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6篇)

2022年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6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

  聽了王老師關於新課標的解讀,特別是新課標下第一學段有效閱讀教學策略分析,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能更好的指導我的教學,有效合理的使用教材,開發教材,更加透徹的瞭解低段孩子的特點,使課堂變得輕鬆高效。我收穫了很多很多。

  漢語文學習,識字是基礎。沒有足夠數量的識字基礎,很難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因此,第一學段的閱讀,必然要基於充分紮實識字的基礎上。於識字而言,閱讀的文章是識字的載體,其表情達義居於相對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下特點。

  (一)基於識字寫字的閱讀教學

  識字原本是為閱讀服務的,但是在起始階段,學生識字量不夠的情況下恰好相反,閱讀要為識字服務。聽讀識字,在朗讀中識記生字。低年級學生朗讀課文要做到字字過目。識字是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課文更多時候是識字的情境。閱讀是以朗讀感受為主要形式伴隨著識字進行的。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朗讀課文的要求應儘可能低些,以聽入手,以帶讀、跟讀和指讀為主,重在培養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字字過目,出聲朗讀,邊讀邊有意識的記憶生字”。聽讀、帶讀、跟讀都強調老師的示範作用。對於識字不多的孩子來說,如果直接讀文,很難把句子讀通順,既起不到讀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導致頓讀和唱讀。所以,學習開始由老師示範朗讀是必要而且是必須的。透過老師的示範幫助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理解故事內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時,這對於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感也有著重要作用。聽讀過程中,學生宜同時輕聲跟隨並指讀課文,在聽讀的過程中進行識字。

  第一學段選文淺顯易懂,主要是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識字環境,使學生不孤立、枯燥地學習單個漢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多帶領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認識生字,瞭解課文內容。當然,作為檢驗並形成獨立識字能力,還應該進行單個字的認讀練習,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

  (二)以教讀、感受為主的閱讀教學

  第一學段應該以讀為主展開閱讀教學。前面已經提到教讀要注意範讀、帶讀、跟讀,在這裡還是要強調這樣幾方面:首先要讀準確,準確不只是把音讀準,關鍵是邏輯重音,要把句子讀通順。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讀,沒有感受就談不上感情,必然導致矯情造作的讀。對不同的課文內容,應注意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較難理解的課文,採用教師帶讀,學生跟讀;教師範讀,學生仿讀的形式。以對話為主的課文,採用分角色朗讀。描寫景物的課文,採用輕聲地自主欣賞性讀和全班自主朗讀後集體交流的形式讀。情節生動的課文,採用表演的形式。為了激發興趣,可將競賽、遊戲等貫穿“讀”的始終。

  以讀為主,並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語言環境,在讀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詞的意思,再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背誦、表演等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詞句,並在語言環境中初步體會句號、逗號、感嘆號及問號的用法,瞭解一些語文基礎知識。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要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尤其是鼓勵學生聯絡自己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應認真解答。教師應努力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讀文中的真實問題。

  (三)自主表達下的閱讀教學(樂於與人交流)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樂於與人交流感受”,這即是一種語文實踐。因此,在朗讀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孩子表達的慾望,積極與同學交流感受、聯想、想象。大膽表達,說真實的想法。作為老師要格外注意保護孩子表達的積極性,同時應該意識到,既然是感受,那麼一定是個性化的,也就沒有對與錯。因此,教師不應該否定學生的感受,而應該作為傾聽者認真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並把相應的感受送到朗讀中去,促進學生的理解。

  圖文結合是有效促進理解與表達的好方法。第一學段的課文大多圖文並茂,圖畫內容是對課文內容有益的補充。無論是識字、學詞,還是理解感受,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課程標準還提出“能閱讀淺顯的課外讀物”,教師應大力提倡課外閱讀,並積極在校內為學生創設讀書的環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時間引導學生閱讀,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課外閱讀收穫的舞臺,從而激勵學生保持主動閱讀的積極性。

  總之,聽完本次講座,使我對課標,對教材,對學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受益匪淺,一定要好好的消化吸收。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2

  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終於頒佈了。與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比較,修訂的力度變化之大,是教育界全體有目共睹的。我在認真聽取了核心專家對該課程標準的權威解讀之後,我的心得與思考如下。

  一、新課標修訂變化

  本次新課標修訂中最亮眼也是最鮮明的改變就是強化了課程教育中的育人導向,首次點明瞭語文教育學科的“核心素養”。相較於傳統的“三維目標”,該新課標修正則主要圍繞著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此外,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結構上進行了修正,將語文教學能力作為核心,把其它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實踐活動推到了輔助或者附加的地位,並且設定了與此相配的六個不同的任務群,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最後,新課標之中加入了對學業質量的評價,具體闡述了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

  二、新課標解讀心得和思考

  作為小學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認識到此次的《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語文課程的設定以及教學等方面,相較於以往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不僅應該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還要能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閱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閱讀的作用。

  我們首先要依託新課標中的課程結構和育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圍繞學習主題,以學習任務為導向,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設計基於大任務、大單元、真實情境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絡,加強內容學習和思維發展的整合,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語文學習經驗,統籌安排教學活動;注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培養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首先,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要開拓學生的思路,就必須重視誘發因素的選擇和運用。我們知道,不誘不發,誘導得好,就會思緒綿綿,言辭滔滔。誘因範圍廣泛,一書一畫等等,都可以用之誘發引導,開啟思路。情景教學是整合“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情景教學,在情景中展開聯想的彩翼。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透過語言、實物、音樂、圖畫、表演、生活,把學生帶入教材描寫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啟發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家透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其次,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所以,就需要我們老師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正好這個學期聽了幾堂公開課,我得到一點感觸,老師要上好一堂課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課堂問題的設計也是能體現出這堂課上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新課程標準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著新課標的方向前行,我們才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3

  今天xx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xx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4

  透過學習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對於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著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教師。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閱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閱讀教學,閱讀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閱讀教學,首先要使文字開口“說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字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在家讀的時間也得不到保證,向我們山區學校,學生回去沒有家長的督促,很多學生就回去的作業就等於是空的;

  二是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

  三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就是一個“讀”字貫穿始終;

  四是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

  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閱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5

  本次去省城,共聽了11位名師的15節課,節節都很精彩,課堂上充分體現出了新課標的理念,而且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課堂上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原本我以為數學就是枯燥乏味的,從來不知道數學課也可以上的這麼精彩有趣,聽完這些課後,我真是受益匪淺,收穫了不少,也有許多感悟,而我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而這十一位老師都做到了這一點,課堂上語言幽默風趣又親切,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課堂上注重滲透德育知識,銜接很緊密,我覺得我都被教師深深的吸引著,沒有時間開小差,何況學生呢?教師也將生活和數學緊密的聯絡了起來,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錢守旺老師在教《百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了一些中國釣魚島時國人抵制日貨後,日本各大商品銷量大減的圖片,不僅引出了百分數,還教育了學生。蔡宏聖老師在講《認識負數》一課時,首先多媒體出示了一組照片,都是中國著名主持人,演員和體育明星,讓學生介紹自己所認識的明星,學生們暢所欲言,其中有個學生說到認識千手觀音,老師就順勢引導說她們都是殘疾人,但是依然樂觀向上,不屈不撓,我們應該向她們學習。除了語言幽默風趣外,教師們主要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不斷的引導鼓勵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讓學生自己相互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讓學生將這個思維過程,自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對學生來說不管是從思維上還是從語言表述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每位名師都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宗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生回答“沒問題”後老師所說的“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徐長青老師說“我們要做‘種子教學’而不是‘果子教學’,教育是激勵與喚醒的藝術,真的教學未必從真的答案開始,用‘假’的答案引起學生知識的矛盾和質疑”這就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大家分享一下徐老師的理念:

  離開老師還讀書,離開學校還學習;

  成長的意義在於經歷而不是得到;

  差異是世界的美,也是生命的美;

  我們不知道學生的明天會怎樣;

  學不會是每個學生的權利。

  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承認這種差異,並嘗試著去尊重,然後發展差異,讓差異成為一種資源。帶著欣賞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明天會怎樣!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讓我體會到了數學的生命過程。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有以下的認識: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我們的教師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經完全被異化,許多學生往往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了自我,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內省和反思。教師轉變觀念就是要減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學生看成是教師自己顯示教育業績的工具,不要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教師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解讀》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的教學中,我們要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和創新能力。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絡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透過數學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數學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培養學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閱讀的良好習慣,在數學課堂上來不得半點的浮躁之氣,要做到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在數學閱讀過程中要專注,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學好數學。我們還要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贊同時要點頭示意,有不同意見要等別人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學會評點別人發言內容中的優缺點。我們要透過讓學生完成數學作業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不要把完成作業當作一種任務,要讓學生做作業前先準備好要用的物品,認真做好每一題後要再仔細檢查和驗算,要讓自己會做的題都做對,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要透過看書和向別人請教想辦法克服困難做出來,完成作業後要及時整理和收拾好學習用品,做到有始有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不能急功近利,時緊時鬆,不要因為要教學質量而對學生的壞習慣遷就,其實如果課堂教學秩序混亂,課堂如同一盤散沙,教師難以調控教學局面,教學面向全體就得不到真正落實,要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對學生的壞習慣決不能因為課改的理念而一味地遷就,還是要嚴格要求學生,一切按規矩、制度辦事。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好習慣也一定能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途徑。

  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多加快學習的步伐,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7

  很有幸參加了4月27日市舉辦的語文新課標準解讀報告會,終於讓我明白了小學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品德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裡,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讓界。那麼,如何讓教師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困繞“語文字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字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透過文字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為此,我要在語文課體上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幾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肋和鼓舞下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關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裡。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為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範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說“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在新課程改革的程序裡,“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8

  學習新課標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師教育理念和師生角色的轉化!

  1、教育理念的轉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確立新的教學觀,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式顯現多樣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師的概念中,教學就是講課,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進行灌輸,“填鴨式”教學是某些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於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透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

  2、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總之無論我們多麼習慣和喜歡從前的教學模式,無論有多大的艱難險阻,新課標已經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只有跟著新課標的方向,我們也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9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後,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透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徵,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並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二)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在現代社會中,隨著資訊化程序的加快,影象作為一種有效而生動的資訊載體,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透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學生熟悉美術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更多地介入資訊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並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感知覺是思維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在學校體系中,大多數課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號的基礎上,而美術課程則更多地讓學生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向思維提供豐富的營養。美術課程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

  (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透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技術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和善於實踐的心理品質。

  (五)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選擇基礎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素質的差異,使本《標準》具有普遍的適應性。應注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徵,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絡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透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四)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透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為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0

  7月25日26日兩天,在二中藝術樓內,全體語文老師在參加XX版課標培訓。聆聽了崔雲宏、郭紅等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兩點:

  1、增強課程目標的適切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

  漢字教育是本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此次課程標準修訂,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範和質量。

  (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1800個改為1600個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個改為800個左右。

  (3)針對識字寫字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希望下工夫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教學觀念和做法。

  (4)在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援下,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初級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 修訂後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很鮮明,就是打好“三個基礎”: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2、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多讀、多寫、多積累

  在前言部分,新課標將原來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改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並在課程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

  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究竟有哪些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呢?當歷經十年課改的種種探索之後,人們靜心思考這一問題時忽然發現,原來這是一個似乎早已有明確答案、本應不成問題的問題。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文字為核心,必須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根本目的。具體言之,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語言的積累;作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作文,在作文中學會觀察、思考、表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實踐性”作進一步強調,並提出“多讀多寫,日積月累”“體會、把握”等具體方法,這恰恰體現了對母語教育特點的正確、科學的把握。

  此外,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透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這是針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的講解取代學生的感悟、以統一的解讀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體討論多、個人閱讀少的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新課標還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透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

  新課標提出:“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同時,首次明確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讀”。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中“有感情地朗讀”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讀要求,非常具有針對性。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1

  透過六年短暫的小學生活,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也領悟了許多道理。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學到了漢語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點符號等等的一些基礎知識,我現在終於體會到了它的重要性,後來,我們又漸漸地認識古詩文、百科知識,並會背、會默,古詩文成了有知識人的口頭語。閱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有許多的高考生都是在閱讀上失的分,寫作也是一個難點,難就難在審題立意上,只要你圍繞著一個事物的中心寫就行。在這六年的學習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習拼音、漢字的那一段時光,是多麼的美好又是多麼的艱苦。

  我又具備了寫字的能力,人人都會寫字,我也就不例外了。除此之外,我又具有了默讀的能力,默讀其實非常的簡單,人人都會,但是能一目十行的人就不多了。我還具有寫作的能力,因為我覺得作文特別好寫,很容易。我想到什麼我就寫什麼,始終不離題。這些能力,我想大部分的人好像都具有,我還應該具有口語交際這個能力,有了口語交際這個能力,也有利於我的寫作和朗讀。對了,我還具有聽課的能力,我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的做筆記,但是有時候沒有做筆記。我還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薰陶,這些文化教育,對我真是終生受益無窮。

  我學習語文有一些好的方法,如果要是讓背一些古詩文或課文的話,可以選擇晚上或早上來背,背的時候要一句一句的背,背課文可以把一個長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詞語記下來。也可以縮句,背會了之後,再擴句,這樣也比較好背一些。預習和複習,可以讓你在課堂上聽課時,不坐暈車,不迷糊。課後複習,可以讓你記的更牢,掌握了這兩點,再加上背古詩文,學習語文一定很輕鬆。寫作時,可以多看課外書或者多參考別的同學寫的例文,再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結合再一起,用上一些優美的詞語,作文也就好寫的多了。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我當年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都喜歡聽,原因之一就在於不止侷限於課文的內容,教師的心態和語言才是引導學生興趣的利器。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2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深入瞭解其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才能全面、準確的掌握新課程理念,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有的放矢。本學期,我認真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其中的理論精悍而抽象,需在反覆揣摩中才能領會。

  我對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想,教學過程是由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活動構成的,教師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應有良好的關係和相互配合。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由於陳舊的教育觀念的支配,教師大都比較主動,而學生大都比較被動,何談平等與對話?

  在新課程中,一直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敢於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試想,在寬鬆、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過去面目可憎的“權威者”,加之興趣的激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愛學嗎?由愛學轉為會學,會學更愛學,從而真正走到了教學中的良性迴圈。

  作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著傳統的應試教育,深受其害。教師的“一言堂”、搖頭晃腦的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課堂,扼殺了多少兒童對知識的嚮往。現在,我已為人師,難道還要讓我的學生也有同樣的遭遇嗎?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應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1、教學的民主性。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

  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的民主性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教學的開放性。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學的開放性應體現在: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因特網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對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

  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語文素養。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開放性教學,是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3

  我反覆認真地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矗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臺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著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資訊。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字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矗。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矗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4

  經過對新課程學習,我深有體會,現將體會小結如下。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語文新課程標準。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檔案,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象,對新課程標準不熟悉的教師,能把語文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檔案,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準不只是為教師制訂的,也是為學生的學習制訂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透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透過在課堂上進行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準,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為:新課程標準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為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第四,要轉變角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為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為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我認為,在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每一篇課文都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裝置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啟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為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應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5

  為期三天的培訓,我受益匪淺。從老師們透徹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新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之重視。我也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的教育。因此,我們的語文課應上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即語文美。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

  其次,要圍繞“語文字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字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透過文字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體現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誠、新。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正如大自然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

  作為一名長年奮戰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我會迎著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乘著執著的疾馳列車,在探究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6

  教研組舉辦活動時,全體數學教師重新學習了《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新舊課標對比之後,比較顯目的的是關於“基本理念”和“總體目標”的修訂。“基本理念”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達到“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會用到多少的數學知識?數學怎是人人所必須呢?又怎能體現其“有價值”?那麼學習數學的意義又何在?

  從這些的修訂處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許多的數學知識通常是出校門後不到一兩年便很快忘掉了,學到的數學知識顯得一無是處。然而細想,不管從事什麼業務工作,深刻於每個人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隨時隨地地發生作用,令我們受益終身。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透過學習,要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是呀,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行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有著共同之處,要求走向社會的人,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具有善於分析情況,歸納總結,綜合比較,分類評析,概括判斷的工作方法,這一切都是在數學思想的滲透中得以培養的。

  當然,修訂的真正意圖在於讓我們一線教師在實踐中實施、落實。那就要求我們必須真正領悟精神、領悟理念,認真鑽研教材,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層次性;同時要講究方法,把握好教學過程中進行數學思想滲透的契機;更應該看到,對學生數學思想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到學生數學能力提高的,而是一個過程。數學思想必須經過循序漸進和反覆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有所領悟。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和積累一些基本活動經驗,不僅能使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學會數學地思想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也是我讀《課標修訂稿》所領悟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