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0篇)

2022年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0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年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因此,本人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注意緊密聯絡實際,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中。如《噸的認識》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況中感受並認識噸,建立噸這一概念。這樣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透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2

  透過學習《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這個課程,我明白了這個課程主要是對課程的設計提出的要求。文章結尾的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教師要改變以往將知識點簡單拼盤式的教學,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讓學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讓學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圍繞核心概念,按照數學思想指引的方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透過多種方式將教學過程拉長,有目的、有方法、有實效地進行教學。”

  一、讓學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應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動手,把從老師那吸取到知識自己再體驗加工最後變成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滿堂灌。這樣的話學生對新學的知識可以有深刻地體會,並且能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這樣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數學的目的了。

  二、要改變以往將知識點簡單拼盤式的教學,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

  以往上課時一般都是注意到這節課目標沒有考慮到以後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認為只要暫時掌握這個單元的知識即可,誰知在以後的學習往往都有緊密的聯絡。例如因數倍數的知識點到了分數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來許多知識點往往就是個基礎,我們要把這個知識點打好了,那麼在以後的教學中將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對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們並不只是單單看現在的還要開未來的,要高瞻遠矚。

  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透過多種方式將教學過程拉長,有目的、有方法、有實效地進行教學。

  這個從實際出發的觀點,非常的認同,每一班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點和相同點,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知識水平來進行設計,過高讓學生二丈摸不到頭腦,過低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沒有一個探索的動力。所以在備課時不但要備課本還要備學生,這樣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學效果。

  總之,在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我們要高瞻遠矚,要注意學生的動手能力,能把數學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樂於鑽研、善於思考、勤於動手的習慣,讓學生有機會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氛圍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3

  我再一次參加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我明確了今後的工作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的數學,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激情,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動力。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勵學生,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法,備學生的學習方法。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事情發生,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教師同時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把握就是這種動態的生成。

  評價有終結性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發展,激勵學生的發展 。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並繼續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長。

  總的來說,透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4

  xx市中小學教師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全員培訓工作從3月開始進行。根據上級的培訓安排,本人線上觀看新課標、新教材專家解讀影片,並在線進行學科研討。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也與各學科一樣有序地進行。透過這次新課程標準的培訓學習,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收穫也很大,體會更深。

  我們知道,本次修訂的課標是針對第一個十年存在的諸多問題做出了比較明確的修正。修訂後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10個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創新意識。這次修改,在保持原課程標準(實驗稿)基本結構不變的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各方面不同意見,力求更加完善、和諧。例如,對於什麼是“數學”?將原來“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改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基本理念方面,將原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數學課程的目標定位上,《標準》作了“雙基”擴充套件為“四基”,“兩能”轉化為“四年的重要調整,即:強調在注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在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要增強“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些目標的整體的實現,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誌,它對學生全面、持續、和詣發展有著重要意思。

  十年的課程改革過去了,個人認為:課標很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貫徹和落實,但客觀地看,起色不大,和期望差距還是很大的。為此,這次數學課程標準修訂將“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作為核心概念抽取出來並單獨提出,意在進一步強化,以期引發廣泛重視,並付儲切實有效的行動,產生根本性改變。此次培訓學習,我獲益匪淺。但是,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標準任重道遠。我要不斷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善於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勇於創新,積極開拓進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5

  我參加市教育局小學數學新教材、新課標學習培訓,這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透過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一些寶貴經驗。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讚歎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於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經歷"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善於傾聽他人發言,樂於陳述自己的想法,敢於修正他人的觀點,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這些都有利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於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使學生的性格得以充分的發展。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6

  聽了王老師關於新課標的解讀,特別是新課標下第一學段有效閱讀教學策略分析,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能更好的指導我的教學,有效合理的使用教材,開發教材,更加透徹的瞭解低段孩子的特點,使課堂變得輕鬆高效。我收穫了很多很多。

  漢語文學習,識字是基礎。沒有足夠數量的識字基礎,很難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因此,第一學段的閱讀,必然要基於充分紮實識字的基礎上。於識字而言,閱讀的文章是識字的載體,其表情達義居於相對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下特點。

  (一)基於識字寫字的閱讀教學

  識字原本是為閱讀服務的,但是在起始階段,學生識字量不夠的情況下恰好相反,閱讀要為識字服務。聽讀識字,在朗讀中識記生字。低年級學生朗讀課文要做到字字過目。識字是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課文更多時候是識字的情境。閱讀是以朗讀感受為主要形式伴隨著識字進行的。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朗讀課文的要求應儘可能低些,以聽入手,以帶讀、跟讀和指讀為主,重在培養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字字過目,出聲朗讀,邊讀邊有意識的記憶生字”。聽讀、帶讀、跟讀都強調老師的示範作用。對於識字不多的孩子來說,如果直接讀文,很難把句子讀通順,既起不到讀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導致頓讀和唱讀。所以,學習開始由老師示範朗讀是必要而且是必須的。透過老師的示範幫助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理解故事內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時,這對於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感也有著重要作用。聽讀過程中,學生宜同時輕聲跟隨並指讀課文,在聽讀的過程中進行識字。

  第一學段選文淺顯易懂,主要是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識字環境,使學生不孤立、枯燥地學習單個漢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多帶領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認識生字,瞭解課文內容。當然,作為檢驗並形成獨立識字能力,還應該進行單個字的認讀練習,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

  (二)以教讀、感受為主的閱讀教學

  第一學段應該以讀為主展開閱讀教學。前面已經提到教讀要注意範讀、帶讀、跟讀,在這裡還是要強調這樣幾方面:首先要讀準確,準確不只是把音讀準,關鍵是邏輯重音,要把句子讀通順。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讀,沒有感受就談不上感情,必然導致矯情造作的讀。對不同的課文內容,應注意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較難理解的課文,採用教師帶讀,學生跟讀;教師範讀,學生仿讀的形式。以對話為主的課文,採用分角色朗讀。描寫景物的課文,採用輕聲地自主欣賞性讀和全班自主朗讀後集體交流的形式讀。情節生動的課文,採用表演的形式。為了激發興趣,可將競賽、遊戲等貫穿“讀”的始終。

  以讀為主,並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語言環境,在讀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詞的意思,再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背誦、表演等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詞句,並在語言環境中初步體會句號、逗號、感嘆號及問號的用法,瞭解一些語文基礎知識。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要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尤其是鼓勵學生聯絡自己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應認真解答。教師應努力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讀文中的真實問題。

  (三)自主表達下的閱讀教學(樂於與人交流)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樂於與人交流感受”,這即是一種語文實踐。因此,在朗讀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孩子表達的慾望,積極與同學交流感受、聯想、想象。大膽表達,說真實的想法。作為老師要格外注意保護孩子表達的積極性,同時應該意識到,既然是感受,那麼一定是個性化的,也就沒有對與錯。因此,教師不應該否定學生的感受,而應該作為傾聽者認真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並把相應的感受送到朗讀中去,促進學生的理解。

  圖文結合是有效促進理解與表達的好方法。第一學段的課文大多圖文並茂,圖畫內容是對課文內容有益的補充。無論是識字、學詞,還是理解感受,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課程標準還提出“能閱讀淺顯的課外讀物”,教師應大力提倡課外閱讀,並積極在校內為學生創設讀書的環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時間引導學生閱讀,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課外閱讀收穫的舞臺,從而激勵學生保持主動閱讀的積極性。

  總之,聽完本次講座,使我對課標,對教材,對學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受益匪淺,一定要好好的消化吸收。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7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即關注學生是怎麼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為表現,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即使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

  這種“以學論教”的評價體系,要求我們教師備課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轉變,首先要更多的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映,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的再現教材,備課時要了解學生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觀念的轉變。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中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麼?“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了些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

  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夠,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行行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課堂環節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更關注的教師的隨堂機智。總之,以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囚犯,其內涵正在一點點發生著“重心得轉移”和變化。

  因此,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是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需要重新規範。事實上,只有深刻變化了的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進一步說,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職責。我們地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轉變現行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的傳統做法.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8

  儘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對原實驗稿的完善,透過仔細認真的學習,我們會發現其修訂後的課程標準所彰顯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堅守、重申,有的是調整、改進,有的是補充、增加。比如:關於語文課程性質定位和基本特點的問題,關於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標的問題,關於語文課程具體內容的問題,關於課程實施建議的可操作性問題,關於語文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的問題,關於識字寫字教育的問題,關於課程標準體例和語言表述的問題。課標在習作教學、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等方面也做出了諸多調整,比如強調習作的低門檻,突出與生活的緊密聯絡;要求設計的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要體現語文特點,內容適量,便於實施,等等。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幾個核心概念上,這幾個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課標的核心範疇。就是:語文特質語文素養語文實踐—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所以,對新課標的領悟和踐行,不妨從深入理解、準確把握這幾個核心概念入手。

  一、語文特質: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課程究竟是什麼樣的課程?語文課程的特質是什麼?這是一個長期爭論無定論的問題,許多語文教師強烈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能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經過討論修訂,新的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顯然,這一慎重研究、修改後的表述,把語文課程的特質聚焦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進而突顯了實踐性和綜合性。與此同時,課標又堅守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這一基本特點。這樣的表述,我以為,就會把大家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爭論中擺脫出來,又引導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去關注和研究語文的特質。無疑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實葉聖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語文的特質: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兩個觀念,其一便是在教學的時候,內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視,而方法尤其應當注重。他進一步指出了語文教學特有的任務便是重視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便是要重視語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覺得稱其為核心目標一點不誇張。也揭示了語文的特質。所謂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應當統一於此——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

  可以這麼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不斷彰顯著語文的特質,讓語文成為語文。但長期以來,直至現在,語文教學只重視內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現今,新課標的頒發,我們更應當堅定不移地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下足功夫,讓語文真正歸位。

  二、語文素養:

  語文的核心任務大家都會清楚地記得,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有這樣的規定和表述: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修訂稿保留了這一表述。這是一種堅守。也道出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的特質,而圍繞這一特質展開的任務是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所以說這是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

  到底什麼是語文素養?各有各的理解,課標修訂組負責人溫儒敏教授是這樣說的:‘語文素養’這個概念,體現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課程標準所說的‘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溫儒敏教授把語文素養界定在三個重要方面:聽說讀寫能力、文學文章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而這三個方面,都離不開語文的特質,即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因此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應當是語文教育的核心任務。

  三、語文實踐:語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認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課標的第一核心概念,語文素養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綜合性、實踐性則是第三核心概念。實踐性與綜合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實踐的東西往往具有綜合性,所以我認為實踐是語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說到語文實踐,自然想到慣常使用的訓練。提到訓練記得錢夢龍先生有過這樣的提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位主線。淨不是針對語文來講的,但相當一段時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一定的影響,說課、評課都好引用。從現今的新課程標準的角度來看,如果語文教學以訓練為核心,或曰以訓練為主線是不行的,訓練只是語文實踐的一種方式,語文實踐這一概念無論內涵還是外延,都大大超過了語文訓練,語文實踐的形式、方式更豐富、更開放。比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些學習方式、實踐方式,使知識活了起來,培養了學生的能力,這些能力學生是可以帶得走的。根據以上認識,語文訓練現在雖然仍在語文新課程中,但訓練一詞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出現。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9

  8月28到29日,兩天時間,我們連州市第二中學化學科全體老師在清遠市清城中學進行新課標學習。這次來進行培訓的老師是來自廣東省的一些學校、教育局教研室的老師,如劉永紅、戴光宏、陳金鋒。他們研究新課標間長,經驗豐富,成果顯著,很值得我們學習。

  這一次新課標培訓,重點是學習如何在新課標條件下進行有效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我們聆聽了來自教學第一線老師講解在複習過程中要重點注意的和關注的知識點,同時還就如何進行有效複習進行了指導。

  1、課標變化

  鄭長龍總結10個方面變化:

  (1)對化學學科的本體特徵進行了提煉;

  (2)從化學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和評價等5個方面,概括了基於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理念;

  (3)構建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體系及其發展水平體系;

  (4)構建了由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的“三層次”課程結構;

  (5)構建了基於主題的課程內容體系,並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增減;

  (6)明確了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必做實驗;

  (7)構建了學業質量水平體系;

  (8)注重“教、學、評”一體化,提供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的基本途徑和策略;

  (9)注重教、學、考一致性,提供了基於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髮展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原則和策略;

  (10)提供了體現“教、學、評”一體化的素養為本的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2、聚焦核心素養的化學課堂教學

  提出了“以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主旨”的課程理念。本次課程修訂提出了“以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主旨”的課程理念,提出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五個方面。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合與提升,使素養內涵更加具體明確,更有學科性,更具功能性,能更好地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2、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實驗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中學化學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提高以及物質的性質、製法等是由實驗推導和驗證的。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實驗,不僅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化學概念、原理和物質性質的認識,也有助於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的實驗能力也會為許多考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3、閱讀課標,瞭解課標對課本內容的要求。備課、根據課標要求,找出重難點,研究突破重難點的教學手段和策略。佈置配套課後作業。

  在以後的教學活動當中,對已經刪除的內容不要再講,對練習冊上面出現的相應題目,要告訴學生,不要做。

  4、建立知識結構,形成網路,重視主幹知識,加強訓練。

  複習不是單純的重複,而是用舊知識的磚瓦建造新的高樓大廈”——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只有結構化的知識才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在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應按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以專題的形式重新整合知識。理順各知識點。

  總之,這一次集中培訓,我們體會到外地區對教育的重視和廣大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他們以校為家,樂於施教,關愛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教風。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0

  怎樣才能學好化學這門功課呢?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只要起好步,以後學習起來就比較順利。為此,筆者在此談幾點自己指導初三學生學習化學的做法,僅供同行們參考、補充和指正。

  1.明確學習化學的目的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是古往今來無數中外化學家的化學科學研究和實踐的成就,它編入了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反應的基本型別、無機物的分類及相互間的關係等知識;它充滿了唯物辯證法原理和內容,它介紹了許多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和他們對事業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的學風。化學對工農業生產、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的衣、食、注行樣樣離不開化學。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透過化學課的學習,要掌握一些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學會動手做實驗的能力,為今後搞科學實驗打下基礎。

  因此,透過初中化學課的學習,初三學生不僅能學到初中階段的系統的化學基礎知識,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中外化學家的愛國主義思想、行為和對科學的不斷進取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科學態度及嚴謹學風的教育,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為今後學習高中化學及其他科學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課前要預習

  上課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時間自覺地預習老師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學會先預習,後聽課這種良好的學習方法。預習的好處很多:

  (1)它能強化聽課的針對性,有利於發現問題,抓住重點和難點,提高聽課效率;

  (2)它可以提高記聽課筆記的水平,知道該記什麼,不該記什麼,哪些詳記,哪些略記;

  (3)它可以節省課後複習和做作業的時間。透過預習時的獨立思考和聽課時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縮短課後複習和做作業的時間;

  (4)它可以培養自學能力。預習的過程就是自覺或獨立思考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使自學能力得到提高。

  預習的方法是:

  (1)通讀課文。透過閱讀課文,瞭解新課的基本內容與重點,要把自己看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或用鉛筆在書上作一些記號,用以提醒自己上課時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識、有目的地聽老師講自己不懂的問題,詳細對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麼不同,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掃清障礙。在讀課文後瞭解了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聯絡已學過的與之有關的基礎知識,如果有遺忘的就要及時複習加以彌補,這樣才能使新舊知識銜接,以舊帶新,溫故知新;

  (3)確定重點、難點和疑點。在通讀課文和掃清有關障礙後,在對新知識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思考課文後的習題,試著解答,在此過程中找出新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如果有潛力,還可以做點預習筆記。

  3.聽好每堂課

  聽課是學習過程的核心環節,是學會和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課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學的知識,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功在課堂,利在課後,如果在課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後複習和做作業都不會發生困難;如果上課時不注意聽講,當堂沒聽懂,在課堂上幾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課後可能要花費幾倍的時間才能補上。所以,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好每一堂課,是學習好功課的關鍵。聽課時,一定要聚精會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特別注意老師講過的思路和反覆強調的重點及難點。邊聽課、邊記筆記,遇到沒有聽明白或沒記下來的地方要作些記號,課後及時請教老師或問同學。同時,還要注意聽同學對老師提問的回答以及老師對同學回答的評價:哪點答對了,還有哪些不全面、不準確和指出錯誤的地方,這樣也能使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斷是非。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聽課時,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眼睛要盯住老師,要跟著老師的講述和所做的演示實驗,進行積極地思考,仔細地觀察,踴躍發言,及時記憶,抓緊課堂上老師所給的時間認真做好課堂練習,努力把所學內容當堂消化,當堂記住。

  4.認真記好筆記

  要學好化學,記筆記也是重要的一環。記筆記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外,對課後複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學會記筆記,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因此,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應該記好筆記。記筆記的型別有:

  (1)補充筆記。講新課時做補充筆記,老師講的內容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將課本內容重新組織,突出重點加以講解,記筆記是邊看書,邊聽講,邊在書本上劃記號,標出老師所講的重點,並把老師邊講邊在黑板上寫的提綱和重點內容抄下來,還要把關鍵性的、規律性的、實質性的內容和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扼要地在書本上或筆記本上寫上幾句,把老師講的但書上沒有的例題記下來,課後再複習思考。

  (2)實驗筆記。老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重在透過實驗驗證化學原理或掌握化學性質或物質的製法操作。可做簡明圖解、補充筆記,把老師所做的演示實驗的現象及講解記下來,書上有實驗插圖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補充,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製法裝置圖邊上記下老師講的重點:

  ①藥品不能堆積在試管底部,而應平鋪在試管底部,記:“是為了增大受熱面積,藥品受熱均勻,氣體容易逸出”;

  ②給試管加熱時,為什麼要先把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加熱,然後集中在藥品部位加熱?記:“讓試管受熱均勻,不易破裂”。

  (3)改錯筆記。習題或試卷評講課是老師糾正學生在作業或試卷中的“常見脖和“多發脖,並指導解題思路、規律、技巧和方法的課。在聽課時,不要只抄正確答案,關鍵是要用紅筆訂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錯解,以利於與正確答案作對比,找出答錯的原因,過一段時間還應把以前做錯的題再重做一遍,看看現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這種筆記是在作業或試題空隙處做簡明的“眉批”或“註釋”。

  (4)系統筆記。複習小結課時,老師把課本內容進行系統歸納總結,是書上沒有的,因此要做系統的筆記。將筆記每面一分為二,一半寫板書的內容,一半記講解,課後結合複習加以整理、修改和補充,成為一個整體,以利於加深、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歸納知識的能力和全面的複習。筆記的形式有:

  ①提綱式,以文字表述為主,適用於概括教材的主要內容或歸納、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點;

  ②綱要式,以化學式、關係式或關係框圖來表述,適用於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製取及相互間的變化、計算知識的概括等;

  ③圖表式,以文字、表格、線圖來表述,適用於有關概念、化學基本原理、物質的性質、實驗等進行歸類對比。

  5.認真觀察和動手實驗

  在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中編入了81個演示實驗、10個必做的學生實驗和9個學生選做實驗,還安排了13個家庭小實驗。因此,透過這些演示和學生實驗,學會觀察老師演示實驗的操作、現象,獨立地做好學生實驗,上好實驗課,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首先,在課堂上要認真觀察老師所做的每一個演示實驗的操作和實驗現象。化學實驗是很生動、很直觀的,實驗中千變萬化的現象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學生若只圖看熱鬧,光看現象,不動腦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無助於學習的提高,所以,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實驗前,要明確觀察的內容是什麼?範圍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這就叫做明確觀察的目的,目的明確了才能抓住觀察的重點進行觀察。觀察時還要仔細、全面。例如,氫氣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實驗目的是驗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銅被氫氣還原成銅。觀察時先看清反應物是無色的氫氣和黑色的氧化銅粉末,反應的條件是加熱,生成物是水和亮紅色的銅。

  其次,要上好學生實驗課,課前必須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進行實驗時,自己要親自動手,不做旁觀者,認真做好實驗內容裡所安排的每一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嚴格按實驗要求操作,對基本操作要反覆進行練習,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要耐心細緻地觀察,認真思考,準確如實地記錄。

  6.課後及時複習

  一堂課的內容,十多分鐘就可以複習完,有時也可以像過“電影”一樣地過一遍。複習能加深理解,複習能鞏固知識。

  複習要及時,不能拖。複習中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請教老師,這樣,在學習上就不會留存障礙,不留疑點,為以後順利學習打好基矗複習時,要重視教科書,也要讀聽課筆記,要反覆讀,邊讀邊回憶老師的講解,邊理解書上的內容。

  7.認真完成作業

  做作業是練習的極好機會,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一定要親自動手做,絕不能抄別人的作業。節後習題和章後複習題一定要認真完成,不能馬虎。做作業要在複習好了以後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動地、獨立地完成每次作業,多思多問,不留疑點,並儘可能地把做過的作業都記在腦子裡,因為沒有記憶就沒有牢固的知識,只有用心記憶才會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練的基礎上“巧”起來。

  8.學會閱讀課本

  讀書一般分為粗讀和精讀。粗讀主要用於預習,透過粗讀,瞭解基本知識的一般內容,掌握整章、整節或整個小標題的內容輪廓、大致思路,瞭解有什麼實驗內容,這樣,課堂上看老師做演示實驗時心裡就有了底。精讀,可以瞭解教材的重點和發現不理解的問題,聽起課來心中就有數。

  精讀是認真地讀懂並理解及記憶重點內容和定義,把這些內容與有關的舊知識聯絡起來。精讀主要用於課後複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使知識系統化。

  精讀時要在理解概念的定義或定律全文的基礎上,剖析具有關鍵性的字詞,強化對關鍵字詞的認識。例如電解質的定義:“凡是在水溶液裡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電解質”,關鍵性字詞是“化合物”和“或”字。非電解質是“在水溶液裡和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關鍵字詞是“和”字和“都”字。對這些關鍵字詞要認真思考,並把它標出記號或作眉批,以備以後再次複習時注意。

  對於比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內容,要逐字逐句地反覆讀。認真地思考、分析、整理、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可把重要內容、關鍵詞句記在筆記本上,還可寫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想法和認識,或記下不懂的問題,以備查問。

  9.讀化學課外讀物

  學好化學,要重視閱讀課外讀物,例如《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中學生數理化》、《課堂內外》等雜誌和科普讀物,它們的內容緊扣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其針對性和適用性很強,配合教學進度,指導解析疑難,注意智力開發,重視能力培養;它們的題材廣泛新穎,內容豐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它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透徹理解教材,靈活運用知識,培養探索精神,它們是學生的好朋友。

  10.參加化學課外活動

  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報名參加課外化學興趣小組活動,做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看化學教學和科學普及的電影片、錄影片,參觀工廠,參加化學晚會的籌備、演出,收集整理化學謎語,出化學牆報等等,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感到化學知識是那樣的豐富多彩,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渴求,促使學生努力學好化學。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1

  讀了2022版新課程標準,我受益匪淺,更加了解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本次研讀活動,我重點讀了“數與代數”(第三學段)的內容。此次課標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四個階段,“六三”學制1~2年級為第一學段,3~4年級為第二學段,5~6年級為第三學段,7~9年級為第四學段,這與之前的三階段不同。這體現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更加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在“數與代數”領域,小學三個階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為“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其中“數與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一、聯絡生活實際,強化核心素養

  數學與生活聯絡緊密。透過與生活結合展開教學體驗,有助於增強感受,以推動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時,應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驗進行對比學習,進而強化核心素養。

  在第三學段中,課標新增的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分數四則運算和混合運算,感悟運算的一致性,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感悟計數單位,進一步發展數感和符號意識;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一般性;能運用常見的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能合理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逐步形成模型意識和幾何直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的目標更加準確和完整。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學習整數、小數、分數等數的概念,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透過數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將這些數的概念與它們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建立起聯絡。在新課程標準中,重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淡化過分“形式化”和記憶的要求,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主活動,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數學素養,還有助於他們利用頭腦來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因此,有價值的數學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認識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引導數學感知,推進感悟提升

  在第三學段教學提示中,數與運算的教學,透過整數的運算,感悟整數的性質;透過整數、小數、分數的運算,進一步感悟計數單位在運算中的作用,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在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感悟計數單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體驗與小數有關的數學文化,理解、描述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進一步提升數感。例如在講解到小數除法知識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幫助學生掌握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內在聯絡,像16。9÷0。13=130可以看做事1690÷13=130,以這種方式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還應當採取正確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數學計算問題與現實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絡,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計算學習,全面加強學生對小學數學計算應用問題的理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感悟整數、分數、小數之間的聯絡。

  三、提煉知識模型,深化課堂教學

  新課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數學內容是以螺旋型結構排列,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較為密切。在第三學段數量關係的教學中,學生需要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數思維。用字母表示的教學要設計合理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會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達實際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性質和規律。例如小明原有一些鉛筆,爸爸和媽媽又分別給他買10支,這時他一共有38支,原來小明有幾支。此題用方程來解要先建立解題模型:原來的鉛筆數+新買的鉛筆數=現在的鉛筆數,用字母x表示原來鉛筆的數量進行計算,運用數和字母表達數量關係,透過運算解決問題,形成與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推理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透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不僅要認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鑽研知識,找準課堂的學習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並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出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數學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及時地鞏固數學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2

  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增強情境性、實踐性是新課標對課程理念實施提出的主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標準)頒佈實施,相信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會發生改變,語文課堂對“教”與“學”雙方要求也會有所改變,而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專案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新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學習評價,學習任務群由這些學習專案組成,結構呈現更為全面完整。

  新課程標準強調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立德樹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進一步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現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在長江源頭各拉開冬》為例,談談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完成語文學習群的組建。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學體裁上屬於遊記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稱的馬麗華跟隨攝製組在各拉丹冬遊覽的經歷和感受,展現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與壯美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從課程標準看,這一單元所選課文皆為遊記,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旅遊其實也是一種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採用移步換景法的觀察角度,繼上一篇《壺口瀑布》定點觀察法之後的文章,它的意圖很明晰:學習兩種不同的寫景角度。我想了解這些之後,為建設學習任務群有更好的幫助。

  一、注重主題,以文化人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程內容組織原則:在加強語文基礎的基本上,堅持文化人,構建學習任務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外國優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進步文化,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透過長江源頭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從而締造了長江,而長江一路向東奔湧,養育了兩岸的萬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僅是生命之源,開啟長江生命之旅,更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達的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讚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於作者情感感受體驗的任務,可以在匯入環節設計關於長江的歌曲,或是播放關於介紹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的紀錄片,在音訊或影片中首先得到情感體驗,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對各拉丹東的初印象,感受長江源頭的壯美。

  二、貼切文字,找準任務。

  新課程標準建議在教學過程中立足學習任務群,追求少而精,實而活。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課前不僅要熟讀每一個單元提示說明,同時還要認真揣摩每一篇文字前的課前預習,文字後的課後思考探究以及積累拓展,從中獨具慧眼去找準教學目標,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從中建立不同的學習任務群。本單元為遊記散文,可以根據遊記散文的特點:所至、所見、所感,從方法,語言,情感三方面去構建學習任務。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於遊蹤的尋找任務,完成“所至”:提示地點詞語,讓學生掌握根據重點詞語,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跡,從而區別定點觀察法和移步換景法的不同之處。同時在對所見的景物中獨取冰塔林的描寫組建任務,完成“所見”:尋找文字中對冰塔林的描寫句子,判斷其觀察角度,以及不同觀察角度中呈現的不同特點,從而掌握景物描寫中不同的描寫角度,除俯視、仰視、平視之外,還有遠看、近看、細看,體會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點:高處俯視的晶瑩連綿,近處平視的壯美奇特,細緻觀察的熠熠生輝。當然,在感受觀察角度的過程中組建對冰塔林描寫語句的賞析任務,感受本文語言看似隨意,實則精巧,用詞很“日常”,實際上不乏精心錘鍊、準確傳神之處。

  三、創設情境,感受情感

  新課程標準建議在構建學習任務群中要注重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注重評價和資源。根據這一要求,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變得尤為重要。在這一環節中可以利用網際網路+這一學習資源,同時還可以利用跨學科融合,把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絡,去構建情感體驗學習任務。

  如何體會作者在文字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文中多次寫到作者的身體狀況堪憂,她想要表達什麼情感。在此環節中可以透過資料助讀的方式,或是學生自由討論的方式,展現各拉丹東雪山自然環境的艱險,人在原始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應該存在的哪些心理狀況,將抽象的學習具體化,從而達到與作者同行,與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樂觀與堅強。

  四、做好評價,提高能力

  當下語文教學中,針對單篇學科知識逐“點”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語文教學依然在“刷題”和“死記硬背”中掙扎,這樣的教學很難適應初中學業水平評價方式。而當前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注意這方面的綜合性:利用週末的休息時間,遊覽美麗的家鄉風光,利用觀察的不同角度,寫下觀後感,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遊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詮釋學生對文字知識點的掌握,同時貼近初中學業水平評價要求。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學生能主動進行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那麼,作為“教”一方的我們,認真領會課程內容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的突破,在學習任務群的驅動下,把靜態的課堂過程變為動態的課堂過程,從而實現學生的“學”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學習,達到師生共學,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引路人”。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3

  核心素養就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就是個體在面對複雜的、未知的、不確定的現實問題時,能夠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等發現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核心素養的提出和實踐,重要的是蘊含了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以有價值的知識為載體,以有意義的學習為過程,幫助學生在成長關鍵期獲得能夠獨立面對未知世界的綜合素養。

  此次學習活動,我們後續數學課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論甚礎。我們可以據此對我們的數學教學有的放矢。以往我們的課程標準過於重視內容標準、學科教學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現在我們更應從“課程育人的角度回答“以人為本”的問題,在回答“學什麼”之前,更應該思考,學生在學習了各學科課程後,留下了什麼,獲得了什麼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經驗、思想與能力。

  在這次的講座中,史寧中教授站在數學視角的最頂端來審視數學教學,他從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表達,課程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三個維度進行了詳細的講解,給我們進一步學習和落實新課程標準作出了指導。透過這次的講座學習,使得我對於數學這門學科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知,現就我印象深刻及能力範圍內能消化的一些觀點進行簡單梳理。

  一、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本質理解

  數學不僅只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數學研究過程是透過抽象得到數學研究物件,透過推理得到數學結論,透過模型搭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樑。

  二、對未來數學課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課標修訂的兩大要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這說明未來數學課程將會聚焦於學科育人和跨學科教學,也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應當致力於研究的大方向。

  這一次的線上講座聆聽活動,使我感到受益匪淺。新課標的落地必將帶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唯有不斷探索,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來驗證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為“雙減”工作切實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4

  20xx年x月x日,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新課標對以後的數學教學有著非常強的指導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新課標,在工作室主持人喬利榮的帶領下,我們認真聆聽了東北師範大學史寧中教授關於《數學課程標準修訂與核心素養》的報告,受益匪淺,現分享我的幾點感受:

  一、感悟計數單位的意義,瞭解運算的一致性。

  以往教學整數、分數、小數的運算教學時,常常都是透過現實意義說明各個運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讓學生認為它們的運算不同,反而容易擾亂學生的思維。因此,20xx年的新課標將重點體現數的認識和運算的一致性。其實也是對我們這些數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為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提供基礎。

  二、跨學科教學的挑戰

  新課標中提倡把跨學科的內容融於教學之中。透過多學科的橫向聯合,增強學習的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比如:近幾年常常出現的數學閱讀理解題,在要求學生基礎紮實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對這樣的改變,雖然讓我覺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興奮和期待。跨學科的教學提升了對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要求。我們不僅需要鑽研數學學科的知識,也同時需要去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尤其是語文、科學、歷史等等),多聽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堂。只有自己勇於“跨界”學習,才能踐行“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養學生。

  在綜合與實踐方面也同時增加了跨學科的內容。把原來數與代數領域中常見的量這部分內容以“主題活動”(小學)的形式在綜合與實踐中進行呈現,這也是學習方式的一大重點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靈活的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基於學生的基礎和前概念,引導學生們在活動中討論、質疑、交流,最後實現問題解決,有助於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三、傳統文化要有數學

  傳統文化要有數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要踐行在數學學科中,所以數學課程內容將增加了很多傳統文化內容的介紹,比如:“曹衝稱象”、“度量衡的故事”、“圓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時,史寧中教授也提醒數學老師們:要注意數學學科講傳統文化要與其他學科的不同,要教會孩子們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傳統文化的知識。例如:曹衝稱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紹重量單位之外,老師們還要講解“等量的等量相等”、“總量等於分量和”的道理。這些都值得我們這些數學老師去探討,在未來的教學中認真的思考。

  20xx年新課標中還有很多需要我不斷認真研讀的內容,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數移入“統計與機率”、強調代數推理和幾何直觀等等。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的理念總是需要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新課標的學習不僅讓我明確了教學方向,也激勵著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研究和成長。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5

  本次去省城,共聽了11位名師的15節課,節節都很精彩,課堂上充分體現出了新課標的理念,而且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課堂上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原本我以為數學就是枯燥乏味的,從來不知道數學課也可以上的這麼精彩有趣,聽完這些課後,我真是受益匪淺,收穫了不少,也有許多感悟,而我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而這十一位老師都做到了這一點,課堂上語言幽默風趣又親切,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課堂上注重滲透德育知識,銜接很緊密,我覺得我都被教師深深的吸引著,沒有時間開小差,何況學生呢?教師也將生活和數學緊密的聯絡了起來,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錢守旺老師在教《百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了一些中國釣魚島時國人抵制日貨後,日本各大商品銷量大減的圖片,不僅引出了百分數,還教育了學生。蔡宏聖老師在講《認識負數》一課時,首先多媒體出示了一組照片,都是中國著名主持人,演員和體育明星,讓學生介紹自己所認識的明星,學生們暢所欲言,其中有個學生說到認識千手觀音,老師就順勢引導說她們都是殘疾人,但是依然樂觀向上,不屈不撓,我們應該向她們學習。除了語言幽默風趣外,教師們主要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不斷的引導鼓勵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讓學生自己相互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讓學生將這個思維過程,自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對學生來說不管是從思維上還是從語言表述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每位名師都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宗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生回答“沒問題”後老師所說的“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徐長青老師說“我們要做‘種子教學’而不是‘果子教學’,教育是激勵與喚醒的藝術,真的教學未必從真的答案開始,用‘假’的答案引起學生知識的矛盾和質疑”這就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大家分享一下徐老師的理念:

  離開老師還讀書,離開學校還學習;

  成長的意義在於經歷而不是得到;

  差異是世界的美,也是生命的美;

  我們不知道學生的明天會怎樣;

  學不會是每個學生的權利。

  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承認這種差異,並嘗試著去尊重,然後發展差異,讓差異成為一種資源。帶著欣賞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明天會怎樣!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6

  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讓我體會到了數學的生命過程。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有以下的認識: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我們的教師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經完全被異化,許多學生往往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了自我,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內省和反思。教師轉變觀念就是要減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學生看成是教師自己顯示教育業績的工具,不要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教師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解讀》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的教學中,我們要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和創新能力。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絡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透過數學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數學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培養學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閱讀的良好習慣,在數學課堂上來不得半點的浮躁之氣,要做到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在數學閱讀過程中要專注,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學好數學。我們還要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贊同時要點頭示意,有不同意見要等別人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學會評點別人發言內容中的優缺點。我們要透過讓學生完成數學作業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不要把完成作業當作一種任務,要讓學生做作業前先準備好要用的物品,認真做好每一題後要再仔細檢查和驗算,要讓自己會做的題都做對,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要透過看書和向別人請教想辦法克服困難做出來,完成作業後要及時整理和收拾好學習用品,做到有始有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不能急功近利,時緊時鬆,不要因為要教學質量而對學生的壞習慣遷就,其實如果課堂教學秩序混亂,課堂如同一盤散沙,教師難以調控教學局面,教學面向全體就得不到真正落實,要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對學生的'壞習慣決不能因為課改的理念而一味地遷就,還是要嚴格要求學生,一切按規矩、制度辦事。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好習慣也一定能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途徑。

  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多加快學習的步伐,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7

  透過這次學習,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使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今後的教學活動實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及指導作用。

  透過新課標的學習我們要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022版語文新課標裡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基於核心素養髮展水平,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絡,最佳化內容組織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絡。我們要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

  在新課標學習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文化自信”這個詞,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我們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就應該讓學生透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語文學科是一門育人的學科,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研讀,為高質量教學打好堅實基礎。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8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都有明顯變化,明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課程理念,確定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

  課標新舊交替,鞏固認知

  最新出版的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結構特徵,與20xx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內容上的變化。在基本理念中體現了“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求的核心素養”,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重點對內容進行結構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中,新課標要求透過學業質量的標準的構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教和學相互促進,會教才會去學

  新課標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教”是學校和老師的基本職責,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會”。課程內容結構化就是對學習內容的整體理解,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把握,從基於單元的整體分析,對關鍵內容的深度探究,然後再透過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逐步形成核心素養。我們整體把握了教材,我們就把握瞭如何去“教”,我們把握瞭如何去“教”,學生才能更好的去“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與提問,學會利用觀察、猜測、推理、驗證等方法發現一般規律與數學模型,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監控與自我評價。

  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提到“數學核心素養”其實我們並不陌生,近幾年“核心素養”一直是各類教研培訓的熱門話題。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現實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學生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核心素養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要求老師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展開。這次新課標的修訂就是要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

  本次課標修訂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這說明未來數學課程將會聚焦於學科育人和跨學科教學,也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應當致力於研究的大方向。新課標可以助力新課堂,但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要體現核心素養,注重建立具體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關聯;教學目標要處理好核心素養與“四基”“四能”的關係,強調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是“四基”“四能”,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體現整體性和階段性,強調根據主題、單元整體設計教學目標,圍繞單元的教學目標細化課時的教學目標。

  2、把握教學內容

  注重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強調透過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透過合適的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的、聯絡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注重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關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具體內容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還要注重內容主線與核心素養髮展之間的關聯。

  3、選擇教學方式

  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探索大單元教學;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專案式學習;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強調發揮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步發展核心素養。

  4、重視綜合與實踐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以跨學科主題式學習為主線;以真實問題為載體,適當採取主題活動或專案學習的方式呈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社會擔當等綜合品質。

  5、融合資訊科技

  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融合;重視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對數學教學的推動作用;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只有不斷學習才會有收穫和進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問世給予我了很好的學習素材,我相信在它的指引下,一定會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更多啟發和創新,讓我們在這平凡的崗位上爭創出新的業績!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9

  讀完了《數學2022版課程標準》,使我受益匪淺,我更加了解了《數學2022版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全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知道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特徵在於“基礎性”,即讓未來公民獲得所需要的基本數學素養。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數學源於生活,並廣泛應用於生活,我們應該以生活中的數學基石,從中歸納出數學模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和美感。《數學新課標課程》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應改變過去那種以教師教,學生學,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在小學數學課外作業方面,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外作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幾點:

  1、能夠有效落實“雙基”

  新課標強調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在落實“雙基”上的有效性,可行性;強調以“遵循學生年齡和生理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為前提。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雖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抓“雙基”,但也絕不能走向另一個極點,虛化或放棄。因此,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仍應是當前數學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繼續學習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2、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新課程小學數學教材選取了自然、社會與其他學科中的素材,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形成與運用的過程,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都體現了螺旋上升的原則。教材特別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絡與綜合,對有關的數學背景知識也作了重點介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材的核心要求就是數學素養。數學素養是指人用數學思想和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那麼數學作業作為學生自主建構數學模型的主要過程,承載著提升素養的功能。良好的數學課外作業設計能夠啟蒙數學思想、訓練數學思維、培養科學態度。

  3、進一步增強家校合作

  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能替代。家長和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數學課外作業的通道,把數學學習狀況、學習要求、學習建議等一系列教育資訊透過作業、作業留言等方式進行交流傳遞。讓學校要求成為學校教師改進教學、提升教育的目標任務。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家長在作業留言中的建設性意見,對教師教學提出的希望和請求等。這些意見和建議,促進了家校合作,既有利於教學,也有利於育人;既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又加速了教師的專業成熟。

  總之,透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不僅要認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鑽研知識,找準課程的學習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並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出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數學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及時地鞏固數學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20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版)》出版後,我進行了認真學習,透過對比2011年版本的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標準對教師如何教有了更具體更細緻的指導,下面談談以下兩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養內涵。2022年版本的課程標準對於什麼是核心素養作了具體的界定,分為四個部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新。這給我們教師在組織設計教學內容上指明瞭方向,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圍繞這四個部分創設真實的語文情境,能有效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第二,新增了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群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是指在真實情境下,確定與語文核心素養生成、發展、提升相關的人文主題,組織學習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透過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自主活動,自己去體驗環境,完成任務,發展個性,增長思維能力。根據各個學段特點,學習任務群分為三層,第一層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第二層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3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第三層設“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兩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這也是今後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方向。

  經過研讀,我發現新課標的理念實用性更強,更有利於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更加註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語文的薰陶作用,再也不只強調語文知識結構的完成性與系統性。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是一切藝術中最廣泛、最複雜、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藝術。”因此,要搞好教育,就要不斷地學習。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我們要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更新理念,最佳化學習氛圍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需要創造和諧愉快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從以往傳統的傳授者變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與學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講授敘述類課文時,教師可以讓部分學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角色,從而創設一個形象、生動的情境,不僅使學生很直觀地瞭解課文的精髓,而且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氛圍。這種方法能將死板的文字變成一個個跳躍的生命符號,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另外,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也就是在課堂開頭就向學生丟擲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種方法是指透過問題帶動學生學習,使學生有目的地聽課,從而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將語文學習與教學看做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考和質疑往往是緊密相連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例如,《金色的魚鉤》中有一句指導員說的話:“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這句話的容量大,課文的整個情節都圍繞他展開的。學習此句時學生提出:為什麼稱老班長是“上級”“保姆”“勤務員”?這個問題很大,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學。我首先讓他們弄清“上級”“保姆”“勤務員”的本意,明確老班長在過草地時肩負著什麼任務?在草地那種特定的環境中老班長是怎樣完成他當“上級”“保姆”“勤務員”的任務?然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老班長的具體言行。他到處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做魚鉤釣魚,做魚湯給病號吃,而自己卻忍飢挨餓,還不許告訴別人,用實際行動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三個病號,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最後讓學生透過老班長外表的描述,體會他捨己救人,對革命業無限忠誠的崇高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老班長的認識從表面深入到實質。學生養成大膽質疑,主動解疑的習慣,就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適時激勵,樹立學習自信心

  《學記》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義是,教育的作用是發現學生的優點,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對自己充滿信心,讓別人對自己充滿希望。我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為影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主要因素。為了更好地疏導學生的自卑心理,不斷增強自信心,我們主要採取以正面表揚為主的評價方式。採用激勵法無疑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勵手段是即時激勵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影響學生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讚許的手勢、表揚的話語都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使之轉化為強烈進取的學習動機。激勵法既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學活動、個別輔導等各種教育活動中使用。

  四、設定情境,提升學習興趣

  如何調動學生上課時的積極性,這是廣大一線教師一直積極探索的問題,對於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讓他們的情緒跟著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會使他們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課堂中去,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當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及時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五、善於反思和總結,積累教學經驗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閃光的做法、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卻如過眼煙雲,沒有積累下來,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因此,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一線教師任務重,時間緊,平時教學中的得與失往往在一霎那間忽閃忽現,如不會利用時間就難於捕捉到那些閃光的東西。沒功夫理會,常常使教學失誤惡性迴圈,教學智慧轉瞬即逝,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本次培訓學習,給我們教師創造了良好的機會,有充裕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給教師回顧反思的平臺,知得失,識是非,又能更好地交流溝通,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新時代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將義不容辭的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全面落實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時代新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