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通用17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
當前,荊楚大地奏響“共同締造”強音, 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正在湖北全省紮實有效的推進。共建美好環境,同創幸福生活,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廣大網民紛紛拍手叫好。
如何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走深走實? 我們務必以“三個強化”為有力抓手,重在抓落實,貴在見實效。
強化“五共”理念。踐行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五共’理念,核心在“共同”,關鍵在“締造”。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強大合力、激發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尤為重要。各地亦可採取舉辦專題培訓班,組織老黨員、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模範等“五老”人員深入基層宣講,開展進單位、進農村、進社群、進學校、進家庭“五進”活動等方法,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宣傳。準確把握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理論依據、深刻內涵、核心要義和路徑方法,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要使廣大幹部群眾清楚明白,心中有數。從而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和生動局面。
強化黨建引領。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突出黨建引領,是推進“共同締造”的根本保障。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踐行“共同締造”過程當中,要切實發揮“領頭羊”、“頂樑柱”、“主心骨”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務必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充分發揮示範表率引領作用,把職責扛在肩上,把舉措抓在手上,做好做足“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各地要積極探索並不斷創新 “黨建+實踐”模式,打造黨建特色亮點,激發黨建活力,凝聚黨心民心。
強化務求實效。在推進“共同締造”活動中,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得沒得到實惠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因此,各地必須緊緊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 這個宗旨來紮實開展活動並貫穿始終,以群眾身邊、房前屋後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實幹實績實效實惠,用心用情用力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幫助群眾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
共建美好家園,同創幸福生活。相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群策群力,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吹響全民幸福集結號,奏響“共同締造”交響曲,必將繪就出一幅幸福生活新畫卷。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2
為深入推進“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落細落實,充分發揮全縣廣大農村家庭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中的獨特作用。10月11日, “喜迎二十大,共建美麗庭院”為主題的 “共同締造日”活動在全縣開展。縣委書記李澤剛在龍舟坪鎮三漁衝參加活動,所到之處,步步有景色,家家有特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農戶庭院整潔有序、室內整潔清新、家風文明和諧,大家深刻體會到三漁衝村以“最美庭院”為支點來撬動幸福生活的大門。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既是時代所需,更是發展之要、民心所向。美好環境,人人嚮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一戶一庭院,一處一風景;開門能見綠,推窗能賞景;一座座“美麗庭院”繪就了美麗鄉村新畫卷。堅持“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自“美麗庭院”建立活動開展以來,黨和政府廣泛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從改變生活和衛生習慣做起,集中整治家庭環境衛生,全面淨化綠化美化庭院,以美麗家園建設促村容村貌提升、村莊綠化美化、人居環境改善。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在美麗鄉村和家庭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建立良好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掀起“人人參與、家家行動、戶戶美麗”的共同締造活動熱潮,全面激活幹部群眾建立熱情,使美麗庭院真正“創”在千家萬戶、“建”在百姓心中,提高廣大農村家庭的文明意識,改變生活方式,為全面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和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的明確要求,是對當前正在開展的“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拓展和豐富。正確認識把握“共同締造”活動的深刻內涵,轉作風、變方式,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瞭解群眾意願,彙集發展智慧,變“你和我”為“我們”,變“要我做”為“一起做”。堅持黨建引領,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用心用情用力紮實推動“共同締造”活動,以村(社群)為基本單元,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後的小事為切入點,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治理體系為目標,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五共”方法貫穿“共同締造”活動全過程、各方面,做到分層分類分步實施,共同創造幸福生活。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是接續奮鬥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聚焦重點發力,持續推進共同締造活動深入紮實開展。踐行“一線工作法”,進一步完善問題收集、梳理、研辦、督辦、反饋機制,推動資源、服務、力量下沉,因情施策、分類解決,切實為群眾和企業紓困解難。打造示範亮點,全力抓好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樹立“一盤棋”意識,強化協同聯動,在資金保障、宣傳推介、培訓指導等方面提供支援,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針對不同型別村(社群),突出特色亮點,打造品牌。同時,加強相互交流學習,切實發現問題、找準短板、提煉經驗、做出成效。狠抓工作落實,確保活動開展取得實實在在成效。堅持一體推進,把開展共同締造試點工作和實踐活動,與營造“三個環境”、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結合起來,與縣委中心工作結合起來,與單位職能職責結合起來,做到兩手抓、兩促進、兩不誤,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凝聚強大動力。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有效途徑。我們要以這次“共同締造日”為契機,呼籲全縣廣大群眾愛護環境、樹立“戶戶是美麗鄉村的主人、人人是環境保護的主體”理念,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3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關鍵內容,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有效的有效方法。共創美好生活的新徵程上,要聚焦黨建引領、深化制度建設,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改革創新,著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解決民生是第一要務。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把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作為“共同締造”的切入點,以人居環境整治等為載體,以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改善小區綠化和道路環境為重點,著力改善小區內部環境、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完善配套設施。持續抓好“問題清單”,辦好“就業、醫療、救助”等民生保障實事,在解決民生問題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群眾最在意的“大事小情”解決好,不斷增強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福祉,不斷加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是關鍵保障。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更好的踐行群眾路線,回應群眾的需要,要打造堅強有力的“一元核心”,以黨建為引領,建設一支忠誠擔當乾淨的幹部隊伍,為破解民生領域的發展問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要選優配強支部班子,發揮好支部書記“領頭羊”的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一支本領過硬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志願者隊伍,凝聚人心、團結群眾。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思想引領是關鍵,要強化幹部政治擔當,提升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黨員幹部在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中主動擔當作為。
發展經濟是核心舉措。當前面對的很多民生問題,實則可以歸結於發展問題。要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支撐推動民生領域的持續改善。要搭乘政策東風,站在發展機遇風口,用好用活集體資金,轉變發展理念,突出產業特色,加快轉型升級。把發展好集體經濟作為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這次契機。紮實改善社群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社群公共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廣大群眾深度參與發展產業鏈、分享利益鏈,共享“共同締造”成果。
群眾滿意是最終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支不支援作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成效標杆和工作作風的試金石。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注重發揮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激發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你和我”為“我們”,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形成黨員幹部與群眾問題一起想、事業一起幹的互融互通的治理格局。不斷完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會資源向基層下沉,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責”治理共同體,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平。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4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共同締造”是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拓展深化,“幸福生活”是為之奮鬥的共同目標,“美好環境”是締造幸福的生活的路徑和內容。如何圍繞美好環境讓幸福生活底色更足?我們要深刻領會共同締造的理論依據和豐富內涵,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核心在黨建引領。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首先要實施強壘工程,把基層黨組織這張網織密織牢,以黨的建設為經線,以自治組織為緯線,以黨員幹部為針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釋放黨建“磁場效應”。黨員幹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不折不扣狠抓落實,廣泛下沉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以民生服務鏈延伸幸福生活鏈。
關鍵在發動群眾。
“共同締造”群眾是主體。我們要結合“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入村組、進農門、聽民聲,廣納民意、匯聚民智,引導群眾出謀劃策,變“你和我”為“我們”,變“要我做”為“一起做”,營造濃厚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氛圍。在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庭院美化及其可持續發展上要激發村民骨幹、鄉賢代表、致富能人的內生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點帶面整體提升,為鄉村振興增添動能。
切口在辦好小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群眾身邊點滴小事,是房前屋後、街頭巷尾、衣食住行......。群眾小事,就是幹部大事!我們要按照“掃乾淨、碼整齊、拆通透、治髒汙、往裡走”的要求,全面開展清潔行動和人居環境整治,讓村莊整潔乾淨,環境舒心。要把為群眾辦實事落實在具體行動上,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群眾提供暖心服務。要深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內涵,用文化潤心,讓革命紅色、靈潤古色、生態綠色交相輝映,增進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
支撐在產業發展。
產業興則社群興,產業強則社群強。“共同締造”的核心支撐是產業興旺。從縣級層面講,是做強特色產業,要重點打造北部山區“果盤子”、中部平原“米袋子”、沿江地區“菜籃子”三大板塊,推出優質稻、藍莓、小龍蝦、蔬菜四個優品。從社群層面講,是壯大集體經濟,力爭村級集體經濟過10萬元的村達到80%以上。從個體層面講,就是增加居民收入。
保障在健全機制。
錨定“五共”路徑,抓好建章立制,規範引導“共同締造”工作。要在實踐中最佳化,重點是抓好36個樣板社群的打造,為其他社群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在總結中固化,我們必須在工作中大膽探索、盤點總結,把好的案例、好的做法固化下來,形成機制化制度化成果。在創新中深化,借鑑先進地區,一定要學精髓、學理念、學思維,結合村情民情,創造性抓落實。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是時代之需,群眾之盼,是一項民心工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我們必須整合各方資源,狠抓工作落實。廣大黨員幹部要真正沉下去、走出去、鑽進去,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分類推進,資源下傾,科學考核。廣大黨員幹部要用一以貫之的韌勁和一抓到底的拼勁,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在黃梅廣袤的鄉村大地塑樹“美”的風貌、涵養“麗”的內質、浸潤“鄉”的氣息、做強“村”的能級,
凸顯放大共同締造的示範作用和實際成效,讓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讓民生福祉更豐厚,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強烈,讓百萬黃梅人民更好地享受高質量發展成果!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5
密林深處的一個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啟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說,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檯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更好解決群眾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 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窮得叮噹響,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為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床,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群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脫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透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專案、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裡有金融、家裡有資本、戶裡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迴圈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說。
賦能山水資本 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說,村裡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專案,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資訊,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05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為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21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群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床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說,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專案進入招投標程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臺,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為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為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為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裡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說,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戶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戶人一體化 同心共享福無邊
為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透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裡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為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為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為,而且擔負著村裡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裡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床,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說。
村無閒戶、戶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群,村裡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個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說,村戶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戶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群眾有需求,村裡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說,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個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群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為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裡積極向上爭取專案,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戶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戶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啟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6
最近,“柏林寺之聲”微信群群主、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柏林寺村村民郭莉發現群裡越來越熱鬧了,大家發言越來越積極,討論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小到房前屋後垃圾處理、田間地頭雞毛蒜皮,大到村莊發展規劃、共同締造創新理念。
今年年初,住房城鄉建設部創新工作方式,在定點扶貧工作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新理念,並在4個定點扶貧縣各選擇一個村作為試點,旨在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當擔任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團隊數十人浩浩蕩蕩地開進紅安縣柏林寺村時,才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村民們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秀才”們並不信任,不是繞道而走,就是袖手旁觀。許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共同締造”,對此也不感興趣。
走家串戶,噓寒問暖,察民情,解民意。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始想方設法和村民“套近乎”。
為了能和村民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倡導開通了名為“柏林寺之聲”的微信群和“柏林寺之聲”公眾號,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村民。目前,已經有256人入群,村民在微信群中發表個人對共同締造工作的理解認識、意見和建議,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
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遇冷”並非個案,在湖北省麻城市石橋垸村和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黑城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土關村,分別擔負共同締造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建設計集團、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北京建築大學等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由於長期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許多村民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這部分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接受新觀念往往比較慢,甚至是排斥。要讓他們接受共同締造的新思想並不容易。”中建設計集團駐村規劃師劉輝深有體會。
懷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雙重使命,駐村幫扶技術團隊成為共同締造理念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在石橋垸村,中建設計集團幫扶技術團隊透過組織村民觀看共同締造紀錄片、現場講解、印發圖文並茂的宣傳冊等多樣化宣傳方式,先後召開50多次村民集體會議,深入淺出地介紹共同締造的內涵。
在黑城村,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駐村幫扶技術團隊以百姓關注的難點為切入點,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先後召開了5次村民培訓會和70餘次座談會、專題討論會及村民代表大會。
在土關村,北京建築大學駐村幫扶技術團隊組織了村莊手工藝賽寶大會、村莊歌舞聯誼會,放映自制村莊紀錄短片,加強村民與工作組的互動。同時,還組織50多名村民到北京學習手工刺繡等技藝,開闊了村民的眼界。
在柏林寺村,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透過組織“百家宴”、小學生“我心中美麗的柏林寺村”演講比賽、“大手拉小手”環境衛生打分、留守兒童“四點半”課堂等活動,將共同締造思想“軟性植入”到村民活動中。
春風化雨,苦口婆心。4個示範村的村民對共同締造理念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黑城村村長徐金盛說,“共同締造就是讓我們大家一起幹,我的村莊我做主。”
記者瞭解到,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秉持“以村民為主體、問題為導向”的基本原則,激發村民主體意識,組織協調各方力量,讓村民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巡視員盧英方介紹說,用共同締造方法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核心是“共謀”,難點在思想轉變。不僅要解決村民“等靠要”等惰性思想,還要解決過去政府大包大攬、幫扶技術團隊唱主角等習慣性問題。
為此,住房城鄉建設部先後4次召開共同締造工作推進會,“反覆講、講反覆”,逐步樹立共同締造理念,不斷統一專家、各級政府領導、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的思想,同時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舉措,先後邀請中山大學教授李郇、廈門海滄院前社蔬菜合作社理事長陳俊雄、湖北蒼葭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漢平等專家能人授課,明確共同締造的方法。還透過例會交流、月度推進和現場研討,及時共享經驗,研討問題,修正示範工作思路。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還組織村民走出村莊,參觀學習全國優秀的村莊建設案例,讓他們看清方向、明確目標、增強信心、激發熱情。
觀念一變幹勁添,擼起袖子加油幹。隨著共同締造理念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從大包大攬轉變為村莊建設的激勵者、幫扶者、引領者;規劃師從“主角”變為“參謀”,成為村莊建設中的溝通者、引導者。最為重要的是,村民們轉變了“等靠要”思想,內生動力被有效啟用,從“要我幹”“我不幹”變為“我要幹”“搶著幹”,形成了“村民、政府、規劃師共同締造”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7
當前,湖北省正在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力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所謂“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即是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路徑,構建“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群眾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的城鄉社群。此項活動的核心主旨就是要整治和改善省內城鄉社群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由來已久,每年都會牽扯大量人力物力,但整治成效一直不盡如人意。在少數村社,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甚至演化成了“幹部帶頭幹、群眾站著看”的弔詭景象。不少黨員幹部直言:“幾十年前,基層村社的每家每戶,都以將自己的房前屋後打掃得一塵不染為榮,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說去管。”
鄉村振興戰略秉承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內涵著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改善基層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村社,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基層群眾幸福指數的現實舉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幅躍升和群眾獲得感的持續強化,基層村社的房子越修越氣派、裝修越買越精緻,為什麼群眾對自己房前屋後的衛生情況卻置若罔聞?歸根結底就是,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不足。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過程之中,沒有深化對群眾的宣傳教育,沒有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全民參與的氛圍也不夠濃厚。另外就是,相關工作沒有考慮到群眾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習慣,不夠深入人心和接地氣,少數群眾“等靠要”的思想也相對嚴重。
立足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奮進座標,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更應當從“心”締造。進一步完善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制度激勵,確保群眾的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得以落實,完善資訊公開渠道,切實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支援基層村社多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生態環保等相關教育活動,將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健康意識。結合基層實際,多讓群眾“唱主角”“當先鋒”,既提升村社“顏值”,又讓群眾得到實惠。激發群眾“我參與、我受益”的內生動力,徹底扭轉長期存在的環境“髒亂差”的局面,打造一批“潔淨美”的“樣板小桃源”。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8
近日,荊州市沙市區又有4個口袋公園建成開放。截至目前,荊州市已建成“口袋公園”85個,“拆牆透綠”47處,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44.79公頃,惠及城區近100萬市民。
在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活動中,從百姓關注的身邊事做起,讓天更藍、路更通、景更美,生活更便捷,這是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根本所在。既著眼當前,又謀劃未來,讓共同締造成為一項長期的、不間斷的經常性活動,這更是老百姓的期盼。
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老百姓十分關注的大事。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好了,大家都不僅限於吃好喝好,更注重提高生活品質。城市的綠化、美化、亮化,空氣質量、舒適度、15分鐘生活圈,各項配套設施、物質供應保障、良好發展環境、文化生活水準、文明程度等等,老百姓都很關心。荊州市將“口袋公園”建設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專案之一,印發《荊州市中心城區拆牆透綠及口袋公園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沙市區勝利街道工農村社群抓住老舊小區改造和紅星路“省級市容環境美好示範路”專案契機,精準實施6大類25個專案指標58條具體要求,逐一落實工作內容,經過艱苦努力,社群成功建立成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美麗街區”示範點。堅持以人為本、挖掘基址文化、精選主題植物、打造園林小品,突出景色“可觀”、文化“可見”、步行“可達”、綠地“可入”、市民“可憩”,共同締造活動讓百姓得到實惠,“口袋公園”串起城市風景,方便居民生活,公用、實用、教育意義得到充分體現。
讓百姓參與共同締造活動,體驗人民城市人民建。在共同締造活動中,必須徵求百姓意見,集思廣益,仁者見仁。老百姓長年累月生活在社群、村莊,懂得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淵源,鄉愁、山水、風物、過往,他們一清二楚。得到百姓的理解與支援,共同締造便有了根基和活力。麻城市石橋垸村徐家寨在啟動首個“共同締造”專案時,第一次壪組會竟開成“吐槽大會”,108戶中80%的村民投了反對票。村裡組織村民參觀走訪,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最後得到大家認可,拆除了30多戶的違章建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荊州市先後組織召開33次市民見面會,3000多名熱心居民“出謀劃策”,徵集口袋公園園名3012個,對聯2068幅。“口袋公園”在荊州市20xx年度“群眾最滿意民生實事專案”評選中名列榜首。去年荊州市有8個入選湖北省20xx年最美口袋公園,位列全省第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百姓的事兒就是大事,百姓的事兒百姓說了算。有了老百姓的鼓勵和支援,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著眼當下,謀劃長遠,共同締造需長久堅持。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一項科學、系統和長遠的工作,必須堅持不懈進行。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個縣(市、區)確定5—10個城鄉社群作為試點,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機制。共同締造從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共同提高,共謀發展,全力打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湖北模式,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凝聚強大動力。
看得見家鄉的山水,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共同締造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創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征程中,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目的,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就一定大有希望!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9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在新時代條件下,向著更高奮鬥目標的新追求,是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構建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我省廣泛開展此項活動,體現了在“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過程中,更加註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這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之策,更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創新之舉。
極目新聞記者在湖北荊州走訪瞭解到,一些地方將“共同締造”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探索出一些新業態、新發展方式和新治理模式。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江陵縣正在全縣如火如荼開展的“共享農莊”建設。
所謂“共享農莊”,就是主打“政府主導、集體組織、群眾參與”的組合拳,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盤活閒散的資產資源、人力和資金,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讓想創業的人有機會、想幹事的人有平臺,切實增強了發展內生動力。
具體來說,就是由鄉鎮和“村兩委”將各村閒置的場地進行改造,建成基於共享模式執行的農莊,村民自主產權的閒置場地也可進行折資入股,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將“共享農莊”打造成集鄉村旅遊、餐飲、服務、休閒等於一體的綜合體,其業務是廣泛承接農家樂業務、鄉村紅白喜事,以及提供鄉村旅遊人群的配套餐飲和休閒服務等。
江陵縣資市鎮古榆樹共享農莊一景同時,“共享農莊”的管理人員、勞務人員,以及餐飲服務中的菜餚燒製、原材料供應等全部由村民共同承擔,每家每戶出人、出資源,進行共同參與和管理,也可引進市場主體進行管理。最關鍵的是,所取得的收益由村民共同分享,年底還有股金分紅,讓參與者有獲得感。而整個“共享農莊”的建設本身就讓鄉村環境進行了提檔升級,惠及的還是人民群眾。
從目前的探索看,江陵縣多個鄉鎮的探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極目新聞記者在江陵縣資市鎮的一家共享農莊採訪時,有村民欣喜地說:“農莊業務太忙了,大夥兒現在都忙不過來,擰成一股繩幹事業,還有收益和分紅。”
從群眾對極目新聞記者的表述中,不難看出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得不說,“共享農莊”模式的探索是真正將“共同締造”理念的核心吃透。共同締造,最終要實現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享農莊”不就是在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發動群眾共同參與的生動實踐嗎?
江陵縣秦市鄉淘龜樂園共享農莊景緻江陵縣“共享農莊”的探索,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它不僅針對性地解決了鄉村集體經濟不強、鄉村發展要素不充分、鄉村就地創業平臺不多的三個困擾。這是在深層次圍繞發展所需、基層所困、群眾所盼,解決問題根源的實踐。
“共享農莊”的實踐探索還極大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活力。江陵縣按照以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遊發展為主導,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小鎮”建設,打造“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味道”的“共享農莊”,深刻體現了“共同”這個核心,“締造”這個關鍵,讓最廣泛的人民群眾變成“我們”——共同創造、締造幸福生活。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0
伴隨著“五共”模式的深入開展,雷家壋社群深刻領悟共同締造理念,強化黨建引領,廣泛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紮實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形成“支部引領、黨員牽頭、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
社群“兩委”透過搭建群眾議事平臺,將居民關心的“小區發展規劃”“民生設施建設”“老舊問題”等事項列入其中,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透過建立微信群、入戶走訪、群眾代表會議等方式,廣泛徵求大家意見建議。截至目前,累計收集意見78條,已協商解決問題11個。
環境改造完成後,如何維護管理是關鍵。社群改革創新,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行“代表群眾選、專案代表定、建設群眾幫、建後大家管”工作法,制訂“門前三包”“環境共掃”等制度;鼓勵居民針對社群環境衛生、公共空間管理、生活垃圾分類、住房安全隱患等內容,共同商議擬訂《居民公約》並監督執行;定期開展“菸頭換雞蛋”、環境衛生評比等活動,評比結果在全社群公示,讓居民成為管理維護的主體,逐步改善人們生活習慣,把環境持續扮靚。
透過開展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歷時5個月時間,轄區改造的二輕宿舍、教工宿舍、102號宿舍、104號宿舍、民政宿舍、運政宿舍、路燈宿舍、香料廠宿舍、康復醫院宿舍、福利院宿舍、精醫小區等11個老舊小區全部完成雨汙分流、下水管網疏挖、道路硬化、外牆粉刷、樓道窗戶更換、“飛線”整治,新增晾衣杆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後期,社群還將持續推進非機動車停車棚修建、引進“簡易物業”管理等工作,並建立長效機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1
10月24日,咸寧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文鋒一行到崇陽縣石城法庭和石城鎮西莊村,調研人民法庭規範化建設和人民法庭參與和服務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情況。
在石城鎮西莊村,李文鋒詳細聽取了鎮村負責同志關於共同締造活動開展情況的介紹。作為全市共同締造工作試點村,該村堅持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為路徑,發動黨員、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來到石城法庭,李文鋒實地察看了法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法庭、文化裝飾佈設、“五小工程”等,詳細瞭解法庭基礎建設、案件辦理、“庭室站點”執行以及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情況,就推進人民法庭參與共同締造工作與石城鎮黨委、派出所、司法所等單位負責同志和法庭幹警進行深入交流。
李文鋒指出,人民法庭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中必須主動作為,也應該大有可為。
一是要深刻認識人民法庭參與共同締造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人民法庭在鄉村振興、綜合治理中所承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準確把握人民法庭“三個便於”的工作原則和“三個服務”的功能定位,切實增強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加主動融入黨委統一領導的工作大局,立足法庭職能,找準法庭工作切入點,積極用實際行動助力共同締造,讓人民法庭工作更加出彩。
二是要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加強矛盾糾紛源頭治理的獨特優勢,與當地黨委政府及綜治辦、派出所、司法所建立良性互動機制,引導人民群眾透過非訴訟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切實做到案結事了,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發現在萌芽、化解在基層、消減在訴前。要積極參與“無訟村居”建立,積極主動為鄉鎮解紛力量提供專業指導和業務培訓,打造一支支“縱向到村、橫向到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矛盾糾紛調解隊伍。
三是要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合唱。要注重創新服務舉措,落實司法為民,克服把法庭作為單純辦案單位、單純就案辦案的狹隘觀念,變“坐堂問案”為“上門送法”,靈活運用村灣夜話、“法治夜校”、上門走訪等形式,傾聽群眾心聲,及時梳理群眾反映的問題,提升人民群眾“見法率”,把法律知識送到群眾身邊耳邊,用法治理念滋潤群眾心田。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2
近年來,新溝鎮向陽社群踐行“五共”工作理念,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帶動廣大群眾大力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積極構建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治理格局,促進社群經濟更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決策共謀,為鄉村振興領航。
積極構建“社群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農戶(居民戶)”四級模式,把群眾組織起來,引導群眾共同協商事務。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託,透過建立微信群、入戶走訪、群眾代表會議等形式,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建議,把“百姓想要的”和“社群想做的”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民事民議,決策共謀。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凡是社群重大事務和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由群眾商議,由群眾決策,用群眾智慧謀大事定大事。近年來,社群將道路、培訓中心大樓、生態園林建設及老年人生活補貼等20多項議題,全部由村民代表“自己說了算”,社群兩委當好“配角”。如新剅路是20多年前修建的一條村級水泥路,由於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加之路面太窄,嚴重影響了三個居民小組出行和農產品運輸。在向陽社群一次村民代表大會上,村民提出重新修建新剅路這條建議,在場的村民代表紛紛響應。隨即,群眾出點子,社群“兩委”班子跑現場、請專家、定方案,多次召開黨支部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商議表決。新剅路的`重建提上日程,如今,一條寬敞的新剅路呈現眼前,舊貌換新貌,村民喜笑顏開。
發展共建,為鄉村振興立基。
按照黨支部發動、黨員幹部帶頭、群眾參與、理事會協助的思路,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該社群推行“門前三包”整治人居環境,號召居民民主動清掃、主動拆偏房、主動植樹造林。發動群眾籌工籌勞參與防汛抗旱和疫情防控。成立鄉賢理事會,發揮鄉賢優勢,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服務公益性事業。發動鄉賢積極參與招商引資、捐資助學,介紹務工,凝聚鄉賢智慧,啟用鄉賢資源,帶動群眾增收。社群部分農戶庭院雜草叢生、環境零亂,今年7月,社群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推行黨員包戶制度,5名黨員帶頭拆除自家危舊空房,在他們的帶領下,院落整治拆除工作進展順利。群眾主動拆除偏房18間,清理雜物10處,整理形成了一條沿院小道。
建設共管,為鄉村振興聚力。
充分發揮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激發群眾參與的內生動力。一是發動村民廣泛參與到村規民約的制定和落實中來,透過定規矩、立良俗、破陋習、扶正氣,激發群眾主體意識,推動了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的形成。二是實施“三務”公示公開。透過設定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欄,每季度進行一次更新,將黨務村務財務情況向群眾公開,請群眾監督。同時,成立財務監督小組,管理和監督村內公共資金使用、資金撥付、資金估算和資金結算;組建施工質量安全監督小組,履行施工技術員和工程監理的雙重責任,負責技術評估和工程驗收。三是是構建“十戶聯防、鄰里守望”網路,責任到組、聯絡到戶,包乾到人,形成全覆蓋、大聯動的強大氣場。四是成立民生代辦、生活保障、法律諮詢等志願服務組織,在社群黨支部的領導下廣泛開展便民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米"。
效果共評,為鄉村振興賦能。
一是強化組織評價。社群黨支部將支委成員包保工作納入支委年度工作績效考評,實行半月一督查,一月一考核,對黨員、居民代表包戶工作優秀的進行表揚宣傳,評選為優秀黨員和文明戶,由議事會、新鄉賢代表對工作進行點評打分,並對點評情況進行公示公開,充分發揮幹部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工作熱情,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二是最佳化黨員互評。每年定期組織開展民主評議黨員,結合平時的工作表現和成效,黨員之間互相評議、群眾代表評議黨員,評優罰劣、鞭策後進,確保民主評議結果公開公平公正。三是細化群眾評價。定期評選好媳婦、好公婆、十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黨支部組織村幹部代表、新鄉賢代表、理事會成員等積極介入婚喪嫁娶等活動,制止不良風氣,弘揚時代新風。
成果共享,為鄉村振興提質。
為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居民,向陽社群投資9000多萬元,建設了功能完善的新型農村社群、1萬平米文化廣場,投資680萬元新建了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投資800多萬元用於道路、水利、通訊、醫療、環衛等民生建設。此外,還建立了便民服務大廳、老年活動中心、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社群培訓中心,為黨員群眾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農民辦事不出社群。社群所有的農民種地實行以工養農,併為居民全部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社群年滿60週歲的老年人每月還可領到由社群集體發放的老年人生活補貼,社群居民小孩考上大學有獎勵,社群群眾過上了富裕幸福美好的生活。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3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而作為城市化程序中的涉農社群,地域面積廣,人口部分遷移,村級黨組織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社會自治的需求與能力不相匹配,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服務與管理碎片化等問題,社群治理模式有待創新。
黨建引領,探索社群治理創新模式。以基礎黨建工作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群眾生活實踐,精準把握社會需求。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群服務中心陣地建設、實行支部專案化管理、核心價值觀宣傳、困難幫扶、文化宣傳等工作,探索和形成能夠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促進和諧社群建設的自治舉措。
以人為本,構建社會滿意的服務體系。強化運用“網際網路+黨建”思維和手段,結合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打造集黨建、就業、社保等訴求反映、政策諮詢、民生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網路平臺。暢通雙向反饋渠道,注重解決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升服務滿意度,進一步擴大社群事務參與和監督,著力補齊民生短板。
多方參與,凝聚社會治理的整體合力。在切實履行社群黨總支主體責任的基礎上,注重激發社群資源與力量。引進社會組織,強調以民生為導向,全年開展各類文化、教育、培訓活動。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激發社會活力,提升民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發揮社群“大黨委”、志願者隊伍、黨員等多方作用,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彌補傳統社群服務供給不足,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4
全面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是黨建工作的基礎。基層黨的建設狀況直接影響著黨的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戰鬥力。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學成都佛山、促轉型發展”的精神要求,切實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更好地搞好基層黨建工作,在區委組織部的帶領下,我有幸赴成都參加了“堅持黨建引領推動城鄉社群發展治理創新”培訓。透過認真學習,汲取了經驗、得到了啟發,進一步清醒了頭腦,理清了思路。
下步工作,一是要堅持黨建統領,多元共治。透過理論培訓和現場教學,深深地感受到,成都城鄉社群發展治理工作之所以搞得好,首要的一條就是堅持黨建統領基礎上的多元共治。草堂路社群、清源社群等社群,由於社群黨建工作抓的牢,基層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引領作用和核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在社群黨組織的引領下,轄區單位的黨組織以及各類社會組織都被吸附到社群並積極參與社群建設和各項活動,真正形成了黨建統領、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回到我們的實際工作,要在抓牢抓實基層黨建工作堅持黨建引領的基礎上,堅持和深化在“美麗樓院”建立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社群居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紮紮實實搞好居民議事會的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讓居民群眾進一步參與到整個社群的發展治理工作中來;同時,認真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吸引轄區內更多的黨組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群發展治理當中,形成群策群力、多方互動、共駐共建、共建共享的社群發展治理格局。
二是要堅持黨建統領,打造特色。透過參觀學習,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成都的社群都在堅持黨建引領的基礎上,立足自己的區域特點優勢和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特色打造。例如:清源社群的蜀繡文化、茶文化,草堂社群的有關詩聖杜甫的唐詩文化,玉林社群的現代影視文化等等,傳統和現代文化的元素都有機融入了社群建設之中,令人印象深刻。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要切實做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認真深入地挖掘自己區域的可利用資源和傳統文化,進行總結提煉,並將其運用到社群黨的建設和文化建設之中,切實形成自己的亮點和特色,既有格調、又接地氣,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教育引導作用。
三是要堅持黨建引領、促進發展。通過幾天的參觀學習,感覺到成都將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緊密結合,不但夯實了基層黨建工作,還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比如:岷江村將黨的組織建到專業合作社,在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園林苗木經濟得以不斷髮展壯大;戰旗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依託農村土地交易平臺、農村金融保險平臺和農產品交易服務平臺,促進了郫縣豆瓣、布鞋、鳥籠、蜀繡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排頭兵。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要努力踐行抓黨建促發展的精神要求,將抓好黨建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立足轄區經濟特點和社會實際,努力擴大黨建覆蓋面,不斷強化組織力、引導力,做大做強轄區產業,努力推動社會發展,切實透過黨建的高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5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新時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金鑰匙,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有效途徑。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既是時代所需,更是發展之要、民心所向。開展好共同締造活動必須要以“五共”理念為根本遵循,踐行“五共”理念,離不開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在基層實踐中要圍繞“謀”字做文章,聚焦“五共”的每一個環節抓實工作策劃、組織、實踐。
一、借需謀事。群眾有需求,所謀之事才有結合點,有結合點才有共進動力。彌市鎮廣泛開展了“五訪”“五查五看”“鄉村振興大家談”等多種形式的走訪調研活動,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問需於民、借需謀事,找準群眾需求與政策支援的結合點,將群眾的需求清單不斷轉化為工作的任務清單,激發出幹部群眾一起幹的強大源動力。
二、依事謀心。所辦之事是民之所盼,能辦好了自然凝聚了民心,民心齊才能行動一致。彌市鎮始終堅持為民辦事聚民心,積極圍繞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策劃專案、謀劃工作、擘畫藍圖,依託群眾期盼之事的落實贏得群眾的真心支援參與,切實推動“你和我”向“我們”的轉變。
三、以心謀建。民心齊泰山移,有了人民群眾對共同締造目標的嚮往和認同,發動群眾、動員社會多方力量捐資出力即是順勢之事。彌市鎮大橋村就以春節、國慶等節假日為契機,與回鄉訪親的鄉賢共話家鄉發展,從改善村組的生產生活環境入手,在村黨支部的號召下,該村的外出能人就為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捐款近200萬元,在家的村民則投工投勞齊心協力挖溝渠、清堰塘、清垃圾、拆亂象,有效解決了“沒錢做事、沒人做事、無心做事”的難題。
四、共建謀管。群眾自己參與了、投入了、用心了、用情了才會珍惜共同的勞動成果,共管也就水到渠成。彌市鎮堅持以共同建設的參與感喚醒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透過村級“四議兩公開”程式、“金豆工程”等方式平臺,問計、問需、問效於民,全面提升群眾參與度、獲得感、滿意度,切實推動群眾從“置身事外、靜觀其變”向“主動動起來、幹起來、管起來”轉變,以精準謀帶精準幹、用精準幹促共同管,攜手締造美好環境、共享幸福家園。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6
基層社會治理事關民生福祉, 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現代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隨著城鄉 融合互動發展, 基層社會治理成了 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尤其是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之後,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既是現實的需要, 也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關鍵要堅守人民至上, 始終把握黨建引領大導向、 用好改革關鍵招、 激發主體內生力。
樹立黨建引領大導向。
辦好中國的事情, 關鍵在黨, 關鍵在黨的領導。 無論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還是推進省域治理, 都始終要強化黨的領導。 從一些地方成立社會治理委員會, 到出臺一些社會治理指導性檔案, 都始終在地方組織部門的指導和引導下進行的。 從各地推出的這些試點探索檔案來看, 都是由地方組織部門牽頭來實施的。 從檔案指導思想來看, 都始終牢牢把握住了 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 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實踐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幸福感與安全感,每一個檔案的出臺, 每一次的試點探索, 都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都必須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唯有堅持黨的領導, 才能讓基層治理的探索實踐取得更好成效, 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援。
用好深化改革關鍵招。
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 要用好改革的思路和辦法。 基層社會治理牽一髮而動全身, 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在化解眼前矛盾問題的同時, 關鍵要從機制體制著手, 著力解決一些影響基層治理中的深層次問題。 從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 到逐步下放審批執法服務許可權, 從突出創新志願服務工作機制, 到試點探索基層治理幹部人才隊伍建設等, 這些都需要打破常規, 打破條條框框。從資源整合, 到機制保障, 從制度完善, 到活力激發等, 要全面激盪基層治理的動力活力。 越是在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的關鍵時刻, 越是要用好改革關鍵招, 越是要大膽改革, 大膽創新, 透過探索實踐來釋放強大的發展動力。
激發幹部主體內生力。
無論是基層社會治理, 還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或者是推進省域治理, 都需要激發黨員幹部的內生動力。 對在崗城市社群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 享受事業崗位待遇, 同時要對適宜街道管理的職能部門延伸派駐機構, 逐步將管理許可權、 編制、人員直接下放街道, 從明確身份、 定崗定級、 落實待遇、 加強管理、增強活力等方面, 全面加強城市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 激發了 社群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對在基層服務兩年以上的優秀志願者, 優先招聘為社群專職工作人員, 在鄉 鎮(街道) 公務員招錄、 基層事業單位招聘時, 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錄取, 激發了 志願者的動力活力。
透過政策激勵和待遇保障, 不僅穩定了 基層社會治理的幹部隊伍, 而且堅定了 他們紮根基層幹事創業的信心與決心。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7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王蒙徽強調,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締造實踐活動是深化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以進一步提升湖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應時之舉、創新之策、有效之為,基層治理要用好這把金鑰匙。
共同締造的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治理全過程,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要一切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以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和民生為切入點,以獲得人民群眾支援理解和發動人民群眾共謀共建為動力。在事務決策中,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要勤下基層多調研,察民情、解實情,不武斷的以“我認為”代替群眾認為,真正把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帶到政府機關的決策部署中來;在基層建設中,多方論證研究,多地走訪考察,弄清楚“為誰建”、“誰來建”、“建好給誰用”等問題,不好大喜功、脫離實際,真正把基層建設、民生工程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在幹部評價時,堅持從群眾中瞭解幹部作風,透過群眾的滿意度來測評幹部的工作成效,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用自我感覺替代群眾評價,真正讓群眾滿意成為衡量基層工作的唯一標準。
共同締造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共同締造實踐活動以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為路徑,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治理”的城鄉治理體系。“縱向到底”是指要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領導作用以及群團組織建設落實到鄉鎮、社群,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資源和平臺下沉到農村基層;“橫向到邊”指的是每一位居民都納入一個社會組織,讓每一個社群組織有序參與鄉鎮社群治理;“協商共治”就是發揮協商民主,基層事務就是要你一言我一言,眾人事眾人商量,也是要你一手我一腳,眾人事情眾人幹。這正是我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這一工作法寶的繼承與發揚,真正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絡群眾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讓群眾在基層治理中唱主角,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整體智慧與強大合力。
共同締造是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徑。共同締造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創新之舉。因此,基層治理要聚焦群眾所需、傾聽群眾呼聲,聚焦民生實事、解決群眾心憂,積極搭建共商共謀共議的公共平臺,讓群眾說事議事,提出解決方案,激發群眾的內生力量,努力將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的美好畫卷。聯合多方主體共同行動,從人居環境改善、房前屋後保潔、垃圾汙水處理、道路修繕等身邊小事、民生實事做起,聚焦群眾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堵點,讓社群從“為民做主”向“請民做主”轉變,讓居民從“站著看”到“搶著幹”轉變,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以人民為本、從基層出發,深入推進“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提升湖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征程上穩步前行。