數學的嚴謹性;數學語言指數學模型,應用的廣泛性。低學段基於感官、更具體、更側重意識,高學段基於概念、更一般、更側重觀念、思想、能力。
學習新課標後,在平時的教學實施與研究中要注意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教學設計:集體備課,全學年、全學段、全校數學教師知道自己教學與前後的聯絡。日常教學中體現整體性:數學知識體系與相應核心素養的整體性把握;一致性:最初概念提出到最後實際應用的一致性教學;階段性:數學知識進階,核心素養進階的階段性實施。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3
透過本次活動,老師們認識到要認真細緻地學習新課程標準,育人要有新理念,教學要有新方法,要全面瞭解學生,教師的指導一定要和學生的思考形成共鳴,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
透過本次活動,老師們認識到要認真細緻地學習新課程標準,育人要有新理念,教學要有新方法,要全面瞭解學生,教師的指導一定要和學生的思考形成共鳴,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一盞指路燈,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方向,我們只有跟著新的方向前進,才能揚帆遠航!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4
史寧中教授新課標培訓收穫:培養學生數學的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這需要學生透過數學的學習,達到“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其中,數學的眼光是指數學抽象,基本特徵是數學的一般性。數學的思維主要是邏輯推理,這就使得數學擁有了嚴謹性的特點。數學語言是指數學模型,這就體現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5
一、在課程標準引領下落實核心素養
提到“數學核心素養”其實我們並不陌生,近幾年“核心素養”一直是各類教研培訓的熱門話題。在此之前我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資料分析”這六個方面以及10個關鍵詞。“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我頭腦中還是很空泛的。今天聽了史寧中教授的解讀,我才明白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學生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這就完全顛覆了傳統課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節計算課的集訓就能提升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應用。核心素養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要求老師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展開。這次新課標的修訂就是要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
二、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其次就是實現學科融合的理念與潮流,數學絕不是孤立的學科,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學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數學學科主要是因為傳統數學課主要侷限在教室裡,雖然教材中也有綜合實踐課,但真正落實的或者說有效落實的並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課標為依據設計出既凸顯數學本質又能學科融合的主題式學習課程將成為老師們思考的重點方向。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6
核心素養關鍵就是在課堂上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提出問題,這也就要求老師能夠創造合適的情境,提出合適的問題,或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討論,相互提問,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新課標中,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了基本事實以後,可以透過教學設計讓學生去感悟。如,關於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老師可以給學生兩條線,讓其做等腰三角形。
對此,老師可以提問:不同的線段長度可以做出怎樣的三角形?兩條線段,無論哪條線段做腰或者底,怎樣關係可以使得其構成三角形?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可以自己得出結論或者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說明學生自己能夠思考問題。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7
學習了新課標受益匪淺,尤其最佳化作業的處理,下面總結了幾種主要形式
1、閱讀型作業
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有關的科普知識或科學著作,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領略創造的方法,還能使學生從閱讀中感悟科學家創造知識的人格魅力,體會到數學名人的成就來之不易,必須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達到,佈置閱讀作業也可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也可網上查閱相關內容,還可讓學生相互之間交流,增加學生的學習途徑。
2、合作型作業
數學問題的解決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又可以與別人共同討論不同方案的優缺點,這對於發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增強學生的白信心、培養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同時,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溝通、互助、分享,這種合作的意識和品質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生從多種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體會到數學是生動活潑的學科,不僅有趣,而且用之有效,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再比如可以設計一些口頭表達作業、指導學生自辦數學小報、參加社會調查和參觀活動等,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做”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做”,從而引起他們做作業的興趣,並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實踐證明,多樣性的作業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去獨立完成作業,而且學生們相互提建議,使他們充分參與到問題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厭學學生嘗試去完成作業。
另外還有開放型,想象型,都很有建樹,值得借鑑和學習。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8
我所要說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確實學到了一點東西,所以說我今天就是進步的。
拋開張主任的開篇語和賀老師的新課標解讀不談,我只想說一說我看到的那一節課。
先來說說這位老師,王延安,一位42歲的小學教師,依然能夠站在這樣一方講臺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摯愛,我覺得很難能可貴。他的幽默,他的言談,他對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證明他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再來說說他的課,當然,作為晚輩,我很榮幸能聽到他的這節課,自知也沒有什麼資質給他談課,只是出於學習和共同進步的目的,有句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我相信這句話王老師做到了。
在他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虛設的學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師生評價,從王老師的課堂上我更深體會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真諦。
或許我們這些80後、90後的年輕教師就是缺乏王老師身上的一點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具體我也說不上來,是對教育的那份熱愛?是對孩子那顆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種幽默?是對自己業務水平的不斷攀登?是當年考大學的那股衝勁?是……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
我參加市教育局小學數學新教材、新課標學習培訓,這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透過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一些寶貴經驗。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讚歎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於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經歷"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善於傾聽他人發言,樂於陳述自己的想法,敢於修正他人的觀點,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這些都有利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於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小學數學新課標和新教材培訓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9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霍山縣教研室組織的新課標培訓,為了進一步搞好今後的教學工作,這段時間以來,我又對新課標進行了深入的學習,透過培訓和自學,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的改變仍是主角
新課標的出臺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是時代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對數學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學;對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準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由原來的雙基變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特別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價值取向,這要求廣大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體驗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養、編排體系新是新課標新的所在,我們要嚴格遵循新課標的編排體系、充分利用好課本,吃透課標,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廣大教師應抓住契機,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採用形式各樣的激勵辦法,開展各項數學活動。從課堂到課外,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冊書,都要匠心獨運的設計一定的檢驗學習效果、推動學習動力的辦法。
三、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
透過這次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也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總之,我們要不斷總結教學方法,大膽的創新,才能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本次培訓,本人主要有以下幾點深刻的心得:
一、此次學習不但告訴我們“什麼”,而且結合例項,告訴我們“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重在提升我們實際的教學本領。
二、此次學習使我們全面瞭解了小學不同學段、內容的特點,為科學施教找到了“指南針”。
小學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整體把握,又要分段瞭解、分析、探究。培訓專家各從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談起,理論結合例項,既注重“言傳”,又注重“身教”;讓我們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學段、內容的特徵;為我們深入文字探究,科學“備課”,有效施教指明瞭方向。
三、此次學習使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標理念,為“新”教育全面貫徹實施奠定了基礎。
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專家在講解自己的理論觀點時,無不旁徵博引,特別是列舉了大量的課堂例項,在實際課堂教學操作中、在過程的引領中傳授知識、講析技法、闡明理念;可以說這些專家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金點指”的本領傳授給了我們,讓我們在教學的“迷津”中找到方向,在過程的體會、領悟中內化知識,促進自己實際的教學技能的形成、鞏固。
新課標理念強調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中心”、“兩性質”、“三維度”,即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應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數學,強調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國培”專家深入淺出的講析、詮釋無不緊扣新課標理念,讓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學習後無不對新課標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豐實了我們的頭腦,使我們領悟到了新時期數學教學的精神實質,為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1
作為一名一線數學老師,就必須對數學的課程標準完全瞭解。在現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在這一輪小學數學遠端培訓中,透過學習小學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二、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絡。
四、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
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會動腦筋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體會到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要注意做到:既重視科學精神,又充滿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紮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既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又突出創新精神的鼓勵。學生要好質疑問難,喜歡探究問題,好問“為什麼”,能言善辯,不管對、錯,都要真實地吐出心裡話,同時形成運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既重視德、智、體、美諸育的整合,又強調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還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現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程的實施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勇於實踐,不斷探究,我們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不斷髮生的問題,真正做到“用科學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2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課標對以後的數學教學有著非常強的指導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新課標,在工作室主持人喬利榮的帶領下,我們認真聆聽了東北師範大學史寧中教授關於《數學課程標準修訂與核心素養》的報告,受益匪淺,現分享我的幾點感受:
一、感悟計數單位的意義,瞭解運算的一致性。
史寧中教授在講座中說道:“如何在小學階段,體現數的認識和運算的一致性”很重要。對於小學階段的“數與運算”主題,尤其強調整體性和一致性。這種整體性和一致性體主要現在:計數單位的統一。
不禁讓我回憶起:2021年杭州的“千課萬人”論壇會中,曾聽過特級教師張國良老師的《分數的加減法》這一課。在課堂上,張老師在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計算完之後,丟擲了一個問題:“整數加減法、分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透過探索交流,孩子們發現:其實它們的運算本質都是“計數單位保持不變,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減”。“儘管形式不同,他們都有著相同的靈魂”。頓時讓聽課的我豁然開朗!從整體上理解數和運算更加清晰,這樣的前聯後沿,讓運算教學更具結構。
以往教學整數、分數、小數的運算教學時,常常都是透過現實意義說明各個運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讓學生認為它們的運算不同,反而容易擾亂學生的思維。因此,2022年的新課標將重點體現數的認識和運算的一致性。其實也是對我們這些數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為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提供基礎。
二、跨學科教學的挑戰
新課標中提倡把跨學科的內容融於教學之中。透過多學科的橫向聯合,增強學習的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比如:近幾年常常出現的數學閱讀理解題,在要求學生基礎紮實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對這樣的改變,雖然讓我覺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興奮和期待。跨學科的教學提升了對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要求。我們不僅需要鑽研數學學科的知識,也同時需要去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尤其是語文、科學、歷史等等),多聽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堂。只有自己勇於“跨界”學習,才能踐行“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養學生。
在綜合與實踐方面也同時增加了跨學科的內容。把原來數與代數領域中常見的量這部分內容以“主題活動”(小學)的形式在綜合與實踐中進行呈現,這也是學習方式的一大重點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靈活的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基於學生的基礎和前概念,引導學生們在活動中討論、質疑、交流,最後實現問題解決,有助於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三、傳統文化要有數學
傳統文化要有數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要踐行在數學學科中,所以數學課程內容將增加了很多傳統文化內容的介紹,比如:“曹衝稱象”、“度量衡的故事”、“圓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時,史寧中教授也提醒數學老師們:要注意數學學科講傳統文化要與其他學科的不同,要教會孩子們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傳統文化的知識。例如:曹衝稱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紹重量單位之外,老師們還要講解“等量的等量相等”、“總量等於分量和”的道理。這些都值得我們這些數學老師去探討,在未來的教學中認真的思考。
2022年新課標中還有很多需要我不斷認真研讀的內容,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數移入“統計與機率”、強調代數推理和幾何直觀等等。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的理念總是需要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新課標的學習不僅讓我明確了教學方向,也激勵著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研究和成長。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3
今天上午聆聽了史寧中教授的培訓,感悟頗多,現總結如下:
透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的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與人的行為(思維、做事)有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在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是四基的繼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表述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新課標的第1個突破:強調核心素養。
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的第2個突破:學業質量。
學業質量不只是基於知識點的考試成績,學業成就綜合表現是以本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學業質量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作業、測驗的依據。
基於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們的目標是關注素養,不只是關注知識點,知識點目標是階段性,目標是小步子、小階段,我們的目標要變大,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也不是靠聽就能聽出來的,要強化學科實踐,自己去嘗試、去感受的過程,還有要推進綜合學習,跨學科學習,做適合每個人的教育。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4
課標,是我們學習,教學的前提依據。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標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新課標,在工作站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認真學習了新標準,新舊內容的變化較大,但個人認為知識還在簡化,所以在以後教學中要更注重一下能力的培養:
重視數學的核心素養的培養
從新課標的知識變化上看,數學核心素養在新課標裡體現得更明顯,是數學教學與人行為(思維、做事)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為主體參與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發展,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是四基的繼承與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主要有三方面構成:(1)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2)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次新課標的修訂,促使我們備課的時候要更注意學生核心素養和階段保持一致。不在只是關注知識點,知識是學習的其中一個目標。我們的目標要變大,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而是靠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最後到達入心入腦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在平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認知,尤其新課的引入。例如: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二章《有理數的加減法》中,異號兩數相加時,學生特別易錯。我就用他們知道的笑臉哭臉作為計算的依據,學生就特別容易接受,普遍做題不錯,但是用書上的法則理解套用效果就沒有那麼好。線段認知時,孩子們反應到兩點之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對學困生還是有難度,加之他們上課的專注度不夠,我就用“狗吃骨頭”的例子來說明。學生在一笑而過後做題記憶很快。我平時提倡數學學習要聯絡生活,那就要觀察生活現象才能用於學習。那新課標中提倡把跨學科的內容融於教學之中。透過多學科的橫向聯合,增強學習的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有些孩子排斥數學學科主要是因為傳統數學課主要侷限在教室內。例如《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中測湖泊、河流的距離學生的理解能力普遍比較差。想不出來為什麼老紅軍炸碉堡的實測方法,應用能力較差。那就領出教室實地體驗感知,大多數學生會恍然大悟。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透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面對新一輪的學生,新的課標體系,我們也會再接再厲。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5
新課標比較以前有了部分修改,今天就其中一點談談自己的感受。
新課標中出現了“學業質量”章節,這是全新的一章,主要闡述了“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並分學段進行了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描述。學業質量是培養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也為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提供科學依據,所以學業質量的呈現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新課標將“學業質量”界定為:“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學業質量已經由過去單純看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轉變為關注學生完成學科階段性學習後,學生某一階段性學習的表現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將引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加關注育人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我們的教學評價同時需要更加多元化,實現從單一評價向多樣化的評價轉變,從“雙基”到“四基”,從“分析、解決問題”到“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新課標的改變要求我們摒棄過去的以分析考試成績代替學業質量評價的做法,尋求綜合性的、階段性的、多樣化的評價模式。
同時,新課標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描述”:
(1)以結構化數學知識主題為載體,在形成與發展“四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等。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與社會情境,以及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數學與科技情境中,在經歷“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和提出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與數學的語言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觀念、資料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
(3)學生經歷數學的學習運用、實踐探索活動的經驗積累,逐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初步養成獨立思考、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
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分別從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情境與問題這三方面來進行描述的,結構清晰;同時,在對學科內容的描述時,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四個學習領域的學習主題,與數學課程目標相呼應。同時新課標在具體表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的內容時,按照每個學段的要求分別進行了闡述。
結合新課標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小學階段的學業質量標準,可以看出,學業質量標準具有以下特徵:
知識與技能領域。根據新課標中數學課程學業質量要求,學生需要將每節課的數學知識積累起來,階段性地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邏輯化和結構化;在這個過程中,數學知識逐步積累,螺旋上升,然後階段性的打通、融合,最終形成一張知識網;同時,在形成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需要體現出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情感與態度方面。新課標註重自我反思意識、好奇心、求知慾、興趣、自信心、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培養。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其中在第一和第二學段還特別重視“操作、遊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數學趣味化、生活化,從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境與問題方面。新課標主要體現發展抽象意識(數感和量感)、模型意識和應用意識。這個部分強調了“用數學語言表述”“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同時到五六年級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模型意識和應用意識,發展嘗試、探索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
總之,新課標為我們的教學指明瞭新的方向,對於新課標的學習我們還要繼續。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6
為了貫徹《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導思想,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我利用暑假學習了《新課標》。透過學習,使我對《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
1、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這一大塊中說到:“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活躍起來,使學生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從而喜歡上數學。同時,教師應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講課時,教師說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並不多,從而佔用了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為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著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討、交流,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並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2、重知識聯絡實際
《新課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思想,透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列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相信學生,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透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願學、想學、樂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為學習而勤奮。
3、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融合
重視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對數學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教師利用技術支援平臺將線上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同時,指導學生利用數字化平臺、工具與資源促進自主學習。
4、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初中數學課程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學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總之,我們必須正確、深入地理解新課標,用新課標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多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7
今年4月,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新課程標準釋出以後,我內心有些忐忑。心想剛剛搞清楚的2011版課標又“變”了,並且課標的變化將會引起一系列的變革如:教材的修訂、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監控、教育評價等等。當我認真閱讀完《2022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我才理解了新課程標準不是“變”而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調整與完善,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閱讀完2022版課標後,我覺得有幾個比較突出的闡述值得注意。
其一、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段數學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雖然首次在義務教育課標出現,但並不是新名詞、新事物,更不是我們在落實新課標中隨意增加的新內容。2011年版課標指出;“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2022版課標在2011版課標的基礎上強調數學教學要在“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引導下達成數學教學目標。數學核心素養的表現與內涵在2011版課標基礎上更加明確。
其二、大單元、大統整的突出,實際上就是如何進行融合,體現綜合性。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展了關於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探索,並呈現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之前的跨學科教學也有整體融合的思想在內,這告訴我們教育改革與發展不是鮮明的劃分為毫不相干的若干階段,而是一個順應時代發展的過程,每個階段的主體發展思想是不變的,變化的可能是方法和策略。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學習研究,進行創新改革,順應時代發展。
其三、教學階段的劃分由原來的“1—3年級,4—6年級,7—9年級”三個階段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四個階段,劃分的更為細緻。四個學段課程內容從“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個方面呈現,內容要求主要描述了學習的範圍和要求,學業要求主要明確了學段結束時學習內容與相關核心素養所要達到的程度,教學提示主要針對學習內容和達成相關核心素養而提出教學建議,並且細緻的闡述了四個學段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
其四、提出了學業質量及就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新課標對學業質量標準做出明確要求。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作業設計、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不斷地研究學習。這只是我的一些粗淺認識,在今後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要不斷的研究新課標,克服困難,與時俱進。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8
知識遷移是指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可以看到遷移現象。例如,條形統計圖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學習折線統計圖。心理學家比格曾指出:“學校的效率大半依學生們所學的材料遷移的數量和質量而定。因此,知識遷移是教育最後必須寄託的柱石。”學生的學習不僅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還在於使學生能夠在新問題或新情境中應用知識,產生預期的變化,達到觸類旁通。為此,在自育學習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知識遷移的規律,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正向遷移,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與質量。
一、根據教材合理選取、編排學習內容。
新課標中要求選取編排教學內容要體現知識點內在的.聯絡,前後延伸,排除干擾,以利於學生產生知識遷移,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的。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微課合理編排學習材料,先讓學生回顧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再自己觀察微課中圖形的切割和平移的動畫過程,然後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為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提供知識遷移,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以及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合理利用知識遷移規律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遵循知識遷移的心理學規律設計學習環節,突破學習難點
青少年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由具體的表象到抽象的概念形成知識遷移。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可先讓學生把8梨(圖片)分成兩份,透過分圖片,出現四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人得5個;兩個人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透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透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每份“同樣多”,並形成數學概念。利用知識遷移規律讓學生不再懼怕抽象的數學概念,突破學習上的難點。
三、啟發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概括
原有的知識越具有概括性、在學習過程中正遷移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在五年級下第一單元學習簡易方程時,學生會遇到多道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例題,盲目學習記憶效果差,也影響以後更進一步學習較難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於是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這些例題歸納整理,概括出不同的幾類題型,例7是一步方程應用題、例8是兩步方程應用題、例9是連設問題、例10是相遇問題。在做課後練習的過程中也讓學生先明確題目屬於哪一類,再解答,這樣學生掌握起來更快,知識形成體系、學會概括學習內容,對方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四、應用比較教學法促進知識遷移,提高學習效果。
對相關的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自主分析相關知識點的異同,全面、精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提高自育學習效率。例如,兩問應用題與一步應用題比較,延伸一步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結合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安排連續兩問應用題,這是在一步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和提高解答加減一步應用題的能力,而且為以後學習兩步應用題做了基礎性的準備。連續兩問應用題是由兩個一步應用題構成的,且它的第二問只給出一個條件,另一個條件需要從前面的問題中去找,由於學生不習慣於連貫的思考,學習時往往會感到困難。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將連續兩問應用題與一步應用題相比較,從結構形式到條件到解題方法進行比較。連續兩問應用題,學生解答第一問不成問題;解答第二問時,要引導學生對一步應用題進行分析,要求對一個問題必須知道兩個條件,而第二問中,只有一個條件,還缺少一個條件,缺少什麼條件呢?可引導學生對已知條件、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另一個條件。幫助學生儘快掌握新的解應用題方法。
五、靈活利用變式,拓展學生思路
數學問題的表述常常把解決問題特別關鍵的本質屬性“隱蔽”在非本質內容之中,教師在教學時,透過改變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物件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在自育學習過程中能根據變式拓展思維,形成知識遷移,從而掌握事物本質和規律。小學數學概念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又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變式,有利於對概念的理解和提升。例如,教學“認識分數”時,創設了猴媽媽分桃子的情境:猴媽媽給四隻小猴分桃子,她帶來兩盒桃子,小猴開啟一盒(4個桃子),師問:怎樣分才能公平?接著分第二盒,(8個)(沒開啟),師還是問;要分得公平,怎樣分?然後,教師追問;為什麼桃子數量不一樣,都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學生說: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四分之一來表示。接著老師又出示12個桃子,你能從圖上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嗎?在這個片斷中,為了使學生能深刻認識四分之一,老師變換非本質性屬性,讓學生分4個桃子,8個桃子,12個桃子的四分之一,突出不管分多少個桃子,只要把它們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表示。
在幾何初步知識的概念教學中,如果僅以某種位置的圖形引導學生理解,由於小學生思維的具體性和感性經驗較狹窄,會導致對知識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應用變式,將各種不同位置的圖形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知識。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時,變式的練習更為重要。因為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以分為三類,每一類的高的位置並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異很大。所以三角形的高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往往看到傾斜的線段就不認得是高,常常畫高時總要垂直水平方向,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的高的位置應是不同的,使學生對“高”的概念有本質的認識。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憑著學習課本的初步感知說一說、指一指三角形的高,然後課件出示標準的三角形的高。緊接著再出現將標準的高的三角形進行90度旋轉、135度旋轉、150度旋轉、175度旋轉、180度旋轉、360度旋轉。每旋轉一點都問:現在還是不是三角形的高?是不是還是從頂點向對邊作垂線,在這些變式高的出現和觀察之中,學生在變化中看到了不變,即高的本質:從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垂線。線的方向在變,垂直於底沒有變。
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新的教學知識,還需要學生學會利用掌握的舊的知識來輕鬆學習新的數學知識,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運用,構成一個完整的數學框架,知識遷移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開拓思路、理解概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歸納知識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利於學生掌握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9
2022年4月26日,我觀看了王才程專家講解關於2022年版義務教育的《新課標解讀與作業最佳化設計》的講座,我在此次講座中學到了很多教學理念和新技能,心裡也有很多感觸和體會。
一、新課程標準的變化
1、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解讀: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棄,品格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2、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解讀:跳出了學科邏輯和知識點羅列的框框,以結構化的方式(如主題、專案、任務等)來組織課程內容,反映了課程內容改革的新動向。
3、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解讀:這是一大創新點,首次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專門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同在作業設計、改革考試評價等多方面呼應了“雙減”的要求。
4、增強了指導性。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
二、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
1、豐富教學方式。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專案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
2、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主題一單元一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
3、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注重創設真實情境,重視設計合理問題。
三、最佳化設計數學作業
1、作業的設計要源於生活,展現作業的趣味性
2、作業的設計要百家爭鳴,倡導作業的多樣性
3、作業的設計要思維提升,體現作業的開放性
4、作業的設計要加強實踐,體現作業的應用性
5、作業的佈置要崇尚自主,凸顯作業的多層性
透過此次講座使我明白,教師要遵從新課程觀念,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20
十分有幸參加了本次江蘇省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師網路培訓,本人認真研讀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xxxx年版),開闊了視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體驗。《課標》修訂中在繼承我國數學教育注重“雙基”傳統的同時,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學習數學的基本依據,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最終透過自身的學習轉化為創造能力。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沉澱,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重觀察、重操作,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體驗性經驗。其次要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地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學生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下面本人就結合小學數學的日常教學進行淺淡。
例如,數軸的認識,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全班分為三個大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學舉一個箭頭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學作為原點位置,把o寫在大卡片上,掛在相應的同學的胸前。各人代表數軸上不同的整數點。由教師發出-3,1、大於2的數等指令,符合教師指令的同學要舉手,比賽各個小組的正確性高低。學生透過扮演實數,合作成數軸這一遊戲,既掌握了知識,對數軸的數和點有了深刻的瞭解,又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時,本人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配合演示,給學生視覺的刺激。整個過程不是僅僅為了回憶,而是透過這一環節,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那就是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概括出:新的問題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利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而推及到圓的面積能不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如果能,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它的計算方法了。讓學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求面積的方法,從而獲得新知。這樣發揮了知識的遷移作用,促進知識內化,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智慧。
多讓學生參與一些數學活動的體驗,遠比我們老師口頭說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認為我們老師應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活動,這是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的前提和核心。沒有經歷數學活動,就談不上獲得數學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