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11篇)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11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

  此次我借小學科學國培計劃的良機,認真學習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收益頗多,下面就簡要的談談收穫。

  一、課程性質的理解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它跨學科,綜合性極強,需要教師有極強的綜合素質。必須透過平時積極的學習才能夠駕馭好這門課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專利,也不是部分大腦聰慧學生的專利,每一名普通學生只要透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積極動手、動腦參與,都能學習好這門學科。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學習“四位一體”的科學

  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科學的四個層面,應全面體現在課程內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5。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設計思路的理解

  1、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強化評價的診斷、激勵與發展功能。

  2、小學科學課程從1年級至6年級開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考慮與平行開設的相關科目的聯絡,也要考慮與7—9年級相關科目的銜接。

  3、課程透過三條主線,即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融會貫通。

  4、課程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選取了24個核心概念作為學習的科學知識。

  縱觀標準,主要要把握科學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教學活動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學為主,其中教師應該明白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而學生才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點評

  小學生學習科學要以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有一種科學的態度和精神。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2

  近期,認真的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個性的人,那麼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

  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大量的感性認識都是透過觀察獲得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把科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參與到知識形式的過程中去,使他們不僅僅看到了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

  還有要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體作用。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什麼事總想理明白,做什麼都想親自試試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手腦並用的效果。因此科學課中一些實驗和觀察材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同時教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拔、引導和鼓勵,就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我讀了新課標的最大感受。

  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努力。

  一、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是這場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我首先認識到自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確新課程的內容和基本框架,瞭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對新課標有更深的理解。我在這種方式的指導下,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深入把握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靈活的、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積極探索、刻苦鑽研、開拓科學課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要注意利用種種方法向學生展示科學的奧秘,使學生產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在探求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閃耀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在教學《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先讓學生設計出各種方案,比如說用秤稱、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設計出方案後教師發給學生器材,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進行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為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也有為失敗而不知所措,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後,最後認識到量液體方便又準確的儀器量筒。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鑽研更深奧的科學問題。新課程《標準》指出:“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知識,而且在過程,方法、感情、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真正體現了 “ 重過程,輕結果”的理念。

  三、鼓勵發散思維

  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造獨立的思考情景,讓他們體會創造、發現的自豪和愉悅。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觀察、試驗、測量、記錄、統計,讓他們去進行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去發現新知。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應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計劃,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認識:“教育是科學,但更是藝術”。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3

  這個學期,我來到xx小學,兼任三年級兩個班的科學。科學課我幾乎沒帶過,所以我認為自己首先必須要認真的研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學習過程中使我體會頗多,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思想上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我覺得科學也很有趣,學生對科學課也非常感興趣,使我心把這門對於自己來說全新的學科教好。下面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透過學習我明白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科學素養,良好的科學素養的養成對將來的科學研究學習將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做到三維目標。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學概念上,現在我認識到過程方法,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同樣重要。這是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透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學

  科學教學不僅僅只是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說是科學上的相關科學知識,這樣的話這就不是科學課,科學概念、知識的掌握要靠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實驗而的來的,而實驗過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實驗前一切都只是個人的猜想,猜測,是沒有事實來支援的,只有在完成實驗以後才等得到結論,而實驗的過程中如何操作,如何處理得出結果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為了驗證結論而去實驗,而是為了研究去實驗,原先的假設或許是錯的。但是我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個結論而去實驗,對於資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加以分析,甚至,當這個實驗叫複雜,很難準備時就乾脆取消這個實驗改為我現場做或者乾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學生表達結果以及知識點,現在想想這個的做法很不好,這不是一個科學教師應該具有的。這違背了科學的主旨——探究,沒有探究就不能稱之為科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多的注意這點。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但是我必須承認不同的學生由於先天遺傳,後天環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動性,他們的成績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對這些差距時我們應該儘量做到合理的分組,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組活動實驗的效率,同時對於小組成員的分工也能預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組成一定的結對同學,帶動後進生學習。讓每位同學都能體會到科學的樂趣,而不是負擔。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透過學習科學新課程標準後,我對自己新帶的這門學科和要走的路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在教學設計時應當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精心選擇和設計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自己的科學素養。也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升。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4

  假期裡自己認真學習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基本理念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總的思想和原則。

  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透過學習自己的體會如下;

  1、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和方式。

  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小學科學課程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他們進行科學知識學習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的內涵在科學課標中,包含為:“科學探究,情感與態度,科學知識”三個方面。情感與態度是科學學習的動力,科學知識是科學學習的材料,而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小學生在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透過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培養探究的能力。

  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此,科學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

  2、探究活動是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關注環境,關注自然。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5

  從小學一年級新教材啟用開始,我積極參加吉林省小學科學網路教研。網路教研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充分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有效地實現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同行之間的交流、互動,研討、學習。每期教研,我們都在工作坊和研討群中交流、反思,不斷成長。

  去年,工作坊賀老師組織科學教師在網上購買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可是,作為新加入科學教學的我,對科學教學不熟,對課程標準更是把握不好。

  透過參加這次網路活動,謝老師對科學學科的課程標準講解的十分精細,非常系統的將連貫的知識層層深入地進行講解。我進一步地瞭解了低年級科學的特徵和各年級的學習目標。認真領悟了科學新課標內容。

  一、老師的講解細緻耐心,通俗易懂、內容全面,明確新課標與舊課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僅如此,謝老師還將新舊教材進行對比,讓我們更好地把握課標、把握教材。

  二、明確給出低年級科學建議,比如怎樣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深度和廣度;把握探索式學習的指導程度;怎樣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建議用好活動手冊,協調家長的力量。

  三、結合一年級課堂教學實踐,講解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把握。如一年級測量中“你用你的手,我用我的.手,那麼每個人的手指大小長短不同,但大家又都認可的非標準測量。”又如給動物分類,讓我們明確為什麼不按動物學分類。

  總的來說,透過培訓,我對低年級科學特徵:學習進階、核心概念、簡單有趣有進一步認識,今後教學中,我會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結合實際上好每一堂課。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6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我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

  變“備教材”為“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讓舉出生活中的圓柱有一個同學脫口而出電線杆。有68%的學生同意,32%的學生不同意。於是我讓他們下課後仔細觀察。課後學生們都跑到校園中電線杆旁紛紛爭論有的同學說出了不是圓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學也心服口服改變了認識。這個問題是不容易從學生的記憶中揮發掉的。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最佳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7

  一、聯絡生活實際,匯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於生活實際,這就為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聽過的一節《認識分數》教師在教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遇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中哪個數可以用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麼半個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願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問題情境,增強應用情趣。

  人的思維起始於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述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找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蒐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蒐集有關資料並介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地圖用四種不同顏色區分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透過多種渠道蒐集數學應用的具體案例,並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我讓學生課前蒐集關於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籤各種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認識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詢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透過查閱資料,蒐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瞭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四、創造應用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後,讓學生做小會計師,在父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一算,怎樣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透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舊的不能順應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瞭解自己的學生,鑽研教材教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教研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小學數學現代教學的需要。特級教師吳正憲曾說過:數學教師要帶著思想走進課堂,給孩子們留出思想的空間,孩子們的思想才更開放,孩子們的思路才更開闊。今天的課堂教學最重要是讀懂學生。一個好老師要專業地讀懂教材,要用心地讀懂學生,要智慧地讀懂課堂,這樣的課堂一定會充滿活力。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8

  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基本理念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總的思想和原則。它是現代科學、現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反應,是課程標準其他部分的總綱。全面認識和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這對於學習、掌握、實施課程標準其它部分的內容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理念。透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於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看教師怎樣教

  二、從“以教師講授為中心”轉向“以探究為核心”。 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透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從這個意思上講,科學課的科學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進行有效性的科學探究,也間接地影響著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的養成。

  1、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他們進行科學知識學習的啟蒙教育是適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所以培養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在小學生素質發展中所應起作用的科學定位。科學素養的內涵在科學課標中,包含為:“科學探究,情感與態度,科學知識”三個方面。情感與態度是科學學習的動力,科學知識是科學學習的材料,而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之一。小學生在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透過探究,培養探究的樂趣、信心和認識事物的科學態度,科學知識又是透過探究而獲得。所以達成了探究的目標,才能真正體現科學學科的意義。

  2、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以往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透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來學習的,死記硬背得到的結論,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探究的關鍵。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此,科學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科學課程應該為兒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的核心方式。

  3、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是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把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轉變為以"探究"為軸心的科學活動,即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又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在活動中參與知識的發生和再創造過程,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親自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學中運用“探究”給我的啟發很大,使我覺得這樣真的會讓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關注環境,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的發展,關注自己的發展。科學探究活動也由教室擴充套件到社群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真正在體現了“做中學”。讓科學成為做的科學,而不是紙上談兵。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的科學課才是真正地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三、從“封閉的課堂模式”轉向“開放的課堂模式”。

  教師要是能夠打破束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條條框框,開創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定會得到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識是什麼。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我們把認識知識是什麼,傾向於研究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綜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同學之間的辯論。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四、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教學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別和選拔的“精英主義”功能傾向。這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真正的評價應該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1. 評價的目的: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 ,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2.評價的內容:全面化。評價要涵蓋科學素養各個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3. 評價的手段:注重多樣性和靈活性。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與讚賞。

  4.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評價不只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同伴、自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不再是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夥伴和激勵者。

  5.評價的時機:全程化。評價要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而且學生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形成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每個學生科學素養主要方面的培養與發展進行持續不斷的跟蹤和調控。 評價時空要從"課堂教學"轉變為"全方位學習",從注重書本知識轉變為注重實踐活動。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和實施在時空上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對學 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利。教師可以利用地方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料設計校本課程,把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當地的有關人文社會資料及校本課程緊密結合起來,開發課堂之外廣闊的學習空間,在引導學生全方位學習的同時,也應當進行全方位的評價。

  小學科學在新的課標、新的理念下,已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學習環境。特別是教育評價的改革,為小學科學教育,培養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也為小學科學課教師提供了新的發展和創新的平臺。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步伐一致,齊頭並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飛躍!作為我們一線教師我想,只要每個科學教師,從我做起,從每節課做起,從每個孩子身上做起,不斷地積累和創造,引領學生走進生機盎然的科學殿堂,點燃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讓孩子們投入到真實的情景中,在親自動手操作,動手試驗,自行探究的實踐中學習科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9

  以下幾點:

  1.經過專家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到科學課程內容。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評價的定位其基本理念等。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科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小學科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一個小學科學教師,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成為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知識的更新與深化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一成不變的教材與教法是不能適應於社會的發展與需求的。專家們所提供的知識框圖分析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對於必修課程必須講深講透,對於部分選學內容,應視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小學科學新課程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作為教師理應先行一步,為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2.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小學科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小學科學新課程不僅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科學的主要脈絡,而且可以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來面對小學新課程。整體把握科學新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的世界觀素養。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數學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所謂的主線即貫穿於某一階段的某個知識點,或者是某種運算,或者是某種思想方法等等。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科學新課程、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科學的主線,對於一個小學科學教師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是把握科學中的主要脈絡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對待同一個問題的看法與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會產生不同的講課方式,不同的授課方式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課方式與方法能使學生輕鬆樂學,如沐春風;科學的思維模式,能使學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當的情景導學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進行歸納、總結、交流能促進我們產生更多更好的授課方式、方法,產生更多更新的科學思維模式。這對於我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3.透過網路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點評,使我認識到應該如何把握課堂教學。透過網路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新的高考越來越傾向於“重視基礎,能力立意”。“重視基礎”,意思就是從最基本的知識出發。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透過把握課堂教學來達到以下兩個目標:一方面,透過我們的日常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另一方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將來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新教材的安排與設計充分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作為教師,應該透過自己與集體的創造,更好地為我們的學生和社會服務。

  透過此次學習,不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開闊,而且使自己對小學科學新課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這無疑將對我們今後的教學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0

  《義務教導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閱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運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道路。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歷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才能,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成長的歷史。”

  透過學習我體會到 :

  1、駕馭課本,機動使用。以往教授教化,教師都是一成不變的使用課本,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為課本內容的忠實的論述者和傳遞者,而我們現在首先要吃透課本,深刻領悟課本的編寫意圖,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找例子,機動地處置懲罰課本,展開講堂教授教化。教師把學生的生活引進講堂,讓學生認為生活離不開學習,學習也離不開生活。在講堂上把更多的光陰留給學生,勉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確定和觀賞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看重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才能的培養。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才能較弱,課本著重以學生的已有的經驗為根基,提供學生熟悉的運動情境,以贊助學生理解觀點,構建有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才能,為培養學生的推理才能、抽象才能打下根基。

  3、學生主動學習、互助學習的方法初步形成。新課改實驗後,充溢活力的講堂教授教化已經呈現,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獲得了激發和掩護,積極活潑地投入到講堂教授教化運動中去,用本身喜歡的方法進行認識、探索學習,為了弄清課內學到的知識,課外還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主動蒐集材料,並與他人討論、交流新的發明。

  4、師生的關係明顯改良。師生形成民主、平等、協調的學習氣氛,在交往互動中成長。在講堂上見到的是先生的點頭微笑,是先生的鼓勵的語言,使學生體會到勝利的愉悅。轉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和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複製教師講授內容的被動的教授教化方法。

  講堂上師生共同慎密和諧,關係融洽協調。初步形成交往互動、互惠的教授教化關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今世的學生成長的匆匆進者。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1

  8月15日我很榮幸的參加了黔東南州小學科學學科培訓活動,在這10天的培訓活動中收穫很多,獲益匪淺。回首培訓的足跡,發現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洗禮,教育科學理論學習得到了昇華,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獲得了新感悟,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許多疑問得到了啟發解決。

  作為一位科學老師和實驗管理員,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使我對心目中的理想課堂又有了新的認識,激發了我以後學習的動力。

  在這次科學學科課程培訓過程中經授課專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讓我對科學課的特點、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認識,授課專家豐富的知識經驗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曾經在教學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決。

  透過培訓使我感受到對科學研究的理解是漸進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樹立敢想、敢說、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要樹立“三敢”的意識

  “敢想”是要求學生敢於推測、敢於設計、敢於懷疑、敢於想象;“敢說”是要求學生敢於探究、敢於實踐、敢於示眾、敢於創造。這裡突出的一個“敢”字,因為只有“敢”才有可能創新。我認為兒童在上學前敢想、敢問,提出的問題最多,上學後提的問題就越來越少,甚至不問或不敢問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專家們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慢慢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教師所扮演的“權威”角色使學生逐漸習慣於“認真聽講”了!這種狀況,決不是素質教育所期望的,更不是創新教育所期望的,必須徹底予以改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必須竭盡全力幫助學生樹立“三敢意識。

  二、要營造發展“三敢”的環境

  學習需要寬鬆、民主的環境,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堂科學課,要使學生活躍在寬鬆、民主的環境裡,使他們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教師與“權威”角色決裂,像學生一樣參與他們學習的全過程。

  (2)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有結構”的實驗材料。

  (3)保障學生自行探究的時間。

  (4)傾聽、觀察並鼓勵,決不輕視任何一個學生。

  (5)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據學生活動情況靈活調整教學。

  用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學生們無拘無束,大膽發言。如果把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比作種子的話,那麼這樣寬鬆的環境便是它們破土而出的條件。

  三、要給予表現“三敢”的機會

  只要教師鼓勵學生或推測、或設計、或懷疑、或想象、或發問、或辯論,進而引導他們去探究、去發現,他們一定能在探究、研討中恍然大悟,從而實現或表達、或舉例、或示眾的願望。

  四、要突出落實“三敢”的環節

  例如教《磁鐵的性質》,設計競賽活動讓學生探究磁鐵的 性質,鼓勵學生利用器材(小磁鐵、小汽車等)大膽地設計實驗,動手玩磁鐵,比一比誰玩得最開心、玩法最新穎、探究的知識(性質)最準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無拘無束地玩磁鐵。活動中的現象緊緊地吸引著學生反覆做、仔細看、認真想,最後學生從探究中歸納出“磁鐵能指南北方向;同極互相排斥,異極互相吸引”的性質,實踐證明:“指導學生自

  行探究”是個性發揮、思維發散、創新表現的重要環節。開放教學、讓學生大膽探究,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又能使他們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培訓之後我將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識上樹立較強的終身學習意識和科研意識,要奮發圖強,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研究,不斷完善自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終將要把握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強調從問題入手。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對問題的結果進行猜想,假設,探究等等,這就是自然課與科學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探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展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達到的目標。

  2、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為主。《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我相信,只要長期堅持這樣做下去,有一天,我們也能成長為“專家型”教師。今後,我會一如既往,精心研究小學科學教學方法,使自己真正起到一個科學教師的科技引領作用。為科學課美好的明天繼續加油。

  xx 年8月24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